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一、引言教育是培养人才、塑造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二、基本思想2.1 法治教育韩非子认为,教育应以法治为基础,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引导人们的行为。
他主张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使民众在法律的约束下接受教育。
法治教育能够培养人们守法守纪的观念,提高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2.2 非官方教育韩非子反对只以官方正式教育为主,主张非官方教育同样重要。
他认为,非官方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个体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见解。
非官方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弥补正式教育的不足。
2.3 重视实践韩非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他认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们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他提倡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
三、教育方法3.1 强化道德教育韩非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道德观念。
他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诚信、正直和责任感。
3.2 推崇实用主义韩非子主张教育要以实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他主张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3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韩非子主张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他主张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一、引言
在读完《韩非子》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本书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以下是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人性的本质及其影响
1、人性善恶论:韩非子认为人性本质善恶并存,强调人性的善恶是由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成的。
2、勤劳与懒惰:在书中,韩非子强调了勤劳与懒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倡勤劳奋斗的精神。
三、政治制度与管理
1、君主制:韩非子主张君主制,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2、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强调法律的制定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四、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1、道德教化:韩非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
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2、忠诚与奸猾:书中提到了忠诚和奸猾的不同表现方式,
以及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影响。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以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2、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
性和统治者的权力。
六、总结
在阅读《韩非子》这本书后,我对人性、政治和道德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材料,对我个
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君主制: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国家
和人民实行统治。
- 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以法律为准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渊源于商鞅变法,思想体系完整,并对后来的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非常独特,本文将从韩非子思想的政治主张、社会观点以及治国理念三个方面对其思想特点进行分析。
一、韩非子思想的政治主张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可以概括为“势利”、“法术”和“纵横”。
他认为君主或统治者应该利用势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通过法术手段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主张君主应以法制为基础,以法术为手段,通过对民众的激励和惩罚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主张依法治国,认为法律应代替人情,法治应当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二、韩非子思想的社会观点韩非子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阶级差距,主张贵族治理国家。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等级体系,而贵族则拥有更高的智慧和统治能力。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减少群臣参与政务的干预,实行贵族私有制,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三、韩非子思想的治国理念韩非子的治国理念可以概括为“轻民重法”和“充分利用人才”。
他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韩非子主张从百姓中寻找人才,充分利用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他主张在管理国家的同时加强教育,注重人民素质的提高,以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思想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治主张强调势利、法术和纵横;社会观点突出贵族统治和阶级差距;治国理念注重轻民重法和充分利用人才。
韩非子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法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法律、政治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一)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一)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什么是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是指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所提出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
韩非子对于教育的理解韩非子认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和品德,使人们能够具备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的能力。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内容根据韩非子的观点,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智慧和品德两个方面。
在教育智慧方面,他主要强调了“思维”和“言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思维和言语的训练,才能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表达能力。
在教育品德方面,他则主要强调了“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和礼仪的教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韩非子认为,教育方法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也就是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他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小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开展“辩论”“做诗”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才能。
•引导学生接受正面的教育,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举止品质。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提倡注重实践,注重教育效果。
总结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
它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品质的培养,同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现代教育中仍有其重要启示意义。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目的韩非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个体的智慧和道德品质,使人们具备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利益的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韩非子对教师的要求在韩非子看来,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好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有高深的学识和广博的知识面;•思想开明、能开拓创新,以创造性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道德高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韩非子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虽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仍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韩非子法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韩非子法家的教育思想总结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个人成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韩非子法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展现其主要观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以其强调规范、纪律和权威为核心。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教育和制度约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君主、贤臣和士人,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首先,韩非子注重统一的教育体系。
