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的调查分析
880份住院患者使用全肠外营养液的调查与分析

C h i n J M o d D r u g A p p l , N o v 2 0 1 4 , V o 1 . 8 , N o , 2 . 2
・
21 1・
实 验 室温 度和 湿度 , 对 操作 台和储 血室 紫外 线消 毒 1 h , 用 5 0 0 m S r L 有效氯擦拭桌面和地面 , 每周对储血冰箱用 5 0 0 mg / L
袁 少筠 胡伟 杰 黄彬 娜
收集使用全肠外营养液
【 摘 要 】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使用全肠外 营养液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
的8 8 0 份处方 , 统计 其应用情况并进行评价 。结果 8 8 0 份 住院患者使用全肠外 营养 液的使用情况 , 有 5 1 . 9 % 液体 总量 < 1 5 0 0 m l ; 有2 8 . 5 5 % 的热氮 比 < 1 0 0 : 1 ; 有2 2 . 2 7 % 的是有糖无 脂 , 平均用药 为 4 . 3 9 d 。 结论 要重 视全肠外 营养治疗 的安全性 、有效性 , 提高用 药合理性 。 【 关键词 】 肠外营养液 ; 住 院患者 ; 调查分析
的P D C A循环 。本院输血科严格执行卫生部 ( 现卫计委 ) 颁 和 《 1 临床输 血技术规范 》规定 的程序 进行管理和操作 , 并结
放 食物 。废弃物应 消毒处理 ,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 , 发 的《 中华人民共和 国献血法 》 医疗机构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 合I S 0 9 0 0 0: 2 0 0 0的要 求进行 了血 液质量质控管 理。坚持 以 不 断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质 量 , 开展新 的实 验项 目和技术革 加强 内部管理信息化 、程序化 、规范化 , 强化 临床输血 管理 ,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文档

再开放侧端注射器抽回血,若无回血可重复以上操作[4],上述方法对因回血堵管者效果显著。 将脂肪乳剂灌入3L袋中并与其他液体混匀。
缺点:主要并发症是气胸。
❖ 2.颈内静脉置管的优点:
缺点:使转颈活动和贴敷料稍受限, 局部血 肿、动脉损伤及置管感染并发症稍多。
❖ 3.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优点: 贵要静 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可避免气胸等 严重并发症。
❖ 缺点: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和插管错位发生率 及操作难度。
肠外营养的分类
TPN的配置要求
❖ 配置室要求: TNA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有条件者应在层流台进行。保持室内清洁, 配置室需经过空气消毒,常见的是配液前 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用其他设备(电子灭 菌灯、电子空气消毒器等)每月做一次洁 净台,配液室的细菌培养.
❖ 物品的准备: 仔细阅读医嘱单,经2人核对无
误后方可加药,准备好各种液体,所有药液瓶均 先用酒精纱布擦抹,不附灰尘,避免多次进出房 间走动,以免增加污染。检查所有的药液有无变 质、浑浊,有无絮状物,瓶子有无裂缝,瓶口有 无松动,并经第2次核对后将安剖切割瓶颈后再 消毒瓶颈放入洁净台。检查3L袋的外包装输液 袋、管道有无破损,并检查有效期。
原理罐装,减少加入瓶中再灌入的二次污 染
TNA液的管理 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周静脉达上腔静脉。
输液管路的管理:每日更换输液器 保持室内清洁,配置室需经过空气消毒,常见的是配液前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用其他设备(电子灭菌灯、电子空气消毒器等)每月做一 次洁净台,配液室的细菌培养.
两种肠外营养途径在64例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1 资 料 与方 法
外 营养 。置 管方法 :在 局部 麻醉 下 ,穿刺 右侧 锁骨 下
11 一般资料 .
