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合集下载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1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2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七章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特殊开采页码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地温与地压页码环境地质页码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第八章结论页码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页码第二节问题与建议页码资料总目录页码附表目录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装订线为0 cm 。

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报告编制提纲

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报告编制提纲

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言一、工作目的和任务简述历年任务书,任务要求,主要工作内容及目标。

二、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位置交通:说明工作区范围及拐点座标,所在县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

插图交通位置图自然经济地理:概述工作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海拔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区内气候特征、降雨量、蒸发量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简述工作区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工业、农业、牧业等。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简述工作区历年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一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二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三 )以往其它地质工作四、本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说明工作起止的年月、简要经过、各项地质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完成任务情况。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 )、投入的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一 )矿产地质填图(二 )地球物理勘查(三 )地球化学勘查(四 )遥感地质调查(五)矿产检查(六 )综合研究工作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背景以 1:2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工作区所在构造中位置,简述区域出露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一般地质情况,特别提出对于区域内对矿田 (床)成因有影响的地层、构造及岩浆岩各类、特征及分布。

主要有与铁矿有关二叠纪吞龙共巴组、三叠纪日干配错群,与铬铁矿有关侏罗纪 -白亚纪沙木罗组、侏罗纪木嘎岗日群。

重点详述与铁矿有关与拉热拉新超单元。

对班怒带的北界断裂,班怒带南带构造带特征进行叙述。

附:区域构造位置图二、地层首先说明区内地层分区,简述区内地层的发育程度、分布概况、介绍本区地层系统。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

关于印发《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的通知各省属煤炭企业,各市煤炭管理部门:为规范全省煤矿地质报告编制工作,提高地质报告的编制质量,更好地给煤矿生产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省煤炭局组织有关人员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煤矿规范、规程及规定,重新修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以下简称《提纲要求》),现印发给你们。

今后,凡在我省境内进行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建井地质报告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均应严格执行本《提纲要求》,否则,不予受理地质报告审批事项。

附件: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2、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3、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附件一: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附件一一:附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盖章),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 绪论………………………………………………………………页码 第一节 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 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 第三节 自然地理………………………………………………………页码 第四节 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 第五节 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 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页码 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 第二节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 第三节 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 第三章 矿井地质………………………………………………………… 页码 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 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 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 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 第一节 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第二节 特殊开采…………………………………………………页码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第四节 地温与地压……………………………………………………页码第五节 环境地质………………………………………………………页码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 第五节 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 第六节 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 第八章 结论…………………………………………………………页码 第一节 主要地质成果…………………………………………………页码 第二节 问题与建议……………………………………………………页码 资料总目录………………………………………………………………页码 (四)附图目录顺序号 图号 图件名称 比例尺 (五) 附件目录顺序号 附件名称 页码 (六)附表目录顺序号 附表名称 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装订线为0 cm 。

《地质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doc

《地质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doc

《地质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2《地质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本提纲适用于开展了部分地质工作、且未形成成果地质资料的矿业权或地质工作项目。

报告至少应有以下内容:一、基本情况(一)汇交人基本情况。

(二)矿业权/地质工作项目基本情况。

包括申请矿业权类型(延续、保留、变更)、区块位置(图幅号、拐点坐标)、面积、矿种、勘查年度(期限)、矿权历次转让情况、投入经费、实物工作量等;(三)实施单位及资质情况等。

二、开展地质工作情况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要求应开展地质工作情况说明。

区块范围内已开展的各项地质工作情况(地质测量、槽探、井探、坑探、钻探、物化探、采样和样品测试、岩石加工技术性能测试、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和综合评价等)详细说明。

三、其它(一)附图与附表要求。

至少应包括实际工程布置图、实际工作量一览表及反映勘查区或开采区内阶段性工作情况的各种图(表)。

(二)报送要求。

总结报告要求同时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

电子文档采用Word格式,A4幅面;附表采用Excel格式,附图用MapGis或ArcGis格式,图片用Tif或Jpg格式。

23。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精炼,凡原报告已有交代,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的新进展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充分予以总结。

凡与报告的观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今后生产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代清楚。

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第一章概论1、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2、井田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3、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4、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5、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6、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施工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1、井田总的构造特征;2、开拓区范围内影响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3、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4、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5、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情况;6、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1、煤系断层:煤系断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2、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煤质特征。

4、瓦斯情况。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

2、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3、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4、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储量与三量计算1、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2、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个性的快段,按原储量统计);3、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篇: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目的、任务和依据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1.2煤矿概况煤矿位置、范围、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煤矿和区内邻近矿井及老窑开采情况,自然地理等情况。

1.3以往地质工作井田勘查各阶段进行的地质勘查和煤矿建设生产期间开展的各项补充地质勘探及井下探测,包括勘查单位、时间、内容、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程量和成果及其质量等。

2地层构造2.1 地层和含煤地层2.2 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岩浆岩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地质构造对采区合理划分的影响。

