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近年来微生物药物的研发进展

合集下载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制品生产、药物开发等领域的科技手段。

在药物研发中,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代谢和分解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分解天然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这些性质使得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药物研发中,传统的合成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原料和成本,同时合成的化合物的复杂性也较高,缺乏可控性。

与之相比,微生物技术具有不同的优势。

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过程产生多种复杂有机物,这些物质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功能基元,同时具有其他方法难以合成出的复杂结构。

微生物生产的化合物可以高效、可控、低成本地生产大量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在医学、生物工程和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开发的具体应用(1) 微生物代谢工程微生物代谢工程是利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合物,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实现新化合物开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布朗运动模拟,来预测新分子和其相关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代谢途径的变化,进行微生物的代谢调整,可以产生具有新功能的化合物。

在药物研发中,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开发新型抗生素、肝脏保护剂、防癌药物等。

同时,微生物代谢工程的研究也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药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人工合成基因,利用这些人工合成的基因在特定的微生物体系中构建新的代谢通路。

基因工程的具体方法包括,提取功效项目的基因,克隆和表达基因,挑选代谢途径并改造微生物体系,产生药物前体或化合物。

基因工程在药物研发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产生各种复杂化合物,例如抗肿瘤药物、生物素、单克隆抗体等。

(3) 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进行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应用包括发酵生产抗生素、生物菌草、真菌菌物质等。

SOD1抑制剂与癌症

SOD1抑制剂与癌症

SOD1抑制剂与癌症陈长凤;谭俊;邵雷;陈代杰【摘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金属酶,SOD特别是SOD1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SOD1具有抗氧化,防衰老,防止细胞核内DNA损伤、调节氧和葡萄糖的信号传递等维持正常细胞活性的重要生理功能.但是,癌细胞内SOD1的高表达,由于其能够有效地清除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促进癌细胞的生长繁殖.本文对有关SOD1抑制剂与癌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期刊名称】《工业微生物》【年(卷),期】2016(046)002【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超氧化物;SOD1;抑制剂;癌症【作者】陈长凤;谭俊;邵雷;陈代杰【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1938年,Keilin和Mann首次发现一种带有铜离子的血铜蛋白[1]。

1969年,Fridovich和McCord在牛血红细胞中发现其具有催化超氧阴离子发生歧化反应的蛋白,并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2]。

在哺乳动物中含有三类SOD:SOD1(Cu/ZnSOD)、SOD2(MnSOD)、胞外SOD3(Cu/ZnSOD)。

SOD1是SOD 细胞内的主要形式,约占到细胞内SOD总蛋白的80%[3]。

SOD1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浆中,后来在线粒体膜间隙和细胞核内也发现SOD1[4]。

SOD2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中,SOD2在线粒体基质中保护线粒体基质、线粒体DNA和DNA聚合酶免受氧损伤及失活[5]。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9)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9)

·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0, 41(8)636本月全球药品研发进展取得成效的药物有52个,比上月大幅增加17个,其中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的药品数量增加最多,为11个。

进入注册阶段的有29个,比上月增加2个。

16个为全球首次注册的新活性物质和新制剂,其余13个均为在新市场补充注册。

本月全球首次注册的新活性物质有11个,其中8个为H1N1流感病毒疫苗,3个分别为特拉万星(抗感染药)、pralatrexate 和酒石酸长春氟宁(抗肿瘤药)。

另5个为首次注册的新制剂,剂型分别为全身用吸入剂、24h 内缓释制剂、局部用透黏膜制剂、固定药物复方制剂和增溶口服制剂。

本月在新市场补充注册的13个药物。

11个为新活性物质,分属抗感染药(2个)、抗肿瘤药(2个)、生物技术药物(2个,分别同属抗肿瘤药和皮肤科用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精神障碍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和皮肤科用药;2个为新制剂,分别为局部用透黏膜制剂(溴芬酸,感觉器官用药)和固定药物复方制剂(氨氯地平、氢氯噻嗪和缬沙坦的复方制剂,心血管系统用药)。

