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末,国外已有大量学者对营运资金进行研究,并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从不同视角研究营运资金的管理,逐步开始从整体视角寻求最优管理方案,以达到综合管理的效果。

斯特恩开创了渠道行为理论的研究先河。

他在1969年的文章中指出,渠道中每个成员的利益冲突与其他成员的依赖程度有关。

此后的学者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对渠道行为理论继续进行探究。

布朗等学者认为冲突不是静态的分销渠道,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衡量显著冲突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争议频率和冲突强度。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康弗斯和胡基对渠道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渠道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并阐述了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存货的确定性和一体化问题与营销费用的高低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给关于渠道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如何协调和管理的问题。

Sandip Dhole et al.(2023)指出拥有高效营运资本管理的公司今后不太可能在财务上受到限制,资金受限、营运资本管理效率高的公司估值较高。

[i] Wagner Enoc Vicente-Ramos et al.(2024)指出改善营运资本的管理能够提高效率、效力和竞争力,如果它能够有效地管理财政资源、公平的客户信贷政策、适当的库存管理以及供应商杠杆和短期的适当管理,就能做到这一点。

[ii] 2 国内研究现状直至1993年我国才开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在此之前国内甚至尚未对营运资金进行界定,在此阶段,国内的研究人员对于营运资金的研究成果明显落后于国外,但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营运资金的研究中。

顾健(1995)指出如今国际市场逐渐呈现出趋势是消费和投资的多样化,多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企业带来潜在的经营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营目标的冲突,另一种是渠道内信息传递的失灵。

销售渠道管理的内容是庞杂且繁琐的,需要配以高度的技巧加以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渠道内的各个成员的角色、功能、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经常注意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分销商的各种需要,并努力满足分销商的要求,并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努力保持这种关系,认为销售渠道管理的中心内容是两个词:协调和控制。

企业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企业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企业投资效率文献综述作者:李敏来源:《财讯》2018年第25期投资活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对企业投资的关注点集中于企业投资风险、决策、行为、管理、结构、战略和效率等方面。

本文选取企业投资效率这一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阅读与整理企业投资效率相关方面的文献,可以看到大部分文献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

并且在微观方面,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层行为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这两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文献综述,重点综述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层行为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微观角度(1)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财务报告是公司对外传递信息的重要机制,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可以有效的缓解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资本市场中的摩擦(蔡吉甫,2013)。

并且会计的谨慎性的要求可以缓解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刘斌和吴娅玲,2011)。

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有重要影响。

研究这一关系的文献较多。

刘斌、吴娅玲( 2011)认为由于会计的稳健性水平可以缓解第一层代理问题,因此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无效率水平显著负相关。

除此之外,张国源( 2013)的研究结合了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蔡吉甫( 2013)按照产权性质对企业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能够降低民企的投资不足问题,但对国企没有显著影响。

顾水彬( 2013)则是从会计准则的变革角度研究企业投资效率。

针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投资效率的关系,一些学者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

企业会利用会计准则的剩余规则权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因此一般来说,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就较低。

盈余管理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是研究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课题(杨俊杰和曹国华,2016)。

张圣利( 2010)指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会削弱信息质量,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效率降低。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投资学是金融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资产的投资与风险管理。

本文将对投资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投资学理论。

一、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投资决策是投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Bodie, Kane, Marcus (2014)在他们的经典著作《投资学》中,系统地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均值-方差模型、有效前沿、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投资组合选择方法。

Markowitz(1952)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将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综合考虑,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平衡。

Sharpe(1964)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通过市场与个体资产之间的风险溢价关系,为投资者提供了衡量个体资产风险的方法。

这些模型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市场效率与行为金融学市场效率是投资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Fama(1970)提出了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即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全部可得信息。

根据市场效率理论,投资者无法通过信息获取和利用来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行为。

例如,Kahneman和Tversky(1979)的前景理论指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风险厌恶和非理性预期行为。

这一理论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投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是指投资者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Merton(1973)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为投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衍生品定价的基础,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Black和Scholes(1973)发展了期权定价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工具。

此外,风险价值(VaR)模型和条件风险价值(CVaR)模型等也成为投资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备受关注。

