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
浅析唐代科举文学中的《霓裳羽衣曲》

浅析唐代科举文学中的《霓裳羽衣曲》浅析唐代科举文学中得《霓裳羽衣曲》唐代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文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盛唐气象”,进入了中国艺术史上百花怒放得极盛时期.唐代是中国音乐舞蹈艺术进展得重要时期,《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有代表性得乐舞作品.在唐代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得时期,道教作为国教,对唐代得乐舞产生了深刻妨碍,《霓裳羽衣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其历史与现实妨碍极其深远.唐代科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霓裳羽衣曲》命题得诗赋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应试作品得分析和把握,来探讨唐代社会对道家教义得同意和弘扬,从而了解唐代社会得文化背景和道教文化内涵.唐代乐舞艺术得繁盛,与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得措施与倡导是密不可分得.《霓裳羽衣舞》是盛唐时期最为闻名得乐舞,其艺术水平非同凡响,唐玄宗本人尤为喜爱.有关《霓裳羽衣曲》得创作来历,民间流传得神话以及各种记载众讲纷纭.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讲法.(一)认为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归后,触发了灵感,归来后完成了《霓裳羽衣曲》.刘昌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中写道:“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间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二)有神话传奇是道士引玄宗去月宫,观赏仙女们歌曲,玄宗甚是喜爱,询咨询仙女们伴奏之曲为何?答曰:“霓裳羽衣.”通晓音乐得玄宗,默记于心,归作《霓裳羽衣曲》.(三)讲法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则是依照《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得乐曲,此曲确实是依照《婆罗门曲》改编而成.wWw 唐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唐明皇作《霓裳羽衣曲》得神话故事,尽管荒诞无稽,固不可信,但却反映了此曲与道教得紧密关系.综合以上得讲法,认为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归后,只作其曲得前部,及至后来汲取了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后才续其后部,使全曲完成,这应就是较为可信得讲法.唐玄宗曾下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就促使了异域乐舞与道教音乐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霓裳羽衣曲》是道曲融合外来音乐创制而成.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得科举考试中,试题为《琴瑟合奏赋》和《霓裳羽衣曲诗》.该科进士四十人,同榜有李肱、李商隐等.李肱丁巳科状元及第,兹录其诗《霓裳羽衣舞》如下:开元太平常,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该诗在内容及语言上得宏阔气象,是与盛唐得强盛国力以及优越得民族自信心相称得.中国历史进展到盛唐达到前所未有得强盛,不管是经济实力依然军事实力,都已超越秦皇汉武,而臻至另一个伟大时代.诗篇开头就点出开元之太平盛世,高歌当时得气象.同时,在“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两句之中同时写到了乐舞,能够见得《霓裳羽衣曲》使用了箫、笙等金石丝竹乐器,音色圆润轻柔而幽静典雅,舞者身着颜色丰富多彩得纱裙,绣上羽毛做装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得仙境感受和舞姿婆娑得仙女形象,用如此得方式,使得舞曲在艺术方面得到升华.《文苑英华》卷七四赋部收录开成三年(838)进士试《霓裳羽衣曲赋(任用韵)》三篇,作者依次为沈郎、无名氏、陈嘏.从赋得创作目得上看,赋得创作本身虽是为应试科考,而内容上偏于颂扬圣德,这和汉大赋“劝百讽一”得创作方式是相似得.只是《霓裳羽衣曲赋》劝讽得成分更少,而完全转变为彰显玄宗圣德得溢美之辞.以《霓裳羽衣曲》作为赋题,正是为了表达当时统治者对李唐盛世得热烈赞颂和迫切向往,都想成为一代有为之君.如沈郎《霓裳羽衣曲赋》中写道:“今皇帝奕叶继代,明德是资,开元之圣运复启,羽衣之馀响宁遗.观两阶之舞干,既柔殊俗;睹三清之仙乐,复播明时.下臣就列以贡赋,喜闻韶而在兹.”如此直言赞颂即便在汉大赋中也不多见,况且这种直言赞颂得方式也与古代士人内敛含蓄得行为宗旨相违背.然而综观全文,沈郎得赞颂并不给人一种阿谀谄媚得感受.赋在唐代虽不是文学之正宗,然而在歌功颂德、彰显圣威方面依旧是比较合适得传统文体.《霓裳羽衣曲赋》运用赋得铺张得语言,再现了霓裳羽衣舞曲曼妙多姿,生动摇曳得盛大景象.如无名氏得《霓裳羽衣曲赋》开篇写道:“霓裳绰约兮,羽衣蹁跹,高舞妙曲兮,似於群仙.长袖若缓而若急,雅音或断而或连,想奏禁城之里,如闻玉皇之前.迎拍动容,缥缈而罗衣曳雾;含霜吐曲,响亮而德音彻天.止有馀态,动无遗妍.”这种描写手法虽与汉大赋铺排渲染得手法一脉相承,但在此虽渲染,却没有显得夸张,缘故在于此赋是以霓裳羽衣舞曲得实际状况作为参照基础来描写得.赋中所表现得霓裳羽衣舞曲得恢宏气概及所流露出得明君贤臣得优越感是与天朝大国得强烈民族自信心匹配.