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电路设计 第二章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课程设计 (2)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课程设计一、引言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对高频信号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大。
射频集成电路和系统是处理高频信号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卫星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二、课程设计内容2.1 课程目标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熟练掌握射频电路基础知识;2.熟悉射频集成电路的设计思想和流程;3.掌握常见集成电路软件的使用方法;4.能够分析和解决射频电路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2.2 设计要求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基于二极管的射频混频器电路。
设计要求如下:1.工作频率为1GHz至10GHz;2.反转损失不超过10dB;3.输出混频信号的带宽不低于100MHz。
2.3 设计步骤1.确定电路拓扑结构;2.计算电路参数,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3.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分析电路性能;4.根据仿真结果调整电路参数;5.制作电路原型;6.测试电路性能,包括频率范围、转换增益、反转损失等;7.调整电路参数,优化电路性能。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是基于二极管的射频混频器电路。
混频器是射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混合得到中频信号,中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
基于二极管的混频器电路优点是结构简单、工作稳定、易于制作,被广泛应用于射频系统中。
四、仿真软件本课程设计中使用的是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软件,AD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射频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卫星等领域。
使用ADS 进行电路仿真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五、实验步骤5.1 硬件准备准备混频器电路的元器件和焊接工具,包括二极管、电容、电感等。
5.2 电路设计1.根据电路要求设计混频器电路的拓扑结构和参数;2.利用ADS进行电路仿真,分析电路性能;3.根据仿真结果调整电路参数。
5.3 制作电路原型根据电路设计结果,选用合适的PCB布局软件绘制电路原型,并制作PCB电路板。
射频电路理论与设计第2章史密斯圆图

对负载阻抗与特性阻抗失配度不同的 传输线而言,传输线的反射系数模值是不 同的,因而就对应着不同的等反射系数圆 半径,这一组半径不同的等反射系数圆称 为等反射系数圆族。
又因为反射系数的模值与驻波系数一 一对应,所以等反射系数圆族又称为等驻 波系数圆族。等反射系数圆族有下面3个特 点。
(1)当等反射系数圆的半径为0,即 在坐标原点处时,反射系数的模值 |ΓL|=0,驻波系数ρ=1。所以,反射系 数复平面上的坐标原点为匹配点。
图2.6 例2.2用图
图2.7 例2.3用图
3 传输线上行驻波电压最大点和最小点 位置的计算 用圆图可以找到传输线上行驻波电压的最 大点和最小点。在射频电路中,如果在传 输线的电压最大点或电压最小点插入λ/4阻 抗变换器,可以达到阻抗匹配。
图2.8 例2.4用图
图2.9 例2.5用图
4 传输线终端短路和终端开路时的阻抗 变换 终端短路的传输线和终端开路的传输线可 以等效为电感和电容,这一点在射频电路 中非常重要。在给定频率下,依据传输线 长度和终端条件,可以产生感性和容性两 种阻抗,这种用分布电路技术实现集总元 件参数的方法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为了求输入阻抗,应预先计算出集总电抗 元件的归一化串联电抗值jx或归一化并联 电纳值jb,并假定归一化负载zL位于圆图 上的点A。对于图2.22所示的4种可能电路, 从圆图上的点A开始实行图解计算,如图 2.23所示(图2.23为史密斯阻抗-导纳圆 图)。情况如下所述。
(1)在电路中串联电感L时,电路如 图2.22(a) 所示。在圆图上由点A沿等电阻 圆顺时针方向移动jx=jωL/Z0,即得到圆图 上归一化输入阻抗所在的点,如图2.23所 示。
2.2.1 归一化阻抗
2.2.2 等电阻圆和等电抗圆
《射频通信电路》第二章

1 j ωL − = R + jX ωC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2.3.1 串联谐振电路
在谐振频率下, 在谐振频率下, 电感上的电压 VL 和电容上的电压 VC 分别为
VS VL = I × jω0 L = jω0 L R 1 1 VS VC = I × = jω0 C jω0 C R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第二章 射频电路基础
2.1 频带宽度表示法 2.1.1 绝对带宽 BW ( Hz ) = f H − f L
以频率作为单位表示的带宽是指绝对带宽。 以频率作为单位表示的带宽是指绝对带宽。 例如: 例如: 射频放大电路的工作频率范围为1GHz 2GHz 射频放大电路的工作频率范围为1GHz—2GHz, 1GHz 2GHz, 则带宽为1GHz 则带宽为1GHz PAL制式的电视广播的图像信号带宽为6MHz PAL制式的电视广播的图像信号带宽为6MHz 制式的电视广播的图像信号带宽为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2.3.2 并联谐振电路
谐振条件 B=0
ω = ω0 =
1 LC
1 1 Y = jωC + + = + jω L r r
1
1 j ωC − = G + jB ωL
并联谐振的阻抗特性及品质因数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表示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为
r r Q0 = × = = rω 0 C ω0 L V ω0 L
