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合集下载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T/SXDZ 010— 2020B附录A(规范性附录)采后和采区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提纲A.1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是根据回采工作面采掘过程中揭露和探测获得的地质资料、地质说明书、地质预报和补充勘探地质成果,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做出系统详尽的阶段地质工作总结。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报告包括地质认识、地质工作手段方法和经验体会等。

地质认识应详细阐述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曲、陷落柱、岩浆侵入体等特征)、煤层、瓦斯、水文和顶底板等地质特征与赋存规律,阐述各地质因素对安全采掘活动的影响。

总结查明各地质因素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分析各种方法适用性,总结预测预报的经验和教训,总结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事故防治经验,分析工作面实际回采率,分析损失量的构成比例及原因,进行采区探采对比,提出安全高效开采的建议等。

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文字部分用表格化说明,格式见表 B.1。

A.2采区地质总结报告采区地质总结报告是对采区地质条件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地质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采区地质构造、煤层、瓦斯地质、水文地质、顶底板等实际情况分析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地质条件预测预报效果的分析,包括:预测正确的经验总结和验证失误的原因分析;补充勘探或探测手段应用的实际效果分析;瓦斯、水害和顶底板等事故防治措施有效性分析;总结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与事故防治经验;采区煤炭储量利用情况、采区实际煤炭回采率与损失量;采区采后的实际地质平面图、剖面图、有关地质实测图纸和统计资料;存在问题与建议等。

3表 B.1采区采后地质总结水 平工作面编号煤层编号采 区地面标高 工作面标高盖山厚度( m )(m ) (m )概走向长 倾向长( m )面积(m 2)(m )采煤队组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开采日期 停采日期况回采对地表及地物影响情况回采对相邻巷道影响情况工作面开采前情况工作面采后情况煤(矿)层 煤 总厚(m)层赋煤层结构存情况煤层倾角概述M ad A d V daf Q gr,ad S t,d Y项目(%)(%)FC(%)煤种煤 (%)(MJ/kg )(mm)质情开采前况开采后4编号性质走向倾向倾角落差(m)延伸长度对回采影响(°)(°)(°)(m)程度断层构造情况陷落柱褶曲水文地质情况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编号位置长轴(m)短轴(m)面积(m2)工作面对回采影响内面积程度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名称轴部位置轴向(°)两翼倾角(°)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5工作面开采前情况工作面采后情况走向长 (m)实采走向长 (m)倾斜长 (m)实采倾斜长 (m)面积 (m2)实采面积 (m 2)预计小窑破坏实际小窑破坏面面积 (m2)积 (m2)煤厚 (m)实际动用煤厚(m)采高( m)资源容重 (t/m 3)实采容重 (t/m 3)储量小窑破坏储量采区合理损失( t)情况(t)边角煤111b(t)实际动用量 (t)111(t)实际采出量 (t)损落煤损失 (t)失厚度损失 (t)量小计 (t)回采率 ( %)实际回采率 (% )储量对比采探对比影响项目回采前情况回采后情况回采瓦斯的其煤尘他地煤层质情地温况6地压其他致灾地质图名比例尺附图XXX 工作面采后地质平面图1: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1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2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七章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特殊开采页码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地温与地压页码环境地质页码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第八章结论页码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页码第二节问题与建议页码资料总目录页码附表目录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装订线为0 cm 。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

关于印发《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的通知各省属煤炭企业,各市煤炭管理部门:为规范全省煤矿地质报告编制工作,提高地质报告的编制质量,更好地给煤矿生产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省煤炭局组织有关人员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煤矿规范、规程及规定,重新修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以下简称《提纲要求》),现印发给你们。

今后,凡在我省境内进行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建井地质报告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均应严格执行本《提纲要求》,否则,不予受理地质报告审批事项。

