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合集下载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李清照运用花意象的技巧非常高超。她将花与自己的情感和 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花成为她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媒介。同时,李 清照在运用花意象时,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具体。例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句话中,李清照以花喻人,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寂寞中的坚强与执着。
三、李清照选择花目作为意象载 体的原因
李清照选择花目作为意象载体并非偶然,而是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 相关。
1、少女时期的轻松氛围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在一个充满欢笑和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这个轻松的氛围 对她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用荷花来描绘那段时光,表达了对纯真无 暇、充满活力的青春岁月的怀念。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醉花阴,词牌名,曲调为《瑞鹧鸪》,上下片同。定格为:双调五十二字,前 后片各三仄韵。此词以一个女子的愁绪书写人生苦短的伤感。作者通过描述自 己前往丈夫所任县令之地后长时间寄居的处境和无法消遣的愁闷心情,表达了 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和寂寞空虚的伤感。
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室内外天气阴沉,更增加了阴郁的气 氛。“薄雾浓云”是天气阴霾的写照,“愁永昼”则是心绪的直接抒发。词中 所写“愁”字,是全词的词眼,下面的描写都是围绕愁字展开的。“瑞脑销金 兽”一句,交代了愁的原因:原来丈夫不在身边,她独自在室内百无聊赖,看 着香炉里瑞脑香的烟雾袅袅而起,心中充满了思念与忧愁。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李清照,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成为 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的词作中,花意象的运用尤为引人注目。 本次演示将从唐宋文人审美和女性情感两个角度,深入探讨李清照词中的花意 象。
一、李清照词中“花”的特点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李清照(1084-1155),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被誉为“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她的词作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而其中尤以花为最为常见且丰富的意象。

本文将对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进行探究,探讨其意蕴以及在词作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在李清照词中花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内涵。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丰富多彩,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和类型。

词中常见的花包括梅花、柳花、桃花、牡丹等。

而每种花都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蕴,比如梅花象征着坚韧、清高、坚贞不屈,柳花代表了忧伤、离别和凄凉,桃花则象征了温柔、柔媚、娇艳等等。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花的意象既是一种自然描写,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慨。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在表现形式上极为丰富多样。

有的词作通过对花的生动描绘来展现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玉楼天共高,细柳地无情。

”这句词中通过对柳花的描绘,展现出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而有的词作则通过花的比喻来表达情感,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词中,将花的凋零比喻为离别和别离之情,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深情思念和悲伤离别。

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作中对花的意象的运用非常巧妙,既有自然美,又有深刻的情感表达。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

花在词中往往象征着爱情、离别、悲伤和孤独等情感,反映出词人内心的感伤和悲凉。

比如李清照的词作中常有对花的凋零、衰败的描写,如“已恨不相关,更难细意存。

比来意味短,委君怀抱春。

”这句词中,描绘了花的凋零和衰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爱情消逝的感伤和无奈。

而有的词作则通过花的美丽和娇艳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如“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粉落玉飞来。

当时只盼愁兴处,每到春来便泪垂。

”这句词中,描绘了词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通过花的美丽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是极为丰富和多样的,既有在自然描写中的美丽和生机,也有深刻的情感寄托和表达。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诗词艺术中独树一帜。

在她的作品中,花草意象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李清照的词中常常出现“梅”这一意象。

梅花因其耐寒傲霜、独立不群的特性,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爱情。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的“藕花”,即荷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回忆。

其次,“菊”也是李清照词中的重要意象。

菊花的淡泊名利、孤高自赏的品质,使得它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里的“菊花”,象征了词人的孤独和落寞。

此外,“柳”、“兰”等植物意象也在李清照的词中多次出现,它们或是寄托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表达了词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既体现了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又反映了她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些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使李清照的词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

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

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

“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

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

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

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

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分析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文学家,主张“词别是一家”,其作品风格衰婉而略带豪放,为婉约派代表。

清照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襟怀情趣,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其词的意象来体现的。

李清照词中意象主要有“花”、“帘”、“酒”、“雁”,这些意象有各自的意义,又有着共同的内涵。

伴随李清照南渡及前后词风的转变,词中意象也产生了一定变化。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南渡;变化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在仕宦之门、诗书之家。

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善属文,工词章,名列北宋“后四学士”,曾受苏轼的赏识;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能诗善文。

李清照家中藏书甚丰,父母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强烈的文学兴趣,使她自幼受到浓厚文学艺术氛围的熏陶,加之其极富天资、聪敏好学,因而年少时即工书善画,精通音律,但相较而论,以词为长。

李清照所作之词在宋时已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专辑刊行,惜均散佚,至明崇祯年间毛晋刻《漱玉词》十七首,为最早的李清照词作刻本。

今留存确凿的李清照词作共有四十五首①,然其中新意奔涌、经典迭出,万千意象被后代文人顿笔激赏、竞相模仿。

清照词中既有春至秋归、山水之乐,也有闺阁心情、离情别绪,更有家难国殇、深愁大悲,几乎涵盖了其整个起落跌宕的人生历程,可是说是这个婉约词人的人生“词史”,因此其中的意象之丰富自不必赘言。

细看李清照的词作,最常出现的意象有四个:“花”、“帘”、“酒”、“雁”。

意象由“意”与“象”两个因素组成,文人对外界有所感,生“意”于心,于是借助诗词文章中的具体的“象”来表达心中之“意”,这样“象”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而是蕴含作者感情的寄托物。