进入注册前阶段的有6个,比上月增加4个。

5个为新活性物质,分属生物技术药物(3个)、抗感染药和神经系统用药。

其中cethromycin (抗感染药)和taliglucerase α(同属生物技术药物和消化系统用药)为罕用药。

1个为新制剂(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干粉吸入制剂)。

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有17个,比上月大幅增加11个。

15个为新活性物质,1个为新制剂,1个为新适应证。

15个新活性物质分别为抗肿瘤药(5个)、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4个)、抗感染药(2个)、消化系统用药、生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9)Progress of Global Pharmaceutical R&D in September 2009黄志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信息中心,上海 200040)HUANG Zhihong(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formation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040)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8255(2010)08-0636-05物技术药物(同属抗肿瘤药)、呼吸系统用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其中哌立福新(抗肿瘤药)、belinostat (抗肿瘤药)、HPN-100(消化系统用药)和trabedersen (同属生物技术药物和抗肿瘤药)为罕用药。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李航;朱丽;陈代杰【摘要】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在已发现的约4500个天然卤化物中有很多在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抗生素.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一直认为生物卤化反应主要由卤过氧化物酶负责催化.近期在许多关于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冈簇的研究中发现FADH_2依赖型卤化酶催化的卤化反应殖是许多微生物及其它生物中的主要卤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的发现,催化机制及各种来源的该类卤化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该类酶在组合生物合成及寻找天然卤化物等方面的应用.【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0(035)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FADH_2依赖型卤化酶;抗生素;卤化物【作者】李航;朱丽;陈代杰【作者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发中心,上海,20120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5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代谢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很特殊的一类化合物[1]。

直到1960年,被发现的天然卤化物才共有29个[2]。

随着该类化合物广泛的应用于医药,杀虫剂等领域,人们对该类化合物越来越感兴趣,目前为止共发现天然卤化物约4500个[3]。

该类化合物由许多不同的生物产生,且其中很多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由土壤细菌产生的万古霉素[4],由哺乳动物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素[5],由藻青菌产生的抗肿瘤物质自念珠藻环肽A等[6]。

在这些卤化物中,陆地环境中发现的主要为氯化物,而海洋生物中发现的主要为溴化物。

天然氟化物则较稀少,仅在一些植物和细菌代谢物中被发现[7]。

随着越来越多的卤化物被发现,人们对相关的卤化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

从1966年在Caldariomyces fumago中发现第一个卤化酶[8]以来,目前为止共有4大类的卤化酶被发现,分别为:卤过氧化物酶(haloperoxidase)[9],非血红素Fe2+α-酮戊二酸及O2依赖型卤化酶(non-heme FeII αketoglutarate- and O2-dependent halogenase)[10],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型氯化酶(S-adenosyl-L-methionine dependent chlorinase)[11]和FADH2依赖型卤化酶(FADH2-dependent halogenase)。

药用微丸的制备技术及设备进展

药用微丸的制备技术及设备进展

• 其不他宜用于热敏药物制粒
微丸制备装置进展
一.流化床制备微丸的装置
原理: 1 丸芯上药 2 包衣
图 微丸制备和包衣
膜控型微丸示意图
骨架型微丸示意图
膜控型微丸示意图
药物骨架型微丸示意图
骨架
膜控型膜微控丸型示微意丸图示骨意架图型骨微架丸药型物 示微意丸图示意图
骨架
膜膜控控型型微微丸丸示示意意图图 膜控型微膜丸控示型意微图丸示意图
离心风机 出风处理系统
流化床机身
喷液系统
进风处理系统
控制系统
加湿器 除湿器
流化床机身的构造 扩展室 物料槽
出风过滤器腔室
顶喷 底喷 切线喷
进风口
流化床工艺装置
顶喷
底喷
切线喷
良好的
1. 喷枪和物料间的距离短,减少包 衣液达到物料表面前的溶媒蒸发 和喷雾干燥现象,有利于包衣液 保持良好成膜特性
2. 物料有序的循环运动, 运动方向和 喷液方向相同, 物料接触到包衣液 的几率相同, 有利于包衣均匀性
药物 药物 骨骨架架型型微微丸丸示示意意图图
骨架 骨架 骨架型微骨丸架示型意微图丸示意图
药药物物
骨骨药架物架 药物
骨架 骨架
I. 载药
微丸上药技术
• 丸芯上药法 • 挤出滚圆制丸法 • 熔融制丸法
熔融法制粒工艺特点
优点:
1. 丸芯上药法 工艺简便,全过程在密闭环境内进行;无需干燥过程, 省时,降低成本 无需溶媒,适用水不稳定药物制粒;省除三废处理及
++ +++ +
(2) 溶液上药法
• 设备:糖衣锅,底喷型/切喷型流化床等
• 药物溶液: (内可加少量HPMC,HPC或PVP等 粘合剂)水/乙醇液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探究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探究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探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药物开始逐渐被开发出来。

微生物药物是指从微生物生物体内提取的药物,这些微生物可以是单细胞、真菌、病毒、细菌、藻类等。

由于微生物药物具有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等优点,因而在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一、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筛选和鉴定微生物产生物质的过程中。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微生物库的组建和筛选、菌株的分离和鉴定、微生物药物的提取和纯化。

