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后果
3、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如今,在 互联网上交流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些简短、幽默、创新的词语,使得交流更 加便捷高效。
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1、引导媒体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该正确使 用网络流行语,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同时,媒体应肩负起规范语言使用的责任, 弘扬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元宇宙”、“硬核防疫”、“雨女无瓜”这些词?如果 大家在网络上冲浪,那么这些热门网络流行语可能已经深深映入大家的眼帘。本 次演示将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带大家领略这一现象的魅力。
内容摘要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流行的语言。它们通常 以简洁、幽默、讽刺等特点吸引广大网友的和传播。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 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沟通交流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 会语言学解析
目录
01 一、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原因
02
二、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机制
03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后果
04 四、对策建议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 语言现象。这些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态。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是一种值得的现象。本次演 示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进行解析。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 是他对生活的感慨,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词中充满了柔情与坚韧。他深深热爱着 生活,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6/2015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梁永贤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网络成为网民信息沟通、态度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渠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空间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必然现象。
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交流互动过程的工具和媒介,它直接体现着网民的心情心态与自我意识,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表达着当今的社会心理、热点话题和舆情现状,展现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走势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趋向。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化的类型与影响,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终将随着网络管理规范的改善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而走向文明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类型;成因;趋势作者简介:梁永贤,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邮政编码 250099)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5)06-0067-0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中国互联网网民数和文化影响。
量与日俱增。
自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互联网络流行语即在信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网在中国发展近21年间中国网民人数翻了1019倍,现在已经俗成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在网民眼里是便捷、幽默的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
网民数量的剧增和网络新媒介通语言,是在网络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带的发达必然带来新的语言变革,促使网络语言蓬勃兴起。
网有很强的媒介性。
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是网络流行语络语言有着独特的轻松、幽默、简洁、生动、反讽等特征。
的重要特征,“网络流行语与网络通用语、网络语言是三个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有些表达短时间内在网络内迅相对独立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加以区分”。
[2]基于速流传,成为热门词句。
近几年几乎每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网络流行语的特定内涵、形式和机制的把握,可以将网络流件的发生都会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从“躲猫猫”、“楼行语大致定义为是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背景支持脆脆”到“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马都是浮下,在一定时期内被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空间云”等等,迅速走红于互联网和现实社会。
试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

民数量的增加 , 带动了一种新的交流词汇的产生和发 传播与发展提供 了 良好 的条件。有 了这种高度的开 展——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 随着现实社 放性的信息共享性 , 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 会 事 件 的发生 在 网络上 几 乎 同步发 展流行 起 来 、 风靡 息传播 出去 , 并 以最快的速度在 网民中流传 , 这 也正 于网络内外 的热门词。历史上 , 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 是为什 么一个网络流行语刚刚诞生但却似乎已经到 的感情 , 诞生了民谣、 顺 口溜等这些短小精 悍, 而又饱 了妇孺 皆知 的地 步 。
