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通论解读
植物保护通论

植物保护学通论病害第一章 绪论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植物对人类的贡献:1、提供必需的基本生活品及工业原料;2、改善土壤肥力、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农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失,实现农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3、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居所,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4、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5、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载体,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第一节 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利益的实用科学。
一、植物保护的对象一、植物保护的对象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二、植物保护的目的二、植物保护的目的 采取适宜的措施和策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物的危害,避免生物灾害,避免生物灾害,避免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三、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四、植物保护的方式四、植物保护的方式第二节 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一、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一、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ⅰ.产量降低。
仅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1943年水稻胡麻斑病年水稻胡麻斑病 引起孟加拉邦饥荒。
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
万人。
ⅱ.品质下降。
品质下降。
ⅲ.产生有毒物质,引起人畜中毒。
麦类麦角病使人畜中毒流产(促进子宫收缩)。
麦类赤霉病引起的中毒现象也很严重。
象也很严重。
ⅳ.限制一种植物在某一地区继续种植。
锈病使当时斯里兰卡广泛种植的咖啡改种茶树。
咖啡改种茶树。
二、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二、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正面作用正面作用负面作用-农药造成的3R 问题问题 第三节 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三、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三、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一、定义一、定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植物遭受病原 pathogen 因素(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的袭击,从而使植物发生病变,从而使植物发生病变,不同不同程度的偏离健康状态,轻者可以恢复,重者死亡。
植物保护学通论ppt课件

32
33
病征
粉状物:某些真菌孢子在病部表现的特征
条锈
白锈
白粉
黑粉
34
霉状物:由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组成。
35
点状物:真菌的繁殖器官。
36
颗粒状物
37
盘状物:高 等担子菌的 繁殖器官, 发生于树木 的枝干上。
38
索状物:菌丝缠绕形成绳索状
39
脓状物:细菌性 植物病害在病部 表面缢出含菌体 的液滴。
51
三、在发酵工程中的利用
52
四、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 五、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应用
53
植物病理学里程碑
一、病原学的创立 自生说
54
55
56
57
42
植物疾病的影响
一、对作物的影响 (一)有害影响 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二)有益影响
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43
爱尔兰饥馑(Irish famine)
44
孟加拉饥荒
45
46
47
48
植物病原物的利用
一、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利用
49
50
二、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转基因工具:根癌农杆菌
褪绿和黄化 22
紫叶和红叶
23
花叶和斑驳
24
明脉和条纹
25
坏死:植物器官局部细胞组织死亡,仍可分辨 原有组织轮廓。
26
27
立枯和猝倒
28
腐烂:植物器官大面积坏死崩溃
干腐、湿腐、软腐和流胶
29
萎蔫:植物地上部分缺少水分,细胞失去膨胀 压而萎垂枯死。
30
畸形:植物全株或局部比例失调
40
《植物保护通论》第六章

的条件下对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毒害的程度。
药效是指农药在田间实际使用中对病虫草害的防治
效果。
持效是指药剂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持续时间。
6.4 杀虫剂
1 有机磷杀虫剂
2 有机氯杀虫剂 3 有机氮杀虫剂
4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5 植物和微生物杀虫剂
7 综合防治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又可称“有害生物综合
土壤耕作的作用 土地培肥的作物
2.3.2 选育和使用抗性植物品种 2.3.3 利用健康种苗 2.3.4 加强田间管理
如播种、排灌、施肥、田园卫生
2.3.5 安全收获
3 Hale Waihona Puke 物防治3.1 生物防治的概念
利用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
治。
广义的生物防治,包括控制有害生物的生物体及其
维护人类的环境利益和生命安全。
1.3 植物检疫的实施内容
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
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 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 疫情处理 植物检疫法的制定与实施
1.4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植物检疫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凡局部
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
昆虫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信息素)
按来源及化学组成分:
天然产物杀虫剂(鱼藤酮、除虫菊素、烟碱、沙蚕毒素) 矿物油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抗菌素)
6.2 农药的加工剂型
1 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粉状混和物制剂。 2 可湿性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湿润剂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 混合物。可湿性粉剂易在水中分散、湿润和悬浮,可加水喷雾使 用。
(完整版)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