也只有在盛唐强盛得时代,才能产生如此得赋作.三篇试赋作品中,陈嘏以词赋擅时名,宣宗非常喜爱他所作《霓裳羽衣曲》,他所做得《霓裳羽衣曲赋》应该是最为精彩得一篇.作为应试赋,《霓裳羽衣曲赋》抛弃了前代赋作用字僻涩、篇幅长篇巨制得特点,形成了用字平易、篇幅短小精悍得特点.赋作得开头就热烈赞颂玄宗尊崇至道得圣德,同时在赋得末尾写道:小臣而歌曰:“圣功成兮至乐修,大道叶兮皇风流.愿揣侔于竹帛,赞玄化于鸿休.”完全是士人心声得自然流露,未见做作之态.“被以衣裳,尽法上清之物;序其行缀,乃从中禁而施”一句中,“上清”乃道家所称得三清之境.从这其中也不难看出舞者得服饰以及舞队行列基本上依据道教习俗和法度所制.此外,赋中得“蓬壶”、“清音”、“仙意”、“紫殿”等也基本上明显得道家文化现象.应试题材下得诗赋《霓裳羽衣曲》都自觉迎合了当时得时代精神,其间不仅有对霓裳羽衣舞舞姿精彩绝伦得描绘,也有对玄宗圣德得热情赞颂.《霓裳羽衣曲》在唐玄宗及其以后大为流行,不仅仅因为帝王都信奉道教,本身喜爱音乐,更重要得是道教是其维护封建统治得工具,同时渗透到了唐人得社会生活之中.道教是李唐王朝信奉得重要宗教,与唐王朝有着深厚得渊源.唐王朝崇奉道教归根结底仍以政治利用为要紧方面.道教尽管是上层建筑巩固其统治得工具,然而在唐代社会得方方面面依然产生了深刻妨碍得.道教深深妨碍了当时得艺术,也反映到了士人得文学作品当中,尤其从这些诗赋当中士人所流露得思想感情来看,统治者得功力目得显然差不多达到.由此可见,道教对唐代士人得妨碍,以及《霓裳羽衣曲》在当时和其后得巨大妨碍力.。
简论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对唐人诗赋创作的内在影响

简论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对唐人诗赋创作的内在影响作者:王辰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唐代科举取士制度是在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内部因素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彼此互通有无,礼尚往来,汇聚、融合思想,交流、交锋文明等外部因素的广袤背景下,继承隋朝擢官拔吏制度的优良传统,汲取前代举贤任能机制的弥贵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并日臻成熟的一种独具大唐帝国思想内涵与文化特色的遴选人才制度。
毋庸置疑,这项制度对唐朝文人士大夫们的理想、心理、生活、人生、文学创作尤其诗赋创作都产生了内在影响。
关键词: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唐人诗赋创作;内在影响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与其说是一项考察制度,倒不如说是一种遴选文化。
这项考察制度,或者称为这种遴选文化,不仅给予莘莘寒门庶族士子们鲤鱼跃龙门、出世入仕的机会,而且作为一种符号标志表征着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因此,不得不承认,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与唐人诗赋创作可谓是息息相关。
一、读书习业与投文干谒之时诗赋创作蔚为大观唐朝科举考试有明经科与进士科之分。
明经科主要测试儒家经典,基本是凭借硬背死记的功夫,即帖经。
每年录取近百人,考试环节也很简单,相对进士科来讲比较容易考中;而进士科虽也有帖经,但以测查诗词歌赋,政治见解为主,综合考量应试者治国理家的潜力和深层次挖掘题目内涵与真谛的能力,并且要在文章中提良谏,献妙策,还要关注文章措辞规范以及重视文笔优美。
考试过程也相对较麻烦,先要经过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然后经过乡试(秋闱),再经过会试(春闱),最后才是殿试。
只有在殿试中举后,才能被称为“进士”。
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两千人,而其中最终能进士及第被录用者不过十数人,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一二,与明经科相比有较高难度。
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由此,不难想象进士科考试之艰难。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有言:“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代科举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开场白尊敬的考官,各位考生,大家好!欢迎来到唐代科举面试环节。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
今天,我们将通过面试这一环节,考察各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为各位考生出题,请大家认真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面试题目1. 请结合唐代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仁政”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治理国家时实施仁政。
2. 唐代诗人杜甫有句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请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并结合唐朝历史背景,分析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3. 请谈谈你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并分析这些方面对唐朝繁荣昌盛的影响。