2.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3.1 煤层赋存特征3.2 煤种及煤质变化3.3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3.4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瓦斯地质4.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4.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4.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4.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4.5 矿井瓦斯类型划分水文地质5.1 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5.2 充水因素分析,煤矿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5.3 涌水量构成,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5.4 煤矿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5.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工程地质6.1 岩层软硬程度及其结构特征6.2 软弱结构岩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6.3 地层的含水性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6.4 工程地质条件类型划分其他开采地质条件7.1 煤层顶底板特征7.2 地层产状要素7.3 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灾害危险程度7.4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8.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8.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煤矿地质工作建议附图10.1 煤矿地形(或基岩)地质图 10.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10.3 煤矿地质剖面图10.4 煤矿地质构造纲要图10.5 可采煤层厚度等值线图10.6 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 10.7 矿井瓦斯地质图10.8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10.9 煤矿水文地质剖面图10.10 工程地质平面图和断面图 10.11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10.12 井上下对照图10.13 其他必要图件第二篇:详查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矿产资源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一、前言(一)目的任务:1.说明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生产建设对工作地区或矿区的具体要求。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第一篇: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煤矿(建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绪论1.1 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 1.2 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1.3 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1.4 煤矿(建设、生产)概况2 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2.1 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2.2 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2.3 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3 地层构造3.1 地层(矿区地层、煤矿地层)3.2 含煤地层(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可采煤层数、煤层总厚度及煤系变化等)3.3 构造(区内主要断层、褶曲的分布特征、控制程度及对煤岩层的破坏程度。

中小构造发育特征,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岩浆岩体分布、产状及对煤质的影响)3.4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 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4.1 煤层(含煤性、可采煤层特征和煤层对比等)4.2 煤岩、煤质(煤岩特征,煤质特征,煤种及变化特征,煤中有害元素及其变化规律,煤的风氧化带)4.3 煤的用途 4.4 其他有益矿产 4.5煤层稳定程度评价 5 瓦斯地质5.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5.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5.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5.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5.5矿井瓦斯类型评价 6 水文地质6.1 水文地质概况(区域及井田水文地质、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6.2 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 6.3 涌水量构成及预测6.4 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6.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7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7.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7.2 煤层顶底板7.3 地层产状要素 7.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7.5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 8 资源/储量估算8.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及指标、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8.2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9 煤矿地质类型9.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9.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10 探采对比10.1 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等)10.2 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10.3 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10.4 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11 结论及建议 11.1主要认识 11.2 主要问题 11.3 建议 12 附图12.1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 12.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12.3 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12.4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12.5 煤矿地质剖面图 12.6 矿井瓦斯地质图 12.7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12.8 矿井充水性图 12.9 井上下对照图12.10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 12.11 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12.12 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12.13 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12.14 其他必要图件 13 附表13.1 勘探钻孔成果表13.2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表13.3 煤岩、煤质测试成果表 13.4 瓦斯参数测定成果表 13.5 水质分析成果表 13.6 其他有关成果表第二篇: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目的、任务和依据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修改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阐明本次修改修改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主要阐明井田的地理位置、井口坐标、井田边界和面积与采矿许可证相一致,与临井关系。

扼要说明经过本井田或邻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线等。

第三节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等。

第四节生产建设概况阐明矿井建设和投产时间、设计能力、服务年限、核定能力、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拓延伸及改扩建、技术改造历史、开采煤层、现生产水平、开拓延伸水平和开采范围等。

简述原报告提供和这次修改地质报告时各类储量情况等。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简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况及评价,包括历次勘查(补勘)单位、时间、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况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等。

第二节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叙述自上次报告以来所采用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各种主要手段的使用情况、主要工作量以及质量情况评述。

上述内容可根据情况分类叙述。

第三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说明原地质报告的提出单位、时间,报告审批单位、时间和审批意见。

对勘探方法、勘探类型、工程质量、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储量计算等作出评价。

第四节矿井中及周边小煤窑的开采情况主要叙述与本矿井安全生产有关的内容,同时还要说明需要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地层简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并叙述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及可靠程度(或对原报告对比的评价)。

第二节含煤地层详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情况等。

第三节构造1、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

2、详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井田内主要褶曲和断层的分布情况;逐个描述井田内主要构造的接露地点、断层落差或轴向、产状要素、延展方向、生成顺序、断层与褶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各种工程对构造的控制研究程度。

3、构造对煤层、煤质的影响以及对采掘的影响程度,小构造的发育规律,与主要构造的关系;评价井田的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开采技术条件、煤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岩浆活动叙述井田内岩浆岩赋存类型、时代、名称、产状和分布范围,它与井田构造的关系以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对原勘探资料分析的评价及目前掌握的资料情况及基本规律的分析。

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第一节煤层1、综合叙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特征及组合,煤层的总层数和总厚度,可采煤层的层数、总厚度、含煤系数。

2、详述各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结构、煤层可采范围及其变化规律等,评述各可采煤层的控制研究程度和稳定性(列附表)。

3、叙述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及变化特点。

4、叙述煤层对比的依据和可靠性(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厚煤层还应叙述其分层对比的依据和可靠性)。

第二节煤质1、叙述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煤质特征、煤岩特征及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煤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化界限确定的可靠性。

