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防护指引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防疫措施及应急方案

防疫措施及应急方案在当前全球面临各类传染病挑战的背景下,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及应急方案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一、防疫措施(一)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以及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正确佩戴口罩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符合标准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 口罩,并确保佩戴方法正确,使其能够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2、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如果无法及时洗手,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剂进行清洁。
3、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与人交往时保持至少 1 米的社交距离。
这有助于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
4、加强个人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如果没有纸巾,可用肘部遮挡。
同时,注意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二)社区和公共场所防疫措施1、环境消毒社区、商场、学校、办公场所等公共区域应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的表面,如电梯按钮、扶手、门把手等。
2、体温检测在公共场所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对进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发现体温异常者,应及时引导其到指定地点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3、人员管理加强对社区居民和公共场所人员的管理,做好人员登记和健康监测工作。
对于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和核酸检测。
4、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宣传栏、广播、社交媒体等,向居民和公众普及防疫知识,提高大家的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医疗机构防疫措施1、预检分诊医疗机构应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就诊患者进行初步筛查,区分发热患者和普通患者,引导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
2、发热门诊管理发热门诊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置和管理,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消毒用品。
对发热患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住院管理加强住院患者的管理,严格限制探视和陪护人员数量。
传染病防治工作操作指南

传染病防治工作操作指南
概述
该操作指南旨在向相关人员提供传染病防治的操作步骤和指引,以确保高效有效地进行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遵循以下措施可以帮助
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确保公共健康。
传染病防控措施
1. 掌握病例定义和报告要求:
- 了解传染病的病例定义,包括症状、传播途径等。
- 确保及时准确的报告传染病病例,按照相关法规和指引履行
报告义务。
2. 实施传染病监测和监督:
-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包括疾病报告和数据分析。
- 加强对传染病的监督,进行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
3. 进行有效的传染病传播预防: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包括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住
口鼻等。
- 加强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防控,如加强空气消毒、维护食品安
全等。
4. 实施有效的传染病治疗和隔离措施:
-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 对传染病患者实施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5. 加强传染病宣传和教育:
- 开展相关传染病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护
意识。
- 提供准确可靠的传染病信息,预防虚假信息的传播。
6. 加强传染病疫苗接种:
- 指引公众接种传染病疫苗,提高免疫水平,减少传染病发生
的可能性。
结论
该操作指南提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操作步骤和指引,旨在保
障公众的健康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相关人员应遵循指南中的措施,提高防控能力,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92.医院常见传染病隔离防护指引(参考).pdf-2020-03-06-10-19-25-280

性感染者
(伊蚊)
以解除隔离
新生儿破伤风[2-3]
家畜
—
—
标准预防
4~8
1~2月
—
—
第 2 页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口罩、帽子、手套
1~3
数h~4天
体温正常且流感样症状消失 48小
医学观察4天
时后
手足口病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
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
2~7
自发病之日起2周(14天)或至皮
类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病禽和健康带毒的禽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护镜评估使用
3~4
3~7
目前尚无人传染人
医学观察21天
按
流感
甲
飞沫传播
类
自发病日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呼
管
生物媒介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接触传播
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
5~14
3~35
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
医学观察20天
理
(苍蝇、
离
蟑螂)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1~3
1~7
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者隔离至
医学观察7天
估使用
咽拭子检测阴性
甲型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
接触传播
手套、隔离衣,口罩、帽子评估使用
30
15~45
自发病日期隔离3周
患者
病
乙型
70
30-180
甲、戊型,急
毒
接触传播
急性和慢性患者及病
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隔离要点(2)

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隔离要点一、隔离原则1.早期隔离: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以减少传播风险。
2.严密隔离:对于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应实施严密隔离。
3.分类隔离: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
4.终身隔离:对于某些无法治愈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应实施终身隔离。
二、隔离措施1.物理隔离:包括设置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等,以及使用专用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等。
2.生物隔离:对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3.医疗隔离:医护人员在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4.生活隔离: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单独用餐、住宿,避免与他人接触。
三、隔离流程1.疑似或确诊病例的报告: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立即报告给疾控中心。
2.确诊:疾控中心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立即启动隔离程序。
3.隔离:将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至隔离病房,实施相应隔离措施。
4.流行病学调查:疾控中心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
5.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隔离:对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并实施相应隔离措施。
6.解除隔离:疑似或确诊病例符合解除隔离条件后,经疾控中心评估,方可解除隔离。
四、隔离注意事项1.宣传教育:向疑似或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宣传隔离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2.心理健康关怀: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心理健康关怀,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生活保障: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如食品、药品等。
4.法律法规遵守:疑似或确诊病例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如实提供个人信息、配合流行病学调查等。
一、隔离原则1.早期隔离: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以减少传播风险。
疑似病例应在等待检测结果期间进行隔离,确诊病例则应转至隔离病房。
2.严密隔离:对于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应实施严密隔离。
传染疾病一般护理基本措施

