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实证分析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分析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分析作者:魏玉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年第06期[摘要]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资本形成的中心环节。
通过对储蓄缺口、存货增加和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构成的分析,发现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一是有大量储蓄未能转化为实物投资;二是投资效率不高。
通过对我国住户、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储蓄缺口和投资特点的分析,找到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的症结是住户储蓄投资转化存在障碍、政府投资不足和国外储蓄对国内储蓄、投资的替代。
[关键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实证分析对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分析应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国内总储蓄国内总投资转化效率,二是封闭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三是在开放条件下,外国储蓄、外国投资效率问题。
下面就从上述三个层面展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指标来对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一、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总量分析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储蓄能否高效率地转化为投资,二是投资能否高效率的转化为生产能力,而储蓄缺口和投资的内部构成则分别是反映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效率的重要指标。
下面分别用这两个指标对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进行总量分析。
(一)用储蓄缺口对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进行总量分析储蓄缺口是指一国的国内投资与其国内储蓄相减所得的差额。
当一国的储蓄缺口为正时,说明该国的投资大于其储蓄,该国的储蓄不足;反之,当一国的储蓄缺口为负时,则说明该国的储蓄未能充分地转化为国内投资,该国的投资不足。
[1] 笔者以肖红叶和周国富的研究为基础,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份的国内总储蓄、国内总投资、和储蓄缺口作了测算。
数据表明,在19782004年间,我国只有8年的储蓄缺口为正,而其他19年的储蓄缺口为负;其中,在19902004年的15年间,有14年的储蓄缺口为负。
20世纪70年代末,储蓄缺口为正(投资缺口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内储蓄还不能马上适应高速增长的投资需求;1985、1986和1993年储蓄缺口为正是因为这三年是我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胀的年份。
中国居民储蓄与投资行为分析

摘要伴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我国国民收入与分配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变化当中最突出的,当属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自身可支配的财富也逐步提高。
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前提背景下,国民的储蓄与投资行为对于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此外,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与投资理财观念的逐渐增强.使得人们在对于日常闲置资金的处置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将其储存起来,而是有目的将这部分资金转化为投资行为来获得收益。
因此,探讨中国居民储蓄与投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探索储蓄与投资相互转化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本篇论文研究目的就是分析近些年来国内居民收入的变化并结合当前的国内经济环境,从居民收入、投资理念、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居民理财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当前所处的状态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行为, 投资与储蓄, 储蓄与投资的转化,对策的分析ABSTRACTWith domestic economic reform change, our national incom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also subsequently has earth-shaking changes. In the most prominent changes in national income, when is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come rising rapidly, and their disposable wealth also gradually improved.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emise of national saving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a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the gradual increase incom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concept of making people idle funds for the disposal of the daily is no longer simply store it, but a purpose of this part of the funds to get into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revenue .Therefore, how the Chinese residents, saving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rule, find out and explore major determinants of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aving and investment way, and based on the change trend of savings do preliminary prediction is an important case.This paper studies purpose is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of domestic residents income changes and combining the current domestic economic environment, from people's income and investment