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小说《神鞭》创作主题上的矛盾与冲突
文学创作中的社会冲突与反思

文学创作中的社会冲突与反思文学创作是人类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反思的一种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社会冲突经常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探讨和展示的。
这些冲突可以来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来自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然而,这些冲突不仅仅是为了展示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文学作品中,社会冲突通常蕴含着深层次的意义。
它们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如经济分配不公、阶级冲突、族群之间的对立等。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冲突,作者可以将观点和意识形态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愿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围城》这部小说。
小说中的社会冲突主要集中在男女关系和婚姻观念上。
作者针对当代社会中对婚姻的普遍批判,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婚姻观念和生活状态,表达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通过这种对社会冲突的展示和反思,读者不仅仅认识到婚姻观念的变迁,也思考到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否应该跟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与此类似,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展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来反思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舒婷的诗歌《重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诗中舒婷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对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她提出了“河套北地月无波,我在流水凝香下”的观点,以此强调文化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通过对社会冲突的刻画和展示,她呼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反思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文学创作中,社会冲突的反思不仅仅是为了揭示问题,更是为了让读者深入思考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激发读者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使社会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例如,杨绛的《家》,通过对家庭关系冲突的展示和探讨,呼吁弘扬家庭和睦的价值观,引导社会对家庭关系的重新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和矛盾,让读者对家庭中缺失的沟通和理解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发对社会家庭观念的深度反思。
通过反思社会冲突,作者试图传达对和谐家庭的向往,呼吁人们重新关注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神鞭读后感

神鞭读后感首先,小说以一个比喻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一种虚伪和残暴的社会现象。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大清末年的中国,当时国破家亡,社会动荡。
小说以一个请神的故事为线索,通过文字的描绘和对话的对比,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在这个故事中,主角司仪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和一个骗子一起演出一场假扮神仙的戏。
虽然这场演出只是一个小小的戏剧,但其中呈现的虚伪和人们对权力的追逐和崇拜,却如同整个社会的缩影。
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在虚伪和自私的世界中生存着,他们虽然表面上对圣人崇敬有加,但实际上却追求个人利益。
正是因为这种虚伪和残酷,使得社会变得混乱不堪,人们只能靠欺骗和谎言来生存。
这种社会现象令人深思,人们为何不追求真实和正直,而是选择了虚伪和欺骗?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除了社会现象的揭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司仪是一个普通的演员,但他的形象却鲜明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真实欲望。
他表面上是一个虔诚拜神的人,但实际上只是为了利益而追逐权力。
在故事的最后,当他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场骗局时,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和挣扎。
他曾经迷信和崇拜神明,但面对虚伪和欺骗,他开始怀疑一切的真实性。
他的内心和外界的矛盾,使他变得不安和迷茫。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思。
另外,小说中融入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废墟之上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苦难。
在《神鞭》中,他通过小说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小说中的演出只是一个小小的戏剧,但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令人感叹。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思考,鲁迅先生以小说的形式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虚伪和残忍。
他呼吁人们要追求真理和正义,不应该被虚伪和欺骗所蒙蔽,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他自己的思考和觉醒。
最后,在我看来,《神鞭》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思考,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论冯骥才《神鞭》的创作心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冯骥才《神鞭》的创作心理孙怡 辽宁大学摘 要:冯骥才的《神鞭》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之作。