融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1.1 传统融资方式传统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在传统融资方式中,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具有贷款额度大、贷款期限长等优势。

但是,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面临着高利率、严格的抵押要求和贷款审批周期长等问题;股权融资通常需要中小企业的所有权转让,对企业管理层的控制权产生了影响;债券融资受到发行门槛高、风险较大等因素的限制。

综合来看,传统融资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1.2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方式。

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高效率和灵活性受到了中小企业的青睐。

众筹、P2P借贷和数字货币等互联网金融工具提供了更多元、便捷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发布融资需求,吸引投资人的关注,并获得资金支持。

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风险和监管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挑战2.1 资金需求难题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通常来自于企业的创新、扩张和转型升级等方面。

然而,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的限制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融资难题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限,企业创新和扩张的能力受阻。

2.2 融资渠道狭窄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较狭窄。

中小企业在追求更多元化、适应性更强的融资方式时,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和挑战。

缺乏融资渠道的多样性,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融资方式。

2.3 风险控制难题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抵押品质量通常无法满足传统融资方式的要求,这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较为谨慎。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违约风险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2012年第2期中旬刊(总第471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02,2012(CumulativetyNO.471)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为代表的融资约束理论认为,有融资约束的企业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现金流情况选择投资项目,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

然而,以Jensen(1986)为代表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则指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使得管理层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将企业的现金流用于自己的“帝国建造”,投资于一些有损于股东但却使他们自身受益的项目,拥有自由现金流越多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

进而,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有关投资效率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两权分离易导致非效率投资Shleifer and Vishny(1986)指出对控股股东而言,改善公司治理的收益会与其他股东共享,而控制权私人收益则为其单独享有,这部分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控股股东进行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所得。

Randall and Morck(1988)构建了金字塔股权模型验证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问题。

Morck等发现,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公司由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大,代理问题十分严重,最终控制人通过投资于不盈利但有利于自己的投资项目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扭曲。

Bebchuk, Kraakman and Triantis(1993)指出控股股东通过分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只拥有上市公司的少量现金流量权,但却牢牢地控制了公司的投票权。

因此,即使他们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方式侵占小股东财富,其他股东也无法通过“以手投票”的方法制止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大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可能表现在投资项目的非效率选择、控制权转让的非效率选择和投资规模的非效率选择等方面。

(二)两权分离易导致过度投资Claessens,Djankov和Lang(2000)认为两权分离情况下,控股股东也会产生负面的“壕沟效应”,在股权集中的新兴市场更严重。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关于偿债能力研究的文献资料不断朝着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有:王棣华(2015)通过抽取773家制造业中的上市公司,数据区间为2010-2014年,以多元回归来完成初步的实证检验,得知资本结构的确和经营绩效二者存在负相关。

宋丽等(2016) 研究认为,税负水平的高低,和资产负债率之间表现直接的正相关。

税负沉重的情况下,企业也会选择负债较高的资本结构。

相反,企业则会选择负债很小的资本结构。

营利性、规模大小和成长性,均和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率之间呈正相关;而所得税率,同样也可能会改变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

乔虹(2017)分别完成了资产负债结构比例、长短期偿债能力以及存货周转分析,分析企业在资本结构上的基本现况,同时找出其中问题;结合影响资本结构的各类因素,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

傅晓等(2017)研究认为,不论哪种资本结构,均没有办法帮助投资主体们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项目收益率趋于合理,代表投资者也会乐于投资。

陈玉荣(2017)根据40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用事业公司的财务数据,我主要从债务基金的角度来研究和调查经营绩效,并了解到资本集中与经营绩效不保持线性关系,而资产、当前负债比率以及财务杠杆比率和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康俊(2017)尝试对研究对象进行细化,将样本减少到2011-2014年这几年的创业板上市公司。

从融资结构的角度上,以回归分析法来对融资结构、绩效二者相关性作了实证检验。

从中得知:在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借款融资率实质上均和经营绩效的高低保持一种负相关。

方明月(2018):某个区域的产权制度越差,当地企业则越期待提高无形资产的比例;而缔约制度越是不完善,企业便会着力于减小无形资产的比例;和大企业相比,中小民企在自身的资产结构上,对制度质量十分地敏感。