philosophy, market environment and so on many aspects of the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residents financi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place.Keywords:Residents saving behavior, Saving and investment, Savings and investment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目录引言 (1)第一章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2)居民储蓄行为的含义 (2)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状况 (2)我国居民目前收入状况 (2)我国居民目前消费状况 (3)我国居民储蓄的状况 (3)第二章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4)居民储蓄的主要影响因素 (4)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4)居民可支配收入 (4)对经济的预期 (4)利率 (4)通货膨胀 (5)我国居民的储蓄传统观念和心态 (5)整体的投资环境 (5)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5)第三章我国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 (6)储蓄投资的现状分析 (6)3.2其他居民投资的渠道分析 (6)国债投资 (6)企业债券投资 (6)股票投资 (7)基金和其他投资渠道 (7)房地产投资 (7)第四章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分析 (8)我国的投资、融资市场环境对居民储蓄投资转换的影响 (8)4.2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投资转换的影响 (8)4.3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储蓄投资转换的影响 (9)4.4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储蓄投资转换的影响 (9)第五章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对策建议 (9)5.1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均衡的发展,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9)5.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障制度 (9)慎重调整存款利率 (10)改善我国其它的投融资市场环境 (10)结论 (10)谢词 (12)参考文献 (13)置和使用的质的方面,起点不高,而且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令人堪忧。
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比较分析

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比较分析作者:黄明林明恒许小苍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36期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储蓄的形成和转化是资本积累的两个关键环节,对于一国而言,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投资和高积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问题。
本文分析检验了1978-2008年间我国储蓄、投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并对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政府储蓄居民储蓄储蓄—投资转化率关于储蓄与投资关系的理论与经验性检验一直备受我国学界关注,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高储蓄率对投资、资本积累的影响或关系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1978-2008年我国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来实证分析检验储蓄、投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并对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文献综述对于储蓄与投资之间相关性的经验分析始于Feldstein and Horioka(1980),但他们只单纯考察了储蓄、投资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
其后,Baxter and Crucini(1993)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框架下考察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Peeters(1995)、Obsteld (1995)、Tesar(1991)、Cadoret (2001)等则分别考察了不同国家的储蓄—投资转化率问题。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保持的高储蓄率特点把对我国储蓄—投资之间关系的问题摆在了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视野之内。
胥良(1998)分析了我国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种种弊端;肖红叶、周国富(2000)从储蓄缺口大小、投资内部构成以及储蓄资源在区域配置情况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有效性;包群、阳小晓、赖明勇(2004)、胡雅琴(2006)、汪伟(2008)、谭章禄和徐静(2008)等从不同角度对储蓄—投资转化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分析

蓄——投 资转化 的有效途径便具 有实质性 的意义 。 我国储 蓄——投 资转化机制的现状 l 蓄——投资转化机制中的储蓄与投资 储 在开放经 济条件下 , 储蓄可以分为人民 币和外币两部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 居民储 蓄直接 地来源于居 民消费剩余 。 企业和政府作 为最大的资金使用者 , 是最终储蓄资金的使用者 , 资金 从
3 蓄—— 投资转化机制 的效 率 . 储 在一般情况下 , 蓄——投 资转化效率 的高低取决于 储 储 蓄者行为结 构与投资 者行为结构 的吻合程度及 储蓄供
么投资 的总额 中有一部分必然重复计算 。 以, 民购买 所 居 证券在经济学 中被认为是储蓄行为 , 即居 民将一部分消 也 费剩余 以持有证券 的形式进行储蓄 , 而这部分储蓄最终转 化 为投资是 由企业 或政府 部 门将筹集 的资金用 于资本 品 的购买 而完 成的 , 因此居 民的证券 “ 投资’ ’ 并不包括 于居 民 投 资的范畴。 …综 上所 述 , 民储蓄 向投资转化为有效 的 居 投 资是 现 阶 段储 蓄投 资转 化 机 制 的 主要 内容 。 2 .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的形式 储 蓄投资转化机制是复杂且多种多样的, 总体来看 , 储 蓄向投资转化有两大形式 : 直接转化形式和间接转化形式 。 直接转化即经济主体按其投资意愿进行 自我储 蓄、自我投 资, 实现封闭式 的储蓄向投资 的直接转化 , 储蓄者与投资者 是同一经济主体 ,以经济主体的 自我储蓄和 自我投资为基 础的 , 转化比较直接 , 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 见效快 , 成本低 。 间接转化机制是指储 蓄者 的储蓄不用于 自身投资项 目,而 是通过购买证券( 包括股票、 公债、 公司债及存款凭证 ) 将储 蓄转移到投资者手中 , 最终由投资者完成投资 。 相对 于直接 转化来讲 , 交易成本上升是间接转化的一个重要缺陷 , 但直