附件: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2、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3、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附件一: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附件一一:附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盖章),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 绪论………………………………………………………………页码 第一节 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 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 第三节 自然地理………………………………………………………页码 第四节 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 第五节 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 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页码 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 第二节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 第三节 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 第三章 矿井地质………………………………………………………… 页码 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 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 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 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 第一节 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第二节 特殊开采…………………………………………………页码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第四节 地温与地压……………………………………………………页码第五节 环境地质………………………………………………………页码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 第五节 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 第六节 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 第八章 结论…………………………………………………………页码 第一节 主要地质成果…………………………………………………页码 第二节 问题与建议……………………………………………………页码 资料总目录………………………………………………………………页码 (四)附图目录顺序号 图号 图件名称 比例尺 (五) 附件目录顺序号 附件名称 页码 (六)附表目录顺序号 附表名称 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装订线为0 cm 。

煤田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煤田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文件中煤总地地字[1991]第380号关于颁发《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的通知各煤田地质公司(局、队):《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由原煤炭部地质局颁发试行以来,对于统一地质报告内容,提高地质报告编制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按照地质报告改革“三性“‘‘三化’’目标的要求和“煤田地质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的精神,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试行的报告编制提纲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正式颁发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请随时报局。

附: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钢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一九九一年十月十日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一、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文字说明报告的文字说明共为10章35节。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任务扼要记述本次勘探的立项依据,上级下达的任务相要求(包括煤矿设计部门的设计方案及对地质工作的要求)。

记述本次勘探的地质任务,勘探工作简要经过及其他有关情况。

第二节位置和交通叙述井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座标、井田边界、四邻、长、宽和勘探面积、勘探深度。

叙述经过井田或附近的主要水陆交通线(包括拟建的)。

井田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

(插图:交通位置图)第三节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及地震情况等。

第四节矿井及小窑叙述井田内及邻近的生产、在建、停闭矿井(露天)、小煤矿及老窑的生产情况及其他有关情况,包括井型能力、开采煤层、开采水平(或深度)、开采范围及面积、采煤方法、通风、排水、照明情况、灾害及停采原因等。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扼要叙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性质、内容、使用的方法辜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状况、主要成果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当时和现时的评价等。

第二章勘探工作第一节勘探方法叙述本次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包括勘探手段的选择依据,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的确定,基本线距的选择,各种工程密度的确定及工程布置原则,各项工程的施工原则,相互配合和效果等。

地质报告 编写提纲

地质报告 编写提纲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B1绪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形资料和前人地质资料收集、综合情况;以往基础地质工作、物化遥工作和矿产勘查开发等工作。

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任务情况。

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野外填图、异常查证、矿点概略性检查工作概况,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新开展的物化遥剖面测量等实物工作量。

报告编写分工等。

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B2 地层由老到新介绍调查区区域地层系统,重点介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标志、组成、岩性岩相、岩石学特征;阐述其几何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视需要对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磁性地层等进行划分对比;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

附各填图单位的岩石地层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相剖面图;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图;区域地层格架图;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演化模式图;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等。

B3 岩浆岩B3.1侵入岩B3.1.1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时代归属及其依据。

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

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

(“蛇绿岩”归入此节)B3.1.2 中酸性侵入岩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

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概述:简述调查区构造岩浆岩带和填图单位划分、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

各论: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

露天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露天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露天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简述煤矿隶属关系、经济类型及发展变更情况。

叙述编制该报告的主要依据、目的及任务。

说明本次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经过。

1.2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简述矿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所在行政辖区。

叙述矿田边界坐标、长宽、面积,批采煤层号,批米标高。

简述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矿田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附交通位置图)。

简述矿田地形地貌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说明矿田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暴雨(雪)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内历史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大震级等情况。

叙述矿田内及周边煤矿的基本情况(附矿田内及周边煤矿分布示意图)。

1.3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叙述矿田内及周边煤矿的基本情况。

对各煤矿要叙述其经济类型、面积、采剥方式、实际生产能力、批采煤层、开采煤层、开采范围、有无越层越界开采现象、采空区范围及其积水、关闭年月及原因、煤的自燃及矿田排水量等情况。

对本矿的安全生产影响程度作出评价。

1.4煤矿建设概况简述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编号、发证机构、有效期等相关内容。