自己感 兴趣 的某 个 网络 流行 语 , 对 其来 源有 一个 深入
( 一) 传播媒 体 分析
网络流行语 的快速繁衍和传播离不 开媒体 的推 的了解 , 这在无形中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 动。随着时代 的进 步 , 传 统媒体 与网络媒体 相互融 络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可以使 网民在上网时就当下
1 0 3
媒体来说网络媒体更适合网络流行语 的传播与发展。 息制作过程相 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 过 编辑播 出( 直播 节 目除外 ) 也 不 像 报纸 众 。没 有个性 就相 当于 没有 了你 自己 , 这就 要 看你是 否 需 要排版 印刷 , 只需 更新 网页 内容 即可 。而且 网页 内 众 多 的网 民中脱颖 而 出被大 家注 意 , 容一 更新 , 网页 的访 问者 立 即可 以看 到 , 这 中间 几乎 拥有与众不同的造型、 标新立异的网名和另类独特的 没 有时 间差 。因此 , 很 多 大 的新 闻事 件 , 反 映 最快 的 语 言 。网络 流行语 言 已经 成 为 网络 受众 表现 自己 、 张 常常是 网络媒 体 。如 : “ 我爸是 李 刚” 、 “ 药 家鑫 事件 ” 扬 个性 的象 征和标 志 。 等, 几 乎在事 件发 生 的第 一 时间 , 网络就 予 以了反应 ,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类型及其生成机制初探

第25卷第4期2023年8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5,No.4Aug.2023收稿日期:2023-03-07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中心(YHJXCX22-006)作者简介:吴炳璋(1995 ),男,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生①㊀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2月15日㊂②㊀为了使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文中列举的示例不仅包括2013 2022年的十大流行语外,还将一些社会热度较高㊁传播范围较广的流行语纳入其中,如 蒜你狠 碳中和 等㊂DOI :10.19722/ki.1008-7729.2023.0027网络流行语的来源㊁类型及其生成机制初探吴炳璋,尹夏燕(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㊀200083)摘㊀要: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与类型,发现其语源主要集中在文娱影视㊁行业用语㊁公众人物用语㊁政治用语㊁社会热点㊁方言词汇㊁外来词以及社交平台用语八个方面㊂根据语言组构性质将网络流行语分为语音变换类㊁词汇重构类㊁语义泛化类㊁流行构式类以及网络俗语五大类㊂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各不相同,从微观角度以各类流行语中的典型用语为研究对象,将语内机制和语外动因相结合,系统分析各类流行语生成的主要理据㊂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来源;生成机制中图分类号:H136.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29(2023)04-0045-10一㊁引㊀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互联网2.0时代㊂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已成为虚拟世界的 造物主 ,创造出大量的网络用语,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对网络用语或流行语的广泛关注㊂从研究内容上看,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㊁社会学㊁传播学㊁心理学等方面㊂早期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流行语的构词特征㊁语言变异㊁语言规范等方面㊂此类研究成果颇丰,如刘念[1]㊁陈一民[2]等分析了流行语的构词特征㊁生成机制以及语义变异㊂近年来,随着层出不穷的流行语进入大众视野,网络流行语的个案研究开始成为研究热点㊂如张雪梅等[3]㊁杨绪明等[4]㊁杨旭等[5]分别分析了单个网络流行语的来源㊁语义演变以及语用特征㊂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特征,从模因的角度分析流行语成为强势模因的条件[6]㊂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使其受众也成为流行语的研究热点之一㊂学者主要从思想教育的角度通过网络用语了解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以及认知和情感,他们较多关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以及价值观取向,并将思想教育㊁价值观培养作为研究主题[7]㊂目前,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剖析与研究,但其中个案研究居多,系统性的描写与分析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㊂以2022年为例,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 网络流行语 作为关键词检索发现,个案研究有108篇,系统性语言研究仅有23篇①㊂网络流行语的更迭速度较为迅速,对历年网络流行语的系统研究与归类显得尤为必要㊂因此,笔者根据国家语委㊁‘咬文嚼字“等权威机构及期刊发布的历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引,拟系统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来源㊁类型与生成机制②㊂历年网络流行语如表1所示㊂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表1 近十年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年份网络流行语示例2013中国梦㊁光盘㊁涨姿势㊁逆袭㊁女汉子㊁土豪㊁点赞㊁微XX㊁大V㊁奇葩2014顶层设计㊁新常态㊁打虎拍蝇㊁断崖式XX㊁你懂的㊁断舍离㊁失联㊁神器㊁高大上和萌萌哒2015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㊁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城会玩)㊁为国护盘㊁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㊁我想静静㊁吓死宝宝了㊁内心几乎是崩溃的㊁我妈是我妈㊁主要看气质2016洪荒之力㊁友谊的小船㊁定个小目标㊁吃瓜群众㊁葛优躺㊁辣眼睛㊁全是套路㊁蓝瘦香菇㊁老司机㊁厉害了我的哥2017打CALL㊁尬聊(尬X)㊁你的良心不会痛吗㊁惊不惊喜,意不意外㊁皮皮虾,我们走㊁扎心了,老铁㊁还有这种操作㊁怼㊁你有freestyle吗㊁油腻2018锦鲤㊁杠精㊁skr㊁佛系㊁确认过眼神㊁官宣㊁C位㊁土味情话㊁皮一下㊁燃烧我的卡路里2019不忘初心㊁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XX千万条,XX第一条)㊁柠檬精(X精)㊁好嗨哟㊁是个狼人㊁雨女无瓜㊁硬核㊁996㊁14亿护旗手㊁断舍离2020逆行者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㊁带货㊁云监工(云YY)㊁光盘行动㊁奥利给㊁好家伙㊁夺冠㊁不约而同㊁集美2021觉醒年代㊁YYDS㊁双减㊁破防㊁元宇宙㊁绝绝子㊁躺平㊁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㊁我看不懂㊁但大为震撼㊁强国有我2022踔厉奋发㊁勇毅前行㊁中国式现代化㊁新赛道㊁烟火气㊁天花板㊁拿捏㊁雪糕刺客㊁精神内耗㊁沉浸式二㊁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一)源于文娱及影视文艺与影视作品大多来源于生活㊂创作者从社会生活中提取素材加以创作,作品以影视㊁歌曲㊁小品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㊂鲜活的素材及脍炙人口的语言艺术借助网络的力量为大众熟知,成为网络用语的来源之一㊂如因热播电视剧以及节目而走红的 