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概述高中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翻译成现代汉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本文档提供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翻译。
方法与策略1. 语法结构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其语法结构是翻译的第一步。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如文言文独特的状语顺序和动词修饰名词的方式,来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 字词翻译:字词翻译是文言文翻译中的关键步骤。
学生应详细了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固定搭配,以便准确地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词典和翻译工具以获得更准确的翻译。
3. 上下文理解: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修辞手法等,学生需要通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修辞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意思。
4. 真实性与简练性:文言文翻译中要注重保持句子的真实性和简练性。
避免过度添加修饰词和长句子,以免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5. 词序调整: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词序差异较大,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义关系适当调整文言文句子的词序,以便更好地表达其意思。
6. 反复推敲与练:文言文翻译需要反复推敲和练。
学生应多读多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提高翻译水平。
总结高中生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应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子结构,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保持句子的真实性和简练性,并进行反复推敲和练习。
通过坚持学习和实践,高中生可以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高中语文】如何翻译文言文

【高中语文】如何翻译文言文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逐字逐句直译,是指尽可能逐字逐句直译中文原文。
直译的优点是逐字翻译;缺点是有时翻译句子的意思很难理解,语言不够流畅。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以便尽可能地符合原意,句子尽可能地照顾原意。
意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增加或减少单词,可以改变单词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句型。
意译的优势在于文本和意义的连贯性。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相对流畅易懂。
有时,原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实施。
这两种翻译方法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下”的意思是保持。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古代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年号、计量单位等,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保持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充”指补充。
(1)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2)在省略句中补上省略;(3)填写省略的陈述。
注:在省略的部分或句子中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将古代汉语的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型。
倒装主谓句、介词宾语句、介词宾语句和定语后置句的语序应进行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代汉语翻译公式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咸明主题,收集信息,从段落到句子,从句子到单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注意前面的文字,联系下面的句子,仔细考虑和猜测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如果省略,请填写原始含义,并添加括号以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我”和“你”代表我,“呃”和“如”代表你。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直译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是现代翻译的文本。
意思要清楚,语言要流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字母”指译文应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歪曲、遗漏或添加。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是指译文的句子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译文应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应相应地执行。
尽量保持原文选词造句的特点和相似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直译不能表达原文意图时,意译才能在相关部分进行补充。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对于实词(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然后他邀请吴国人民上法庭,杀死了五个人,包括严培伟、杨念如、马杰、沈阳和周文元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江宁的龙坡、苏州的邓伟和杭州的西溪都产李子。
d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翻译。
翻译偏义复合词、古今同义词、灵活使用和常见虚词等古典汉语现象。
a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我们社会的演员是第一个,他为自己的声音和正义募集资金,送他上路。
c以旌其所为D.当月亮在夜间发光时,独自坐船到悬崖底部。
(3)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书架上摆满了借来的书,人们静静地坐着,发出一种声音。
d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虚词(4)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精品12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精品12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
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
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
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
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
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2)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
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20XX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
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高中语文专题 文言文阅读理解翻译句子

▪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
“像……”“用……”“在……”。
▪ ②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 补出中心语。
▪ ③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 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 译文: _______那_些_能__决_定__百_姓_生__存_死_亡__、_是_否__得_到_公__正_对__待_的_人__,_就_是__县_令_、__主_簿__以 及_县_尉__这_三__个_。_______
▪ (3)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来自▪ 译文:11
▪ 解题 ▪ (思1)中维的关键实词有“视者”“或”“十七八”,意思分别是
13
▪ 我曾经私下感慨道:这些百姓幸运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 急难,离朝廷近,容易被知晓。扶风作为一个县,隔在潼关 的西面,距离京城在千里之外,百姓的灾难尚且不能被察觉 的情况一定会很多!那些能决定百姓生存死亡、是否得到公 正对待的人,就是县令、主簿以及县尉这三个。百姓的意愿 能够不被阻塞,能让上级州官知晓;州官(信息)不被拥堵能让 上级知晓;州县不阻塞,百姓意愿传达到上面,就靠县令、 主簿、县尉来做到了。
12
▪ 【参考译文】
▪ 今年五月,连绵的大雨毁坏了麦子,(接着)黄河泛滥淹没了京 城东部附近的洼田。不久,天又大旱,直到八月(没有下雨), 高地里的豆类、粟类等作物干死。京城附近的百姓上告到县 里,没有答理;于是就上告到开封,还是没有理会;(百姓们) 于是聚在一起在宣德门外站立,上告宰相。于是(宰相)派遣官 吏到附近诸县四处调查。视察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 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分之七八。最后巡 查回来的,说百姓确实受灾了,而各级官员只是惧怕朝廷命 令,为苟且保全自己罢了(才不愿说出实情)。皇帝听说这件事 后很同情,全部免去京城附近百姓的赋税。
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六
自己安士十年归 。
法
互文
译: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 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翻
贯
译
的 六 种 方
