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暴力行为心理成因论文

合集下载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暴力行为在社会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青少年暴力行为尤其令人担忧。

青少年暴力行为不仅对个人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危害。

了解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对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缺乏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往往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从而易于表现出暴力行为。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 同伴关系的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受欺凌或者加入某个不良团伙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排斥和不安,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3. 学校环境的压力学校是青少年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但学习压力、同侪压力和学校欺凌等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表现出暴力行为。

冲突和竞争的集中可能使得一些青少年采取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4. 媒体的暴力影响现代社会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暴力内容。

频繁接触暴力画面和信息容易使得青少年对暴力产生麻木和无视,从而将其实施到现实生活中。

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预防策略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基石。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家庭中的沟通和理解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2. 学校的角色学校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暴力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教授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同伴关系的培养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于其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情感支持,减少他们易受暴力行为影响的可能性。

4. 媒体素养的提升培养青少年对媒体的理性认知和判断能力是预防暴力行为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与解决方案暴力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发生频率日益增加,这不仅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也给社会秩序和稳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并寻找解决方案,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成因分析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将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以及媒体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塑造青少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常常引发青少年的暴力行为。

在这些家庭中,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关爱和指导,经常发生争吵和冲突,甚至有家长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教育孩子,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2. 学校压力学校环境是青少年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而过重的学业压力与竞争导致了多数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增加。

这些负面情绪会引发他们对同伴或他人的攻击行为,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与痛苦。

3. 媒体影响现如今,青少年接触媒体的途径极为广泛,电视、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然而,大量的暴力场景和负面价值观在媒体中的呈现,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他们可能会模仿电视剧中的暴力行为,将其视为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青少年暴力行为问题,需要从家庭与社会两个层面着手,以下是具体解决方案的提出。

1. 家庭层面(1)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多沟通与孩子交流,增强家庭凝聚力。

(2)加强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的心理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为子女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

(3)提供适宜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避免家庭过度压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2. 社会层面(1)加强学校教育,减轻学业压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对家庭暴力和虐待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引导媒体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

三、结语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家庭环境、学校压力和媒体影响是主要因素。

[毕业论文]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指导老师】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一)校园暴力的概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

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

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

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

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

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

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

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校园暴力问题日益突出,给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存在既涉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便加以解决和预防。

一、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在家庭中面临暴力、虐待等不良环境,导致了他们对暴力的认识和态度出现偏差,进而在学校表现出暴力行为。

一些家庭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充分的宣泄,也容易导致情绪的积聚和爆发。

2. 同辈关系的冲突:学生处于一个同辈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他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和地位争夺,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者面子,可能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

3. 教育缺失: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没有接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导致对待问题和纠纷的方式偏颇,出现暴力行为。

4. 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暴力内容,如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暴力内容,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模仿暴力行为。

5. 学校管理不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学生时缺乏科学性,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学生的暴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教育,导致暴力行为滋生。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要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同辈关系的引导:学校要加强同辈关系的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鼓励学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3. 教育改革:学校应当对教育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社会环境的监管:社会应当加强对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的暴力内容的监管,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校园暴力议论文

校园暴力议论文

引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

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

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一)个人因素 1、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

2、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

3、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1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二)家庭方面 1、家庭结构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 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

2、家庭暴力. 心理学家王家绵指出, 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 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 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3、家庭教育方式香港大学对325名学生和他们家长的调查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尤其是父亲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影响很大。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论文资料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

论文资料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理
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成因是多元化的,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迅速的时期,他们的心智
尚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较为模糊,分不清真善美和假
恶丑,也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哥们义气。

这种情况
下,他们可能会因一时的冲动、爱逞能、鲁莽行事而采取暴
力行为。

2.家庭教育因素: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源于家庭教育存在问
题的家庭。

这些家庭中,家长可能存在暴力倾向,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另外,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问青红皂白地认为是别人不对,无原则为孩子
撑腰,导致孩子唯我独尊,一旦有谁不顺眼,就会付诸暴
力。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会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和压力大等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
在,这些因素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从而导致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社交媒体和网络暴力的普及也使得校园霸凌事件更加难以
遏制。

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容易引发其他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了一种“集体欺凌”的现象。

而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和暴力内容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模仿和传递这些不良行为。

4.学校管理因素:学校的管理也可能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如,如果学校对暴力行为的态度模糊或者处理不当,可能会助长暴力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元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第一篇: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正因为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而不是显性的身体伤害,所以很多时候都被忽视。

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的趋势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对策中学生一、前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

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

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现状(一)核心概念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有的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根据司法部1998年的统计,在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

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

“从1992年至1996年,12岁、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164起减少到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下降类似于同期严重暴力犯罪的情况。