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第一章绪论1.植物保护: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植物保护的对象:在广义上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在狭义上指人类的栽培作物,农业上一般用狭义的概念。
4.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3R: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第二章植物病害1.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
(观赏、食用:郁金香、茭白、韭黄)2.植物病害三角: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病害的形成涉及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它们之间呈三角关系,即“病三角”。
(病四角多了农业管理)4.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和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白粉病和黑粉病)、锈状物(白锈病)、粒状物、脓状物。
5.植物病害类型: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6.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
其特点为:具传染性,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规律,有明显的病变过程。
7.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而引起植物病害。
其特点为:不具传染性,发病无规律、发生过程迅速,有些能恢复植物病原物包括: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毒力: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以LC50/EC50/LD50/ED50表示。
致病性:是指一指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植物保护学通论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一篇: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保护学通论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2.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3.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4.植物生物灾害: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而形成的灾害5.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农作物,并能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作物(二)简答1.植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答:控制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避免造成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植物保护学的内容是什么?答:植物保护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植保器材和推广技术等,主要是弄明白不同有害生物的生物特性,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发生和成灾规律,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及科学,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与合理的防治策略,并将其顺利实施(三)填空1.植物保护对象是(目标植物)2.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两类方式是(防与治)3.化学农药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4.我国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方式)二植物虫害(一)名词解释1.昆虫的形态特征答: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头部着生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1—3个单眼,因此,头部是昆虫取食和感觉的中心胸部由3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运动的中心腹部一般由10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形成代谢和生殖的中心2.昆虫的口式及代表性昆虫答:下口式,蝗虫及鳞翅目的幼虫前口式,虎甲,步行草,草蛉后口式,椿象,蚜虫,蝉,叶蝉3.昆虫角的构成答:柄节,梗节,鞭节第二篇: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部分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植物保护通论》

《植物保护通论》
《植物保护通论》
第一章绪论
掌握植物保护、有害生物和生物灾害的概念;植物保护的对象、目的及方式;化学农药的3R问题。
第二章植物病害
掌握病害三角;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寄生性和致病性;真菌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及引起的农业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病害循环;柯赫法则。
第三章植物虫害
掌握昆虫纲的特征;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昆虫的生物学特性;8个重要昆虫目的主要特点及其常见害虫;螨类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
第四章农田草害
掌握杂草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杂草种子库;杂草与作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竞争;他感作用;中国的37种恶性杂草。
第五章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与预测
掌握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及病害流行的因素;种群的特征;害虫的生长和消长类型及因素分析;昆虫的种群动态生命表;病虫害的调查方法及预测技术
第六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掌握植物检疫、农业防治、作物抗害品种的利用、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治方法的特点、利弊及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IPM;TPM;植保方针。
第七章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掌握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果树、蔬菜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第八章植物保护技术推广
掌握服务式推广、行政式技术推广和教育式技术推广;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体系;农药产品管理的三证,农药产品管理的重要性使用教材:
韩召军主编. 植物保护学通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植物保护通论—4

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和袭击超过了植物的忍受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出现异常。
植物病害的特点:(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言,健康相当于正常,病态相当于异常。
(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其区别在于植物病害有一个生理病变的过程,而机械创伤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茭白实际是黑粉菌侵染形成的,美丽的郁金香杂色是病毒侵染所致。
理解植物病害的四个层次(1)病原:刺激植物发病的因子。
(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2)病程:产生连续性机能失调的过程,生理病变—细胞病变—组织病变—形态病变。
病程又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特点1病原物扩大为害,产生大量繁殖体的时期2从出现初期症状,病部不断扩展到典型症状的表现,甚至产生病原物的繁殖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3真菌性病害往往在病部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产孢期4新产生的病原物繁殖体可成为下一期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侵入途径包括: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3)症状:病变植物外观上出现不正常的表现。
描述病害,命名病害和诊断病害。
(4)经济:植物产量和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5)病因学:研究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或构成病害的要素。
1.植物病害因子: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
病原菌:真菌,细菌生物性的病原物称之为病原菌。
病因与病害:侵染性病害:坏境因素,植物抗病性,病原性(病害三角)。
生理性病害:理化因素,植物耐受性(单边)不良遗传因子:自身与环境的互作。
病害三角:(1)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直接原因。
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大量繁殖和传播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消灭和控制病原物的传播和蔓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2)寄主植物:植物病害的第二个条件是必须有寄主植物的存在。
当病原物侵染时,植物本身并不是完全的被动状态,相反要对病原物进行积极抵抗,只有病原物的力量强大,才可能发病。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述