叙述矿田的设计单位、日期、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叙述矿田建设和投产时间、改扩建历史、己采和现采煤层。

现核定生产能力、采剥方式、开采标高,列表统计近五年的产量等内容。

简述矿田的供配电系统及排水设备、最大排水能力等。

2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2.1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叙述以往与本矿田有关的地质勘查工作情况(重点是与本矿田有关的勘探情况),提交的地质报告名称、时间、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编制单位、审批情况,本矿田可以利用的成果资料及其质量情况,并简述验收评价使用的标准及存在问题(可插入地质工作程度图)。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第一篇: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煤矿(建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绪论1.1 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 1.2 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1.3 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1.4 煤矿(建设、生产)概况2 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2.1 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2.2 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2.3 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3 地层构造3.1 地层(矿区地层、煤矿地层)3.2 含煤地层(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可采煤层数、煤层总厚度及煤系变化等)3.3 构造(区内主要断层、褶曲的分布特征、控制程度及对煤岩层的破坏程度。

中小构造发育特征,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岩浆岩体分布、产状及对煤质的影响)3.4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 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4.1 煤层(含煤性、可采煤层特征和煤层对比等)4.2 煤岩、煤质(煤岩特征,煤质特征,煤种及变化特征,煤中有害元素及其变化规律,煤的风氧化带)4.3 煤的用途 4.4 其他有益矿产 4.5煤层稳定程度评价 5 瓦斯地质5.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5.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5.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5.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5.5矿井瓦斯类型评价 6 水文地质6.1 水文地质概况(区域及井田水文地质、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6.2 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 6.3 涌水量构成及预测6.4 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6.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7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7.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7.2 煤层顶底板7.3 地层产状要素 7.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7.5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 8 资源/储量估算8.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及指标、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8.2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9 煤矿地质类型9.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9.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10 探采对比10.1 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等)10.2 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10.3 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10.4 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11 结论及建议 11.1主要认识 11.2 主要问题 11.3 建议 12 附图12.1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 12.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12.3 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12.4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12.5 煤矿地质剖面图 12.6 矿井瓦斯地质图 12.7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12.8 矿井充水性图 12.9 井上下对照图12.10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 12.11 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12.12 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12.13 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12.14 其他必要图件 13 附表13.1 勘探钻孔成果表13.2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表13.3 煤岩、煤质测试成果表 13.4 瓦斯参数测定成果表 13.5 水质分析成果表 13.6 其他有关成果表第二篇: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目的、任务和依据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天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简述煤矿隶属关系、经济类型及发展变更情况。

叙述编制该报告的主要依据、目的及任务。

说明本次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经过。

1.2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简述矿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所在行政辖区。

叙述矿田边界坐标、长宽、面积,批采煤层号,批米标高。

简述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矿田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附交通位置图)。

简述矿田地形地貌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说明矿田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暴雨(雪)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内历史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大震级等情况。

叙述矿田内及周边煤矿的基本情况(附矿田内及周边煤矿分布示意图)。

1.3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叙述矿田内及周边煤矿的基本情况。

对各煤矿要叙述其经济类型、面积、采剥方式、实际生产能力、批采煤层、开采煤层、开采范围、有无越层越界开采现象、采空区范围及其积水、关闭年月及原因、煤的自燃及矿田排水量等情况。

对本矿的安全生产影响程度作出评价。

1.4煤矿建设概况简述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编号、发证机构、有效期等相关内容。

叙述矿田的设计单位、日期、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叙述矿田建设和投产时间、改扩建历史、己采和现采煤层。

现核定生产能力、采剥方式、开采标高,列表统计近五年的产量等内容。

简述矿田的供配电系统及排水设备、最大排水能力等。

2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2.1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叙述以往与本矿田有关的地质勘查工作情况(重点是与本矿田有关的勘探情况),提交的地质报告名称、时间、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编制单位、审批情况,本矿田可以利用的成果资料及其质量情况,并简述验收评价使用的标准及存在问题(可插入地质工作程度图)。