静脉 ,并进行置管 ,置管过程 由护士协助医生完成 ,营 选取 2 0 年 4 09 月至 2 1 年 1 02 月在我 院 养 液经 管道 匀速缓 慢 滴入 右侧 锁骨下 静 脉 。浅 静 脉组
3 讨 论
代 谢所 需 的物 质 ,从 而促进合 成代谢 和抑制 分解代谢 , 以维持机体 正常蛋 白质 的结构和含量 【 1 】 。黄琳 等[ 道 , 2 】 报
并发 症 发生率 周文芳 【的研 究相符 。 6 】
综 上所述 ,经深静 脉 置管 进行 肠外 营养 ,管 道 留 肠 外营养制剂 主要有碳 水化合物制剂 、氨基 酸制剂 、脂 肪 乳 剂 、维 生素 制剂 、微 量元 素 、电解 质 和全 营养 混 置 时 间长 ,营养 过程 中 ,并 发症 发 生率低 ,对患者 影
行 肠外 营养 的 胃癌患者 6 4例 ,所 有患者 均经病理 证实 采 用浅 静脉 置管进 行肠 外 营养 。置 管方法 :在 右 侧肘 为 胃癌 ,行 胃癌根 治术 ,术 后 均需要 进行 肠外 营 养支 正 中静 脉进 行穿刺 ,并 进行 置 管 ,置 管过 程 由护 士完 持 。排除标 准 :右 侧肘 部静 脉 血管条 件 差 ;有 严 重 的 成 ,营养液 经管 道匀 速缓慢 滴 人右侧 肘 正 中静 脉 。置 心肺 、肝 和 肾功 能障 碍 ;有 甲亢 、甲减 和糖 尿病 等代 管 过程 均严 格遵 循无 菌原 则 。观察 两组 管道 留置 时 间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一、定义1.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
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tion ,TPN)。
2.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包括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途径,其选择需视病情、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液组成、输液量及护理条件等而定。
(1)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PPN)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适用于PN时间<2周、部分补充营养素的病人。
(2)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CPN)包括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途径,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途径。
CPN需有严格的技术与物质条件。
适用于PN时间>10日、营养素需要量较多及营养液的渗透压较高的病人。
3.肠外营养的输注方式:(1)全营养混合液(totalnutrientadmixture ,TNA ):即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氨基酸+脂肪+葡萄糖+各种营养素)在无菌环境(层流室和层流台)混入3L输液袋中。
(2)单瓶输注:不具备以 TNA方式输注条件时,采用单瓶输注方式。
二、护理(一)评估要点1.局部:患者周围静脉显露是否良好,颈部和锁骨上区皮肤有无破损,有无气管切开或其他影响静脉穿刺(置管)的因素。
2.全身: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脱水或休克等征象。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电解质、血生化和细胞免疫功能等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肠外营养支持的耐受程度。
4.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对肠外营养支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程度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肠外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能力。
(二)护理措施1.合理输注,维持体液平衡。
(1)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控制输注速度:TNA输注不超过200ml/h(2)观察和记录:液体出入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2.定期监测和评价。
PN 最初3日每日监测血清电解质、血糖水平,3 日后视稳定情况每周监测 1-2 次。
我院全肠外营养医嘱审核综合分析

参考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一、引言在医疗护理中,肠外营养(PN)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适用于无法通过正 常胃肠道摄取营养的患者。然而,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如不注意合理规划和严 格管理,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肠 外营养医嘱审核体系,以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当前医疗管理的重要任 务。
4、加强监测与随访:应用TPN期间,医生应密切患者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结果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其恢复情况 及生活质量,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5、开展多学科协作:营养科与其他科室应加强协作与沟通,共同制定TPN治 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协作,确保TPN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建立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能够自动识别和筛选不合格 医嘱的信息化系统。
四、肠外营养医嘱审核体系的应 用
1、在线审核:医生开具的肠外营养医嘱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自动审核,不 合格的医嘱将被驳回并给出原因。
2、人工审核:对于一些特殊或复杂的病例,人工审核是必要的。人工审核 可以更全面地考虑患者的综合情况,给出更合理的建议。
6、建立完善的审核与反馈机制:医院应建立专门的审核小组对TPN医嘱进行 审核把关;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不合理医嘱及时进行干预和纠正确保患 者安全与治疗效果。
7、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TPN相关知识加强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和理解能力提高其依从性和满意度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和健 康素养有利于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提高。综上所述加强全肠外营养医嘱审核是确 保患者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2、严格适应症评估:医生需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明确其是否需要 应用TPN。对于存在适应症的患者,应详细说明应用原因、途径、配制方法及输 注时间等,确保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并同意治疗方案。
肠内、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口服青霉素类药物 D D D s 排前十位 的抗菌药物也 为广谱 青霉素加酶抑制剂为 主 , 其 分别为 阿莫西林/ 双氯西林 、 阿莫 西彬 克拉 维酸钾 , D U I 均大于 1 , 用 药频 度大 , 用 药强 度高 。 该类药物 的使用频 度高 , 不 排与该类 药物静脉使用频 度高有 关, 因该类药物 口服生物利用 度高 , 可用于 口服序贯治疗。但 也不排除存在滥用可能 , 故对 于该类 广谱抗 菌药 物 , 注意监测 观察 , 严格 控制 用药 适应症。 D D D s 排前 十位的抗 菌药物大环内酯类 有 3种 , 主要是新 大环 内酯 。新大环 内酯 药物 口服吸收好 , 给药 次数和 给药剂
[ 4 ] 王从容 , 李琦 . 2 0 0 5 ̄ 2 0 0 7年我院抗 菌药物应用分析 [ J ] .中国医
院药学杂志 , 2 0 0 8 , 2 8 ( 2 3 ): 2 0 4 7 .