我国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原创)

结合现状分析我国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可行性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储蓄率很高,但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却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状的的主要原因,一是是由于内需不足导致的总供给总需求失衡;二是转化机制也存在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是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金融系统效率低下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我国储蓄和投资内在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在结合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储蓄投资转化投资基金一、储蓄——投资机制的概念性分析储蓄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为了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而进行价值积累的过程。
居民储蓄包括居民在银行的各类存款、购买的股票和债券、手持现金、合伙或独自开办企事业的投资、以各种形式参加的社会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外币存款等。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得预期收益,预先垫付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经营某项事业的经济行为,这是一种资本积累行为。
投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含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
投资也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
储蓄——投资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国民储蓄转化为一定规模、结构的投资的渠道、方式。
它是实现资本和资源配置的手段、途径,因而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结合现状分析我国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障碍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我国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却是非常之低,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十分罕见的。
结合我国传统和现实,我认为有五点主要原因:(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养老、医疗等),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并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攒钱留以后用”的内在文化,使得人们不知不觉中有这多储蓄的行为习惯。
(二)是我国政府以非市场经济方式主导投资。
在我国市场主导的投资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不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和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来激励企业进行投资的话,经济必将出现持续的衰退。
试析我国现阶段的储蓄与投资转化

试析我国现阶段的储蓄与投资转化【摘要】经济增长有赖于储蓄的增长,但高的储蓄率并不必然带来高经济增长率。
在我国,过高的储蓄已转化成为一种基金,社会保障制度和金融创新的滞后阻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通常存在两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市场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在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借助于政府“看得见的手”,将资源配置于一些基础性产业,可以有效发挥政府支出的“挤入效应”。
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些健全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高储蓄率;经济增长;挤入效应;制度创新发展经济学倾向于把经济增长的动因归结为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因素,并认为资本的积累程度和状况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
而要解决资本对经济的制约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达到:提高本国的积累率;吸引国外资本流入。
新世纪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国民储蓄虽有2006年的短暂下滑;但总体上仍是较高速发展。
过高的储蓄余额与萎靡的国内投资状况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经济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渠道不畅通。
1.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增长率等于储蓄率与资本产量的比率,高储蓄率自然意味着高增长率。
这个结论看起来似乎非常合理,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日本、东亚经济实体的储蓄率仍然很高,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却已风光不再。
问题的关键是投资如何能够等于储蓄。
只有满足了这一条件,经济增长才能得到保证。
这样,问题集中到投资的决定因素上。
凯恩斯主义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投资,储蓄只是决定投资有没有保障。
只有当投资的需求大于储蓄的供给,经济中存在额外的投资机会时,决定投资进而增长的才是储蓄。
换句话说,储蓄只是一种约束,并不是动力,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变成一种稀缺性资源时,动力只能是有效需求。
日本、东亚经济实体的储蓄率高,增长率也高。
然而,首要的不是高储蓄率,而是高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是畅通的。
今天,日本、东亚经济实体的储蓄率仍然很高,为什么没有了高增长?原因可以归结到很多方面,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已经阻断,高额的储蓄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
城镇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改革 开放 以来 ,江 苏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取 得 了显 著 成 就 , 1 9 9 2年 起 全 省 G D P连 续 2 0年 保 持 两位
数 增 长 。2 0 1 1 年 ,全 省 经 济 在 转 型 升 级 中保 持 平 稳 较 快 增 长 ,地 区 生产 总 值 实现 4 8 6 0 4 . 3亿元 , 增长 1 1 % ,人 民生 活 生 活 水 平 日益 提 高 ,远 远 超 出全 国平 均 水 平 。江 苏 省城 镇 居 民家庭 总 资产 中