闫雨莎(2020)认为在融资结构中,资产负债关系与房地产公司的业绩呈强负相关;在债务结构中,当前资产负债比、银行贷款率与收益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在股权结构、公股比例和股权平衡程度中,房地产公司的业绩有促进作用,流通股比例对公司的业绩有限制性影响。

范文:文献综述

范文:文献综述

范文:文献综述范文一:一、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李蔬暗(2009)提出,适度的通货膨胀刺激了经济增长,长期中带来居民收入的增长,进而也增加了居民对寿险的需求;目前人民币的升值使外资更有可能投入国内寿险市场,对寿险需求增加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李鑫(2009)提出,一方面我国投资型寿险产品应针对中高收入阶层加大推广力度,并且为了减少其他金融替代产品对投资型寿险需求的影响,在产品设计和销售中应更加强调投资型寿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在我国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保险公司应根据投资型产品资金流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投资方式和策略,增加投资品种,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运用风险。

杨佑,贾保元(2009)认为,投资型寿险作为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产品创新,没有可供监管遵循的先例,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加强对投资型产品信息披露的监管;宣传保险知识,促进理性消费;联合证券监管机构,发挥监管合力;加强诚信经营,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杨佑(2009)认为,选择投资型寿险产品,首先要估计到投资风险,并且做好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

但是大多数客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仅关注短期利益,一旦收益不满意,宁可损失手续费,也选择退保。

李迪文(2009)认为,投资连结保险作为新型投资型保险产品,在欧美保险市场早已发展成熟并占据重要市场地位。

而国内投连险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两起两落,究其发展坎坷的根本原因,即投连险发展要件的缺失。

回顾我国投连险发展的十年坎坷经历,有许多值得反思与总结之处。

但作为以产品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保险保障需求为己任的中国保险业,投连险绝不会就此止步。

只要保险公司以正确、客观、全面的宣传投连险的产品功能,使消费者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投连险的内容与实质,不断提升保险公司自身的资金运用率和资产管理水平,大力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银行保险专家和独立金融顾问,提升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的控制能力,就一定能充分发挥投连险在保险投资领域的特殊功能,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求。

关于公司非效率投资度量的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非效率投资度量的文献综述

有鉴 于此 ,本 文拟对 已有 文献 中非效 率投 资度量
的 主 要 方 面 进 行 系 统 的 分 析 和 综 述 。 回 顾 已 有 文
献, 非效 率投 资度量 主要涉 及投 资 比率 定义 、 投资 机会代 理变 量选 择及非 效率 投资度 量模 型构 建等 三个方 面 ,本文 将从这 三个 方面分 别对 相关 文献 进 行述评 , 进 而总结并对 未来研 究进行 展望 。
关 于公 司非效 率 投 资 度量 的 文 献综 述
姜 伟
( 厦 门大 学 经济 学院 , 福建 厦门 3 6 1 0 0 5 )
【 摘
要】 文 章 回顾 了近年 来 我 国上 市公 司 非效 率 投 资度 量 的相 关 文 献 ,详 细 评 述 了非 效 率 投 资 度 量
主 要 涉及 的投 资 比率 定义 、 投 资 机 会代 理 变 量选 择 及 非 效 率投 资度 量 模 型 构建 等三个 方 面 , 并在 其 基础 上 进行
了总结 及 展 望。
【 关 键 词】 非效 率投资度量 ; 投资 比率; 投 资机会 【 中图分类号 】 F 2 7 5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4 ) 0 2 — 0 1 4 7 — 0 5


问题 的 提 出
与摊 销一 般 被认 为 是企 业 的维 持 性投 资 支 出 , 企 业 在 当期成 本费用 中列入 长期 经 营性 资 产 的耗费
存 量代 理 变量 时将低估 资本存 量 ,从 而导致 投资
比率偏 高 。 此外 , 大部 这部 分耗 费在 当期 体现 为费用 , 但在 后续 年度
外 部治 理 等 因素对 非 效 率投 资 的影 响至 为重 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投资效率文献综述摘要:目前文献中对公司投资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公司的投资效率。