人生经历、时代背景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心理,由此产生文学的时代性。
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与文本分析,探讨冯骥才《神鞭》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冯骥才;《神鞭》;创作心理作者简介:孙怡(1998-),女,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人,汉族,辽宁大学16级中文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57-01“‘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它确实需要心理学的研究。
”[1]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文学界也产生了影响。
80年代中后期,当代小说家不断反思与重建中华传统文化,对在“文革”期间受到毁灭性冲击的文学开展了多元探索。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一、对天津地方文化的展现冯骥才在附记众号表明:“要在《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这一条路之外,也在《走进暴风雨》等那一条路之外,另辟一条新路走一走。
即写写地道的天津味儿。
笔下纸上都是清末民初此地一些闲杂人和稀奇事。
”他注意到“地方特色是本地生活的异彩,是属于这里作家得天独厚的财富”[2]337。
《神鞭》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天津味儿。
如玻璃花:“你三爷是嘛人,你拿耳朵摸摸去,说过的话嘛时候改过?”[3]135“这是嘛地界,你敢扎一头!”[3]137“嘛”是“什么”的意思,是天津人的标志词。
冯骥才用幽默通俗的语言,写出了地地道道的天津风俗,如皇会、截会、卫嘴子等;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人物,如憨厚正直的傻二、外强中干的玻璃花、崇洋媚外的杨殿起等。
冯骥才勇敢地踏出了自己创作的舒适圈,为文学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对历史的深切反思“一九六六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一个无法抗拒,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
冯骥才《神鞭》阅读理解

冯骥才《神鞭》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鞭冯骥才(节略部分内容提示)天津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用头上那根粗黑油亮的大辫子把惹是生非的大地痞独眼“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
“玻璃花”栽了面子,发誓一定要报仇,结果他将天津很多名声响亮的奇能异士甚至东瀛武士找来帮忙,可这些人一一栽在“傻二”那辫子上,从此人们称他的大辫子为“神鞭”。
几年之后,大清朝亡了,要剪辫子。
这时的“玻璃花”混进了“巡防营”洋枪队,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账。
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①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
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
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②“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
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
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辗子,翘腿坐在上边。
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摸出一根衣兜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
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地一口口往里嘬。
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
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
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
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他看到前面开洼地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
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
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
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黑龙江省鸡西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塔铺第四章(刘震云)离高考剩两个月了。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
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
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
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
“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理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
冯骥才与《神鞭》

5、杨殿起
杨殿起倒是个相当会变通的主儿,通国情、懂洋语, 弄了个洋货店两头赚,精明得很,也通灵得很,那 个玻璃花是在他手里团团转,而且转得热乎。若是 放在今日里倒是相当有发展前途的,只不过这个洋 货店掌柜少了些国人根气,忘了祖宗姓什么了,他 两边里倒腾,不惜把神鞭算计在内太有些忘本的意 味了。
6、冯掌柜
2、玻璃花
玻璃花是天津卫的混星子。他的名号也不是吹的, 拿一只眼珠换来玻璃花的大名,在候家后的妓馆大 店小班的抽份拿钱,也确实说明了他有点儿混的资 本——有点儿不怕死的气势。但是有点“一条筋”, 自打被傻二当众出了丑,他就一门心思的要报仇。 为了这,他被死崔蔡六,甚至杨殿起蒙着头牵着走, 都有些指动向东,指西向西的味道了。结果呢,只 落得自己连个“混星儿”都没了 。
3、飞来凤
展老爷新娶的小老婆——飞来凤可不似一般从良女 子,她是天津卫里那些由草鸡变凤凰的女子们的典 范,她不要安安稳稳低眉顺眼的过她的小婆日子, 她非要在皇会上摆摆谱儿,露露脸儿,“大手大脚” 的截会。飞来凤其实只是个引子而已 。
4、天津武林的祖师爷——索天响 索老爷只是拿辈分当锤头, 只会弄些花拳秀腿的人,没 交几回手就被傻二撂倒。
四、《神鞭》主题意蕴
作品通过“神鞭”的兴衰变化,细致真切地
再现了晚清时具有浓郁的天津味的市井生活。 冯骥才走的这条“新路”,即是把荒诞手法 与写实主义的社会风情画揉合在一起,从而 使这一历史小说具有了现代意识。
傻二就这么一步步走过来,一点点变过来,气过、怕过、 风光过、也窝囊过,所幸的是,他抓住了神鞭的神儿,在 变与不变之间,他摸索着前行,最初也许是无意识或者说 是不自觉地,他迈出了改变自己一生的第一步,第二步, 他像做梦懵懵懂懂,可最终他清醒而明确地知道了,他所 面对是什么和他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一个形而下的大 英雄就从市井中诞生了,他的英雄时刻不在于紫竹林的枪 林弹雨中,他的英雄更在于他终于悟出一种精神、一种境 界,这不是一种故做的高姿态,,他由天津卫的市井里头 站了出来,走了出来,走出了咱们千百年来民族的精髓。