国 内外 众 多学 者 对 储 蓄 向投 资 转 化 效 率 的 问题 展 开 了研 究 。值 得 注 意 的是 ,国 内研 究 者 大 多 从 国家 整 体 层 面 讨 论 了这 一 问题 ,而 从 地 区 层 面进 行研 究 的文 献 并 不 多 见 。事 实 上 ,我 国 幅 员 辽 阔 ,人 口众 多 ,各 地 区 经 济 社会 发展 极 不平 衡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显 著 ,储 蓄 向投 资转 化 的 效 率 必 然 存 在 一 定差 异 。本 文立 足 江 苏 ,尝 试 从 地 区 层 面对 经济 转 型 时 期储 蓄 向投 资转 化 效 率 问题 进 行 探 讨 ,具 有 一 定 的现 实 意义 。
N O. 1 20l 3
Se r i a l NO. 1 3 0
城 镇 居 民储 蓄 向投资 转 化 的效 率分 析
一 一
以江苏 省 为例
李 红
( 江 苏太仓 健雄 职 业技 术学 院 现 代港 口与 物流 管理 系,江苏 太仓 2 1 5 4 1 1 )
摘 要 : 江苏省 城镇 居 民储 蓄转化 投 资 困难 ,反 映 出投 资动 力 不足 ,转 化机 制 不完善 等 问题 。如 何把 居 民
浅析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以及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以及影响因素【摘要】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分析了影响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因素,包括政策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等。
接着探讨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提出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这些内容全面反映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挑战和改进方向,对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影响因素、现状、改进措施、监管力度、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指国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的储蓄率一直较高,但是储蓄资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投资利用,导致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不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投资渠道有限、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政策过于保守等。
为了提高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必须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对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现状以及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因素,分析当前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旨在揭示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现状,并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蓄—投资转化问题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储蓄这个原先微不足道的储蓄组成部分显得愈来愈重要,1985年业已超过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比重,成为国民总储蓄的主体部分。
相应的,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就成为投资增加的最主要来源,其转化效率也就成为影响和决定国民总储蓄转化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对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必要而迫切的。
一、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内涵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是指包括个体生产者在内的居民①的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后的剩余直接转化或金融转化(亦称为间接转化)为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实物投资的过程和结果。
其效率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效率作为制度优劣的衡量标准,是福利经济学长期关注的问题。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v·帕累托。
(1906)提出后经卡尔多、希克斯等人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潜在帕累托优性标准的效率概念。
潜在帕累托优性标准可表述为:如果得益的人能够补偿受损的人,从而在补偿之后,没有一个人会比原来更坏,那么这就是一种效率改进。
[1]将上述帕累托效率概念加以推广,那么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就是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不存在一种转化方式或机制能够使得一些储蓄者或投资者的满意程度提高而并不以降低另外一些储蓄者或投资者的满意程度为条件,此时的居民储蓄—投资转化达到帕累托效率。
然而,帕累托效率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经济实践只能是一个对之无限接近的过程。
根据对帕累托效率的理解,实践工作中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上来考察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则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形成效率,着重关注的是居民储蓄转化为生产性资本或投资(指宏观经济意义上的投资概念)的量的方面;[2]其次是居民储蓄—投资转化实现后的资本配置使用效率,着重关注的是转化后的资本配置和使用的质的方面。
研究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要全面考察这两个层次,不可偏废。
二、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形成效率分析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形成效率,指的是居民储蓄作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后的余额,转化为投资的量的方面的效率。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用以下几个指标来对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形成效率进行分析:1.储蓄缺口和储蓄转化率。
①根据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模型,所谓储蓄缺口是指一国的国内储蓄和其国内投资相减所得的差额。
当储蓄缺口为负时,该国储蓄不足,发展受储蓄约束;反之则表明该国储蓄未能充分地转化为国内投资。
储蓄转化率则是指一段时期(通常为1年)国内储蓄总额与投资总额的比例,是一相对指标。
储蓄缺口及储蓄转化率是一国资本形成效率的重要标志。
