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之名词解释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
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
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
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
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
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
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二、填空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1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12.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3.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14.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15.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大事件; 大事件; 16.《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17.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18.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19.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20.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21.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22.《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的价值; 23.《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24.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25.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26.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27.1921-1927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构及其出版活动。 构及其出版活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期终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相关知识

1.编辑二字联用,始见于《南史.刘苞传》2、《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二仪凤元年676年《颁行新令制》:“然以万机事广,恐听览之或遗,四海务殷,虑编辑之多缺”,其中编辑的意思是资料的收集、整理。
3、出版一词在中国始用于19世纪4、出版活动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时期5、中国现有的地方志有8500种6、《永乐大典》现存本为原书比例的4%7、我国的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唐代8、汉字产生于大约距今5000年9、最早的文献产生于距今约4500年10、一篇卜辞的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经常被省略的部分是验辞11、战国中后期,诸子大多在生前即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后再由其弟子将单行的篇目编辑成书12、《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13、《吕氏春秋》首次使用二级排目法编排14、战国时期的“三尺律令”一般长度是55厘米15、版牍一般不用于书籍,而用于公私文书,信件16、现存的最大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遗物17、书同文统一天下的文字,被称为秦篆,也称为小篆18、西汉取消挟书令的皇帝是汉惠帝19、汉章帝曾亲临白虎观主持古今文两派辩论20、汉初,由萧何主持修建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有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21、东汉政府创建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是秘书监22、据文献记载,后苍曾在曲台校书,并随手著记,最后汇成一部《后氏曲台记》23、刘向、刘歆的整理藏书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是杀青定稿,缮写上素24、汉朝的儒家学说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在派别,总的来说,今文经学者较为保守,一味遵循“师法”,缺乏创见。
25、熹平石经的直接触因是兰台漆书事件26、汉朝建立时将秦朝的识字课本《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进行合并,编成《仓颉篇》27、字书《急就篇》是识字课本,只罗列一些生字而不加注释28、《尔雅》为何人所编?不详29、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说文解字》30、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用部首检字的31、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著者是许慎32、我国古代第一部方言辞典的著作者是扬雄33、汉朝史籍数量可观,仅东汉就有196部史书上。
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 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 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现在一些 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 适用这种装订形式。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 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 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
• 包背装
• 包背装盛行于元明时期,它的折叶方式与蝴蝶 装正好相反:将书叶版心向外对折,纸叶背面 相对,版心向外。各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向内, 装订时在此部位穿孔,用绵性的纸捻订住。最 后,用整张纸将书从封面到封底整个包裹粘牢, 类似现在的平装书籍。
平装书
精装书
第三节
中国的图书分类
•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尽 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销蚀淘汰切实了解、把握这一伟大成 就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从熟悉图书分类知识体 系入手。
• 书籍积聚多了,在阅读、查考和管理上,都会 产生建立图书分类体系的需要。关于图书分类 编目的学问,古代名之曰“目录学”。据文献 记载,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于公元前1 世纪末西汉成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活 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绪 论
• 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 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 研究内容的学科。
•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就是 研究我国历史上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编辑、 出版活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则可 分两大方面: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 互联系,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 2.装帧
• 雕版印刷,一块版印一叶纸,分左右两面。册叶 装帧就是将书叶沿版心中线双面对折,积叶成册。 宋元以来,书叶折叠和粘装的方法不断改进,先 后形成了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3种样式。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读《绪论》浅感08编辑出版班何璐谈到文化,总是不能不联系到书籍等出版物的发行与传播,在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已经是一个发展日趋加快的行业,然而我国对于编辑出版历史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不的推进和完善。
读过了《绪论》这一章,对于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有了一些浅薄的感想想一吐为快。
中国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成,从未中断,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历史。
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可以看到文化的兴盛与衰弱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与变换的影子,它反映着时代的兴衰。
所以我认为,编辑出版这一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
根据历史阶段来划分,中国编辑出版史可以划分为:上古至西周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草创时期,秦汉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初兴时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宋辽金元的壮大时期,明清前期的壮大时期,清代后期的变革时期和中国民国的斗争时期共九个阶段。
从各阶段的形容定位不难看出,这基本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举例来说,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编辑出版业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兴起;秦汉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力的支持编辑出版业的进一步规范,编辑出版也进入了有计划的奠基时期,并初步成为封建君主统治国家的有力工具;隋唐时期我国进入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决定了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空前发展,卷轴制度日益完善,并向册页制过度。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产生新的飞跃,编辑出版工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宋辽金元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大多处于动乱和纷争,但是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古典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图书形态已完成由卷轴制向册页制的过度;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达到鼎盛并日渐衰落的阶段,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经济因素对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能够明确的把编辑出版业氛围兴盛和变革两个时期。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1.编辑:食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2.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3.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48页以上。
4.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
6.早期的文字载体: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竹木简牍7.两汉的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秘书监8.东汉政府创置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9.刘向父子编辑《别录》和《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学,方技,六分法10.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11.《熹》的意义:1.订误正伪,平息战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教材2.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导致捶拓方法12.字书:《尔雅》是第一部辞典,《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方言》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字典13.《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14.司马迁《史记》: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书,独创。
15.班固《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表,10志,12帝纪,70列传。
区别:本纪—纪,书—志,列传—传。
16.《东观汉记》《史书》《汉书》在唐之前,并称为三史。
17.“槐市”作为西汉政权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
)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
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
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
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
3.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
4.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
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补充: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术下移:春秋时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周王朝的衰落,新兴地主阶
级的兴起,中国的学术开始打破贵族阶级的垄断,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出现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学术下移。
2、鲁壁藏书: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
《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
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
3、祭酒:古代食必祭先,酒必祭长,后用做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4、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5、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
一批竹简古书。
这批竹简是当时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郡人在当地盗掘一座古魏国墓冢(据说是魏安釐王墓)时发现的。
据说这批竹简的数量相当巨大,搬运时总共装了几十车。
其简文皆用“科斗文”(即战国古文字)写成,难认难读。
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
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或名《竹书》、《汲冢古文》等。
但《汲冢书》原简早已不传。
6、《方言》的释词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举出一个词,作为话题,然后
逐一说明其其他各地的不同称谓,第二种是先举出一组同义词,作为一共同释义,然后分别辨析,指出何字为何地方言。
7、蝴蝶装:指先装每一印页由书口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相对折起来,与
后来的线装对折方式恰相反,然后将每一书页背面的中缝粘连在一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作封面,便成一册书。
8、纪事本末体:即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详其首尾,
集中表述其过程。
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9、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
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的图书品种。
10、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文献资料分为甲、乙、
丙、丁四部,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家等,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杂事等,丁部有诗赋,图赞等。
后来把乙和丙的位置互换,并改称为经、史、子、集四部。
11、政书:是一种典志体我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所谓典章制度,即
古代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定的法规章程,其在纷繁封建社会秩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