4. 请从唐代的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分析唐朝为何能够在当时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5. 请谈谈你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看法,并分析其在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6. 请结合唐代历史,谈谈你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7. 请谈谈你对唐代诗词发展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唐代诗词在艺术上的创新。
8. 请结合唐代历史,谈谈你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并分析其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9. 请谈谈你对唐代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的认识,并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10. 请谈谈你对唐代佛教、道教等宗教发展的看法,并分析这些宗教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
11. 请结合唐代历史,谈谈你对“开元盛世”的认识,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12. 请谈谈你对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认识,并分析这些领域对唐朝繁荣的影响。
13. 请谈谈你对唐代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14. 请谈谈你对唐代法律、刑法等制度的认识,并分析这些制度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
15. 请结合唐代历史,谈谈你对“五代十国”的认识,并分析其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三、结束语尊敬的考官,各位考生,今天的面试题目到此结束。
希望各位考生能够通过这次面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综合素质。
历代科举考试内容

历代科举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历时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从唐代开始,经宋元明清四代。
科举考试也叫"科考",
包括两种:举人科和进士科。
举人科:唐代开始设立的考试科目,考察候选人的识字、文化程度、基础知识等。
其内容涵盖《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礼记》、《周易》等书,以及策问、诗赋等。
通过举人考试可以进入士庶(士人、庶民)。
进士科:唐代改称为进士科,考察的难度比举人科更高,通过进士科考试才可以进入官场,被称为"进士"。
考试内容包括策问、诗赋、论衡、经义等。
其中策问是一种杂文,要求考生分析时政,提出政治建议;诗赋则是要求考生写诗、写文章,体现才华。
论衡则是要求考生察言观色、辩驳论点,体现智慧。
经义是要求考生掌握儒家经典、哲学思想等,体现学识。
明清两代的进士科考试更加复杂,增加了诗词对句的考试内容,题目不仅要求能够抒发情感、描绘景物,还要求考生娴熟地运用典故、文学修辞等,体现文学造诣。
同时,考试还加入了对古代经典的解释、注释等内容,考验考生的学术水平。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诗中的科举考试

唐诗中的科举考试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中,诗人兴高采烈地说:过去的穷愁潦倒不值得一谈了,今日多么欢畅前途无量。
在春风中我洋洋得意地骑着快马,一天内和同榜的进士们游遍了长安著名的花园。
这是一首科举诗。
自隋唐以来,科举应试成了莘莘学子生活的中心。
唐朝科举设立的科目很多,以明经与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明经科主要考贴经,考题是将儒家经典上的文字用纸贴掉几个,叫应考的人添上。
这主要靠死记硬背,考不出什么水平。
进士科则主要考诗赋,尚能使应考的人能显示自己的才学。
明经科录取名额多,约占十分之一二,进士科就难多了,应考的上千人,录取不过二三十人。
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
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正统的道貌岸然的儒士们说,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这似乎太高尚、太严肃也太遥远了,他们现实的追求就是改变自己“寒士”的生存状态,进而一步步走上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道路。
为此,读书人孜孜不倦,无怨无悔,辛苦奔忙。
从“槐花黄,举子忙”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登科所录“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到题名慈恩寺塔等,无不形象地展现了被科举名利桎梏的众生相。
唐诗中就有不少描写当时科举考试的诗。
从中既可了解科举考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能体会参加进士考试人的心情。
唐朝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密封卷。
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
更重要的,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的推荐。