储蓄缺口是从绝对数上反映一国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形成情况;储蓄转化率则是从相对数角度来反映一国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总体情况。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从1978—2003年26年间,仅有7年储蓄缺口为负、储蓄转化率超过100%,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则只有1993年出现了储蓄负缺口,且储蓄正缺口呈增大趋势,储蓄转化率则呈下降态势(见表1)。
我们从中可以看,就总量上来讲,我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国内储蓄基本上都能满足国内投资需求,特别是1990年以来。
这说明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储蓄约束很小,相比较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然而,在这种总体上国内储蓄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投资需求并略有剩余的背景下,我国仍然引用了大量的外资,并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引用外资第一大国,其中的fdi和长期投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
如果将这一部分因素考虑进去就会发现,我国储蓄其实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未能充分的加以运用,使之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从而形成生产力。
这说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中的资本形成效率并不高,还有着很大的提高余地。
2.居民储蓄贮藏率和直接转化率。
居民储蓄作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剩余,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投资,首先要扣除一部分(无论是现金还是实物)保留在手头以备生活所需,其次要扣除贮藏部分(包括贮藏现钞、金银及其制品),剩下的部分才是真正有可能转化为投资的部分。
[3]可以简单称这部分扣除为居民贮藏,从质上讲它必然存在,可是从量上分析,它却有较大的伸缩性。
所谓居民储蓄贮藏率,就是这部分所占
储蓄总额的比例。
但是,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没办法考察全部居民储蓄中的贮藏部分。
这里仅以居民手持通货为例,对我国居民储蓄贮藏率作一简要分析。
居民储蓄—投资的直接转化是指居民把储蓄直接用于投资变为自有资产的转化方式,包括居民把自有资源或产品用于投资和把自有货币储蓄用于投资两部分,其表现方式就是居民部门所进行的实物投资。
所谓居民储蓄—投资直接转化率亦即居民实物投资量占居民储蓄的比重。
相比较于居民储蓄—投资的间接转化方式,直接转化不需要通过任何的中间环节,储蓄使用量亦即是资本形成量,不会造成任何的中间环节漏损。
所以,从资本形成效率角度来看,居民储蓄—投资直接转化率越高,则无疑意味着效率越高。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手持通货的绝对量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波动较大,但其所占居民资金运用和居民总储蓄的比重仍呈现出在波动中不断降低的趋势。
如通货占居民资金运用总额比重从1992年的19.27%降至2001年的6.19%,占居民总储蓄的比重则由1992年的15.22%降至2001年的5.60%,但降低速度不快,且起伏很大。
这说明居民储蓄资本形成效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再看居民储蓄—投资的直接转化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指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且其中固定资产形成一直都占较高比重。
直接转化率从1992年的23.79%上升为2000年的46.09%,但2001年的直接转化率只有31.98%。
其上升说明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形成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其起伏也预示着提高的空间仍然很大。
另外,从国际居民资产结构比较来看,我国居民资产中金融资产比重显得过大,实物资产比重则显过小,结构不甚合理。
[4]合理化居民资产结构也需要不断提升居民储蓄—投资的直接转化率。
3.金融机构存贷差和金融交易成本。
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为正则表明存款并没有悉数转化为投资,而是有一部分以存贷差的形式在金融机构中沉淀下来。
显然,这个数额越大就说明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组成部分——存款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越低。
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差额以1994年为转折点(见表3),1994前以前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一直为负数,即表明金融机构在以往的年份里都或多或少地创造了一些信用货币以满足投资需求。
但是,1994年金融机构存贷差首次出现正值,此后一直呈急速增加趋势。
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额已达49059亿元,超过当年gdp的42%。
可见,我国金融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呈恶化趋势的,不容乐观。
金融交易成本是可以反映居民储蓄—投资金融专化效率的重要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金融交易成本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概念并不一致。
出于考察居民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资本形成效率的目的,此处金融交易成本是指储蓄通过金融机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收取服务费用等原因而产生的资金漏损。
关于金融交易成本的衡量,在间接金融转化过呈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存贷款利率差,简称利差。
同时,利差还能体现间接金融机构本身的营运效率。
以存贷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年期的法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为考察对象,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机构法定利差变化可以发现,利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图1所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利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并无下降的迹象。
这说明我国居民储蓄通货间接金融转化的资本形成效率是堪忧的。
考察直接金融交易成本最主要的指标是证券市场交易费用和证券发行费用。
证券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证券交易费用和证券发行费用在不断地降低,但是和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比较仍然过高,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费用虽呈不断降低的趋势,但仍然显得偏高。
这说明我国储蓄—投资直接金融转化效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