f0 = 1 2π 1 LC = 1 2π 1 10 × 10
−7 −11
= 159 ( MHz )
品质因数为 2)最大电流为 电感电压为 电容电压为
VC = I ×
L Q = C = 20 R
wu汉大学射频电路课程设计

wu汉大学射频电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射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掌握射频电路中关键参数的计算与测量方法。
3. 掌握射频电路的阻抗匹配、传输线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射频电路。
2. 能够分析和解决射频电路中常见的问题,如信号干扰、阻抗不匹配等。
3.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如ADS、Multisim等)进行射频电路的仿真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射频电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项目实践中学会沟通、分工与协作。
本课程针对五汉大学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旨在使学生掌握射频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其在射频领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后续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射频电路基本概念与原理:射频信号特性、射频电路的分类及基本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射频电路概述2. 射频电路关键参数:频率、带宽、增益、噪声、线性度等参数的定义与计算。
教材章节:第二章 射频电路关键参数3. 阻抗匹配与传输线理论:介绍阻抗匹配的重要性,传输线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阻抗匹配与传输线理论4. 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基于ADS、Multisim等软件进行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
教材章节:第四章 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5. 射频电路实验与调试:实验操作步骤,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射频电路实验与调试6. 射频电路应用案例:分析典型射频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六章 射频电路应用案例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和进度进行,确保学生能够系统、科学地掌握射频电路相关知识,为实践操作和项目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3.56mhz射频识别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13.56MHz 射频识别系统硬件电路设计院 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教务处制西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
RFID技术以其高度安全保密性、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和高速运动物体、操作快捷方便等优点,使得在各领域的应用中异军突起,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研究、开发射频识别读写器,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应用现状,接着对RFID系统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概述;其次描述了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国际标准ISO/IEC 15693空中接口协议;然后,按照该协议提出了一种基于TI公司S6700芯片的13.56MHz射频识别读写器的硬件设计和实现方案;详细阐述了S6700应用电路、天线设计、以及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控制电路、RS232串口通信电路的设计,本设计实现了对Tag_it卡的读写操作,并与上位机进行通信;最后,在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基础上,根据制作的实物和测试结果做出总结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射频识别,RFID,读写器,13.56MHz,电子标签,S6700,ISO15693I西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is an automatically identifying technology that requires no direct contact.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degree of safety and confidentiality,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multi-tag and objects with high speed, and the convenient operation entitles RFID technology with wide application in all fields and great prospect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RFID reader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thesis will firstly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the history of RFID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overview of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Secondly, it focuses on the RFID’s sy stem construction and fundamental function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IEC 15693 air interface protocol.