舌尖上 葛优体 等;因热门歌曲而流行的 老司机 燃烧我的卡路里 确认过眼神 等;因小说名称而演变为流行语的 中国式ˑˑ ;因电影台词或名称走红的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夺冠 等㊂(二)源于行业用语在不同行业中出现的新兴概念与事物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行业用语或专业术语借助网络也可成为流行语㊂如来自经济领域的 倒逼 新常态 断崖式 ;来自科技行业新兴概念的 元宇宙 ;来自工程领域的 顶层设计 以及来自环保领域的 碳中和 等㊂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又各具特色的行业语也是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之一㊂(三)源于公众人物用语公众人物用语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的话语㊂知名企业家㊁明星等在网络环境中所说的话语,在一定契机下可以被网友推崇为流行语㊂知名企业家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提出 定一个能达成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 , 小目标 便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流行语㊂除此之外,一些明星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明星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㊂如演员王宝强在某综艺中随口而出的 吓死宝宝 及贾玲在微博发布的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 等语言在其粉丝的影响下成为流行语㊂(四)源于政治用语热门政治用语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㊂通过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这些用语受到众多网民的支持与认可,进一步成为年度 热词 ㊂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中国梦 ㊁党中央因反腐斗争而提出的 打虎拍蝇 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之一的 不忘初心㊁砥砺前行 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誓词 强国有我 等政治用语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友的积极响应而成为年度流行语㊂(五)源于社会热点网络是反映社会文化的窗口,不少社会事件的发酵㊁传播与讨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网民的共情并由此诞生出系列年度流行语㊂如因直播行业兴起而走红的 带货 ;由国家制定的 双减 政策;因互联网企业的加班文化而引起广泛议论的 996 等,这一系列流行语都源自社会热点事件或新兴事物的出现㊂(六)源于外来词外来词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化接触与相互影响的产物,借词现象在中国语言发展的长河中屡见不鲜,一些外来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以产生丰富的表达效果,从而成为一种新潮的语言表达㊂如受英语影响成为流行语的 skr 打call 友谊的小船(friendship) ;受日语影响成为流行语的 佛系 宅 等㊂(七)源于方言词汇不同地域的方言在语音㊁词汇㊁句法以及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因此,一些方言词汇也影响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借助网络力量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㊂如 赞 来自中国台湾方言, 老铁 来自中国北方方言, 怼 来自陕西方言㊂这些词语汲取方言养分,借助网络力量拥有新的生命力,在众多方言中脱颖而出成为流行语㊂(八)源于社交平台用语不少网络流行语与日常用语无异㊂它们在特定的交际场景中被网民创造性使用后产生新的语用功能,继而在各大社交平台中广泛接受与传播而成为流行语㊂如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而走红的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㊁在贴吧中被粉丝广泛流传的 绝绝子 ,在微博平台被众多网友调侃的 辣眼睛 等流行语都来自各大社交平台中的日常用语㊂虽然网络用语的来源广泛,但对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的来源进行归类与统计后,笔者发现流行语的来源有主次之分,这是由网络流行语的功用与成因共同决定的㊂大多数流行语的使用目的除了完成交际外,主要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娱乐消遣的语用心理,因此其来源主要集中在一些非正式场合㊂根据图1中流行语来源的统计数据,各类网络流行语来源数量排序为文娱及影视>社会热点>社交平台用语>政治用语>行业用语>公众人物用语>外来词>方言词汇㊂具体如图1所示㊂4B 3B ;4-25:18<A B=3*,@*0:09+C D A B .D9>AB?A A B >B A ;=54?B 3B3?5101520图1 近十年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来源数量分布三㊁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类型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渠道丰富,造就其在语言形式㊁语义内涵以及文化意义等多方面的差异㊂无论吴炳璋等:网络流行语的来源㊁类型及其生成机制初探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从语言外部形式还是内部构造方面,与现代汉语相比,网络流行语具有诸多不同之处㊂正因为这些 非常规 的语言表达才使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被众多网民所接受与追捧㊂从语言要素与构造方式上可以将网络流行语分为语音变换类㊁词汇重构类㊁语义泛化类㊁流行构式类与网络俗语类五大基本类型㊂(一)语音变换类语音变换是指网民以谐音㊁语流音变等形式来创造新的词语㊂吴炳璋[8]从语音变异构词的角度将网络流行语的谐音构词分为方言语音干扰㊁偶然性谐音㊁关联性谐音三种㊂其中,方言语音干扰㊁偶然性谐音仅通过语音相同的字词来表意,词语本身的意义与原义无直接联系㊂如 香菇,蓝瘦 (想哭,难受)㊁ 雨女无瓜 (与你无关)㊁ 亚历山大 (压力山大)等词语为通过谐音替换而形成的新词㊂而关联性谐音构词则是在词汇谐音的基础上,选择与相关事件联系紧密的字词作为部件进行构词,实现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㊂如 蒜你狠 (算你狠)㊁ 集美 (姐妹)等流行语是在原词语的语音语义基础上,通过谐音替换的形式赋予词汇更多内涵而构成新的谐音异形词㊂除上述谐音构词外,还有一些通过语流音变的形式构造的流行语新词㊂网络流行语中的部分语流音变词主要体现在音节中音素的脱落上㊂由于连读或快读等原因,按照一定规律将两个或多个汉字的音节合成比原音节单位小的单位,将其称为合音[8]106-107㊂如 知道 通过语流音变的方式合音为 造 ㊂类似的流行语还有 宣 (喜欢)㊁ 酱紫 (这样子)等㊂(二)词语重构类1.