本文将从李词中的丰富意象剖刀直入,一探究竟。

一、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中,通篇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词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词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词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李清照作为宋代最重要的女性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其细腻的笔墨、深情的意境和瑰丽的词韵而闻名。

其中不乏以梅花为意象的佳作,她以梅花的贞洁、坚贞不屈以及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契合,展现了梅花在她心目中的深刻含义。

下面以约1200字的篇幅分析李清照词作中的梅花意象。

首先,李清照所描绘的梅花形象以其独特的美感吸引读者,在她的笔下,梅花常被描绘为傲立寒冬的姿态。

比如在《如梦令》中,她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溪亭日暮”正是梅花的背景,而“沉醉不知归路”则显露了李清照对梅花美景的醉心。

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与其它花朵相比更显得顽强和坚韧,这种坚强的意境使得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成为了一个独立而又自豪的形象。

在此,梅花的坚韧和不屈的品质与李清照内心的坚强和执着产生了有趣的呼应。

其次,李清照还通过描绘梅花的芬芳和洁白,表达了自己对于梅花品质的敬佩。

梅花通常在寒冷的冬季绽放,而这个时候往往是寂静而清冷的,这种寂寞和清冷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对于内心的净化和修炼。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梅花的芬芳常常与她对于内心纯净和高洁的追求相呼应。

比如在《如梦令》中,她写道:“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楼。

替得酒、倚阑干,是谁家、年少郎。

怕人寻问撩乱,低唱、断肠天。

”这里的“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楼”暗示了梅花的品质,而“怕人寻问撩乱,低唱、断肠天”则表达了李清照对于自己内心情感与梅花相通的感受。

梅花美丽而高洁的形象,使得李清照在世间的纷乱中得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洁白。

此外,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也常常被用作凄婉和离别的隐喻。

在宋代,梅花与春天、春意、别离等词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曾写道:“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这里的“从别后,忆相逢”表达了她对于爱人的思念与离愁,而“梅花”作为诗歌中隐喻的表达手法,被用来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含义。

最后,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还经常与悲凉和苦雨相联系。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中常常运用花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李清照的文学背景,分析了她词作的特点,然后重点探讨了她词中常见的花意象,以及这些意象的运用方式。

通过对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手法。

文章探讨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象征意义,揭示了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内涵。

通过对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诗词创作及其艺术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她的词作带给人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文学背景、特点、意象运用、象征意义、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对李清照的文学背景、词作特点以及词中花意象的探究,来深入解读她在词作中的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剖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味她那优美动人的词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逐一展开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读者们能通过这篇文章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的词作和其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正文2.1 李清照的文学背景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以清丽脱俗、感情真挚而著称。

李清照生于北宋时期,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云集,词坛更是拥有无数优秀的作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清照得以接触并受到启发,也有了更多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受到当时文人的欢迎,也被后人广泛传颂。

她在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手法,这些都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李清照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礼教严格的时代,女性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清照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她的词作中透露出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色彩,与封建礼教的禁锢形成鲜明对比。

李清照还受到了道教、佛教等思想的熏陶,她的作品中不乏对人生、情感、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超越尘世的意蕴。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她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一、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1. 真挚感人: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实,不做作,贴近生活。

她能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令人动容。

2. 抒发离愁:“千里共婵娟”,这句经典开篇使得李清照在表达离别之情时显得格外凄美动人。

她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手法来抒发对亲友远去或者爱侣分离所带来的伤感之情。

3. 唯美浪漫:李清照擅长营造优美、富有幽香氛围的场景,并将自然景色与个体感受相结合,形成了既具体又抽象、既客观又主观的艺术形象。

4. 技法独特:李清照常用对仗、借物抒情、婉转表达等技巧,使她的词作更具音乐性和韵律感。

同时,她也善于使用典故和历史事件来增强词作的文化底蕴。

二、李清照词作的思想内涵1. 唱吟人生: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人生苦难与无常的体验与领悟。

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或者个人经历,她将自己对世事沧桑以及爱情离别之感悲凉而淡泊地展现出来。

2. 叙述女性命运: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用笔赞美了古代女子们勇敢坚毅地面对困境,并渴望得到真正幸福生活的愿望。

她关注着妇女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通女性所处位置和心理状态。

3. 思考宣泄:在快意恩仇之余,李清照也有不少伤怀忧国之辞。

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时事政治的思考和关注,以及对国家疾苦的担忧。

三、李清照词作的影响与意义1. 文学成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诗人。

她用自己细腻动人的文字,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2. 社会价值:李清照通过自己的词作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处境,提高了妇女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同时,也启迪着后来者对于个体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3. 传承发展: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词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

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

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

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

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

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

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

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

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

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

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

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

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

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

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里仅有菊花为例。

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

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

”(《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

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

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

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

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

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

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

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

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

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

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

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

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

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

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

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

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

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

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

”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

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

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

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

“永昼”:即长日。

“瑞脑”:是一种香料。

“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

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

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

情景交融。

“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

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

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

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

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

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

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

“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

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

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

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

“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

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

“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

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

“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

“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

“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

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

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

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

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

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

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

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

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

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

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

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

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

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

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

《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

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

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

”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