因此,参加考试的人,总要想尽办法使自己的诗文在社会上出名,或者走各种后门,找有势力或有名望的人向主考官举荐。
这里就有一首向主考官自荐的诗:闺意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的意思是:昨晚洞房里花烛彻夜通明,今天拂晓时要到堂上拜见公婆。
打扮好了,轻轻地问丈夫一声:我画的眉毛颜色浓淡可合乎时兴?如果我们以为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闺房乐趣的诗歌,那就大错特错了。
唐人试律诗诗题取用《文选》诗赋原句或李善注解比勘——《昭明文选》在唐代科举诗中的应用发微之一

《 膏泽多丰年》 一首 , 薛存 诚 。此 题直 用曹植 《 徐 赠 干》 : 良田无 晚岁 , 句 “ 膏泽 丰年。 ” 卷 11省试二 ( 8 州府试附 ) 计 1 , 3题 2 0首 :
《 日暮天无 云 》 首 , 孺登 。直 用 陶 渊 明 《 古 一 熊 拟
诗》: 3 “1暮天无 云 , 春风扇微和 。 ”
・
1 ・ 8
《 之宣 城 出新 林 浦 向 版 桥 》 “ 际 识 归 舟 , 中辨 江 :天 云
《 圆灵水镜》 首 , 敞 , 二 徐 张聿 。直 用 谢庄 《 赋》: 月
“ 卞雪凝 , 柔 氏 圆灵 水 镜 。 ”
树 。 ”
卷 14省 试 五 , 5题 1 。 如 : 8 计 0首
白先唐之正史 、 唐列 五经 者不计 ) 其 中诗题 在《 ; 文苑英
华 》 收试 律 涛 中所 占 比 例 是 2 .4 ( 7÷ 8 ) 诗 篇 所 38% 6 21 .
《日华 川上 动 》 首 , 一 石殷 士 。直 用 谢 跳 《 和徐 都
曹》 : 句 “日华川上动 , 风光 草际浮。 ” 《 日丽江皋》 白 一首 , 昌言 。直用 谢灵运 《 陈 从游京 口北 固应诏》 : 远岩映兰 薄 , 句 “ 白日丽江皋。 ”
第3 0卷 第3 期
湖 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学 社 会科 学 版 ) 哲
Ju a o H bi o l n esy( hl o h n oi Si c ) or l f ue N r i r t P i sp yadSc n ma U v i o  ̄ c n e e
经过统计 , 我们 得 出这样 一 组数 据 : 文苑英 华》 ・ 《 所 收唐人试 律诗取用《 文选 涛赋 ” 之原句或 李善注解语 及其注解语 的诗 题 , 我们 都胪 列 出来 , 明其 由来 的多 显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汉唐时期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历史学家及文学研究者沉思追忆的重要一环。
作为了解古代科举考试最有力及特色内容之一,诗赋用韵在科举考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因此,研究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就显得尤为必要。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指的是考生在科举考试中所提及的诗赋用韵,它是古代诗歌结构的一种特殊分类,其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咏叹韵,即使用押韵的形式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嘲讽、欣赏或哀叹;另一种是定偶押韵,即用对仗的双行诗歌表达一种浪漫的感受。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涉及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比如,在古代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还不如男性,这一现象深深影响了时期的文化,从而也影响了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
这一节,古人会将此表现为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承受着无可奈何的苦楚,亦或是春日赏花中充分展示女性的审美,或者是以双行对仗的形式对比女性婚姻中拉来拉去的烦恼,或者用正反对比表现女性对家庭生活的渴望,这些都是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内容还会涉及科举考试中的自然风景、宗教情怀,比如山水游览,仙境之旅,寺庙游历,对山神庙的供奉或祷告,对考官指定出题的自若态度等,在这一节,古人会重点提及诸如天地厉、山谷洋洋等景象,并以此表达出其高尚的心存意志。
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更是古人对家法宗教之心态的表达,如此一来,对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研究,便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的文化内涵,将古代文学更深入地回归历史。
同样重要的,是在研究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时要注意到其在古代文学表达中的地位。
实际上,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有着强烈的革新性,从古人对其文学特色及作用的评价来看,可见其文学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但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古人认为,让人心醉神迷的抒情诗赋用韵,具有强烈的唯美意味及极具说服力的思想性,能够将古人的思想观念或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试论唐代科举对唐诗的影响【最新】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摘要唐代科举制对唐代文学是有影响的。