混码重构混码重构类的词㊁短语及句子在网络流行语中较为常见,这与语言使用者的语用心理密不可分㊂混码重构是指将不同的语言进行混合组词造句,形成一种不规范的新型语言范式,此类词语在青少年中的接受度较高㊂根据语言混码的类型可以将混码重构类词语分为三种:第一类是最常见的一种,即英汉混码,如 大V C位 你有freestyle吗 等;第二类为汉语和数字的组合,这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 14亿护旗手 5G手机 ;第三类未被各大流行语榜单收录,但是在网络交际中较为常见,即数字与英文字母的组合,如 3Q ME2 等㊂2.缩略重构缩略重构是指在不改变其核心语义的情况下,将一些词语㊁句子的语言形式压缩精简为比自身小的语言单位㊂根据缩略对象可以将缩略重构分为词缩略㊁短语缩略与句子缩略三种㊂词缩略如 高大上 是由 高端㊁大气㊁上档次 等词语取核心语素缩略而成㊂短语缩略如 官宣 破防 等流行语是截取源短语内部词汇的核心词素拼合成的新词语㊂句缩略如 城会玩 是选取句子 城里人真会玩 的定语 城里 与谓语 会玩 进行精简后拼合成的新缩略语㊂(三)语义泛化类刘大为[9]认为: 所谓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㊂一般词语的语义演变也有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是只有在流行语中语义泛化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集中,而且泛化的速度也特别快 ㊂根据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泛化类型可以将其分为辐射型泛化与连锁型泛化两种㊂1.辐射型泛化辐射型语义泛化是指某一词汇或短语以源义为核心语义,通过语义泛化以源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新的语义,形成语义的辐射范畴,且中心语义与辐射语义有共性义素[10]㊂如流行语 奇葩 原义为 奇特而美丽的花朵 ,核心语义为A 奇特㊁美丽㊂A语义逐渐泛化,衍生出新的意义A1 个性十足,世间罕见,带褒义色彩㊂A继续泛化,指 行为举止怪异,不符合常理 ,含贬义色彩,为A2㊂A㊁A1㊁A2的共性义素为[+奇特]㊂类似的, 躺着也中枪 土豪 等流行语皆以此形式产生㊂吴炳璋等:网络流行语的来源㊁类型及其生成机制初探2.连锁型泛化连锁型泛化是指某一词汇或短语以源义为生长点,通过泛化作用以单线性的形式进行语义演变㊂相邻语义间具有共性特征,距离源义越远的语义变化越大㊂如 油腻 源义B为含油过多的食物,由于油腻食物的光泽感与人脸或身体流汗的油光相似,语义扩大为B1,指人流汗㊁泛油光的状态㊂B1进一步泛化从外在表现引申为B2,表示待人接物或行为处事的圆滑或不体面㊂(四)流行构式类根据构式语法理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或功能规约化后的配对体,一切形式与意义规约化的语言配对体都可以看作是构式[11]㊂某一词语或句子在成为流行语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流行构式,而流行构式又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网络世界提供新造词语,并在众多网络语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流行语㊂根据语言单位的大小可将其分为词法构式与句法构式两类㊂1.词法构式词法结构是在一定数量的形式与意义/功能匹配体中逐渐概括和抽象而来的半图式性构式,并能通过在空槽(可填空部分)填充实体成分而生成具体词语 [12]㊂一些流行词法构式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高度抽象而来的图式性构式㊂如 X精 就是在原有词汇 狐狸精 白骨精 等词语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后形成 X精 构式,从而为空位 X 填补其他语言成分提供可能,由此衍生出系列流行语,如 柠檬精 杠精 等词语㊂2.句法构式句法构式和词法构式在性质上相似,但句法构式填充后的变体不能如词法构式一般成为句法组成成分,其构式变体一般为短语或句子㊂这里所说的句法构式未将一些惯用句或短语视为实体性构式,而仅根据构式是否具备空槽㊁整体义是否无法从内部构件义推测进行判定㊂如流行构式 XX千万条, XX第一条 是从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高度抽象概括后提取的句法构式,由此构式又衍生出系列的网络构式变体,如 改革千万条,落地第一条 等㊂(五)网络俗语类温端政[13]认为, 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㊁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㊁结构相对定性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包括谚语㊁歇后语㊁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 ㊂部分网络流行语在构造形式㊁语义语音特征上与现代汉语无异,但由于其语义透明度高㊁表达鲜活等特点,网络流行语在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推动成为网络中的惯用语㊂此类在网络上传播范围广㊁结构稳定㊁语义透明度高的语句可视为网络俗语㊂如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等语句在组成方式㊁语义等方面与现代汉语的一般性用语无特殊之处,由于其特殊的语用效果而受到网友的追捧,成为结构稳定㊁通俗易懂且独具魅力的网络俗语㊂四㊁网络用语的语内生成机制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㊁交际性以及变异性等特征㊂无论具有何种特性,网络流行语依旧是一种在网络世界中传递丰富信息的语言符号㊂从语言内部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较为复杂,每个流行语的来源以及产生的条件各不相同㊂从类的角度看,不同类型流行语的生成机制背后存在一定的共性规律,其主要生成机制有迹可循㊂根据上文归纳的五类网络流行语,笔者尝试从以下机制阐释各类流行语生成的主要机制与动因㊂(一)概念隐喻与转喻网络用语中语义泛化类词语主要为通过隐喻与转喻的方式形成的新的词语㊂其中,相较于转喻,隐喻更为常见㊂根据Lakoff等[14]的映射理论,隐喻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㊂当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构建起相似性,隐喻便随之而立㊂以 锦鲤 为例,在中国古代,锦鲤为一种高档观赏鱼,此时锦鲤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基本义为C,即 鲤鱼 ㊂随着民间 鲤跃龙门 传说的流传,锦鲤衍生出新的意义C1,即 富贵吉祥 之义㊂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赋予锦鲤新的含义,如 全城寻找锦鲤! 