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protocol, the paper proposes a hardware design program based on 13.56MHz RFID reader of S6700 Chip of TI Cooperation, elaborating the applied circuit of S6700, antenna design, and based on the control circuit based on the design of AT89S52 MCU and RS232 serial communication circuit. This design realizes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function of Tag_it card, and also realizes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ost computer. At last, based on the desig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as well as the testing results and the products, the paper will draw a conclusion and made a number of unsolved issues.Key words: RFID, Reader, 13.56MHz, Electronic Tag, S6700, ISO15693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 射频识别系统概述 (1)1.1.1初识射频识别技术(RFID) (1)1.1.2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 (1)1.2 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 (2)1.3 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 (3)第二章射频识别系统体系结构 (5)2.1 阅读器概述 (5)2.1.1读写器的基本结构 (5)2.1.2 读写器的基本功能 (6)2.2电子标签(Tag)概述 (6)2.3 ISO/IEC的RFID空中接口标准 (6)2.3.1 ISO/IEC 15693系列标准介绍 (7)2.3.2 ISO/IEC 15693标准的防冲突机制 (7)第三章 RFID系统读写器设计 (9)3.1 系统结构技术指标 (9)3.2 设计方案 (9)3.2.1 系统设计总体构思 (9)3.2.2 TRF7960芯片的功能与特点 (10)3.2.3 S6700芯片的功能与特点 (11)3.3 读写器硬件电路设计 (13)3.3.1 射频电路设计 (14)3.3.2 天线设计 (15)3.3.3 控制电路设计 (17)3.3.4接口电路设计 (18)第四章总结与展望 (19)致谢 (21)参考文献 (23)西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1.1 射频识别系统概述1.1.1初识射频识别技术(RFID)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的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
射频电路设计第二章

定义
电感是能够存储磁场能量的元件,其 基本单位是亨利(H)。
工作原理
当电流在电感中流动时,磁场被建立 起来,从而产生一个与电流变化方向 相反的感应电动势。
在射频电路中的应用
在射频电路中,电感常用于滤波器、 调谐器和扼流圈等,以控制电流和信 号频率。
重要参数
电感的品质因数(Q值)和自谐振频 率是关键参数,影响其在射频电路中 的性能。
宽频带特性
射频信号的频带较宽,通常覆 盖多个频段,因此电路需要具 有宽频带特性,能够处理不同 频段的信号。
高灵敏度特性
射频电路通常具有高灵敏度, 能够检测到微弱的信号,因此 需要采取措施减小噪声和干扰 。
高线性度特性
射频电路需要具有高线性度, 以减小信号失真和干扰,提高
通信质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射频电路元件
电感
射频电路设计第二章
• 射频电路基础 • 射频电路元件 • 射频电路设计流程 • 射频电路仿真技术 • 射频电路版图设计 • 射频电路测试技术
01
射频电路基础
射频定义
01
射频(Radio Frequency):指电 磁波的频率介于无线电波和微波之 间,通常为300KHz至300GHz的 电磁波。
混合仿真
混合仿真结合了电磁仿真和 电路仿真的优点,能够同时 考虑电路和电磁场之间的相
互作用。
混合仿真通常采用基于物理 的建模方法,将电路元件和 电磁场相互耦合,以更准确
地模拟射频系统的性能。
混合仿真在射频和微波集成 电路设计、天线馈电网络设 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 值。
05
射频电路版图设计
版图布局
信号频段
确定射频电路的工作频 段,包括低频、中频、
射频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

【连载】射频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相关搜索:射频电路, 原理, 连载, 应用, 设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设备所用频率日益提高,射频(RF)和微波(MW)电路在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高频电路设计领域得到了工业界的特别关注,新型半导体器件更使得高速数字系统和高频模拟系统不断扩张。
微波射频识别系统(RFID)的载波频率在915MHz和2450MHz频率范围内;全球定位系统(GPS)载波频率在1227.60MHz和1575.42MHz的频率范围内;个人通信系统中的射频电路工作在1.9GHz,并且可以集成于体积日益变小的个人通信终端上;在C波段卫星广播通信系统中包括4GHz的上行通信链路和6GHz的下行通信链路。
通常这些电路的工作频率都在1GHz以上,并且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这种趋势会继续下去。