论冯骥才《神鞭》的创作心理

论冯骥才《神鞭》的创作心理作者:孙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冯骥才的《神鞭》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之作。
人生经历、时代背景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心理,由此产生文学的时代性。
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与文本分析,探讨冯骥才《神鞭》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冯骥才;《神鞭》;创作心理作者简介:孙怡(1998-),女,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人,汉族,辽宁大学16级中文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1“‘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它确实需要心理学的研究。
”[1]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文学界也产生了影响。
80年代中后期,当代小说家不断反思与重建中华传统文化,对在“文革”期间受到毁灭性冲击的文学开展了多元探索。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一、对天津地方文化的展现冯骥才在附记众号表明:“要在《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这一条路之外,也在《走进暴风雨》等那一条路之外,另辟一条新路走一走。
即写写地道的天津味儿。
笔下纸上都是清末民初此地一些闲杂人和稀奇事。
”他注意到“地方特色是本地生活的异彩,是属于这里作家得天独厚的财富”[2]337。
《神鞭》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天津味儿。
如玻璃花:“你三爷是嘛人,你拿耳朵摸摸去,说过的话嘛时候改过?”[3]135“这是嘛地界,你敢扎一头!”[3]137“嘛”是“什么”的意思,是天津人的标志词。
冯骥才用幽默通俗的语言,写出了地地道道的天津风俗,如皇会、截会、卫嘴子等;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人物,如憨厚正直的傻二、外强中干的玻璃花、崇洋媚外的杨殿起等。
冯骥才勇敢地踏出了自己创作的舒适圈,为文学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对历史的深切反思“一九六六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一个无法抗拒,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
神,乎其神

神,乎其神作者:王琨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天津卫的很“哏”的故事,文章嬉笑怒骂,有礼有节,“神”贯全篇。
不同于其他的乡土小说,《神鞭》不仅用了一种贴近民间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且尝试以一种民间思维对历史与民族进行文化反思与解读。
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神”,不只是具体的意指,更渗透着着民间宗教的侧影及民间的神性意识。
关键词:“神” 民间宗教神性意识一.神气,人气,邪气“神仙没了,朝谁叩头?”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这谁也说不准,不过人们心里有没有神,这谁都知道。
小说的开头就是从天津卫的皇会讲起。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娘娘”一直是天津人心里的一种寄托,因为“天津卫地起是靠鱼盐漕运发的家,行船出海,遇上黑风白浪,就指望海神娘娘保佑了”,所以一年一次的皇会那应该是最有“神气“的了,可偏偏“娘娘也有偷懒耍滑的时刻”,在她“出巡散福”的日子,就有两股子邪气把这“神气”给冲撞了。
一股子邪气当然是不招人待见的“玻璃花”,他没事找事,无中生有,可以说自始至终还没干过一件好事。
可就是这么个混星子成就了“神鞭”,同时也见证了“神鞭”的成长。
那么另一股邪气呢,就是主人公“神鞭”,说他“邪”,其实是他的辫子“邪”,行动自如,权当武器,一脑门子的功夫,这能不邪?有意思的是他的“神鞭”称号第一次出现也是混子随口编的,然而这样的称呼他不受用,可百姓喜欢,毕竟在老百姓心中总要有“神”的存在,传统的“神”式微了,就必须有新的“神”出现,不管他男女老少,姓甚名谁,总得有这么个“有能耐”的“神”存在,更别说他就活在自己中间呢。
所以说傻二成了神鞭,“邪气”也变成了“神气”。
二.祖宗和信仰“这世上的每一寸地面上都有名有姓,你想立足,谈何容易。
”傻二的“神”不只在于他功夫高,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神”的地方,他那条“粗黑油亮”大辫子。
这不仅是他自己的精血足,更是“祖宗的精灵附在上边”,所以神鞭是祖宗的精血,也是“振奋国威民志”的“国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骥才小说《神鞭》创作主题上的矛盾与冲突
摘要: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历来被认为是文化小说而受到评论者的一致称赞,评论者大都认为其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民俗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文化审美价值。
然而他们却并没有看到在冯骥才隐喻式的写法中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民俗描写的不一致之处,以及这篇小说主题思想和新时代的相悖。
关键词:《神鞭》民俗文化创作主题矛盾
一、生动而丰富的民俗市井文化特色
《神鞭》主要写的是清末民初天津卫一带的市井生活,在作者的笔下旧时代的画面被有声有色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冯骥才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不仅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如天津卫的热闹非凡的“皇会”、“截会”,名声远扬的“卫嘴子”,等等,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的人物,如憨实正直,能跟随时代潮流而变革的傻二,武功高强、一身正气的鼻子李,蛮横无理、欺软怕硬、仪义气、缺心眼的大混星子玻璃花,如花似玉、心高气盛、爱出风头、出身贫贱的飞来凤,色厉内茬、一戳即破的号称津门武林祖师爷的索天响,以及正如玻璃花道破的“拿中国东西唬洋人,再拿洋货唬中国人”,最后不当中国人的假洋鬼子杨殿起。
小说在开篇的部分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出天津卫特有的民俗文化场景:不仅写到了“皇会“的盛况,而且写到了”皇会“的混乱,娘娘的被盗以及人们借助娘娘的丢失随意破坏的情景,
一下子就把读者从现实世界里拉回到了清末民初那个混乱的年代。
作者描写旧时天津卫的民俗不仅仅是单纯的刻意的去描写,而是把这种民俗和文化穿插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中。
小说开头的“皇会”以及玻璃花的“截会”其中还穿插着飞来凤的戏子生活,这短短的一段描写不仅写出了天津卫“皇会”的盛况,以及天津卫地痞流氓的特有成名经历还表现出了特有的“截会”场面,且“截会“的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最重要的还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儍二。