幸运 锦鲤 从天降,馅饼还是陷阱 ,上述两例中的 锦鲤 分别意为 幸运儿 幸运 之义,可将其语义描写为D1㊁D2㊂ 锦鲤 一词以隐喻的形式从源域 鱼 与目标域 人或事物 之间构建相似链条 幸运 ,从而将锦鲤的幸运之意投射到人或事物上,实现词语语义的泛化㊂此时锦鲤的语义演变路径可描写为CңC1ңD1/D2㊂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作为一种认知机制,隐喻与转喻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蕴含的丰富意义㊂转喻是指一个概念域中两个不同概念间的映射,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来对另一事件进行概念化,使一个类别成员可以代表整个类别,是一种凸显现象[15]㊂在转喻映射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关系便是语义临接,即将部分特征作为源域来代表整体的目标域[16]㊂如流行语 吃瓜群众 指在网络中不表态只看热闹的网民㊂最初 吃瓜 仅表示行为动作,但经过新闻采访中 吃瓜老人 事件的传播,事件结构中的行为主体 吃瓜的人 被凸显,从而使 吃瓜 由动作转指动作实施者㊂ 吃瓜 与 群众 组合后,在转喻与隐喻机制共同作用下成为固定用法,用来指代事不关己㊁无责任感的 看客 ㊂(二)重新分析与类推重新分析与类推机制是网络缩略语形成的主要机制㊂部分网络用语中的缩略词与源短语或句子语义等值,通过高频使用后结构与语义固定化,这与语法化的先决条件语义相宜(semantic suitability)㊁结构临近(constructional contiguity)㊁高频使用(frequency)完全符合㊂类推机制不仅可以扩大重新分析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巩固重新分析后的语言结构,使新的语言变体更易被接受与理解[17]㊂以 官宣 为例, 官 与 宣 在古代汉语中皆可独立成词,随着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它们才形成双音节词㊂其源语为 官方宣布 ,语义结构包含 官方 与 宣布 两个部分,但 官 与 宣 不在一个层次上,也无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㊂ 官宣 因源短语 官方宣布 的关系而加以重新分析,分别选取 官方宣布 中的核心语素 官 宣 形成与源短语结构一致的主谓结构,加上结构相似类的短语诱发, 官宣 便具有语义结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㊁意义完整的词语㊂这种词汇的缩略之所以能被快速理解及运用离不开类推对类似结构的常态化使用㊂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主谓结构的缩略语有:航空运输ң空运㊁环境保护ң环保等㊂词语的高频使用为主谓结构短语的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使其更容易在类推机制下重新分析形成新的词语并被理解与接受㊂短语的这种缩略通过类推机制延伸至不同句法层面,从短语缩略进一步扩展至句子缩略,如 不明觉厉 是由源语 虽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听了觉得很厉害 重新分析后缩略而成㊂句子的缩略比词语缩略更为复杂㊂句子缩略的基本句式为 虽A,但B ㊂在选择核心语素时,一般优先选择谓词性词语作为整个词语的语义核心,经重新分析后可简化为 虽不明,但觉厉 ,进一步经过类推与缩略简化后形成 不明觉厉 ㊂(三)显性表达㊁隐性表达与拈连徐盛桓[18]认为,语言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意向㊂意向表达涉及两个表述:隐性表述和显性表述㊂说话人的意向是隐性的表述,传递这一意向的是显性的表述,隐性表述所蕴涵的说话人的意向包括两个方面:信息内容和交际态度㊂从谐音词的生成过程上来看,无论是偶然性谐音还是关联性谐音词,它们都需要建立在传达意义的基础之上,即表达意向㊂说话人先使用语音表意,再根据交际需求在大脑中以此为意义导向,根据交际需求选择一些谐音词来进行替换㊂同一说话内容可以借由不同的交际态度来进行传达,可以是直接或隐晦㊁通俗或典雅㊁谐谑或庄重等㊂当说话人想表达悲伤㊁难过的情绪时,可以表述为 难受 想哭 ㊂网民为了传递诙谐幽默㊁自嘲戏谑的交际态度,说话者往往以一种隐性表达来传递此种负面情绪,将隐性表述 想哭 难受 作为自主成分,借助语音相似性将自主成分的意义拈连到依存成分 香菇 蓝瘦 上,从而形成自主--69??2 6;?. 3;)E ?;?图2 香菇,蓝瘦 的生成路径依存连结式㊂词语生成机制如图2所示㊂谐音的这种自主-依存的连结需要以发音相似或相同为条件,根据自主成分拈连推衍出依存成分[19]㊂自主成分把原本属于自主成分的某些特点㊁规则㊁意向㊁性质或用法等,趁势拈连到依存成分上,使之在语义㊁语用㊁句法等方面具有自主成分的特性[20]㊂如 想哭 为不及物动词,可以被程度副词 有点儿 很 等修饰,在拈连的作用下使 香菇 这一名词承袭了其句法功能,开始出现 很香菇 有点儿香菇 的用法,这便是拈连后的结果㊂(四)概念整合与构式压制可以从不同侧面对不同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与解读㊂笔者将较为典型的词构式 X 精 与 云YY 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网络流行构式中的共性生成机制㊂其中,构式压制与概念整合是这两类构式的主要生成机制㊂构式的形成离不开语义层面的约束㊂当构式的整体语义与其组成部分中的某一词项发生冲突时,构式会支配部分词汇的语义使其符合或顺从整体语义,形成 构式压制 [21]㊂ X 精 与 云YY 之所以能被识解,主要是因为这两类构式中的 X 与 YY 成分是构式中的凸显部分,通过压制机制实现语言层面的编码㊂其中, X 精 的构式义为具有某类显著特征的人,因此进入该构式的X 成分必须是个体具有的某种最显著的特点,如 可爱精 作精 等㊂同样的, 云YY 的构式义为通过互联网实现目的或行为的相关事件,因此构式义对于进入构式的 YY 进行压制,使 YY 具有动作义,顺应整体的构式义㊂YY 一般为动词,由此衍生出系列名词,如 云课堂 云饭局 ㊂其中: 课堂 代表上课的场所,包含上课事件; 饭局 代表吃饭聚会,同样包含吃饭这一动作行为,构式压制使名词成分在 云YY 中包含动作义特征,实现整体意义的表达㊂除此之外,概念整合机制在网络流行构式中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㊂Fauconnier [22]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思考和理解事物或行为时构建的概念组合所形成的心理空间,包含输入空间1㊁输入空间2㊁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㊂无论是 X 精 还是 云YY ,它们的形成都是由固定项 精 云 构成的输入空间1与变项 X YY 构成的输入空间2整合而成的结果㊂以 X 精 为例:当 X 为名词或形容词时,表示具有某类特征的人群,输入空间1提供框架与角色,即 具备某类突出特征的人 ;输入空间2提供框架内的具体角色描述,如 柠檬精 排骨精 睫毛精 中的 柠檬 排骨 睫毛 凸显了框架角色的显性特征,这是借助隐喻与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㊂两个输入空间中的角色特征㊁描述对象进入类属空间㊂输入空间2的角色描述映射至输入空间1中,为输入空间1的框架赋予具体的对象,两者整合至合成空间,最终形成 具有某类突出特征的人 的具体描述㊂五㊁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外部动因(一)从文化接触到语言接触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必然要接受文化的洗礼才能出现在大众视野中㊂其中,部分网络流行语从来源到形式无不透露多种文化交织㊁相融的痕迹,而这一过程必然伴随从文化接触到语言接触的演化㊂文化接触是指因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互相接触而导致一方或双方体系改变的过程㊂它分成三种类型:涵化(acculturation)㊁同化(assimilation)以及融合(amalgamation)㊂涵化是指两个群体在接触的过程中,其中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使其在风俗㊁语言等方面产生变化㊂同化多指民族间因地理㊁历史㊁政治等因素被主要文化影响而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㊂融合则指两种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渗透[23]㊂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社会文化接触主要体现在涵化与融合两个方面㊂文化的涵化与融合需要以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物质与精神的交换,因此语言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必吴炳璋等:网络流行语的来源㊁类型及其生成机制初探。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与社会功能探析