这一问题可以用非效率投资来衡量。

非效率投资,即公司进行的无效率的投资,具体表现为过度投资及投资不足两个方面。

前者为公司实际投资量超出合理投资量,后者则相反。

过度投资浪费了公司有限的资源,而投资不足使得公司错失发展良机,两种情形均使得公司及其股东的价值受到损害。

关键词:公司投资;非效率投资;公司金融引言:国内对公司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从政府干预、公司治理、公司负债、现金股利、投资环境、管理者特征等对投资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公司投资效率与政府关系公司投资不仅与企业未来成长有关,还与宏观经济有关,企业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引擎。

企业扩大投资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

而企业的投资效率不仅受到企业内部代理问题的影响,也深受政府行为以及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影响。

下面主要谈谈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现有的文献主要研究政府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以地方政府对国企投资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当地GDP增长,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了地方国企过度投资。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干预动机越强烈,使得该地区国企过度投资问题越严重。

杨华军和胡弈明(2007)指出,地方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较为严重。

申慧慧(2012)指出,国有控股公司表现为投资过度,而非国有控股公司则表现为投资不足。

白俊(2014)指出,政府干预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表现出两种效应:一是,政府对所辖企业的“保护效应”。

政府官员因政绩而有责任和动机对企业投资行为加强监督以及缓解与外部投资者的代理冲突。

二是,政府对企业的“掠夺效应”。

政府较强的干预会扭曲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

黄俊(2014)政府为保持就业稳定客观上会为企业员工提供隐形担保,从而即使在企业衰退期,企业也不会削减投资,造成公司投资过度。

此外,曹春方(2014)指出,财政压力和晋升压力均能导致地方国企过度投资,财政压力越大,晋升压力越大,地方国企过度投资越严重。

官员任期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王文甫(2014)结合产能过剩现象来研究公司投资行为。

发现,中国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为: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和税收最大化,盲目扩大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特别是向大企业、重点项目的倾斜,使它们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过度。

从近几年的文献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干预导致企业过度投资。

这在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上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尤为突出。

同时我们也看到,现有的文献主要研究国有企业投资过度,但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这一点也与我国的经济环境有关。

研究公司投资效率主要是从政府对企业干预方面进行,但很少有考虑到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而这一点,对于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有很大差别,从而也就造成两者不同的投资行为。

二、公司投资效率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公司治理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机制、经理层激励等方面。

近些年来,已有些学者关注公司治理对公司的投资效率的影响。

股权结构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中,谢军(2012)研究表明,当第一大股东持股处于较低水平时,会扩大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第一大股东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有积极治理作用,但是,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较高的程度时,又会促使其过度投资。

第二到第五股东对公司非效率影响并不显著。

另外,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董事会治理不利于改善公司的非效率投资。

独立董事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同样缺乏有效的抑制功能。

胡诗阳,陆正飞等(2015)指出,非执行董事,包括控股股东董事和非控股股东董事都对过度投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且,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两权分离两种情况下非执行董事,特别是控股股东董事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非控股股东董事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不受限制。

管理层激励方面,吕长江等(2011)认为,股权激励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具体地,相比非股权激励公司,退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抑制了投资过度行为,也缓解了投资不足的问题。

简建辉等(2011)则发现货币薪酬激励加剧了公司过度投资的冲动。

这种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经理报酬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公司投资效率与公司负债公司资金的来源主要分为权益类资金和债务类资金。

其中,债务资金中又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

一般来说,公司用于投资活动的资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股权融资筹集的资金;二是内部融资资金;三是长期负债筹集的资金。

公司负债反映公司的财务风险,对公司投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陆正飞等(2006)将我国的公司债务按来源进行分类,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别的公司债务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新增长期负债作为一种资金来源与新增投资正相关。

企业综合财务风险越低,新增投资越多。

而且,当过多负债导致企业财务状况较差时,企业会通过过度投资转嫁企业风险。

当企业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时,企业的投资能力显著削弱。

黄乾富,沈红波(2009)通过研究发现,债务比例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债务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银行贷款由于存在再融资的约束,因此能够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但也发现,如果银行的借款受到政府的干预,则对企业过度投资的约束作用会减弱。

