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一)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四有精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加强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四)一、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①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鹤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到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知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光复西京洛阳面作的。
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来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写诗人听到喜报传来后不可以自制的欢乐激励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怀。
B.“千年计”与“一日回”形成对照,意在突出诗人的骄傲感和对敌军的轻视歧视。
C.诗中王师获胜、金军溃退、赦令公布、使者朝祭的情况,都是属于正面描绘的内容。
D.诗人将光复失地的伟绩一面归于鹤发将军的壮举,面归于已故诸帝的仁义思德。
15.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
联合全诗,简要剖析此处用景语描绘“寒食”盛况的妙处。
【答案】 14. C【分析】这是想象中他人做的事儿,不属于正面直接写的内容。
15 .①以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到处绽放的梨花,衬着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忱氛围;②以梨花代春晴风景,示意了诗人故乡光复后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③化虚为实,经过联想方式,加强了诗人喜悦欢乐的情绪。
【分析】解答这种题目,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这些光景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成效如何;一是作者借这些光景表达如何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各题。
①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②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③④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说明】①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
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②灞陵:即霸上。
在今西安市东。
③冥冥:悄悄。
④飏飏:鸟儿轻盈翱翔的样子。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全诗融叙事、抒怀、谈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衬着氛围。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强化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三)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刘子梁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
【注】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
②衮(gu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③遗策:失误,失策。
④草菜:指布衣,平民。
这里指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
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
15.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解析】“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是反语,当时局势并非和平稳定“欣喜之情”言出无据。
15.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
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解析】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然后重点理解尾联,理解内容和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注声。
【注】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
用笔富于变化。
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孤令:孤零。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春季联赛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示范中学培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春季联赛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留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仔细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样。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需运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礼文化是自西周以来先民创建的文明产物,经先秦儒家的阐释发扬,既塑造了文献经典系统,又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
从“诗礼”的详细词意上看,“诗”最早指的是《诗经》,如孔、孟、荀等先秦儒家提到的“诗”都是专指《诗经》,但后来,随着诗歌形式和诗歌艺术的不断变更发展,人们渐渐倾向于把类似《诗经》的优雅、隽美的语言,如后人创制的诗词歌赋等,统称为“诗文化”。
“礼”是先民生活、政治规范的体现,相传后经周公整理并推广,形成一套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后来也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诗”是优雅文辞的集中体现,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以美丽、高雅的语言来叙事、抒情、言志,表达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性的东西。
从实质上看,“诗”是以优雅、隽永的语言方式来实现对于人心的教化,促进人心的端正化,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诗”的最特质就是精神上的端正性,也就是符合儒家伦理价值的正统原则。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 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 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 “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16. 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纳兰性德萧瑟兰成②看老去。
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
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注】①纳兰性德婚后三年,爱妻卢氏病故,而后他写了大量的“悼亡词”。
②兰成:北周庾信的小字,其一生经历坎坷,杜甫诗称“庾信平生最萧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以庾信自比,抒写“萧瑟”之意,未老而看老,透出词人心境之苍凉、凄苦。
B. “怕多情”恰恰揭示了多情,既点明老之缘由,又直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C. 下阕写词人重回旧地,然昔日携手同游之人已经不在,虚实相映,凸显心中苦涩。
D. “心比秋莲苦”一句化抽象为具体,将思念之苦与秋莲之苦进行比较,真实可感。
16. 词人是如何借花来层层递进表达自己怀人情感的?请结合全词进行说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衡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新高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

新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强化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一)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夕旅怀李白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
“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15.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归云柳永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①阳乌:太阳。
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
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
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15.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四、古代诗歌阅读之广陵①宿常二南郭幽居李白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②。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①广陵,即扬州,唐时隶淮南道。
②萱草,又呼为忘忧草。
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草,嵇中散《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海言”借夸张比喻手法来表情达意,与《赠汪伦》中“水深千尺”异曲同工。
B.“诗酒别”点出了与友人乍见又分别的惆怅,又使全诗充满了田园隐逸的情调。
C.结尾两句直接告诉友人自己第二天早上出发,并会永远记住今晚的这场送别宴。
D.这首五言古诗语言风格清新:写景精准,不事雕饰;感情自然流露,真率感人。
15.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突出友人居处特点的,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范成大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①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②边。
【注】①淳熙三年,范成大辞去四川制置使职务,四年五月,离成都东下,八月,抵达湖北江陵,刚刚赴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的辛弃疾邀他同游渚宫。
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时已荒废。
②石湖:在太湖之滨,为诗人别墅所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直写巴峡峰峦之多,第二句写诗人感受,进一步突出山多的景象。
B.第三句照应题目中的“回望”二字,第四句紧扣题目中的“无复一点”。
C.”不信”和“却疑”二句手法相同,都是用主观感受来衬托景物的特征。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山川迎而复送,可转瞬间山川遁迹。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不题。
署先主孔明① 刘秉忠智涉图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
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
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
精英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②奉紫薇③。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
②文昌: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
③紫薇: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
B.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
C.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起层层烟波。
“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15.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简要分析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李白青年时出蜀至荆门之时。
李白少时在蜀地生活,故称之为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出蜀之后,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B.以如镜明月写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颇具想象力。
C.诗人既写告别故乡,又写送别朋友远行,越发显出思乡深情,也体现了诗题中“送别”二字。
D.全诗以自己出蜀“渡远”而赴荆门开篇,以“故乡水”“万里”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5.颔联有如一幅长轴出水图,而且融情入景,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请选择某一角度加以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边将韦庄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
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
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
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追叙将军往昔向金微山进军征讨远方敌人的场景,下句表现其跨弓出关、身轻如鸟的轻捷。
B.颔联将戍边之远、时间之长与时运不济、未能建功立业作对比,表达了边将壮志未酬、雄心不己的情感。
C.“手招都护新降虏”意为“扬手招呼都护府新近降服的敌人”,该句写出边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
D.“文皇”本指庸太宗,这里指当朝皇帝。
穿着“文皇”过去赐给他的衣服,表明将军时时不忘皇上之恩。
15.请分别从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分析本诗尾联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的异同。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别说道黄庭坚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
回望江城见归鸟,乱呜双橹散轻鸥。
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篪吹成落日愁。
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注】①芦篪(chí):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从江边景物写起,视听结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暗示了人物心情。
B.颈联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的愁绪在落日下随着芦篪声蔓延开去。
C.尾联借用典故和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待,意味无穷。
D.全诗通过嘉树春水、归鸟沙鸥营造了一种凄美迷离的景象,为送别平添了淡淡的哀愁。
15.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洗尽铅华,刚健挺拔"。
请你试从首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入手,简要分析其妙处。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5.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15.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各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