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环境卫生学部分共62页文档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Hg---- Hg Methyl SO2---- H2SO4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 文档

环境卫生学 文档

环境卫生学摘要: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

它由多种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和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组成,前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而后者则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气,液,固)在地球表面环境中通常是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的,例如水中可含有空气和固态悬浮物,大气中含有水分和固态颗粒物,土壤中含有空气和水分。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物质组成也可以相互转移。

例如水中的酚,氰可挥发到大气中,土壤中的氰化物既可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也可通过挥发释放到大气中。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由此可见,人体暴露接触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

虽然长期以来环境曾遭受过无数次自然突变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及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但环境介质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组成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这表明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相当的缓冲能力。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共166页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共166页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卫生学 第7版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1.概念: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 质、能量、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2.构成: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菌等)
2001199//110/01/2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变革和《卫生学》开设
(一)、医学模式
1. 概念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
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 点和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是医学观。
2. 分期 第一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0世纪以来
工业、社会发展 变化: *病原变化:除生物性
——化学性 ——物理性 ——社会环境 *疾病谱变化 *医学模式变化: 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健康观变化: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和虚弱” 特征:综合预防对策与措施: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次卫生革命 现代人人享有健康阶段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中和等。 生物净化: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等。
影响因素: 污染物:理化性质、数量 环境:结构、状态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1.概念: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 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丁书姝;陈燕;袁慧;王金权;姚应水;陈玉娟;邹云飞;石玮;梁雅丽;宋建根【摘要】为了调查了解本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环境卫生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情况,为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笔者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共143名,使用统一问卷对环境卫生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对环境卫生学学科重要性支持率为87.6%,但对学习内容非常熟悉的仅13人,对所学课程有浓厚兴趣的仅17人,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教学方式、授课内容、自己的原因等,对兴趣程度与熟悉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

教学方式调查显示,单一的教师教授模式相对支持度较低。

因此,教学内容及方式是影响环境卫生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途径,同时结合现场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联合教学,为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6(020)005【总页数】3页(P1010-1012)【关键词】预防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作者】丁书姝;陈燕;袁慧;王金权;姚应水;陈玉娟;邹云飞;石玮;梁雅丽;宋建根【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正文语种】中文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以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 [1-2]。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绪论一环境卫生学定义p1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中对人群健康的有利因素,消除和改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并配合有关部门作好环境立法、环境卫生管理和监督工作,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的水平的科学。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清洁生产: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歉意包括1)单一介质2)不同介质3)生物性迁移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扩大暴露范围2)增加暴露途径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4)影响暴露剂量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方式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改变作用靶剂量反应曲线的类型1)无阕值化合物:指在大于0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零阙值化合物2)阙值化合物生物半减期:化合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用的时间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联合作用类型及其含义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联合效应的强度为各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协同作用:两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强度远远超过个单个物质作用强度的总和增强作用: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另一化学物对机体有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进入机体后,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互相干扰,使其联合效应的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环境污染P41(看书)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第二节 饮用水污染与疾病
❖一、介水传染病 ❖二、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三、化学性污染对健康影响 ❖四、饮水氯化副产物与健康的关系 ❖五、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问题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介水传染病
(water borne infections disease)
(一)主要的病原体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
第一节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 饮用水污染与疾病 第三节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第四节 集中式给水 第五节 分散式给水 第六节 饮用水卫生的调查、监测和监督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第一节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一、水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物质 二、水参与体内物质代谢 三、饮用水水质不良对健康影响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首 页
小结
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和我国及我区主要的生物地球 化学性疾病;饮水的净化和氯化消毒的原理及影响 因素和方法。
思考题
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2.试述常见地方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措施。 3.水质净化与消毒的目的是什么?影响混凝沉淀及氯
化消毒因素有哪些? 4.水源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5.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有哪些?
2. 处理后的饮用水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介水传染病
(三)流行特点
1.流行呈爆发型,多数病人多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2.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 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3.多发生在农村分散式给水地区,饮生水者发病多;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介水传染病
4.集中式水源受污染后影响范围大发病人数多; 5.一旦对污染的水源采取有效措施(水的净化与消毒) 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6.流行病学调查可找到水源污染的途径,水质一般细菌 学检查有异常改变。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
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的原因:①具有 自动调节自己的功能,②生态系统内小生 物类型愈多、物种愈丰富、愈容易维持生 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生存、活 动、繁衍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三) 食物链(food chain)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在被第三
种生物吞食,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彼此以食 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它是生态 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性。
地下水由于影响因素较少,水中常量和微量 元素相对稳定。地面水水体中微量元素来源 多样,影响因素复杂,其含量极不稳定。岩 石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因各地区类型不同, 其化学元素组成各异。大气中的微量元素种 类和含量由于人为及自然的原因有很大变异, 在某一地区植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为稳 定。
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微量元素与健康
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人群对某种化学 元素摄入量过多或过低而引发的疾病称为生 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体内元素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两大类。微量元素有分为必需微量元素和非 必需微量元素。
一、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二、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三、微量元素与疾病
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机体与环境间的作用 二、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机体与环境间的作用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人类有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环境有害因素引起机体的生物效应与剂量或
强度有关,不同的剂量可引起不同的生物效应。 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生物效应可从两个方面加以 表达: ①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增加,它在机体内所产生 的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主要针对个体而言。

预防医学_精品文档

预防医学_精品文档

1.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环境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目的。

◆研究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研究对象:◆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研究工具: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研究目的:2.内容◆空间:从宏观到微观◆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对象:◆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具体包括: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间(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

改善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3.特点如发生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者应采取:◆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药物预防(2)预防医学把环境和机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例如:在克山病患者的研究中,预防医学就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克山病患者的影响。

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而临床医学更侧4.预防医学发展简史:三个阶段-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卫生革命,疾病预防的重点从传染病转向慢性病,1.医学模式(1)定义: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们对自身生命、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2)发展阶段:五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2.健康观:即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本质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