2022/3下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由于适应了互联网空间的话语特征而被广泛使用,它不仅满足公众传播的需求,也反映了群体的意识,发挥着舆论监督的功能。
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所代表的泛娱乐化倾向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导致代际交流鸿沟的扩大,传统表达方式的让位,严肃、理性文本的沉没。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流行语生产机制社会功能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与社会功能探析阴孟俊阳一种语言的产生和流行往往密切关联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塑造与之匹配的媒介环境,并急剧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信息传播生态和语言表达习惯。
网络流行语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文本,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技术通过影响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与形式所催生的语言形态。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由于网络流行语从属于网络语言,所以有一部分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并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
如汤玫英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1]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
[2]此类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将其等同于网络语言,并没有突出“流行”的特质。
网络流行语还易与网络热词相互混用。
如陈一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3]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网络流行语更强调形式上的流行,在内容上并没有严格限定,而网络热词则通常来源于热点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它着重强调“热度”和“关注度”,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语言文字周报》公布的“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你品,你细品”“爷青回”“有内味了”“凡尔赛”等,以及目前在网络上流行的“YYDS ”“绝绝子”等,均不属于网络热词。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流行原因解析

行语的盛行。
、
2 .从社会 热点事件 的角度 社 会转型期 ,社会 多元矛盾交汇 ,势必会引起语言的表达方 式和结
构的变化。正如美国学 者赖特提 出的 “ 语 言和社会 结构共变 理论 ” :当
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 ,作为社会现象 的语言会毫不含糊 地随着社 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 化。 l 4 网络流行语 虽然产生 于虚拟 的网络世 界 ,但它作为一种社会 现象往 往与社会大环境下 的事件相关并 随着它们 的变化而变化。网络流行语 的产生 和流行往往是 以现实社会 的大事件为 母体 ,它总是与社会 有着千丝万 缕 的联 系,并 反映 出客观世 界的变化 。 “ 最近些 年来 ,以互联 网为平 台引发广泛讨 论的社会 现象越来 越多 。几 乎每一个社会热点出现都会导致一个 流行语 的产生并流行 。诸如 “ 做俯 卧撑” “ 躲 猫猫 ”正 是对 于 “ 瓮安 事件 ” “ 躲猫 猫事 件 ” 等 的直观 反映 。 ’ ’
一
示 自己 “ 网 络 达 人 ” 的 身 份 ,以 获 得 一 种 的 归 属 认 同 感 。 当 一 群 “ 网
网 络 应用 之 初 ,使 用 者 主 要 是 高 学 历 人 群 。 随 着 电 脑 的 不 断 普 及 , 网络成 为人们 沟通 的主要渠道之一 ,这样 的人群更喜欢标 新立异 ,天 马 行 空的进行创作 。因此 ,他们往往煞 费苦心 ,不断创造 和使用 新奇 的语 言 ,以达到 “ 语 不惊 人死 不休 ” ,从 而 引起大 家 的关注 。于是 , “ 给 力” 、“ 萌萌哒 ” 、“ 任性” 、“ 醉 了”等词语不 仅在 网络环境 的交际 中随 处 可见 ,而且 在现实 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 。年轻人追求 自由,内心思想 独 特有新 意 ,网络流行语 的创造 力不 受 “ 正 统 ”媒 体编 辑 的过滤 。网 民可以 自行创造 和选择并不 断传播 。 3 .短 暂 易 逝性 网 络 流行 语 的存 在 是 短 暂 的 ,它 会 随 着 新 词 的产 生 而 逐 渐 淡 去 它 的 地位 。每年都会有大量新 的网络流行语产生 ,这些词语 的产生都依赖 于 社会热 点话题 而出现 。当这些现象 引起人们 的关注时 ,新 的流行语便会 随之产生并流行 ,随着 时间的推移 以及热点事件 的消失又 淡出人们 的视 线 ,人们 开始将 注意力转移 到新 的词语 上。如 “ 不差 钱 ” 、“ 神 马都是 浮 云”等等也很 少 使 用 了,取 而代 之 的 是 “ 然 并 卵 ” 等新 的 网络 流 行语 。 三 、 网络 流 行 语 盛 行 的原 因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网络词汇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词汇,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对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一、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1. 网络互动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强,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互动,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评论、转发等。
在这种互动中产生了很多新词汇,比如“打call”、“互捞”等。
这些词汇通常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境创造的,具有新颖性和个性化。
2. 网络文化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这种文化中,很多网络词汇通过玩梗、梗改、段子等方式产生,并且在网络中广泛传播。