菌、 卡他 莫拉菌和淋病奈 瑟菌 的抗 菌作用增 强 , 对 支原体 、 衣 原体属 等非典 型病原体 的作 用也明显增强 , 故在 临床广泛使
2 0 0 5, 1 8 9 ( 2 ): 2 9 6 - 2 9 8 .
我 院抗 菌药 物使 用主要以 B - 内酰胺类药 物为主 , 其 中头 孢菌 素药物 口服用药 以二 代头孢头孢 克洛为主 , 注射用药 以 三代头孢为 主。青霉 素类也 占相 当大一部分 , 该类药 物 中 口 服及注 射用抗 菌 药物 均 以广 谱青 霉素 类加 酶抑 制剂使 用 为 主。除此之外 , 大环 内酯 类及头霉 素类使 用也 占相 当大一部
海峡药学
易引起耐药可 能 , 而且该 类药 物 日均费 用较 高 , 尤 其克 洛 己 新, 日 均费用 占 口 服用 药首 位 , 其D U I 小于 1 , 增加 患者经济 负担 。因此除需注意监测 头孢克洛 耐药情况 外 , 应控 制头孢 克 洛使用 量 , 并建议 临床 医生尽量选择一些价廉 的药品 。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分析解析

simultaneously.R嚣lllts
On similar medicines comparison,the fat emulsion,amino fat emulsion and amino
acids(17)and
were
glucose
(11%)injection(1440mL)and
acids(18)injection(1 000mL),which
目的调查分析肠外营养药的临床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统
计2015年肠外营养药品应用情况,包括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范围等,同时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结果根 据患者基础代谢值设计的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 临床消耗量远远大于代谢轻度增加值设计的1
920 440
mL、脂肪乳氨基酸(18)注射液1
・1624・
生国基星匡堑!!!!至!旦箜垄鲞箜!!塑坠也』堕里丛型些!竺!』!旦!!Q!!:!!!:丝:№:!!
・论著・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分析
杨传英杨静李淑珍宋超 250031山东省济南,山东省交通医院药剂科
DOI: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6.1
1.006
【摘要】
万方数据
史国基星匡垫!Q!!生!旦筮垫鲞箜!!塑g!也』旦里丛塑些!婴:』!些!Q!!!!!!:望!墅:!! 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用量分析。
发现我院肠外营养药物主要应用于手术前后禁食患 者,纳差、营养不良患者,肿瘤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 持等用途。利用l临床药学软件调取2015年各科室 肠外营养药物的消耗情况(金额)发现,使用科室主 要以外科、肿瘤科及消化内科为主,这与科室疾病谱 及患者特点相关。肠外营养药物销售金额排序前 10位的科室分布及主要用途见表2。 在具体品种消耗方面,其中复合脂肪乳氨基酸 制剂主要用于肝胆外科、普外科手术前后禁食患者 的肠外营养支持,在消化内分泌科、肿瘤科及重症医 学科也用量较大。复方氨基酸18AA、18AA—lI、 18AA一1V均为平衡营养性复方氨基酸制剂,以普外 科、消化科消耗量较大。其中18AA一1V主要在外科 使用,用于改善外科手术前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复方 氨基酸18AA一Ⅱ在消化内科及肿瘤科)用量较大,主 要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支
肠外营养液的注意事项及案例分析

了解肠外营养液
临床进行营养支持选择的大致思路:
胃肠功能 ?
↙↘
无
有
↙
↘
PN
EN
↓
↓
胃肠功能? 热量合适 ?
↙↘
↙↘
有无 可否
↙
↘↙
↘
试 EN
继续
PN补充
↓
耐受?