同时也指出,长期债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较弱,短期债务效果则会明显些。

江伟(2011)也发现银行贷款对上市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具有约束效应。

但是,也有些学者持谨慎观点。

邓莉(2007)指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贷款银行贷款,对借款公司的治理效应都没有显著影响,这就说明我国银行对贷款人的经营活动的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有限。

应千伟等(2012)指出,银行授信的确有缓解融资约束、提高投资效率的功能,但在融资约束越小,公司治理质量越差、政企关系越强的企业中,授信额度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越低。

这表明,银行授信额度虽然有缓解融资的作用,但在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也可能引起过度投资进而降低投资效率水平。

张亦春等(2015)也认为我国债权治理效果整体并不明显,不能有效抑制上市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商业信用的约束作用显著,但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的约束作用并不明显,而且,短期债权的抑制作用显著,长期债权则不明显。

这进一步说明公司负责对公司投资行为约束作用是有限的,分析原因,主要是不同的债权其有效性不一致。

黄兴孪等(2016)研究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期,公司运营商业信用可以抓住投资机会,有效提升公司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

同时发现,商业信用与投资增长间的正向关系在投资不足公司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同时,由于再融资的约束,商业信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

四、公司投资效率与现金股利股利决策作为公司的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不仅影响公司的内、外部融资能力,而且还对公司能影响公司的代理冲突,并对公司投资效率造成影响。

从代理理论角度来说,股利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

一般来说,股利支付能够减少管理者手中可利用的现金流,从而避免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管理者作出有利于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代理冲突,提高公司投资效率。

孔东民等(2012)通过研究发现现金股利的确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王茂林等(2014)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但也发现,管理层权力的强弱会影响现金股利对过度投资的影响作用。

后来又有学者对这种影响的有效性做了进一步分析。

陈艳等(2015)研究发现,只有在公司存在较多自由现金流时,现金分红才能有效减少投资过度等行为。

而在公司已经存在因融资约束导致投资不足情况时,若此时强制现金分红则会加剧公司的投资不足。

同时指出,由于我国半强制分红政策市通过约束权益再融资资格来实现监管,这就使得无再融资需求的公司并不会因此而提高现金分红水平,从而不会对公司投资过度产生抑制作用。

这就说明现金股利对公司投资过度的约束作用并不显著。

五、公司投资效率与投资环境关于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现有的文献主要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环境,研究了公司特征及治理因素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但投资环境这一块也作为重要的投资影响因素,目前较少有文献专门加以研究。

申慧慧等(2012)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低效率正相关。

其中,在国企中表现为投资过度,而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为投资不足。

万良勇(2013)研究法制环境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发现,在法制水平较高的地区,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的程度更低,并且更少地进行过度投资。

这说明,加强法制有助于提高公司投资效率。

王义中(2014)研究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发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会减弱外部需求、流动性资金需求和长期资金需求对公司投资的正向促进作用。

杨畅等(2014)研究契约环境是否对公司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发现,良好的契约环境会加速推动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促进企业通过债务融资扩大投资规模。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使得公司投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六、公司投资效率与管理层个体特征管理者的个体特征对企业投资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许多学者对这一方面做过研究。

早期多公司投资效率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管理者为理性经济人为假设条件。

但事实发现,现在的投资行为除了受经济效益的驱动之外,还会受到管理者特征的影响。

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最主要表现。

姜付秀(2009)通过实证证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并且管理层和董事长的背景特征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管理层的教育水平、管理层平均年龄与过度投资呈显著负相关。

何韧(2010)通过研究指出企业管理者的高学历背景和企业绩效有显著正相关,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长期任职阶段。

李培功(2012)通过研究CEO任期与企业资本投资的关系,发现在管理者任期与投资水平的关系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表现一致。

CEO的任期越长,企业的投资水平越高。

但是,在管理者任期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表现则不同,国有企业CEO的任期越长,过度投资问题越严重,而非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与任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张敦力(2015)研究发现,管理者能力能够有效减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而且,管理者薪酬公平程度越高,管理者能力对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