但是,处理这种频率很高的电路,不仅需要特别的设备和装置,而且需要直流和低频电路中没有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我从事射频电路设计方向研究4年来的体会,讲述在射频电路设计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我个人在研究和工作中累积的一些实际经验。
作者介绍ChrisHa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士、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通信系统中的射频电路设计;负责或参与的项目包括:主动式射频识别系统设计、雷达信号模拟器射频前端电路设计、集成运算放大器芯片设计,兼容型GNSS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等。
第1章射频电路概述本章首先给出了明确的频谱分段以及各段频谱的特点,接着通过一个典型射频电路系统以及其中的单元举例说明了射频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1节频谱及其应用第2节射频电路概述第2章射频电路理论基础本章将介绍电容、电阻和电感的高频特性,它们在高频电路中大量使用,主要用于:(1)阻抗匹配或转换(2)抵消寄生元件的影响(扩展带宽)(3)提高频率选择性(谐振、滤波、调谐)(4)移相网络、负载等第1节品质因数第2节无源器件特性第3章传输线工作频率的提高意味着波长的减小,当频率提高到UHF时,相应的波长范围为10-100cm,当频率继续提高时,波长将与电路元件的尺寸相当,电压和电流不再保持空间不变,必须用波的特性来分析它们。
射频电路实验报告(二)2024

射频电路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在本射频电路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射频电路的性能分析和设计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将探索射频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器设计、滤波器设计、混频器设计和功率放大器设计等主题。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将进一步理解射频电路的特性和应用。
正文:一、频率响应分析实验1.1 频率响应的定义和测量方法1.2 计算器测量频率响应的原理和步骤1.3 频率响应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解释1.4 频率响应矫正及其实现方法1.5 频率响应对射频电路性能的影响二、放大器设计实验2.1 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类2.2 放大器电路参数的选择和计算2.3 各类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方案比较2.4 放大器设计的仿真与实现2.5 放大器的性能指标测试与分析三、滤波器设计实验3.1 滤波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3.2 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3 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设计比较3.4 滤波器的仿真和优化3.5 滤波器的性能测试和分析四、混频器设计实验4.1 混频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4.2 混频器电路的设计方案选择4.3 混频器性能的仿真和优化4.4 混频器的输出信号分析和波形观测4.5 混频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五、功率放大器设计实验5.1 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5.2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要求和参数选取5.3 功率放大器电路的优化和仿真5.4 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和效率的测试与分析5.5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和稳定性分析总结:通过本次射频电路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频率响应分析、放大器设计、滤波器设计、混频器设计和功率放大器设计等关键主题。
我们掌握了相应的测量方法、设计步骤和特性分析技巧。
这些实验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射频电路的性能表现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们未来的射频电路设计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印刷 电路板
2.3 等效电路表示法
在射频电路的几何尺寸上,电压和电流不再是空间不变量, 因此基尔霍夫电压和电流定律不能应用在整个宏观的线长度上。 当传输线被切割成小线段,且这些线段大得足以包含所有相关 的电特性,如损耗、电感和电容效应,其一般等效电路如图。 优点:
• 提供了一个清楚的、直观的物理图象 • 有助于标准化两端网络表示法 • 可用基尔霍夫电压和电流定律分析 I(z) + V(z) z R L G
法拉第定律:作为源的磁通量B= μ H 的时间变化率象源一样引起旋转电场:
S
E B
d E dl dt B ds
着导线环积分,其感应电压:
(2.7) B - 路径 l + V
其中线积分沿着表面S的边界进行, 电场沿
d V E dl B ds dt B 法拉第定律微分形式: E t
Δ I(z+ z) + C V(z+ z) Δ z+Δ z
• 提供从微观向宏观形式扩展的建立过程
缺点:
• 基本上是一维分析,没有考虑场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板上的边缘效应, 所以不能预言和其他电路元件的干扰; • 由于磁滞效应引起的与材料相关的非线性被忽略。
2.4 理论基础
若知道传输线的实际尺寸及其电特性,如何确定它的分布 电路参量? 根据实验观察,法拉第定律和安培定律建立了能将电场和 磁场定量地联系起来的两个基本关系式。因此,这两个定律提 供了用以确定通常所说的源 – 场关系的麦克斯韦理论的基础:
S是下平行板横截面积
S
1 j H 0 e1 j x /
d p
(2.17)
1 j I 在导体表面:E z 0 (2.19) cond cond cond w (x = 0 处) Ez 1 j 故单位长度 Zs Rs jLs 双导体数值翻倍 的表面阻抗: I w cond w cond (2.20)
z 0 x
位移电流密度,是造成 辐射损耗的主要原因