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风气的形成,对诗人群体的壮大、诗歌艺术的锤炼以及诗歌内容的充实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省试诗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既有不良的方面,也有好的促进的方面,但无论哪个方面都不能绝对化,而需要具体分析,将它限定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
关键词:唐代科举制度唐诗影响前言科举制度经隋朝初创,至唐朝成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的一大发明稳定下来,直到清末废除,除了元朝时期有所中断外,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
可以说,科举制度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科举制度渐趋僵化,考试内容与实际的社会需要相脱节。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被限制在八股文中。
不但严重性地脱离社会需要,而且把广大读书士子折磨成既不通经史又不晓世务的无用之人。
这与科举制度创制之初衷严重背离,这不得不说是科举制度的悲哀。
但是,在唐朝,科举制度上属于上升的发展趋势中,考试内容没有明清时候那么僵化,这项制度更多的是体现出其优势,其弊端还没有充分显现。
尤其是,作为一项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超出了政治的范围,形成了比较好的社会风气,对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唐代科举考试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今人研究成果亦颇为丰硕,如程千帆先生撰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撰有《唐代科举与文学》等专著。
一、社会风气的形成唐代科举制度的改变,首先影响到社会风尚的转移,它将广泛阶层的注意力吸引到寒窗苦读上去,形成普遍的求学好学的社会风气以及对科举高中者尊尚的风气,形成了对文坛成名人物崇拜的风气。
科举取士打破世族垄断政治,为庶族大开仕进之门,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经过科举考试能够做官改变命运。
这样一来当然吸引大量的读书人投身科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一)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我國的科舉制度,奠基于隋,形成于唐。
此後,經過五代、宋、遼、金、元、明和清等朝代,約有1300餘年的歷史。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大致分爲三類:常科、制科和武科。
常科是“常貢之科”,即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
它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科、算科、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等。
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試稱制科,又稱制舉、特舉、特科等。
關於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記:“《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
’《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顯慶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
’今以《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雲麓漫鈔》諸書參考之,其設科之名無慮百數。
又如曰吏職清白;曰孝弟廉讓,見《孝子郭思訓墓誌》;曰穿楊附枝,見李邕《藏懷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遺佚者多矣。
”武科則主要是選拔武將。
常科、制科、武科三類中,影響最大,錄取人數最多的當爲常科的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始設于隋代,唐代正式確立該科的地位。
明經即所謂的通經。
唐代以經義取士,要求考生各試所習的學問,凡文注經熟,辨明義理爲通。
明經可分爲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概括起來,可分爲經、禮、傳三科。
經類的考試內容:五經科爲:大經,《禮記》、《春秋》都通;中經,《詩》、《周禮》、《儀禮》選一經;小經,《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中選一經;而《孝經》、《論語》各經科都得兼通。
三經科爲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部。
二經科爲大經、小經各一部,或者通曉中經二部。
明經科考試最初只試策,至唐高宗時增加了帖經。
《通典·選舉三》說:“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
”要求考生寫出被帖的三個字來,如同我們現在考試中的填空題。
到了唐玄宗時又增加了經問大義,成爲三試。
三場考試的次序是先考帖經,次考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三道。
明經錄取的人數在唐初沒有具體規定,約爲應試者的20%。
到了貞元十九年癸未(803)又規定,明經人數每年不能超過100人。
此後,基本維持這一數目。
而同期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僅爲明經科的25%。