叙述最近一次矿田地质报告的编制情况、取得的成果、主要存在问题、审批情况。

对矿田地质勘查工作及研究程度进行评价。

2.2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简述煤矿日常开展生产矿田地质工作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任务。

叙述煤矿在生产过程中矿田地质与矿田水文地质工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手段的使用、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包括矿田测量、样品采集、观察记录、描述分析、各种台帐建立等)。

叙述本次工作开展的矿田地质工作与矿田水文地质工作采用的方法、完成的工作量。

叙述报告所采用的采掘工程平面图施测单位、施测方法、资料真实的确认情况,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来源,报告中所附其它主要图件的资料来源、编制方法,并进行质量评述。

2.3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应对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标准,评述本矿田地质工作质量等级。

3地层构造3.1地层简述矿田所处区域地层和煤矿地层(可列表说明)。

叙述本矿田在所处煤田、矿区中的位置。

叙述矿田内基岩出露、分布情况,矿田内地层层序(由老至新)、时代、厚度、岩性及古生物组合特征。

3.2含煤地层详细叙述含煤地层各段厚度、岩性、古生物、沉积特征及变化规律,可采煤层赋存层位等。

3.3地质构造简述矿田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构造特征。

简述区域岩浆岩特征。

详细叙述矿田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规律。

叙述矿田内褶曲、断层和陷落柱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及其控制和查明程度,构造对煤层破坏程度和对采区划分及开采的影响,小构造的发育规律,与主要构造的关系,要对未开采区进行预见性分析(插主要构造一览表,构造纲要图)。

叙述矿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分布规律,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3.4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要根据未来的采掘规划按照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情况、断层多少、采区的合理划分和采煤工作面的连续推进的影响程度综合评价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4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4.1煤层4.1.1含煤性简述含煤地层及煤层的总厚度、含煤系数,叙述煤层的层数、层位、可采煤层层数。

说明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的煤层和现开采的煤层编号是否一致,并分析原因。

4.1.2可采煤层详细叙述各可采煤层赋存层位、分布特征、煤层间距(最小、最大、平均值)、煤层厚度及变化(分全矿田和未采区叙述)、夹矸层数、夹矸厚度及岩性、煤层结构分类,伪顶、直接顶、老顶及底板岩性、厚度,采用可采性指数和厚度变异系数评价煤层的稳定性(插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可采煤层等厚线图、可采煤层间距等值线图等)。

4.1.3煤层对比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对比方法、依据及对比可靠程度。

4.2煤岩、煤质4.2.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简述样品来源、采样和测试时间、数量、测试单位。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裂隙、结构和构造。

叙述各可采煤层宏观煤岩组分、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组分含量和显微煤岩类型、镜煤最大反射率、煤的变质阶段、变化规律等。

4.2.2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简述样品来源、采样和测试时间、数量、测试单位。

根据煤芯煤样、商品煤样,叙述各可采煤层原煤和浮煤的工业分析结果、元素组成、有害元素含量及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叙述煤的工艺性能,确定煤类及其空间分布(插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主要煤质指标等值线图等),4.2.3可选性叙述可采煤层的可选性试验成果并进行评价。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

4.2.4煤的风氧化叙述各可采煤层风氧化带的确定依据、分布范围、风氧化煤煤质特征,评价其利用的可能性。

4.3煤的用途对各可采煤层的煤质进行总结评价,对煤的工业用途和综合利用前景做出评价。

4.4其他有益矿产综述矿田内赋存的、与煤共伴生的有益矿产种类、质量及相关化验测试结果,评述其利用价值。

4.5煤层稳定程度评价先对煤层稳定性定性评定,逐项对煤层厚度变化(很小、有一定变化、较大、极大)、变化规律(明显、较明显、无明显、很难找出)、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简单至复杂、复杂至极复杂、无法进行区分)、煤类(单一、有2个、有3个或3个以上、无法进行煤分层)、其他进行归类。

然后进行定量评价。

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5水文地质5.1水文地质概况区域水文地质扼要描述矿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名称、范围、边界;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即可。