比如“开车”,原意是指开车出行,但在网络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代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需求来追求某种目标。
这些新意义的词汇也使得网络语言更加生动和有趣。
3. 跨界影响网络上的词汇产生机制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大众传媒、明星的言行、热门话题等都对网络词汇的产生起到了影响。
这种跨界的影响使得网络词汇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二、网络词汇的传播影响1. 语言的变革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对语言的变革有着明显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词汇补充了传统语言的不足,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网络词汇的传播速度快,使得它们迅速融入到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变革。
网络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网络词汇,人们可以了解当下的热点话题、社会现象和文化趋势。
比如“佛系”、“996”等词语,都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态度,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网络词汇的传播往往伴随着社交的影响。
人们在社交平台上使用网络词汇进行交流,不仅增加了交流的乐趣,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社交网络。
网络词汇也可以在社交中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使得人际交往更加轻松和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6-27[作者简介]伍文忠(1977—),男,湖北钟祥人,讲师,硕士。
DOI 编码:10.3969/j.ISSN.1671-7422.2011.04.018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伍文忠(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交际方式和交际环境的日益更迭,随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
而受众的广泛使用,使得这些网络语言迅速走红,成为当下时尚的网络流行语。
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以及对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深度剖析,从新媒体作用、受众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阐述了“沉默的螺旋”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沉默的螺旋;传播;机制[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11)04-0073-04On the Pop Mechanism of Network BuzzwordsWU Wenzhong(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 have been given new meaning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have been improved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al form of language -the network language.The audience's widespread use makes these network languages quickly be-come popular as the current fashionable network buzzwor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iral of silence on the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form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edia function ,spiral of sile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context relevant by defining Network buzzwords and analyzing current Network buzzwords.[Key words ]Network buzzwords ;spiral of silen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并发展神速。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
起初主要是网虫们用来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满足某种特定的表达需要,久而久之形成特定语言。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流行语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特定阶层或者行业广为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上经常出现或者被网民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近几年,网络迅速发展,网民迅猛增长,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呈锐不可当之势,尤其是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时尚标志,如果不会使用,便会被人们戏称为“out ”了。
网络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28卷第4期2011年8月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Vol.28No.4Aug.2011一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IP地址、IE浏览器、病毒、网页等等;二是网络特殊用语,如电子邮件、网购、网民、博客、播客等等;三是网上冲浪语言,主要是网民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包括语言文字、数字、表情、图片、符号等,如,“44944”、“LZH”、“山寨春晚”等等。
二、“沉默的螺旋”机制“沉默的螺旋”机制就是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这样的循环机制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诺伊曼认为,任何“多数意见”、舆论以至流行或时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沉默的螺旋”[1]。
网络中也存在“多数意见”,也存在流行。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最初可能是在几个人的范围内,慢慢地经过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活动,被网民普遍接受,这个过程就是“沉默的螺旋”机制在起作用。