病理性萎蔫指维管组织被侵染(变色)所致 临时性萎蔫指干旱所致,早晚可能恢复
萎蔫的类型: 黄萎(verticillium wilt) 枯萎(fusarium wilt) 青枯(bacteria wilt)
重点
2 病害三角关系(Disease triangle)
寄主作物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强毒力菌株
病原物
弱毒力菌株
环境条件
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
病原、寄主、环境三个因素间的关系称为病害的三角关系。
病害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和人类干扰
重点 二 症状类型(常见5种)
变色(discoloration) 坏死(necrosis) 腐烂(rot) 萎焉(wilt) 畸形(malformation)
花干腐
(镰刀菌 Fusarium subglutinans 引起的芒果花腐)
茎 湿 腐
大豆核盘菌
腐烂(干腐)
马铃薯干腐病
Mummy berries produced by the brown rot disease
腐烂-软腐
辣椒软腐病
腐烂-流胶 (gumnosis)
腐烂-流胶(gumnosis)
烟草花叶病
变色-斑驳 (mottle) 与 花叶相似, 但界限不明 显。
叶片 变色 界限 模糊
观赏椒病毒病
2、坏死(necrosis )
是指发病植物局部细胞或组织的死亡。细胞死亡
时胞壁不被破坏,尚维持完整的结构。
叶斑(leaf spot) :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轮廓都 比较清楚,包括穿孔、环斑或轮斑(ringspo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昆虫的头部和颈部
2.1 昆虫的头部
2.1.1 头部的构造和分区
2.1.2 昆虫的头式
2.2 昆虫的触角
触角是昆虫头部的第一对附肢,这对分节附肢一般着生 于额区。在昆虫中,除原尾目和部分高等目的幼虫无触 角外,其他种类均有触角。
在昆虫中,蜻蜓对色的视觉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 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 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 爱黑色。
2.3.2 单眼
单眼可以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也是昆虫 的视觉器官,但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和 方向,不能成像,也不能分辨颜色。
2.3.2.1 背单眼
大多数昆虫对于运动物体的反应也比人眼 敏捷,如蜜蜂仅需0.01秒就能作出反应,而 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轮廓。但昆虫的视 程远不及人类,如蜻蜓只可看清1m-2m, 家蝇只能看到40mm-70mm。
另外,绝大多数昆虫是色盲,如蜜蜂不能区别红色和黑色。 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 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蜜蜂只能区 别黄、绿、蓝、紫4种光色。对于白色,如果它的组成近 似日光,在蜜蜂看来则为无色。但研究显示,大多数白色 花都吸收紫外光线。因此,人类视觉中的白色花,在蜜蜂 的视觉中则为近紫色。根据蜜蜂是红色色盲的特点,夜晚 在蜂场工作或室内检查越冬蜂群,可以利用红灯照明,避 免蜜蜂趋光损失或骚动不安。
眼天牛属、二翅蜉蝣属和豉甲属每侧的复眼各分 两部分。原尾目和双尾目昆虫无复眼,虱目、蚤 目、雌性介壳虫和一些穴居昆虫的复眼退化或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失。
在双翅目和膜翅目的 有些类群,雄性的复 眼较发达,在背面相 接,称为接眼式(上 方的蝇),雌性复眼 分离,称离眼式(下 方的蝇)。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很大。多数昆虫的每个 复眼大体由几千只小眼组成,但猛蚁中的工蚁的 每只复眼仅由1只小眼组成,而蜻蜓每只复眼的 小眼可达30000个。
复眼的每只小眼都能成像,且形成镶嵌的 物像,这好比我们透过一束喝水的吸管来 观察外界的环境。