说明各煤层工业牌号和利用情况。

2、煤的有害成分含量及煤的可选性。

3、简述和煤层风、氧化带的煤质特征、确定依据、现状,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

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综述井田内各种共生、半生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

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简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井田在区域水文地质分区中的位置。

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1、简要说明井田内地表水系流经范围、流量、最高洪水位与煤层及含水层露头走向的交叉关系。

2、详细叙述井田内各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各含水层的赋水性、埋藏类型、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及其间的水力联系;评价隔水层的隔水条件。

区域地下补给、径流、排泄对本井田的影响。

3、叙述断层或断层破碎带的性质、赋水性和导水性,以及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4、相邻矿井的开采和报废后对本井田的影响。

5、简要说明井田内小煤矿和老窑的分布和开采情况,说明老窑的积水情况和小煤矿的涌水情况,分析其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1、详述矿井涌水量的观测地点、方法、水量及构成分析;阐述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与开采面积、深度、产量和降雨量等的关系。

2、对未来矿井各水平、全矿井涌水量进行预计,说明矿井涌水量预计方法(最少两种)、依据及结果。

第四节矿井水害及防治措施1、矿井开采受水害的影响程度:叙述矿井开采以来水害影响情况,主要图水事例(包括突水时间、地点、水源、性质、水量及对生成的影响),主要水害类型及对采掘的影响程度。

2、防治水措施:叙述矿井防治水主要水害的原则、方案设计、工程量、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评价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建议。

3、矿井排水:叙述矿井各排水阵地、水泵、水仓、排水管、配电及综合排水能力。

第五节供水说明供水水源、水位、水量、水质、水泵型号及管路等情况。

第六章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1、简述各可采煤层的开采方法、工程地质特征、煤岩层结构及其它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因素。

2、叙述各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说明顶底板类型和相应的顶底板管理方法。

第二节特殊开采叙述历年来矿井“三下”开采中,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以及地表移动和变形情况等。

第三节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主要阐明瓦斯含量、瓦斯梯度变化等规律,叙述煤尘爆炸性指数和煤的自燃发火倾向以及过去这些灾害的发生情况,同时预计未来矿井瓦斯等级。

第四节地温和地压简述矿井地温和地压情况、变化规律、与有关地质因素的关系以及防治措施等。

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主要阐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边界范围、工业指标以及确定依据。

第二节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叙述资源/储量类别划分依据、块段划分原则,说明与一般原则不同的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有关参数的确定主要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有关参数确定的方法和依据。

第四节储量估算结果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结果、各类储量的数字及其比例关系等。

第五节矿井服务年限按现行矿井设计规范分别计算出“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然后根据矿井实际计算矿井尚可服务年限。

第八章采探对比第一节叙述构造方面、采探方面的变动情况,如井田总的构造形态,断层发育组合、落差产状,褶曲发育、产状以及岩浆岩活动等变化。

第二节煤层煤质主要叙述煤层赋存情况,厚度结构及煤质特征的变动情况。

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叙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顶底板特征、煤层瓦斯、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燃发火及地压地温等变动情况。

第四节分析矿井资源/变动情况,总结1-3个采取的资源/储量利用情况(实际采出量、损失率和回采率)并分析原因。

第五节矿井地质条件类型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变动情况及原因分析。

第九章结论及建议1、对矿井地质构造规律、煤层赋存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作出评价,阐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类的综合评价结果。

2、对资源/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可靠程度及其利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作出评价。

3、对矿井涌水量、瓦斯等级等开采技术条件作出结论性评价。

4、本次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中存在问题。

5、对矿井今后规划及地质工作的意见。

附件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2、编制单位资质证明复印件3、编制单位与矿方的合同书4、编制单位与矿方双方的承诺书附图1、矿方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2、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1000)3、矿井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0)4、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5、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适用于煤层倾角大于25º的多煤层矿井)(1:2000-1:5000)6、钻孔柱状图(1:200-1:5000)7、各生产水平主要石门剖面图(1:200-1:500)8、各生产水平主要巷道地质剖面图(1:200-1:500)9、井筒柱状图(1:200-1:500)10、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2000-1:10000)11、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1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1:200-1:1000)13、矿井主充水性图(1:2000-1:5000)14、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史曲线图15、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200-1:5000)16、井上下对照图(1:2000-1:5000)此外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需要编制的图件:1、矿区地质构造刚要图2、矿区火成岩分布图3、煤层等厚线图4、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图5、矿井含水层等水位线图6、矿井防治水工程布置7、抽防水试验综合成果图8、煤质主要指标等值线图9、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10、地温等值线图11、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图12、矿井物探资料图13、急倾角煤层部分附主面投影图或展开图14、其它相关图件附表1、煤层综合成果表2、钻孔见煤综合成果表3、地质构造综合成果表4、煤质化验成果表5、矿井历年涌水量统计表6、含水层突水点及处理统计表7、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8、各含水层抽防水试验综合成果表9、封孔不良钻孔统计表10、老窑和小煤矿调查表11、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成果表12、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统计表13、矿井历年储量动态和损失量统计表14、矿井历年瓦斯鉴定情况表15、其它有关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