y H x Hy x H z 0 J x J y J z
0 H 安培定律微分形式: z y
由电容定义 Q D dS Ex dS Ex w w 得线路相互 C V V 耦合的电容: Ex dlx Ex d d
法拉第方程组
J z 0
1 j H 0
(2.18)
(2.23)
由电感定义 得线路相互 L 耦合的电感: I
在介质场,电通量:D=εE
V VA
ΔV
z= l
RG
z
VG
A
B
RL
阻,且不存在电压空间变化才能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Vi 0 i 1 z z+Δ z 当频率高到必须考虑电压和电流 的空间特性时,基尔霍夫定律不 能直接应用,而要用分布参量R、 L1 R1 Δ I(z) I(z+ z) + + L、C和G表示(根据经验,当分 G Δ V(z+ z) V(z) R2 L2 C 立元件平均尺寸大于波长1/10时 z+Δ z z 应该应用传输线理论)。
(2.29) (2.30)
I z z I z dI z 微分方程:lim G jC V z z 0 z dz
例2.4 推导平行板传输线方程。 解:由法拉第定律,沿着图示阴影区边界的线积分:
ˆ ˆ ˆ ˆ E dl E 1 zz E z z xd E 2 z z E z x d
2.2.2 同轴线
当频率高到10GHz时,几乎所有射频 系统或测试设备的外线都是同轴线。通常 外导体接地,所以辐射损耗和磁干扰都很 小。
2a εr 2b 2c
2.2.3 微带线
蚀刻在PCB上的导体带,载流导带下面接 shi εr导 地平面可阻挡额外的场泄漏,降低辐射损耗。 体 t 单层PCB有较高的辐射损耗和邻近导带之 d 带 w 间容易出现串扰,为达到 元件高密度布局,应采用 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 ε r =2.55) 氧化铝(ε r =10.0) 高介电常数基片。 降低辐射损耗和干扰 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多层 结构。 三层传输线结构 微带结构主要用作低 阻抗传输线,高功率传输 平行板传输线 线应用平行板线。
y y
B dS H dS H d d
I I H yw w
远大于自感 Ls
(2.24)
I 介质中电导:G V
参量 R
L G C
2.6 各种传输线结构小结
双线传输线 1 a cond
J dS E dS E w w V Ed d E dl (2.25)
该式清楚表明必须从时间相关的磁通密度得到电场,随后该电场 再按安培定律产生一个磁场。
2.5 平行板传输线的电路参量
dp d x z y
为了应用一维分析方法,必须假定w>d,δ< dp 并假设导体平板中电场和磁场的形式为:
w
ˆ ˆ E zE z x, z e jt,H yH y y, z e jt
所以在低频时若忽略导线电
-VA
VB
N
l
l
z
2.2 传输线举例
2.2.1 双线传输线
电场(实线)
相隔固定距离的双导线由导体 εr 发射的电和磁力线延伸到无限远, 2a D 磁场(虚线) 并影响附近的电子设备。其作用象 一个大天线,辐射损耗很高,只能有限应用在射频领域(电视天 线)。在电源和电话低频连线,当长度与波长比拟时也必须考虑 分布电路参数。
因为p有一个正的实数分量,为了满足导体条件,在下平板向负 x方向的磁场幅度必是衰减的,故A应为零;同理在上平板B=0。
H y Be px H 0e px H 0e1 j x / 故在下平板内:
B=H0是待定常数
其电流密度:J z E z
传导电流密度
H y
x δ<<p d 0 1 j d p / wH 0 由安培定律:I J z dxdy w J z dx wH 0 1 e
b ln 2 a 2 diel
ln b / a 2 ln b / a
d w w diel d w d
2.7 一般的传输线方程
2.7.1 基尔霍夫电压和电流定律表示式
I(z) + V(z) z
R L G C
Δ I(z+ z) + Δ V(z+ z) -
V(z, t) V(z, t)
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1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z ,m
设导线方向与z 轴方向一致, 长度为1.5cm,忽略其电阻,在
f=1MHz时电压空间变化不明显。
当 f =10GHz时, =0.949cm,与 λ 导线长度相似,测量结果如图。
E1z Ez2 z Ex z z d Ex z d z
x
其中E 1 和E 2 分别是下平板和上平板的电场, z z 他们在导体中的方向相反; Ex(z)和Ex(z+ Δz) 是电介质中的电场,他们不管在什么位置, 方向都是相同的。
第 i个单元 w
平板2 I
介质中磁场假定是均匀的,面积分: y H dS H y zd
z 其中 e jt代表电场和磁场随时间按正弦变化, E z x, z H y y,表 和 示空间变化。假定平行板很宽,故电磁场都与 y无关。应用微分 形式的法拉第和安培定律: E B H , H cond E t t 不考虑边缘场效应 只考虑z方向的电场分量 0 z y 0 0 dH y E z d 0 H y j H y 0 z x x dt dt 求导后令t=0, 只考虑空间 Ez 0 0 y 由源的磁通量 B= μH的时间变化率引起的旋转电场 x
安培定律:用电流密度J 表征的运动电荷 在其周围引起的旋转磁场H可用积分表示为: I H dl J ds (2.3) 其中线积分的路径是沿表面元S的边界,用微 分线元d l表征,路径走向遵从右手螺旋法则。 总电流密度: J J 0 E E /
外加的源 电流密度 传导电流密度,由导体中的电场 引起,是造成传导损耗的主要原因
diel x diel x diel x x x
同轴传输线 平行板传输线 2 1 1 1 w cond 2 cond a b
单位 Ω/m
H/m S/m F/m
D a cosh 2a diel
a coshD / 2a a coshD / 2a
射频电路设计
——理论与应用
讲师:张 量
7/22/2013
Dept.PEE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1
第2章 传输线分析
频率的提高意味着波长的减小,当波长可与分立元件的几何尺寸相比 拟时,电压和电流不再保持空间不变,必须把它们看做是传输的波。
2.1 传输线理论的实质
假定将波限制在沿z方向延伸的导体中,则Ex有纵向分量Ez (见图1.3) ,该电场沿z方向的电压降: V E z dlz 线元 Ex E0 x cost z 的幅角变量是把空间和时间结合在一 / 起,其空间特性用沿z方向的波长 λ=2πβ表征,而时间特性用 20 沿着时间轴的时间周期T=1/f 表征。 10 0 -10 如 f 1MHz, r 10, r 1 -20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t ,μs λ 由2.1式, =94.86m,对电压波: 20 10 V cost z dz sint z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