他主张建立一个全面统一的教育制度,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
他认为,培养人才应该从幼儿阶段开始,让每个孩子都接受相同的教育,以确保他们受到相似的思维训练和道德教育。
这种统一的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培养社会的稳定,还能够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
其次,韩非子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他反对空洞的理论和纯粹的学术,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他主张实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他追求实际效果,关注教育的实用性,认为只有能够产生实际成果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三,韩非子强调纪律和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规范和纪律是对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通过规范和奖惩来教育人。
他相信,只有让每个人都遵守纪律,才能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的纪律观念为后世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借鉴。
第四,韩非子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和道德。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遵守道德规范,注重公心和公德,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认为,一个具备优秀品德的人才,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君主、贤臣或者士人。
最后,韩非子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普及。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能力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主张教育的普及,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能力。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

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这篇文章将从韩非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韩非子主张的教育方法。
一、韩非子的教育目标1. 建立稳定社会秩序韩非子认为,人们天生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和约束,就会产生混乱和动乱。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2. 增强国家实力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取决于其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更重要的是人才。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优秀人才,增强国家实力。
3. 实现个人自我价值韩非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
通过教育可以让每个人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和特长,并且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人自我价值。
二、韩非子的教育内容1. 道德教育韩非子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忠诚、正义、尊重、谦虚等品质。
2. 政治教育韩非子认为,政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对政治事务的理解和参与能力。
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智慧、勇气、决断力等品质。
3. 经济教育韩非子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对经济事务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勤俭、节约、创新等品质。
4. 文化教育韩非子认为,文化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集合体。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
三、韩非子的教育方法1. 以实践为基础韩非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他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实践环节,并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2. 以启发为主导韩非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启发为主导。
韩非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壹 贰
教育原则:因时而变
教育内容:以法为教 教育主导:以吏为师
教育方法:参验审问 教育目的:全大体者
叁
肆Hale Waihona Puke 伍教 育 原 则 : 因 时 而 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 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 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 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 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1.学校要注重实践活动对学 生认知和学习的重要作用; 2.学会向他人学习,每个人 都有闪光点;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 育 目 的 : 全 大 体 者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 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 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 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 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 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 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 己而不在乎人。
1.教师作为教育主体 的权威性和素质;
2.官员的示范作用和 素质。
夫有术者之为人臣也, 得效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 困奸臣,以尊主安国者也。是 以度数之言得效于前,则赏罚 必用於后矣。人主诚明於圣人 之术,而不苟於世欲之言,循 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 辞。
教 育 方 法 : 参 验 审 问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总结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致力于研究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能力,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实用性。
首先,韩非子强调人的品德和修养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品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韩非子认为,人的品德和修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
他提倡以书教人,通过读书来提高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明智、聪明和有道德,以及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韩非子注重培养人的能力和才干。
他认为,人的能力和才干是成功的基础。
韩非子主张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培养人们的实际能力和职业技能。
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真知真识。
他主张通过劳动来锻炼人们的身心,使其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韩非子还强调教育的普及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少数特权阶级的特权,而是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
他主张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他认为,只有普及教育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韩非子还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注重培养人们的职业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
他主张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培养人们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实际能力和应用价值,培养人们成为有用之才。
总的来说,韩非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培养人的能力和才干、普及教育和注重实用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准则;通过培养人的能力和才干,提高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普及教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通过注重实用性,培养人们的职业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韩国人。