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 等,翻译时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 通地翻译。
法
【方法书签】 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代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9、咨(后写作“谘” ):商议,咨询。
诸葛亮《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表劝说:说、劝、规、讽、谤、谏
1、说:劝说,说服。
《鸿门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劝:劝说,劝告。
韩愈《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3、规:规劝,谏诤。
《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宁以他事规我。
2、逆:抵触,违背,不顺。
《史记· 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3、倍(背):违背,背叛,反叛。
《史记· 楚世家》:倍齐而合秦。
表拜访:造、过、访、顾、谒(见)
1、造:拜访。
《世说新语·言语》:庾公造周伯仁。
2、过、访、顾:探望,拜访。
《明史·忠义传·许琰 》: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 《宋史·曹谷》:欲徒步访两苏。 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翻译下列句子: 词类活用,名作动
翻 译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一词多义,横渡
的 译:不是会游水,却横渡江河。
六
种
通“欢”,欢聚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与翻译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与翻译方法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
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
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被”通“披”。
高中阶段所有的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 倒装句、判断句及
词、常见虚词
固定句式
因为:(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2)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
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 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 体、生动、优美。
注: ①运:转去。
文言文翻译技巧一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
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出“箪”1分;“壶”1分;“师”1分。
文言文翻译技巧二 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二、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掌握 “六字要诀”
三、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四、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字音、字形;借助成语(词语); 借助课内文言知识;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
依托: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 理,夯实基础,调动积累,学会迁移。
文言文翻译歌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①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不能够到达 这样的地步的。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 您的军队。
课堂小结:
一、落实在一个“信”字,做到一个“达”字。 争取一个“雅”字。
借助成语(词语)判断 (如:三旬九食)五旬而举之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借助课内或所积累 (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的文言知识 (是: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武王是也
(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以迎王师
借助字形判断 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如:箪) (如:箪食壶浆)
留
删
换
调
补
字
贯
《核按钮》P149
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字音、字形;借助成语(词语); 借助课内文言知识;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依托: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 理,夯实基础,调动积累,学会迁移。
解题初体验
高中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考纲聚焦】 《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其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阐释】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 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因而, 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 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驾御这一题型。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古换今,要合原义。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巩固练习:
翻译划线句子: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 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 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 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亦运①而已矣。”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 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愬:同“诉”。③纺:系.
分析:文言文翻译技巧一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语,特 殊句式,准确翻译
关键词句不落实, 就会徒劳无功
要有踩点得分 的意识,洞悉 命题者想考你
什么
本题得分点: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停止)
盍已乎
省略:这门婚事(盍已乎) 省略:董叔 执之
借助课内或所积累的文言知识
盍……乎:为什么不……
呢?
学不可以已
借助字形判断 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而得之)
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疑问代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
宾语一般前置
何请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范氏 富, 盍 已
乎?
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 停止(这门婚事)呢?
①范氏富,盍已乎(3分) “盍……乎”1分,“已”1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 “执”1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纺”1分。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 “欲”1分,特殊句式1分,句意1分。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技巧二
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成语(词语)判断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个原则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用意译。 采用意译主要是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习 惯用法、修辞手法(如互文)。
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直译: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 自己的身体 意译: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 还乡。
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要诀
(留)(换)(换) (换) (补) (换)
献子 执 而 纺 于 庭 之 槐。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 绑 在 庭院中 的 槐树上。
(留)(换、补)(删)(换)(换)(换)(换)(换)
欲 而 得 之, 又 何请 焉?
(你)想要(的东西)得到它了, 还 请求什么 呢?
(补)(换)(补)(删)(换)(换) (换)(调、换)(换)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可用到哪种技巧 以及“六字法”体现在何处。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 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③于范献 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 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 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请分析以下文言文翻译存在什么问题。
原文: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 无异容。
学生范例:
1、皇帝就大怒,派人把他驱赶下殿,希望 他慢慢离去不要生气。 2、皇帝于是大怒,让人驱赶他下殿,愿 慢慢出去没有异常的从容。
分析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省略句、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