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二(苏辙)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外阅读之隋唐散文精选《六国论》苏辙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外阅读之隋唐散文精选《六国论》苏辙素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雎:(jù)苏辙(1039-1112)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

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

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

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

又尝罢蔡确、韩缜、吕惠卿等,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苏辙传-专业文档!

苏辙传-专业文档!

2016届高三韶关二模试卷及答案分析2016年韶关市高考模拟测试语文2016.4.21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玄奘和慧能两位大师都是唐代人,他们分别是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祖师,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其佛学修养举世无双。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成年后又游历西域,在公元642年召开的辩论大法会上,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极大地震惊了印度佛教界。

它不仅标志着中华佛学已超越印度,还标志着玄奘法师已成为世界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

从西域取经回国后,玄奘法师又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主持译经无数,尤其对唯识宗的精妙玄理,复杂的逻辑思辨,有着透彻的研究。

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可以说古今罕见。

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

在青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

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甚至可以说大字不识。

他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在去参礼五祖弘忍之前,只是零星地听别人讲述过一些佛经,如《金刚经》,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

他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译过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鳖”。

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经过了短期的辉煌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唐末即走向衰落,宋元以后几成绝响。

而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却风行海内,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

他的《坛经》,穿越千年,发扬光大,世代流传,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私立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柳宗元

私立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柳宗元

私立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二年语文培优材料之四编写:李新春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人,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代表作——诗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论说:《天说》《封建论》《断刑论》;传记:《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骚赋:《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名言名句聪明正直者为神。

言而无实,罪也。

《上桂州李中丞荐卢遵启》炎而附,寒而弃。

《宋清传》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害偕行兮,以死自绕。

《衰溺文》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

《三戒〃永某氏之鼠》君子谋道不谋富。

《吏商》闻人善,立以为己师;闻恶,若己仇。

《从弟宗直墓志》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种树郭橐驼传》君子谋道不谋富。

《吏商》善恶不可以同道。

《为裴令公举裴冕表》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骂尸虫文》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敌戒》诰谀宜惕,正直宜宣。

《斩曲几文》惩病克寿,矜壮暴死。

《敌戒》(时时警惕疾病的发生而早作预防,这样的人能够长寿;自以为身体强壮,不会生病,有时却会突然病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柳宗元传《旧唐书》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淡泊致远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淡泊致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洵《名二子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故不为世容,一生坎坷;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故虽才华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

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来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淡泊致远当今的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更欣赏苏辙的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我愿意做一个淡泊的人。

淡泊从来都是中国文人追崇的意境。

陶渊明淡泊了,那一簇簇菊花堆满了东篱,远处的黛颜青山也融进了淡淡雾霭;苏轼淡泊了,足下泥泞,雨打竹林,也任由平生放纵在一蓑轻烟细雨中了;稼轩淡泊了,把栏杆拍遍,看世情寥落,风声渐悄,也只道一句“天凉好个秋”了。

平平仄仄的世道过后,他们都归隐于淡泊,在思想境界遭遇重重蜕变后,升华至最高端的超脱。

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志。

“淡泊以明志”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儿子的。

这位叱咤三国的军师,轻摇羽扇便有指点江山的凌厉。

白帝城托孤世人皆知,他终究未争帝王之位。

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硬是托起了人生的使命与职责,因感恩于刘备的信任,为完成一统江山的遗愿,不顾自身的利益,这就是淡泊。

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能。

1988年和1992年,“航天之父”钱学森请辞“学部委员”称号,拒接任何荣誉头衔。

他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科研人员,始终以平凡淳朴的姿态生活着。

当它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与人生理念时,这就是淡泊。

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事。

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在蒙牛家喻户晓之后,辞去总裁职位,将股份全部捐出。

苏辙关联选文(word版有答案)-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

苏辙关联选文(word版有答案)-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

2021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苏辙关联选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辙晚年卜居颍昌,作为元祐旧党独自生存于党禁环境之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但又并未真正远离朝政。

在矛盾心境中,苏辙愈加体悟颜子的处世观念,追求孔颜之乐,追求内心真正的自适与自足,将生命的价值建立在对“无假于外”的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中。

苏辙于少年读书时便对颜子“箪食瓢饮”之乐有所思索,但涉世尚浅,不能理解颜子以贫苦为乐的缘由。

元丰年间坐苏轼乌台诗案谪居筠州,对此有了进一步领悟:颜子并非主动追求以贫贱为乐,而是内心之乐使自己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安然自适,这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相通。

因内心自足,故不以简朴的生活为忧,而乐在其中,超越人生之有限。

苏辙将这种境界表述为“无假于外”: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

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

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

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追求,与他的卜居心境关联密切。

苏辙曾官至尚书右丞,元祐期间,他的政见朝廷多有采纳,政绩突出,可以说,政治生活是他一生的重心。

而至晚年,作为元祐党人,苏辙言:“盖予之遭遇者再,皆古人所希有,然其间与世俗相从,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少年喜文章,中年慕功名。

