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评价索引1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 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 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 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 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 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 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 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 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 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 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订正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事实。 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 和各种社会条件。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 的关系。 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 的各个阶段。
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鸿章所签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 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 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 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 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 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 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 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 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 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样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样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导语: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鸿章,本名叫李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因是安徽合肥人,也有人称其为李合肥。
李鸿章先祖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经过苦读,终于与考取了进士,而且还和曾国潘同年及进士第。
到了这个时候,李家才真正的成为名门望族。
李文安共有六子,李鸿章为次子,排行老二,生于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合肥肥东县东乡磨店乡。
大哥李瀚章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这六个兄弟中,李鸿章的成就最大,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死后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他是清朝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个在北京修建祠堂的人。
李鸿章作为中心之臣,在晚清之时,为清朝做了许多的贡献。
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北洋水师,同时也带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清朝的继续衰亡。
他是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李鸿章的功与过或许我对于李鸿章的了解并不多,也不一定可以特别公正的评价他,但我只是想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说一说自己对于李鸿章的一点看法。
李鸿章在清朝最后的那些岁月里,确实做过不少的事情,这里,我想借用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的话:“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或许正是因为李鸿章做过的事太多了,所以,才会那么有争议吧。
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来,在那样一个屈辱的岁月里,太后,掌握着最大的权利,却从不露面,而皇上,形同虚设。
在这种时代下,李鸿章自然成了太后的挡箭牌。
一遇到条约,就让李鸿章“看着办”,但李鸿章又能怎么办,他能抗旨不签吗?每次留给他的,总是那样一个“奄奄一息”的烂摊子,他已经没有别的反抗方法了,只能签条约了!而且他在签的时候,也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清朝的尊严及利益。
他必须顶着人民、清朝政府以及外国政府的多重压力,这些人或许永远不知道他在这样的处境下会有为难!如果他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一样是个卖国贼,他为什么还要这样,他完全可以答应对方所有的要求,但他没有这就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卖国贼!而且李鸿章是个极其有外交手段的人。
可能大部分人会因为他签订条约而骂他,但是在当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清朝的官员会站在外国人面前,为了中国的利益而周旋,而且也的确为中国获得了利益。
试想若不是一个有胆识且有外交手段的人,怎么做得出?最后我想说一下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不仅在外交上表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才能,更是在洋务上表现出了他的贡献。
他凭借大清的财力以及自己支持洋务的思想与观念,为大清带来了许多“第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d16e6c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5.png)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篇一: 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篇二: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
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李鸿章历史评价

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
前期,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后期,在报章中,更多读到他被肯定的一面。
妙联怒斥“鬼子”李鸿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出现,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
谈判结束后,双方共同举行记者会。
忽然,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
这个钦差大臣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一楹联大师早就出了上联,向公众诚征下联,然而久久不得,今天只好求教于楹联发祥国的大师了。
”他随即对李鸿章说:“大人乃当今国学名士,恳盼赐联。
”之后他亮出一张白绢,上面用汉字写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这是拆字联,意思为:日本驾神马,张满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光“大王”就有八个,且个个举世无双,单枪匹马就能踏平中国!李鸿章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