↙↘
可否
↓↓
EN PN
今天讲的主要内容——肠外营养液!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肠外营养液的成份及注意事项
02
肠外营养液的能量、液体量及主要组成成分
何为非蛋白热量:是指肠外营养支持中葡萄 糖和脂肪乳制剂所产生的热卡。
在非蛋白热量供给中:
葡萄糖:脂肪乳建议在:1-3:1之间
葡萄糖影响营养液体系的稳定性: 葡 萄糖注射液的 pH 值也是影响体系稳定 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需增加糖量, 而不影响最终 pH,可采取高浓度葡萄糖 代替低浓度葡萄糖,以减少葡萄糖的溶 媒量
各种溶液渗透压数值:
50% GS为2500 mmol/L
0.9%NaCl 为308 mmol/L
10%NaCl 3400mmol/L
10%中型脂肪是150 mmol/L
20%中型脂肪是300 mmol/L 5% 氨基酸500 mmol/L
10%氯化钾为2666 mmol/L
25%硫酸镁约为4166 mmol/L
50%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
1.根据Harris-Benedict Equation公式,计算病人BEE,再乘以修正系数(卧床为 1.2;肿瘤为1.45;): BEE*1.2*1.45=1093.5kcal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 - 6411( 2014) 11 - 0151 - 03
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EN) 和肠外 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 [1]。近 30 年来肠外营养迅速发 展,能为危重病人,尤其是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营 养支持,可 明 显 提 高 患 者 的 免 疫 力,改 善 预 后,提 高 生 存 质 量[2]。在改善围手术期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如何选择营养支持的输注途径成为至 关重要的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营养支持的输注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目前临床上用于肠外 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主要有周围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 管。周围静脉置管主要为一次性钢针、留置针; 中心静脉置管主 要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 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提出的输液治疗 护理实践标准指出: 选择何种输注途径,需考虑以下因素: 患者 以往静脉置管病史、静脉解剖走向、出凝血功能、预计胃肠外营 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 持续时间、护理环境、潜在疾病等[4]。 通过对本院临床营养支持中心 2012 年 3 月至 2012 年 9 月行肠 外营养支持 112 例患者进行病历资料的回顾性调查,总结在选 择上临床肠外 营 养 输 注 途 径 存 在 的 问 题,并 提 出 建 议,现 报 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2012 年 3 月至 2012 年 9 月在本院临床营养支 持中心住院并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共 112 例,男 48 例,女 64 例,年龄 43 ~ 80 岁之间,平均年龄( 58. 51 ± 9. 79) 岁; 其中胆囊 癌 32 例,胆管癌 28 例,胃癌 30 例,胰腺癌 15 例,直肠癌 6 例, 胰腺炎术后肠瘘 1 例,均接受过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时 间 3 ~ 65d,平均时间为 15. 6d 。 1. 2 研究方法 采用临床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查阅 2012 年 3 月至 2012 年 9 月期间在本院临床营养支持中心住院并接受 肠外营养支持的 112 例患者的住院病历及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登
结果 112 例患者中,选择钢针的共 11 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90. 91% ; 留置针共 28 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75. 00% ; 经外周穿刺的
中心静脉导管( PICC) 65 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6. 15% ; 中心静脉导管( CVC) 8 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37. 5% 。各输液途径并发症发
的并发症分别 是 90. 91% 和 75% ,不 但 不 利 于 肠 外 营 养 的 补 充,还损伤了周围静脉,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增加了护理人员的 的工作量。通过各输液途径两两比较发现,除了钢针与留置针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外 ,其 他 组 两 两 比 较 均 有 统 计 学 差 异 ,可 见 PICC 和 CVC 比外周静脉具有明显的优势。CVC 与 PICC 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PICC 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 CVC 的发生率低, 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且 CVC 穿刺操作难度大,风险大,易发生 气胸,如果护士没有经过特殊的培训难以完成操作。中心静脉 导管( CVC) 与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相比统计学 差异明显,PICC 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肠外营养液对 血管的刺激,方法 简 单,整 个 疗 程 仅 需 穿 刺 一 次 ,痛 苦 小,在 临 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4 小结
·152·
TODAY NURSE,November,2014,No. 11