传染疾病一般护理基本措施1. 引言在面对传染疾病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病菌的传播,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传染疾病一般护理的基本措施。
2. 接触传染疾病的防护措施- 洗手:在接触患者前后、进食前、处理患者的体液或排泄物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液。
-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隔离衣。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按照正确的穿脱顺序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 一次性使用物品:如注射器、针头、药物等应按规定进行正确的处理,以防感染传播。
- 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通风,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在空气中滞留。
3.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护措施- 咳嗽和打喷嚏时做好口鼻防护:使用纸巾、肘部或口罩等遮挡口鼻,避免直接释放呼吸道分泌物。
- 避免近距离接触:尽量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与患者过于亲密的接触,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
- 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
4. 食物和水源传染疾病的防护措施- 食材熟透:确保食材经过充分烹煮,以破坏病原体。
- 食物隔离:将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加工和烹饪,避免交叉污染。
- 饮用安全水源:饮用水应来自经过安全处理的可靠来源,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
5. 传染疾病患者的隔离措施- 单独病房:将传染疾病患者安置在单独病房或设置隔离区,以防止病原体在医疗机构内传播。
- 感染控制措施:患者的体液和排泄物应按照规定进行正确处理和处置,同时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规范的消毒和清洁。
- 探视限制:减少非必要的人员进出隔离区,严格控制探视,避免感染的传播。
6. 整体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消毒:对医疗机构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铺、洗手间等)进行定期消毒。
- 垃圾处置:严格按照规定将医疗废物、污染物和一次性使用物品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 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醒他们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惯,以降低感染风险。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感染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内容。
一、消毒知识消毒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消毒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煮沸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而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消毒措施:1. 食品消毒:生食如水果和蔬菜应在用水冲洗后,使用洁净的餐具和厨房用具进行加热处理,避免食物污染。
2. 餐具消毒:餐具应定期进行煮沸或用消毒剂浸泡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家居环境消毒:室内通风要保持良好,经常对室内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件和表面。
二、个人卫生知识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个人卫生知识内容:1. 勤洗手: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了公共场所、动物或垃圾后,以及饭前、便后洗手。
2. 使用纸巾:打喷嚏、咳嗽时,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3.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肉、海鲜等易感染病原体的食品。
4.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三、室内环境预防室内环境的清洁和预防也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室内环境预防的知识内容:1. 保持通风:室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尽量让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滋生的可能性。
2. 室内清洁:经常清洁及消毒门把手、桌面、床铺等易接触的物品和表面。
3. 避免密集聚集:人员聚集的场所容易造成病原体传播,应尽量避免人员密集聚集的场所。
四、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途径也有所不同。
在疫苗接种前,应了解相关疫苗的接种建议和副作用,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避免接触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通过避免接触传染源,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传染病的隔离和防护