韩非出身贵族,推崇法家学说,曾劝韩王变法改革,不能见用。
于是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
书传至秦,秦王政叹服其才,发兵急攻韩以求非。
韩国不能敌,不得已派韩非使秦。
非至秦未及与秦王见面,即遭李斯、姚贾诬陷,屈死狱中。
韩非是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况,又"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老。
" 韩非批判地吸收儒、法、道、墨、名各家学说,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观点,"观往者得失之变" ,建构起一个以法治为中心的君主集权和专制的政治理论体系。
他的学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实际上被秦国所接受,成为秦统一和建立封建专制帝国的思想理论基础。
韩非法治理论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它是以君主至上为内容、以"唯暴力论"为依据的。
由于这种理论的片面性,在其实行中必然加速阶级矛盾的激化,反过来危及封建制度的巩固。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同韩非为代表的法治理论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惊惧秦的速亡,因而一致声讨韩非的法治理论;但在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时,又不能完全离开法家思想。
这就形成2000年来我国封建政治的"外儒内法"、"王霸道杂用之"的模式。
秦亡以后,法家由显而隐,没有法家的法家思想从未断绝。
韩非有恶名,韩非思想则一直有很大影响。
韩非的著作,死后由其弟子集为《韩子》一书。
《四库提要》说:"疑非所著书本各自为篇,非没之后,其徒收拾编次以成一帙。
故在韩在秦之作均为收录,并其私记未完之稿亦收入书中,名为非撰,实非非所手定也。
"《提要》此说是正确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20卷。
今本为25卷55篇。
《韩非子》本名《韩子》,以后改为《韩非子》。
这是因为唐以后韩愈名气大,称作韩子,为了同韩愈区别才改名的。
《韩非子》大部分篇章是韩非所著,只是《初见秦》、《有度》、《饰邪》等少数几篇确非韩非之作。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韩非子》十分之中仅有一、二分可靠。
"可是胡适未能举出有力证据,只能存疑。
关于《韩非子》的注释,清有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近有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子浅解》。
韩非是大思想家、政治家,还说不上是教育家。
但是他对教育问题有许多论述。
这些论述是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并为秦王朝所接受,构成秦的文教政策。
韩非教育思想既有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新鲜内容,也有取消学校和教师等极端主张,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下面概括评介《韩非子》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
(一)"废先王之教"《韩非子》继承商鞅等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思想,作为变法改革实行法治的理论根据。
《韩非子》认为,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政治制度当"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洽当世之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愚蠢,"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还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其原因在于人口增加较快,而社会财富增长较慢,"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富也。
" 这是试图从社会的物质原因和内部矛盾去探求社会发展的原因,具有合理因素。
当今之世既是"争于气力",君主统治就应摒弃过时的仁义道德说教,而紧紧抓住权势不放。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
故明君务于力。
" 君主执刑赏二柄,鼓励耕战,民尽死力以从上,则国家富强;反之,"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韩非子》斥责儒墨显学"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 儒墨"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主"不道仁义"。
更严重的是,儒墨学者"以文乱法","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辨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简直是国家的头号蠹虫!不除之,则国亡有日矣!《韩非子》认为,国家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则不应推崇文化知识,不可任用"工文学者"。
"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 "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 对百姓只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之死力耕战就可以了。
否则"修文学,习言谈",社会风气趋向空言仁义,"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 儒墨私学"乱上反世",造谣惑众,更是"二心私学" ,必须禁绝之。
"法之,则莫得为私",教育不得私办,而应由国家统一进行法制教育,使之真正成为法治的工具,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
《韩非子》反对"法先王",提出"废先王之教"口号,要求行法治奖励耕战,实行教育改革,由国家进行统一的法制教育,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强力的、封建上层建筑的要求,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轻视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对历史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儒墨显学和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是极端片面的。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做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是对百家争鸣的反动,造成教育事业大倒退,给后代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务德而务法" 。
这是因为当今是"争于气力"的时代,民心强悍,人性自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儒家不懂得时代的变迁,鼓吹过时的德治仁政,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谓"古今异俗,新古异备。
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
" 《韩非子》认为,就是改造人性,使人去私为公改恶从善,也要靠法律的威势,而仁义道德说教是不能奏效的。
它举例说:"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为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 由此得出结论说。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 这里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作用,反对溺爱,是有道理的。
然而否定道德教育和道德自律,则是十分片面的,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
《韩非子》主张"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即重赏重罚,法出必行;壹赏壹罚,刑无等级;而且法要公开,"使民知之"。
"法者,编着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 《韩非子》十分重视法制宣传和教育,"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 法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就必须使百姓知法、守法;而立法、执法是官吏的职责,他们必须加强学习。
根据上述实行法治的需要,《韩非子》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即在教育内容上,不学历史文化典籍,只教官府制订的成文法律。
在教师和学校方面,不师称道先王的儒墨之士,而由政府官吏兼作教师;禁绝私学,取消学校和专职教师,退回到"官师一体"的制度上去。
后来秦朝实行《韩非子》的这些主张,虽有加强法制教育的新鲜内容,却造成文化教育的浩劫和倒退。
(三)培养"明法"、"行法"人才和"全大体者"基于新兴地主阶级推行法治,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韩非子》提出教育要培养"尽力守法"、"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 的"明法"、"行法"人才,亦即封建国家的一般官吏。
法家反对世卿世禄,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 ,立过功劳的人才能加官受禄。
当官必得学习法律,明法、守法才能执法。
《韩非子》还提出"全大体者"的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最高培养目标:"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讬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 这种全大体者秉公执法,没有私欲,而且了解自然和社会,既奋发有为,又能按规律办事。
联系到《韩非子》时常提到的"能法之士"、"耿介之士"、"智术之士",可知全大体者;不是某一方面的优秀分子。
而是从法、德、智几方面整体上有成就的理想人才。
法、德、智是有区别的。
作为对广大百姓和一般官吏的教育来说,《韩非子》仅强调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甚至认为后二者会干扰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德、智又是有联系的。
对于培养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才来说,《韩非子》强调全大体。
因为只有了解自然和社会,懂得客观发展规律,才能"明于公私之分",自觉修养道德;而奉公去私,才能做到"尽力守法",出色地推行法治。
《韩非子》抨击儒道的道德说教,不赞成以德治国,并非主张废弃伦理规范,不要仁义道德。
同儒家道德论不同,它要求以"去私心行公义"的最高原则来统帅忠、孝、仁、义等具体道德规范,并且把去私行公同尽力守法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