3 讨论 3. 1 各种输液途径的选择 3. 1. 1 各种输注途径的使用原则 3. 1. 1. 1 外周静脉途径 短期肠外营养即肠外营养支持在 2 周内,营养液渗透压低于 1200mOsm / l H2 O 者,可优先选择外 周静脉途径,但是 穿 刺 点 要 有 计 划 的 进 行 更 换 并 做 好 皮 肤 及 穿刺点的护 理 工 作[5]。郭 丹[6] 认 为,对 于 5d 内 行 TPN 疗 法 的,穿刺部位 首 选 颈 外 静 脉 套 管 留 置 。 小 儿 多 采 用 周 围 静 脉 留 置[7,8] 。 3. 1. 1. 2 中心静脉途径 对于静脉输注在 2 周以上或全营养 混合液渗透压高于血清渗透压 4 倍以上或经周围静脉插管输液 困难者应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国内外有关的文献均提出 PN 中 心静脉置管的适应证为使用 14d 以上[9]。很多研究显示中心静 脉置管途径以锁骨下静脉为首选[10 ~ 12]。颈内静脉因为靠近口 咽分泌区,感染机会比锁骨下静脉置管更高,且固定困难,为次 选。股静脉穿刺易污染,不利于护理,患者活动也不方便,应尽 量避免[13]。虽然以上研究指出肠外营养支持输注途径选择的 原则及途径,但是临床上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的选择是否按照标 准来执行以及目前临床上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的选择状况如何未 见报道。并且,该项回顾性分析的结果与输注途径选择的原则 并不完全相同。 3. 1. 2 临床各种输液途径的选择 本研究结果显示钢针、留置 针、PICC、CVC 输液途径在本院临床营养支持中心所占的比例 分别为: 9. 82% 、25. 00% 、58. 04% 、7. 14% ,其中所占比例最大 的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可见 PICC 已经广泛应用 于临床肠外营养的支持。钢针和留置针的使用还占有一定比 例。分析其原因为: ①医护人员对各输液途径的使用原则不清 楚,不能根据肠外营养输注途径选择标准进行选取。②患者家 属受传统意识影响,对于 PICC、CVC 等输注途径持怀疑态度。 ③临床上缺乏对肠外营养液及药物 PH 值、渗透压等的监测,缺 乏选择输液途径的有利证据。④患者及家属因经济情况等对于 PICC、CVC 的价格不能接受。 3. 2 临床输液途径中 PICC 有明显优势 1 项关于锁骨下静脉 与颈内静脉比较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 颈内静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并且二者有显 著差异[14]。刘鲁沂[15]的研究表明,股静脉感染率较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感染率( 4% ) 高达 28% ,颈内静脉感染是锁骨下静 脉感染的 2. 7 倍。但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难 度 大,风 险 大,易发生气胸。因此目前广泛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 导 管。赖勇强[16]等 通 过 对 158 例 胃 肠 肿 瘤 术 后 患 者 应 用 PICC 与 CVC 进行肠外营养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发现,PICC 相对于 CVC 应用于肠外营养更具有优势。本研究 112 例患者输注途 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钢针输注途径 11 人,并 发症 10 人; 留置针输注途径 28 人,并发症 21 人; PICC 输注途 径 65 人,并发症 4 人; CVC 输注途径 8 人,并发症 3 人。并发 症发生率分别为 90. 91% 、75% 、6. 15% 、37. 5% ,周围静脉途径
3
1 10. 533
5
留置针( n = 28) 21
4
P 7. 033
61
留置针( n = 28) 21
5
CVC( n = 8)
3
7 20. 813
5
PICC( n = 65)
4
6
CVC( n = 8)
3
61 55. 432
5
P值 0. 062 0. 000 0. 005 0. 000 0. 000 0. 000
生率比较,除钢针与留置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7) 。结论 临床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的选
择越来越多样化,外周静脉的选择越来越少; 因 PICC 置入安全、方便而选择越来越多。但是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的选择现状仍存在一
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输注途径; 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工作单位: 256600 滨州 1.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2. 滨州医学 院附属医院 收稿日期: 2014 - 01 - 17
记表,查询患者输注途径的选择及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统计各输液途径所占的比例; 各输液途径输液相关并发症,包括 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感染、导管阻塞的发生率; 将各输液途径 进行多重比较; 分析目前肠外营养输液途径选择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个样 本率间多重比较采用 2 分割法,以 = 0. 05 /{ [4( 4 - 1) /2]+ 1} = 0. 007 为检验标准,P < 0. 007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 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 1 各输注途径选择情况及年龄差异 112 例患者中,使用钢 针输注途径 11 人( 9. 82% ) ,留置针输注途径 28 人( 25. 00% )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 PICC) 输注途径 65 人( 58. 04% ) ,中 心静脉置管( CVC) 输注途径 8 人( 7. 14% ) ; 4 组年龄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差异( F = 0. 339,P = 0. 754,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 2 各输注途径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各输注途径多重 比较情况,见表 1。
肠外营养对患者的健康恢复至关重要,如何合理的选择输 注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调查科室为本院临床营养支 持中心,能够反映 医 护 人 员 对 肠 外 营 养 输 注 途 径 选 择 方 式 的 较高水平。因此建议如下: ①各医院应积极开展肠外营养输 注途径选择方面 的 培 训 ,提 高 医 护 人 员 对 肠 外 营 养 正 确 选 择 输注途径的意识。②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让患者及家属 充分了解各输液 途 径 的 利 弊 ,与 医 护 人 员 共 同 合 理 选 择 输 液 途径。③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药物 PH 值及渗透压的认识,有条 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药剂科专门进行药物 PH 值及渗透压的监 测。④在临床选 择 肠 外 营 养 输 注 途 径 时 ,要 慎 重 选 择 外 周 静 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