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也会影响人们的意见取向。
无论是大众传播中的信息,还是人际传播中的主流意见,都会给人们造成环境压力,从而使“沉默的螺旋”机制在网络传播中产生效应。
(一)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了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话、书信、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依托高科技技术,包括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2]。
新媒体在延续了传播学界的传播效果研究传统的同时,提出了虚拟社区、网络民主、网络语言、数字鸿沟等新的理论。
新媒体打破了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界限,将文本、图片、声音、图像等媒介融为一体,向受众提供多媒体信息。
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的传播不再是大众传播,而是面向受众个体的小众化的传播,甚至是点对点传播,这就使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个体的信息需求向其提供完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受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
在目前这种传播权力下放的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可被任何传播者传播。
如,2009年,网民发表的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含义,但是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迅速升温,传遍大江南北。
网络、手机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传播的渠道,尤其是播客、博客、维客这三大网络“剑客”的出现,更为网民提供了个性化的专属信息发布平台。
网民能把他们喜欢的事物,尤其是在网上交流的语言自由、便捷地传达出去。
当然,除了新媒体的主要作用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功能。
如图1所示,从2005-2009年所显示的比例不难看出,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在流行语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如,流行语“相当地”,最早便是出现在电视上。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先生在小品中率先使用该词。
在网络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该词随后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在各种场合下都会听到或者使用该词汇。
图12005-2009年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媒介受众积极主动地使用网络流行语,通过创造或使用流行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
1)认知需要。
受众使用流行语目的在于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和增进受众间的相互理解。
2)感情需求。
流行语能够满足受众感情的、愉悦的或者美学的经验需求。
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是我们在儿童时期经常听到的一句母亲呼唤孩子的话语,人们之所以愿意继续去传播,是因为它的出现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
另外还有“哥抽的不是烟,抽的是寂寞”等等。
3)个人整合需求。
流行语满足了提高个人的可信度、自信和社会地位的需求。
4)社会整合74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需求。
流行语满足了受众增进与家人、朋友等之间联系的需求。
5)缓解压力需要。
流行语能满足受众希望从日常千篇一律的活动或者问题中摆脱出来的需求。
(二)人际传播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当前出现的各种网络流行语,有许多是对热点和重大新闻事件的凝练和概括。
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3]。
网络流行语不但可以加速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而且还会因为流行语自身特殊的引申含义,引起人们对与之相关的诸多社会现象倍加关注。
如,2008年“范跑跑”一词。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一所私立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中的这番震后“表白”掀起了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范跑跑”一词,带动了各种类似表达的出现,网民开始用事件主人公的姓加主要事件的关键词来对某一事件加以概括,然后传遍开来。
随即“郭跳跳”、“鲁嫁嫁”、“张编编”、“易逃逃”、“杨不管”等不断见诸网络。
网络流行语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提升了社会对其的关注度,其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流行背后含义深刻。
他们表达的意思时而诙谐、时而讥讽、时而针砭或时而引申,效果独特,常让人们在开心一笑之后,发人深省,因此颇具吸引力。
如“躲猫猫”,躲猫猫本来是一种儿时常常玩耍的游戏,如今却与新闻事件联系起来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一旦了解这一新闻事件的背景,网民便不难理解了。
二是,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热点社会事件中扮演关键性话语的角色[3],是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浓缩,简单的表达背后,却有着令人深思的潜台词,一种游戏、一个比喻、一个称呼、便浓缩了某种社会心态和社会现象。
如“裸体做官”,该词为新华网网友首创,以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的落马为例,将暗地圈钱给境外的妻儿,孤身一人在国内做官的贪官称为“裸体做官”者。
这类贪官走的是“分步出逃法”:先以种种“合理”的名目,将妻子儿女弄出境外,然后暗渡陈仓,将巨额国有资产非法转移出境,以解决一家老小的后顾之忧,贪官自己则暂时留在国内以掩人耳目,一有风吹草动,便迅速抽身外逃,溜之大吉。
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虽然是由某些社会事件而引发,是对这些事件的关注,但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含义,表达了网民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网民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如图2所示,每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或多或少都受到新闻事件的影响。
尤其是2007-2009年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