雖然明經科錄取的人數較多,但它由於側重死記硬背,且與唐代崇文之風相違,因而受到社會的輕視,除少數人(如元稹)在朝廷任職外,多數明經及第者都分配到各州縣任基層官吏。
進士科最早設于隋大業年間。
唐代繼承隋制,於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開進士科。
唐朝開考之初,僅試時務策五道。
至調露二年庚辰(680),劉思立任考功員外郎,他認爲進士科只考時務策,恐傷膚淺,奏請朝廷加試雜文二道,並帖小經。
至此形成了雜文、帖經和時務策三場考試制度。
次序爲先帖經,次雜文,最後試策。
雜文泛指詩、賦、箴、銘、頌、表、議、論之類。
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並無定制。
至於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
而自中唐起,改爲第一場試詩賦,第二場試帖經,第三場試策問。
並且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爲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捨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爲詞科。
從考試測量的角度來看,這種考試方式有利於客觀公正地選拔人才。
因爲試帖經,只是測試應試者的記憶能力。
試策問則易於被應試者揣摩,並有可能被猜題高手押中策題,難以分辨應試者的才能高下。
試詩賦,由於詩賦題目取材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皆可入題,非博學多才之士,難成佳作。
更重要的是,詩賦的用韻有官韻可尋,易於掌握評判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卷的客觀公正,從而比較客觀有效地選拔人才。
故自中唐以後進士科迅速崛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統合了其他科舉科目。
由於進士科考試較明經科難度大,錄取率低,僅爲百分之一、二,平均每年只有25人及第。
考中進士實在不易,有的人連考七、八次,花費二三十年時間卻也名落孫山。
唐人曾形象地對明經進士及第的難度進行比較:“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人十分崇尚進士,常把是否進士及第作爲評判讀書人身份的重要標準。
朝廷對進士特別重用:“權德輿爲禮部侍郎,擢進士第者七十二,而登宰相者十人。
其他征鎮、岳牧、文昌、掖垣之選,不可悉數。
”(《漢唐箋後集·卷五》)這樣,在唐代便形成了重進士,輕明經的社會風氣。
通過進士及第而進入唐王朝的上層社會,成爲大多數讀書人的迫切願望與終生奮鬥目標。
儘管只有平均2.5%的及第率,但每年進京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子仍有千人之多。
(二)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試律詩唐代科舉考試中所試的詩是一種格律詩,後人稱之爲“試律詩”或“試帖詩”。
除進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也考“試律詩”。
從詩題來看,唐代“試律詩”的題材比較廣泛,能夠讓應試舉子有想象的餘地。
多數詩題都是按時令而吟詠景物,使人容易描繪出具體形象,構成各種意境。
從形式上看,唐代“試律詩”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體爲主,絕大多數押平聲韻。
如天寶十年辛卯(751)進士科試《湘靈鼓瑟詩》。
錢起《湘靈鼓瑟詩》曰:“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文中所選詩賦均據《文苑英華》及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下同。
)靈、聽、冥、馨、庭、青:青韻,青獨用。
(劃橫綫字為限韻字,下同。
)魏璀《湘靈鼓瑟詩》:“瑤瑟多哀怨,朱絃且莫聽。
扁舟三楚客,藂竹二妃靈。
淅瀝聞餘響,依稀欲辨形。
柱間寒水碧,曲裹暮山青。
良馬悲銜草,游魚思繞萍。
知音若相遇,終不滯南溟。
”聽、靈、形、青、萍、溟:青韻,青獨用。
陳季《湘靈鼓瑟詩》曰:“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
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旨微幽契,繁聲入杳冥。
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
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
遺音如可賞,試奏爲君聽。
”亭、泠、冥、青、靈、聽:青韻,青獨用。
莊若訥《湘靈鼓瑟詩》曰:“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
悲風絲上斷,流水曲中長。
出沒游魚聽,逶迤彩鳳翔。
微音時扣徵,雅韻乍含商。
神理誠難測,幽情詎可量。
至今聞古調,應恨滯三湘。
”揚、長、翔、商、量、湘:陽韻,陽獨用。
王邕《湘靈鼓瑟詩》曰:“寶瑟和琴韻,靈妃應樂章。
依稀聞促柱,髣髴夢新粧。
波外聲初發,風前曲正長。
淒清和萬籟,斷續繞三湘。
轉覺雲山迥,空懷杜若芳。
誰能傳此意,雅會在宮商。
”章、粧、長、湘、芳、商:陽韻,陽獨用。
以上這五首詩中間八句對仗工整,整詩粘對嚴格,平仄相間。
除了五言六韻十二句格式外,唐代“試律詩”在句數上還有以下兩種情況:1、句數的多寡。
(1)五言四韻八句的律詩。
如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明堂火珠詩》。
崔曙《明堂火珠詩》曰:“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
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
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
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