传染病的隔离和防护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肺炎等。
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隔离和防护措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染病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传染病的隔离措施传染病的隔离是指将患者、疑似患者或带原者与健康人分开,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隔离措施:1.患者隔离:将已确诊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单独隔离,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这通常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如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或独立隔间内,医护人员需要佩戴防护服、口罩等保护设备。
2.家庭隔离:对于一些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如结核病、风疹等,家庭隔离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患者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单独居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
家庭成员也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3.社区隔离:当疫情爆发或蔓延时,对整个区域或社区进行隔离措施,以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这包括限制人员流动、封锁街道、关闭公共场所等。
社区隔离必须与医疗隔离相结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和监测。
二、传染病的防护措施除了隔离措施,防护措施也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措施。
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正确佩戴口罩等都是常见的个人防护方法。
此外,定期接种疫苗也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如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等。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是避免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避免交叉感染、通风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3.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环节。
通过在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宣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增加公众对防护措施的了解,促使大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结论传染病的隔离和防护措施是保护个人和社会免受传染病侵害的关键措施。
在面对传染病时,我们应加强个人防护,遵循相关的隔离和防护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预防
1.
隔离衣
进入隔离病房,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 离衣。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 离开隔离病房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 清洗与消毒。 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应按要求 穿脱防护服。
2. 3.
4.
标准预防
戴面罩,护目镜
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 等喷溅时影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经飞沫核传播 (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 飞 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 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 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 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 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 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 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 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 此方式传播。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常见疾病
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手足口病,百 日咳,白喉,狂犬病等。
1. 2.
帽子,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应带外科口罩,帽子。 口罩定期更换,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标准预防
1. 2. 3. 4. 5. 6.
手套
接触病人及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体时需带手套。 接触黏膜或非完整皮肤时。 接触可能为无菌组织的时候必须带无菌手套。 不同诊疗程序之间必须更换手套。 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并洗手。 医务人员受伤有伤口时应带双层手套。
1. 2. 3.
帽子,口罩要求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患者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探视者戴口罩。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1.
患者安置
原则上单间隔离。 如无条件,床间距需>1米。 患者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需>1米。 避免与手术后,免疫力低下患者同室。 加强通风或进行 6.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防护指引
隔离分类
标准防护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标准预防+空气预防)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标准预防+ 飞沫预防)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标准预防+ 接触预防)
标准预防
常见疾病
所有的病人均应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认定病 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需进行隔离。
4.
5. 6.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手套,隔离衣,面罩,护目镜,洗手,
穿脱防护用品程序及标准防护同
标准
预防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微
米),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 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经尘埃传播 (dust transmission) 含有病原体的较 大的飞沫或分泌物 落在地面,干燥后 形成尘埃,易感者 吸入后即可感染。 凡对外界抵抗力较 强的病原体,如结 核杆菌和炭疽杆菌 芽孢,均可以此种 方式传播。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常见疾病 肺结核(气道有结核菌排出的情况),水 痘,麻疹等。 帽子,口罩要求 1.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 2. 患者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3. 探视者戴口罩。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1. 2. 3.
患者安置
单间隔离,限制患者到本室外活动。 如无条件单间,同一种病原菌感染者可置同 室,床间距≥1.1米。 隔离单间要求密闭,每小时通风换气6次, 院外排气,或置负压病房。 严格空气消毒。 结核病人及时转送结核病院治疗。 病房或床尾挂黄色标示牌。
标准预防
1.
穿脱防护用品程序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带帽>戴医用防护口罩>穿 工作衣裤>进入潜在污染区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或面罩>戴手 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 或面罩>脱隔离衣>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 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 >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清洁 区
标准预防
1. 2.
标准预防措施
强调双向防护,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应用非接触技术。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和污染物品时戴 手套。 衣服或脸部可能被污染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和眼罩。 根据疾病的主要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 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放针刺伤。 激死清洁和消毒感染物体的溅出物。
2.
3.
4.
标准防护
1. 2.
备注
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 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 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改致病性禽 流感。 多重耐药菌,甲流,SARS,禽流感按卫生 部相关指引处理。
3.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5 微米)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 4.
5. 6. 7.
标准预防
洗手
当手有血液,体液,或其他蛋白性物质的可见污染, 强烈怀疑或已证明暴露于病原体时。 直接接触病患者前后。 摘手套后。 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粘膜,肥完整皮 肤,伤口敷料后。 接触紧邻患者的物品后。 处理药物或准备食物前。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常见疾病
伤寒,菌痢,新生儿脓疱疮,疥疮,淋病,梅 毒,HIV,病毒性肝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帽子,口罩要求
同标准预防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患者安置
1.避免与手术后,免疫力低下患者同室。 2.同一病种可置同室。 3.病房或床头挂蓝色标示牌。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手套 诊疗患有接触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必须戴 手套。 隔离衣 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必须穿隔 离衣。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面罩,护目镜,洗手,穿脱防护用品程
序及标准防护同
标准预防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含有大量病原体 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 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 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 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 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 密切接触者。此种传播在一些拥挤 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 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环境抵抗 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 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手套,隔离衣,面罩,护目镜,洗手,
穿脱防护用品程序及标准防护同
标准
预防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1.
2.
接触传播是指患有传染病的的病人或病 院携带者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他 人的过程。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直接接触传播
指传染源与易感人群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例 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间接接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 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 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触被肠道传染病 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 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 食具、文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洗脸用被污染的毛巾可传播 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便器可传播痢疾、滴虫病;动物的 皮毛可传播炭疽、布鲁菌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