他强压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笔墨,又命这个日本钦差大臣研墨铺绢,旋即带着一副鄙夷的神态,大笔落素绢,一气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此下联也是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接得严丝合缝:日本萎靡不振,却欲抢我大清龙衣,其实不过是“魑魅魍魉”四种小鬼。
这些东洋鬼子屡屡犯边,如斗胆进犯我中原,即合手将其擒拿!李鸿章的文才、急才,及其爱国情怀跃然绢上。
在场的中国人见此奇联,无不拍手称绝,深感中堂大人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日本钦差大臣“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悻悻走开。
近代中国改革第一人时间似乎要倒回到1901年的11月7日,李鸿章就死在这个冬日,正是德宗光绪27年,也是辛丑条约签订的那一年。
李鸿章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清政府的大厦还在继续的倒下去。
李鸿章出身于科甲奋进之家,师从意欲“补天”的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
投身仕宦,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建新军,办洋务,签条约,卖国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鸿章
61115112 曹贺
我拿到的题目是选择一个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进行评价,我选择的人物是李鸿章。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带有近代化气息的民用工业,而这些企业的出现,大多与李鸿章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当时同僚中的进步人士,李鸿章率先意识到要发展军事,壮大国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整近代工业体系。
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中兴煤矿公司;上海织布局等民用工业接连成立。
与洋商争利”是民用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也是李鸿章办近代企业的目的之一,即将自己企业的营销活动推向被西方商人垄断的中国市场,与之展开竞争以分洋商之利,这无疑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思想。
在之后“求富”的过程中,李鸿章始终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并在事实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与外国轮船公司长期“跌价相争”,打破了外轮独占中国航运的局面;支持创设赴英贸易的轮船公司与外国展开“商战”:积极倡导“用洋法开采煤铁”,可见,李鸿章的这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客观上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并且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
李鸿章等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还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和发展出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无疑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虽然不是李鸿章等人的主观意图,但却客观地成为洋务经运动所带来的重大成果之一。
李鸿章的努力和贡献贯穿近代海军创建的全过程,正是他开拓性的工作,加快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脚步。
但指挥全面战争的李鸿章,时常“坐失战机,使北洋舰队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导致了北洋舰队的战败和覆灭。
在这一点上李鸿章是应负重大罪责的。
客观来看,北洋水师比清朝陆军,甚至比李鸿章的淮军要好得多。
”在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时,“北洋舰队奋起抵抗———尽管是被动的并最后导致全面覆灭———但仍给日本海军以一定打击,广大爱国将领和水兵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李鸿章在战争初期的表现也有应该肯定之处”。
诸如雇用外轮向牙山运兵,派舰护航,截击日舰等。
北洋舰队覆灭,除李鸿章用人不当,缺乏抗敌决心,指挥失误外,清政府的政治体制落后,朝廷“昏庸腐化、主和妥协是造成北洋海军覆灭以及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
诸如未添置新舰,缺少速射炮,援军迟滞不前,以致北洋海军同日本全部海军作战等。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李鸿章逐渐认识到,现行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其“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李鸿章逐步看清了清王朝所面临的巨大危机,从而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思想。
李鸿章认识到,传统的科举制度排斥科学技术教育,是中国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他不仅在国内推行科举改革,兴建新式学堂,而且派人出国留学,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培养了一些像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才,并开创了中国近代选派留学生的先河,致使以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在外交方面,李鸿章身负重任,敢当其责,大胆处理许多外交难题,被称为“大手段之外交家”“中国外史第一人”、“专业外交家”。
但他在近代外交活动中,受列强的恫吓和战争讹诈下,常示之以弱,妥协多于抗争,处理原则是: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在利用中控制洋人,在控制下利用洋人。
这对于推动晚清的外交近代化,对于尽可能消弭战争的灾害,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逐渐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起过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辱国丧权的投降外交主张、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卖国罪行、李鸿章晚年的卖国罪行,使人民认出他的反动卖国面孔,引起广大人民的反对。
梁启超曾指出:李鸿章没有生于欧洲而生于中国,没有生于当今而生于几十年之前,无论前人或同时代的人,没有一个造时势的英雄可以引导他、襄助他,这是同一时代环境下人物的局限性使然”“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李鸿章是“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
总的来说,我认为李鸿章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的失败则多是客观原因所致。
他所从事的近代企业有近代化的意义,但作为大清臣子,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不得不极力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始终维护封建关系的“业绩”。
此外,他生活在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作为一个弱国外交家,不可能
使他在西方列强的强权政策面前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毛国涛.胡晖.MAO Guo-tao.HU Hui 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重评李鸿章和洋务运动[期刊论文]-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1)
邱丹丹李鸿章的经济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期刊论文]-华章2011(19)
关捷关伟不同时期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东北史论(2013)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