”珠、無:虞韻,孤、都:模韻,虞模同用。
(2)五言八韻十六句的排律。
如天寶四年乙酉(745)《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三首。
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應曆生周日,修詞表漢年。
復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
昔贊神功起,今符聖祚延。
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
言因六夢接,慶叶九靈傳。
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
無由同拜慶,竊忭賀陶甄。
”年、前、玄:先韻,延、仙、傳、然、甄:仙韻,先仙同用。
李岑《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皇網歸有道,帝系祖玄元。
運表南山祚,神通北極尊。
大同齊日月,興廢應乾坤。
聖后趨庭禮,宗臣稽首言。
千官欣賜覩,萬國賀深恩。
錫宴雲天接,飛聲雷地喧。
祥雲飛紫閣,喜氣繞皇軒。
未預承天命,空勤望帝門。
”元、言、喧、軒:元韻,尊、坤、門:魂韻,恩:痕韻,元魂痕同用。
趙驊《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聖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
豈惟求傳野,更在叶鈞天。
留夢西山下,焚香北闕前。
道光尊聖日,福應集靈年。
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懸。
觴從百寮獻,形爲萬方傳。
聲教惟皇矣,英威固邈然。
慚無美周頌,徒上祝堯篇。
”玄、天、前、年、懸:先韻,傳、然、篇:仙韻,先仙同用。
2、仄聲入韻。
根據詩律規則,仄聲一般不入韻,但在唐代“試律詩”中,有的押去聲韻。
如開成二年丁巳(837)所試的《霓裳羽衣曲詩》。
李肱《霓裳羽衣曲詩》:“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
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製。
鳳管遞參差,霞衣競搖曳。
醼罷水殿空,輦餘春草細。
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
詎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歲、制、曳:祭韻,細、替、繼:霽韻,霽祭同用。
還有的押入聲韻,如開元十九年辛未(731)所試的《洛出書詩》,用題中的入聲字“洛”、“出”限韻。
蕭昕《洛出書詩》曰:“海內昔凋瘵,天網斯浡潏。
龜靈啟聖圖,龍馬負書出。
大哉明德盛,遠矣彝倫秩。
地敷作乂功,人免爲魚恤。
既彰千國理,豈止百川溢。
永賴至於今,疇庸未云畢。
”潏、出、恤:術韻,秩、溢、畢:質韻,質術同用。
郭邕《洛出書詩》曰:“德合天貺呈,龍飛聖人作。
光宅被寰區,圖書薦河洛。
象登四氣順,文闢九疇錯。
氤氳瑞彩浮,左右靈儀廓。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
一見皇家慶,方知禹功薄。
”作、洛、錯、廓、博、薄:鐸韻,鐸獨用。
張欽敬《洛出書詩》曰:“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
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含微卜筮遠,抱數陰陽密。
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
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
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質、密、吉、日、謐:質韻,出:術韻,質術同用。
一般情況下,唐代“試律詩”的用韻都是以詩題中的一個字作爲限韻字,並且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爲常,並不在題目中作特別要求。
但有時也把用韻及字數在考試時標明,如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學宏詞科試《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明確標明“題中用韻,六十字成”。
獨孤申叔《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精盧慙夜景,天宇滅埃氛。
幽磬此時擊,餘音幾處聞。
隨風樹杪去,支策月中分。
斷絕如殘漏,淒清不隔雲。
羈人方罷夢,獨雁忽迷群。
響盡河漢落,千山空糾紛。
”氛、聞、分、雲、群、紛:文韻,文獨用。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月中禪室掩,幽徑淨昬氛。
思入空門妙,聲從覺路聞。
泠泠流衆壑,杳杳出重雲。
天籟疑難辨,霜鍾詎可分。
偶來依法界,便欲謝人群。
竟夕聽真響,荷花積露文。
”氛、聞、雲、分、群、文:文韻,文獨用。
唐代“試律詩”用韻嚴格,爲我們研究唐代科舉考試用韻情況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資料。
(三)唐代科舉考試中的甲賦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賦題是一項重要內容,它難度大,標準高,是決定能否進士及第的關鍵。
同“試律詩”一樣,進士科、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等都須考賦。
唐代所試之賦是一種格律賦,唐人稱之爲甲賦。
甲賦在形式上有如下特點:聲調合諧、詞藻華美、對仗工整、用韻嚴格。
甲賦在用韻上前後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光宅二年乙酉(685)進士科試《高松賦》,至先天二年癸丑(713)進士科試《出師賦》,所試之賦押何韻,押幾韻都無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