自从落江湖,一意事养生。

’在他七十三岁所作《管幼安画赞并引》中,苏辙赞赏“功业不加于人”的管幼安“处乱而能全”“知时”,认为这样的人是“天之逸民”。

因此,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思索与体悟实际是卜居心境中的一种调适方式。

在《论语拾遗》中,苏辙对“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一则进行阐释:其他学生或日往或月往,唯有颜子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虽未至于终身不违仁,若颜子无死,必能达至终身不违仁的境界;既以仁为家,所以欲仁而仁斯至,寓居于仁,自然无假于外。

苏辙追求的精神境界正是如此。

这即是苏辙晚年在特殊生存环境下建构人生价值的方式。

2012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详解

2012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详解

2012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详解作者:唐立法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2年第09期2012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为苏辙的《伯父墓表》。

此文是苏辙为二伯父苏涣(1000—1062)写的一篇墓志铭,属于散文。

从选材上看,最近三年考的都是北宋散文,2010年考的是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1年考的是苏轼的《陈公弼传》,三年高考,两篇墓志铭,作者都为唐宋八大家,苏家占居其二。

选文主要是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

尽管命题者对其做了大量删减,但篇幅还是显得长了些。

题目设置也很常规,文言实词、文意理解、翻译,都是同学们平时所练习的。

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

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

”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苏辙专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苏辙专练

高考古诗文阅读苏辙专练(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旦以直言召人而以真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立巳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自元祐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

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

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

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

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B.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C.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D.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2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但名和字常常存在一定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立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二年语文培优材料之二2012.12.18 编写:李新春苏辙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

《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巢谷传》《老子解》等。

苏轼兄弟名字的由来苏洵《名二子》:“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也矣!”译文: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

轼啊!我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辙也无需承受什么损失。

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辙呀!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墨竹赋与可以墨为竹①,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②,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③。

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④,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⑤,运脱兔之毫⑥,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⑦,曲直横斜,稼纤庳高⑧,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⑨。

子岂诚有道者邪?”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⑩。

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⑾,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

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⑿。

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⒀。

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

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⒁,斤斧所施,山石荦埆⒂,荆棘生之。

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

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⒃;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

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

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⒄,亦何以异于兹焉?”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⒅;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⒆,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①与可:文与可:名同,字与可,四川梓潼人。

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

著有《丹渊集》。

②涵濡“滋润,浸渍。

③逮冬而遂:及冬而长成。

④徂:开始。

⑤青松之煤:指松烟制成的墨。

⑥脱兔之毫:指兔毫制成的毛笔。

脱兔,原形容逃兔行动迅捷,此连上”运“字,表示挥洒兔毫快捷。

⑦郁乎萧骚:葱郁而悉索有声。

萧骚,此为竹叶相磨戛声。

⑧秾纤:犹大小粗细。

庳(bēi):低,矮。

⑨崇朝:从天亮到早饭间,喻时间极短。

⑩概:系念,关切。

⑾莫:同“暮”。

⑿寂历:寂静。

⒀眇:仔细看。

掩冉:此状竹掩映柔美的样子。

⒁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⒂荦埆:山多大石。

⒃凝冱(hù):凝结。

冱,冻结。

陂(bēi)池:池塘。

⒄朕:缝隙。

⒅“庖丁”三句:用《庄子·养生主》篇庖丁解牛的故事。

意谓文惠君见庖丁解牛,刀法娴熟,技艺高超,问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庖丁讲了自己由见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过程。

文惠君感叹说:“好啊,听了庖丁的话,我了解了养生之道。

”⒆“轮扁”三句:用《庄子·天道》篇轮扁斫轮的故事。

大意说: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说他读的是古人的糟粕,并以自己的削轮技艺作比,说明真正精妙的技巧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言语表达。

与之:赞同他。

苏辙名言辑录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2.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3.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4.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5. 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6.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7.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内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

8.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9.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饮食暖衣,无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10.以烦手烹鱼,则鱼必溃;使学者制锦,则锦必伤。

(烦手:快速弹奏的手法)11.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12.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13.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14. 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苏辙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

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

宣仁后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非者。

然天威,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

此理之必然。

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

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

若遂引之于内,是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

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

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

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

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

”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

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

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

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

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

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

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

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

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①坰:(jiōng)遥远郊野。

②薰:一种香草。

③莸:(yóu)一种臭味草。

④噬脐:用嘴咬自己肚脐,喻不可及。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A.辙面斥其非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患:厌恨D.人臣被祸被:遭受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3分)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出淤泥而不染B. 知虎豹之欲食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且放白鹿青崖间D. 勿为流言惑公为我呼入3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

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

此理之必然。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完成题目: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5.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A、飞鸟:B、依然不负远来人:_6.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gǔ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 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