首先是微生物库的组建和筛选。

微生物库是一个用于储存微生物的库房,可分为细菌库、真菌库、植物细胞库等。

在储存微生物的同时,还要进行筛选。

现代筛选技术主要包括高通量筛选技术、基于计算机的药物筛选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筛选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提高了筛选的准确性。

其次是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分离的核心是从环境中或已有菌株中得到新的未知菌株。

在分离的基础上,需要对所得的菌株进行鉴定。

目前,鉴定的主要方法有生化鉴定、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最后是微生物药物的提取和纯化。

提取是指从微生物菌株中提取出目标化合物或其混合物以供分离和纯化。

提取的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例如水提法和有机相分配法等。

纯化则是指将药物分离出来,使其获得更高的纯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技术包括柱层析、毛细管电泳、凝胶电泳等。

二、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微生物药物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医疗、农业、工业等。

在医疗领域,微生物药物被广泛用于抗生素、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物的生产。

由于微生物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等优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很多传统药物带来的问题。

例如红霉素、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就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

在农业领域,微生物药物可以作为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制剂的生产原料。

这是因为微生物药物可以有效保存和弥补传统肥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将氮气固定成钾肥,使其转变成对植物更加好的形式。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05)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05)

·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0, 41(5)392本月全球药品研发进展取得成效的药物有51个,较上月减少了2个。

进入注册阶段的有23个(9个为全球首次注册,其余14个为在新市场补充注册),比上月减少了6个。

本月全球首次注册的药物为9个,其中有4个新活性物质,分属心血管系统用药、抗感染药、生殖系统用药及性激素和精神障碍用药。

5个新制剂,分别为辣椒素的局部用透皮制剂(神经系统用药)、溴隐亭的其它缓释制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氨氯地平+氯沙坦和盐酸吡格列 酮+盐酸二甲双胍的固定药物复方制剂(分属心血管系统用药和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后者也是24 h 内缓释制剂),以及拉莫三嗪口崩片的口腔速溶制剂(神经系统用药)。

本月在新市场补充注册的药物有14个,较上月大幅降低。

其中有5个新活性物质,分属感觉器官用药、抗肿瘤药、皮肤科用药、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和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

7个新制剂,分别为睾酮的全身用透皮制剂(生殖系统用药及性激素)、枸橼酸芬太尼的口腔速释制剂(神经系统用药)、甘露醇的干粉吸入剂(呼吸系统药物)、Creon 的口服肠溶制剂(消化系统用药)、lanreotide 的24 h 以上缓释制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同时也是用于脑癌的新适应证)、地塞米松的其它制剂(感觉器官用药),以及胰岛素的全身用透黏膜制剂和速释制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

3个新适应证,除lanreotide 外,另2个分别为甲磺酸吉米沙星(用于治疗耳炎)和盐酸吉西他滨(用于治疗宫颈癌)。

进入注册前阶段的有9个(6个新活性物质,3个新制剂),较上月减少了1个。

6个新活性物质分属呼吸系统药物、抗肿瘤药(2个,其中ofatumumab 是罕用药,同属生物技术药物)、抗感染药(2个,其中raxibacumab 同属生物技术药物)和消化系统用药。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研究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研究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研究作者:涂永江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12期摘要:微生物制药是以一种新型制药技术而存在的,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微生物制药来催生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首先对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药物的概念作了界定,然后再介绍了微生物制药类型以及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技术,最后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药物在医学界的具体应用这一话题。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药物;概念;类型;应用1976年,荷兰著名学者虎克利用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细菌,并证实了微生物的真实存在这一事实。

在之后的1929年,作为首个抗生素的青霉素也被生物与细菌雪茄弗莱明所发明出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当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微生物制药开始被逐步应用于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细胞融合工程当中,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与理解的加深,以及微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光明的。

一、微生物制药与微生物药物概念简述(一)微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指通过对微生物技术的利用来实现对药物药品的有效生产,其主要是以微生物机体的生长繁殖和微生物的发酵反应过程为基础的,通过对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的综合技术和分离纯化提取技术的充分应用来制剂成型。

作为工业微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微生物制药在近年来的药品研发当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

(二)微生物药物所谓的微生物药物,主要是指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次级代谢以及衍生物。

环境污染小、条件温和等都是微生物药物合成的显著特点,其最早始于对抗生素的利用,而随着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微生物药物的合成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研究成果。

二、微生物制药类型与微生物药物开发技术(一)微生物制药类型微生物转化制药、菌体制药、代谢产物制药、酶制药等都是微生物制药的具体类型,下文笔者将对几种常见类型进行具体阐述:微生物转化制药:外源化合物通过对生物体系中酶或者细胞的利用,并将其当作催化剂,由此来实现有机合成的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