[1]2、日本校园暴力现状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年,看到被欺侮者处于悲惨的境地,加害者不觉得其可怜,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旁观者也不觉得应该干涉,反映了青少年内心道德情感的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冷漠化。

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6篇 .doc

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6篇 .doc

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6篇校园暴力在缄默的环境中愈演愈烈,这和学校、家庭、社会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教书即教授学生知识,育人则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而现在大多数的学校仅做到了教书而为育人,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理,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标志,那么好学生便成了老师的宠儿,而差生则成了拖油瓶。

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发生后,学校以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解决问题,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甚至因为学校的这种不重视导致了其发生越加平繁。

抛开外界因素,校园暴力之所以发生,还是在于孩子自身。

现在的学生法制观念越来越薄弱,甚至根本不懂法。

知乎的一位答主曾经也是一名施暴者,他分享了他们的逻辑:不见血等于没事;见血了等于又要请家长了;受重伤等于又要赔一大笔钱了;而死人则等于完蛋,要进局子蹲三年。

这样的逻辑不是一个懂法者所能够有的。

而通过大作文量的事实,被施暴者大多对于这种欺凌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对于这种欺凌丝毫没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勇气。

也正是这种自卑感和恐惧感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

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校园暴力其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弱肉强食是生存准则。

而校园暴力实则比社会更加残酷,校园暴力所发生的对象是还未成熟的孩子,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这样的事件只会给他们尚未确定的三观造成扭曲。

也会给被施暴者留下心理阴影,这样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校园暴力现在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未上升到法律层面。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4年湖南的一起案件中,一位女生对班里同学进行长期的殴打造成其精神失常,治疗花费超过30万,一名花季少女就这样毁了,而对方仅赔偿1。

5万元加上一纸检讨。

这是因为执法人员被错误的社会舆论所误导,常有这样的声音“不就是学生打架吗,教育教育就好了,怎么能判刑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
小骞,14岁,性格外向,爱交友,好胜心强。

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被选为班长,对班级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还和别人合伙“拿”了别人的钱。

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同学们都认为他不宜再当班长了,最后班主任撤销了他的班长职务。

从那以后他开始恨老师,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也是应付了事。

到初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上课不仅不爱听讲,还故意接老师的话荐,甚至顶撞老师。

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伙,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初二上学期11月,他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学校,同学发现后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吓唬老师的,因为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看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震惊,学生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老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

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更主要的是同学间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

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骞,14岁,初二,正是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又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在行为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

小骞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他缺乏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暴力倾向的举动。

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十三四岁正是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概念很强,会过多的关注自我的感受和想法而忽略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自己对自己却没有正确而合理的评价。

这就容易导致其会过多的关注老师对其不好的评语,甚至夸大某些话语的严重程度,导致和老师之间发生误会,产生摩擦。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体和“重要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来了解和审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又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他会作出和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

儿时小骞的“重要他人”是父亲,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很粗暴,他的自我概念都是反面的,是有暴力倾向的,因此他的行为方式也是暴力的。

青春期,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过程是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这个时期学生的“重要他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个时期其自尊心格外强烈,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情他都会认为伤到了其自尊心。

因此,如果学生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伤害,也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小骞就是因为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没有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而是过多的关注了自我的感受,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认为老师从此以后会对他有成见了,这时他对老师的话语的理解也会产生误会,过多的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有些话语或是方式认
为是伤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他和老师的误会和矛盾越来越深,导致最终的暴力行为。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错位
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促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

少年期也是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多的批评、指责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形成的自我概念就是消极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
定了他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接受的准备。

2、效应偏差的影响
首因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由于首因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不要盲目地把所谓不入眼的学生拒之门外,使这些学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近因效应偏差;对一个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得到的信息最深,并往往掩盖了对他的一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偏差往往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冷静地分析,全面地评价学生。

他感效应偏差;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得知有关学生的情
况,形成对学生的一些印象或看法,并在对其的教育中把这些印象和看法夹杂进去,这就是他感效应。

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词,有偏激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带主观色彩褒贬的,因此,他感效应的失真性和局限性在所难免。

教师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而不道听途说。

光环效应偏差;观察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突出,于是这一点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点和品质。

突出的一点就像光环一样套在这个人身上,故称为光环效应。

教师在观察学生时,既要看到他突出的特点,也要看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建立对其正确的总体印象。

泛化效应偏差;我们对某人印象特别好时,这个印象会扩展到此人的特征之中,这就是泛化效应。

泛化效应在教学中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印象好时,他的优点可以掩盖其缺点;而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有成见时,看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合规矩,泛化效应的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最突出的。

3、社会的不良因素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

学习心理学家指出,特别是模仿的影响在攻击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社会来讲,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和网络游戏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有些中学生多次观看暴力节目,逐渐会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中学生,观看暴力节目后,更加强了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以上是笔者所分析的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若能根据其发生的心理根源,综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