附矿田所处地下水系统的具体位置示意插图。

根据煤矿实际条件说明含水层是否发育,是否容易疏干。

5.2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根据煤矿实际条件需要说明地形是否有利于地表水的自然排泄,露天煤矿附近有没有地表水体,地表水与地下水有没有水力联系。

应尽可能收集矿田周边近期揭露奥灰地层的钻孔及水井资料,用实际数据来描述是否存在带压开采。

若存在带压区域,就补充描述各开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5.3涌水量构成及预测煤矿排水情况叙述,根据矿坑排水情况分析主要及次要因素,统计分析矿坑最大排水量和正常排水量。

5.4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有关水害及防治措施要与煤矿防治水工作规划一致。

叙述煤矿排水情况。

5.5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应结合煤矿近期编制的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专项报告,结合煤矿今后的开采规划,对矿田水文地质类型作出初步评价。

6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6.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需要说明各种岩石进行岩石的极限抗压、抗拉、抗剪强度,软岩的压缩及膨胀性等力学、其他物理和水理性质试验,用表格形式表述各项指标特征。

根据煤矿实际条件说明边坡岩层岩性坚硬程度,软弱夹层是否发育,地表水、地下水对边坡稳定影响程度。

详细说明煤矿开展边坡稳定性研究工作,对滑坡、泥石流进行预测预报,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应详细叙述露天开采的最下一层开采煤层上下50m范围内岩层的岩性、厚度、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评价露天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影响边坡稳定的各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叙述露天剥离物工程地质特征,评价露天剥离物的剥离难易程度。

6.2其他开采地质条件叙述矿田及周边煤矿煤的自燃倾向测试结果,评价煤的自燃倾向性。

叙述井下煤层及井上原煤的自燃情况,井下火区位置及现状。

列表说明各批采煤层煤的自燃等级测试结果(包括煤层号、采样地点、测试单位、测试时间、测试结果)。

评述煤的自燃对安生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叙述矿田的地温基本情况,根据己有资料分析是否存在热害。

调查本区地温恒温带深度、恒温带温度、地温梯度,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对地温背景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评述。

叙述矿田的地压基本情况,根据己有资料分析是否存在冲击地压危害。

6.3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7资源/储量估算7.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叙述资源/储量估算范围、边界及垂深(标高)、估算面积等有关参数。

叙述采用估算指标及其确定的依据。

叙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及其估算范围(包括面积及标高)、估算指标及其确定依据,截止日期。

从煤层的形态、产状及见煤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并阐述该方法的计算公式。

叙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块段面积、倾角、厚度、视密度等参数的确定方法和依据。

说明依据矿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性所确定划分各类资源/储量的基本工程网度,可采边界、内插点和外推点的确定原则;说明各类煤柱的留设原则和方法;说明资源/储量块段的划分原则与编号。

各可采煤层都要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根据煤矿设计选定的各项参数,结合煤矿开采实际情况,对可采煤层的可采储量进行估算,并计算矿田服务年限。

资源/储量需分煤层、分煤类统计汇总,并且要有累计查明、开采动用(含采出量和损失量)、保有量的统计。

但对于未批可采煤层资源/储量、蹬空区煤层资源/储量、灰分、硫分、发热量指标超出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指标的需单独列出。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中对一些特殊问题的技术处理及具体做法。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在叙述时应插入相应的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8煤矿地质类型8.1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应结合煤矿近期编制的地质类型划分专项报告,归纳整理近期补充的资料,结合煤矿今后的开采规划,比对分析预判。

8.2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按照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几个要素进行分类。

9探采对比9.1地质因素探采对比对己开采区域的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及岩浆岩等特征与最近一次生产地质报告(矿田地质报告)进行对比,寻找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9.2资源/储量探采对比叙述本次资源/储量与最近一次生产矿田地质报告(矿田地质报告)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分析变化原因。

9.3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9.4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9.5剥离量估算叙述剥离量估算对象、估算边界和面积、估算方法、估算指标、估算参数及其来源。

叙述剥离量估算结果,并按上覆松散盖层、基岩、煤层之间岩层、煤层下伏岩层统计和叙述剥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