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古玩的描写、旧时代药铺的描写、以及小贩们的平民生活都能把我们深深的吸引住。
二、《神鞭》的主题思想
《神鞭》中儍二的神鞭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它不是一种神化的武器,更不仅仅是一条单纯的辫子,它象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落后的东西。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创作主题暗含于这种隐喻之中。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作为文学意义上的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传达出抽象思维和情感内容。
它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并不直接说出事物的真正意义,而是话里有话,在话语中蕴涵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其中一个是字面意义,另一个是暗含意义,隐喻的意义在于字面之外。
其本质上是一种语义的转移。
《神鞭》表面上写的是貌似武侠小说的,但其内在的却并不是这样,它所要展现的是辫子再厉害也不是洋枪的对手,小说前半部分不
厌其烦的描写儍二辫子如何如何的厉害,在天津卫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他打败了前来挑战的各路“英雄“,也拆穿了各路英雄的真面目。
甚至连洋人也不是神鞭的对手,但是当儍二作为义和团去攻打紫竹林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一向无往而不胜的神鞭却被一颗子弹打断了。
作者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洋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洋人的武器洋枪。
洋枪代表的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而中国以神鞭为隐喻的传统文化则是落后的。
小说最后,作者让儍二终于放弃了自己引以为荣的神鞭,转而练起了洋枪,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神枪手吓退了来惹是生非的玻璃花。
至此作者的用意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是不堪一击的,中国要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转而向西方学习,但要特别强调,他这里提倡的是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器具“即”“洋枪”,虽然它这里的“洋枪”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但作者毕竟没有强调文化上的东西,强调的仅仅是“器具”。
这和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的主张毫无二致。
这就是作者创作《神鞭》的主题,老套没有新意而且还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倒退倾向。
《神鞭》和老舍的《断魂枪》虽然属于同一类型的小说,但是《断魂枪》的思想性以及它产生的时代性明显的要高于《神鞭》。
三、《神鞭》自身的矛盾以及其主题思想与新时期思潮的背离
首先是《神鞭》自身的矛盾之处。
前面已经说过《神鞭》的主题是宣扬西方文化(器具)的先进贬斥中国文化的落后,在作者眼里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是落后与西方的,要向西方学习,但是作者在
高扬西方文化的同是却仍对中国的市井文化眷恋不已,“神鞭”本来是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其象征意义却明显的被缩小了。
因为作者否定的似乎仅仅是儍二头上的那条神鞭,至于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非但没有提及丝毫的批判色彩更是不加批判的一味赞扬。
小说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描写前面已经论及,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有积极优秀的部分当然也有腐朽落后的地方,而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褒贬之意,读过小说的人都应该有相同的感受,作者是满怀激情的去描写旧时天津卫的市井文化的,不管是地痞流氓还是皇会、小贩,作者尽情的挥毫,带有一种积极的肯定情绪。
该小说的主题强调的是向西方学习的老套主题,但却并没有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没有一味的否定传统文化却又创造出一个具有普遍象征义的“神鞭”,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作者的“神鞭”的象征意义不是普遍的,仅仅是器物方面的象征;另一种是把神鞭理解为一种普遍的象征,但这又和作者对市井的眷恋形成了矛盾,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复杂心态,宗旨不管从哪方面讲小说内在的矛盾性都难以消除。
其次是《神鞭》同新时期思潮的背离。
《神鞭》刊于《小说家》1984年第3期,这个时段正是寻根文学思潮和反思文学思潮各种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尽管各种思潮的文学主张不同,但它们都向西方学习的同是开始审视自己的文化特色,甚至开始反思五四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复杂问题。
而此时的冯骥才却梦回路转一下子把自己也定位到了清末民初的时代,创作了和老舍《断魂枪》
一个类型的《神鞭》。
但冯骥才毕竟没有生活在老舍的时代,在冯骥才的时代韩少功的《青龙偃月刀》正好和《神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青龙偃月刀》是典型的寻根文学之作,宣扬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明,认为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了文明的同是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现时代的中国人在西方文明的侵蚀下已经渐渐的当时掉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的因子,开始走向堕落走向愚昧。
而《神鞭》却并没有沿着这条路子走,它走的是老舍的路子,即反思现代性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同是肯定现代性,主张向西方学习。
可以说,《神鞭》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叙述的俗化都带有迎合消费者的倾向和严肃文学作品仍是具有一定的距离的。
结语:
冯骥才的小说《神鞭》毋庸置疑是当代的一篇优秀的小说,其中对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生动鲜活。
但是由于小说的思想意义的滞后性严重的制约了其文学史的价值意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参考文献:
[1] 逄汲滨.作为隐喻的传统武艺断魂枪与神鞭的比较性释义[j].学苑撷英,2010 ,(6).
[2] 汪宗元.当代寓言小说的新探索读冯骥才的中篇神鞭[j].小说作家作品研究,1985 ,(02).
作者简介:薛晓磊(1987-),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