人眼看花
虫眼看花
多数昆虫复眼视野比人眼(180º)开阔,如螳螂 复眼的水平视野为240º,垂直视野为360º;突眼 蝇的复眼长在头部两侧突出的眼柄上,水平和垂 直的视野达360º。
多数昆虫复眼能感受的光 波波谱范围也比人眼宽广, 如昆虫复眼能感受的波长 为240毫微米-700毫微米, 对紫外光最为敏感;而人 眼能感受到的光波波长大 约为400毫微米-800毫米, 对红光最为敏感,对紫外 光和红外光均不可见 。
植物保护学通论 (昆虫学部分)
高熹
2013-10
第一篇 昆虫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三章 昆虫的生物学 第四章 昆虫重要目、科的识别 第五章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第六章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4学时)
1. 昆虫体躯的构造 2. 昆虫的头部和颈部 3. 昆虫的胸部 4. 昆虫的腹部 5. 昆虫的体壁
2.4 昆虫的口器
2.4.1 口器的构造(咀嚼式口器为例)
上唇
下唇
左上颚
右上颚
左下颚
右下颚
a2.4.2 口器的类型
刺吸式口器(蝉)
刺吸式口器(雌蚊)
2.2.2 触角的类型
线状(蝗虫)
刚毛状(蜻蜓)
栉齿状(叩头虫♂) 锯齿状(红萤♀)
羽毛状(蛾♂)
环毛状(蚊♂ )
棒状触角(蝶)
锤状触角(郭公虫)
鳃叶状(金龟子)
具芒状(蝇)
念珠状(白蚁)
膝状(蚂蚁)
剑状(尖头蚱蜢)
2.2.3 触角的功能
触角的功能主要是在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 当产卵场所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
2.3 昆虫的眼
2.3.1 复眼
位于昆虫头部的侧上方,常为卵圆形、圆 形或肾形,由1至多只小眼集合而成,用来 辨别物体,特别是运动的物体,是最重要 的视觉器官。
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 的若虫和稚虫,在头 部颅侧区着生一对复 眼,其形态差异大, 但均由许多个小眼所 组成的,其小眼的大 小和形态,各类群不 同。
2.2.1 触角的构造
触角着生于头部的额区,其着生于膜质的触角窝内,围绕 触角窝的骨片称为围角片,围角片上具一个突起,称为支 角突,其与触角相关节。
柄节:触角基部的一节,通常较粗壮,或长或短。 梗节:触角的第二节,细小,其内具有感觉器(江氏器)。 鞭节:触角的第三节,通常由多个亚节所组成,变化大。
为一般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和 稚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背 单眼生于额区上端两复眼之间,一 般为3个或2个,极少为1个。若为3 个,则排列成倒三角形,1个位于中 线上称中单眼。背单眼的有无、数 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 科的特征,如在半翅目与同翅目的 分科中经常应用。在图中可以看到 胡蜂的背单眼,这种单眼是肉眼可 见的,也是非常常见的。
2.3.2.2 侧单眼
为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所具有,位于 头部的两侧。侧单眼的数目在各类昆 虫中变化很大,常为1-7对不等,呈 单行、双行或弧形排列。如膜翅目的 叶蜂幼虫只有1对;鞘翅目的幼虫一 般有2-6对,有6对时常排成两行;鳞 翅目幼虫多数具6对,常排成弧形。 侧单眼占据复眼的位置,是复眼的代 表。所以它不会与复眼同时存在。高 等双翅目幼虫无侧单眼。侧单眼的数 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与区别有 较大用途。
1 昆虫体躯的构造
1.1 体形与大小
圆筒形,扁平,侧扁(跳蚤) 体长5-30mm (头顶-腹部末端)不含触角, 尾须,生殖器 翅展15-30mm 翅充分展开时翅前内缘与 身体纵轴垂直,两前翅翅尖的距离为翅展。
1.2 体躯分段
1.3 昆虫体躯的构造
1.4 昆虫的体向
1.5 体躯的分节方式
初生分节:昆虫的身体是由一系列 体节构成的。在昆虫的幼期,体节 间形成环形的凹陷,称为节间褶, 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这是一种原 始的分节方式,故称为初生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