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_宋词精选

合集下载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讲解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6]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 。

注释:
[6]卷帘人:指侍女。

[7]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绿暗红稀之意。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评析:
词写暮春景物,把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极为生动地表现出来。

不言“多”“少”,而言“肥”“瘦”,天然工巧,状景入神,真成妙诣。

以问答形式展示物象、情节,如此精炼,不愧为“圣于词者”。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左右),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格非之女,赵明诚室。

幼有才藻,工古文诗词,富金石文物收藏。

建炎三年(1129)夫卒,流寓越州、杭州,晚居金华。

国破家亡的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人生与创作的道路。

前期词作,以闺情为主,词风清丽;后期忧患余生,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善于提炼口语,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

婉约之中,时杂豪放,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词家。

有《漱玉词》。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如梦令 古诗

如梦令 古诗

如梦令古诗如梦令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主旨: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表达了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如梦令》244首

《如梦令》244首

《如梦令》244首《如梦令》244首如梦令是一个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此调始于五代,由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

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后来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令”多指词之短调,词中字数在58字以内的称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此调本名《忆仙姿》。

创调之作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词,词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清风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周邦彦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

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

张辑衣“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

《梅苑》词名《古记》。

《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

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

苏轼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

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词谱》以庄宗词为谱,将第三句“长记欲别时”改为“长记别伊时”以和律句“仄仄仄平平”。

《尊前集》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录此词均为“欲别”。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如梦令·春景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剪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

⊙●●○○,⊙●⊙○⊙▲。

○▲,○▲,⊙●⊙○⊙▲。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如梦令·春景》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4《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十首“如梦令”,每一首都不亚于易...

十首“如梦令”,每一首都不亚于易...

十首“如梦令”,每一首都不亚于易...“如梦令”是一种小令,起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忆仙姿》,后人嫌其名不雅,又因为其中有句子,“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故改为“如梦令”。

“如梦令”这个小令,填得最好的,当数易安居士李清照,她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编入初中课本,而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经典中的经典。

(附:李清照2首《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南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于“如梦令”这样的小令来说,要写得好,一是要在较少的字数中,把故事描述清楚,这一点,易安居士做得最好;二是要有意境,其实,所有的诗词,都要追求意境悠远,才能让人过目不忘。

因此,这里精选了十首“如梦令”,刨去了李清照的几首,因为我们太熟悉了,然后以选择意境深远的为最高标准。

1. 《如梦令·一夜新秋风雨》,朱敦儒南宋诗人朱敦儒,在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战派一边,因此备受打击,人又清高,因此有了隐逸思想。

而他充满了隐逸思想的词作,又写得特别的清新自然,都是难得的佳作。

比如,他在《鹧鸪天·西都作》中写道,“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又如这首《如梦令·一夜新秋风雨》:一夜新秋风雨。

客恨客愁无数。

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

难住。

难住。

拂袖青山归去。

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一夜新秋风雨。

客恨客愁无数”,“一夜新秋风雨”,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入秋了,天气越来越凉,人也越来越思乡。

所以,也就“客恨客愁无数”。

而我呢?“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我天生就是一个高卧在白云生处的隐居人,我只后悔我怎么就到了红尘深处,去追求那功名利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_宋词精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⑴疏:指稀疏
⑵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⑶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
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