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不会聊天” --上堆 下切

合集下载

上堆下切平行法,助你成为沟通高手

上堆下切平行法,助你成为沟通高手

文/ 晏英(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山西省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
“上堆平行下切法”是通过回应来引
导对方有效思考,把关注点涵盖到不同的
层面,从而把导致困扰的深层结构呈现出
来,帮助对方发现过去忽略了的意义或方
法,打破某些自设的局限性思维,进而顺
利解决问题。

该疗法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常
被应用,下面我们通过举例加深理解。

上堆平行下切法
“上堆”是为了带出更大、含义更广
的事物或意义,诸如将话题向上概括化或
者定义化。

“上堆”的话语非常便于用来
找出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

脑出血患者:还做什么CT检查,不应
该直接给我手术止血吗?
医生:要急而不乱。

所有需要手术的
患者,我们都要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做
CT能确定脑内出血的量和具体的部位。

(阐述原则、意义)
“下切”是通过将对方的话进行细
化、聚焦,以了解对方深层结构,便于找
到突破点,多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患者:疼痛减轻后,我还是找不到
他。

(前后无逻辑的表述)
医生:疼痛?(让患者再谈一谈疼痛
的症状)/找不到他?(让患者描述故事中
的个人方面)
“平行”是引导对方注意处于同一
性质层面的其他可能性,考虑问题的多样
性,多用来广泛收集信息。

医生:可以详细说明一下您的恶心是
怎样的吗?(恶心的性质)
患者:就觉得想吐,严重会吐出来。

医生:恶心是如何开始的呢?(逐步
发展的症状)
462019.06 No.18。

上堆平行下切法

上堆平行下切法

NLP简快疗法之“上堆平行下切法”的例解作者:杨芳| 文章出处:维普| 更新时间:2010-08-05“上堆平行下切法”是NLP简快疗法语言模式中的语言技巧。

目的是运用询问的技巧,引导来访者的思想上升至一个更具意义(上堆),抽象、众人认同的层面,或者引导他看到同等意义的其他选择(平行),抑或下降到所说的话中更细致的部分(下切),从而把导致困扰的深层结构资料呈现出来。

帮助来访者有效思考,打破一些自设的局限性思想,发现过去忽略了的意义及方法,有效改变他以后的观念和行为,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的实效。

一、上堆法:上堆法就是找出负面事情未来的正面意义,或正面事情的未来的负面意义。

案例1:妈妈的唠叨小宁是初二学生,爸爸经常出差在外。

她与妈妈的沟通交流越来越糟糕,严重影响情绪。

烦躁的情绪已经泛化到她对待同学的态度上来,好朋友说她最近有些不可理喻,脾气越来越大,为点儿小事就发火。

求助者:(愁苦的样子)老师,我在家里一点儿都不快乐。

妈妈整天唠叨我,我快要精神崩溃了。

咨询师:恩。

整天唠叨是让人不愉快,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妈妈都唠叨些什么?求助者:穿衣、吃饭、学习、交友、叠被子、出门做事……没有她不唠叨的事,如果我反驳她几句,她就会责骂我不懂事。

咨询师:恩。

举个例子。

求助者:上周末,我去图书馆看书。

中午就在外面买了一个面包吃了,然后继续去图书馆看书。

下午回家,妈妈为此唠叨了好一阵。

咨询师:唠叨什么?求助者:她说我出门也不告诉她我去哪里,不回家吃饭一不知道打个电话,简直就是限制我的自由!咨询师:妈妈为什么总唠叨你?(上堆,使谈话内容的焦点放宽、放大,从信念、价值观的层面了解对方的深层意图)求助者:还不是总把我当作小孩子看嘛咨询师:你“有小孩子气”的行为吗?求助者(不好意思的笑了)肯定有的。

咨询师:当哦我们理解了我们的父母,其实原先觉得受不了的东西就会变得不再那么沉重感,因为我们内心产生了新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宽恕和理解。

NLP技巧之--上堆下切法

NLP技巧之--上堆下切法

NLP技巧之--上堆下切法从上图可以看出:上堆下切法,是NLP的检定语⾔模式的技巧之⼀。

检定语⾔模式的运⽤,是找出说话者深层结构的⼀套技巧。

由于我们说的话,都源于我们的内⼼,⽽说话的话,⼤多很难清楚地表达内⼼的意念,只是“表层结构”,⽽没有说出来的意思,称之为“深层结构”。

⽆论是在做辅导,还是沟通,了解对⽅“深层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堆下切法,是⼀种语⾔运⽤技巧,⽬的是引导对⽅思想上升到⼀个⾼度,或看到同等意义的其他选择,或下降、细化到更具体的内容。

上堆下切法,包括了三个分向:上堆、平⾏、下切。

⼀、上堆:上堆的语⾔,总的带⼊更⼤、更⼴泛的事物或意义,如找出对⽅做事情的动机。

举例:问:“你常常骂孩⼦,是希望得到什么?”对⽅说:“我希望他能够上进,成为⼀个好孩⼦”这时,我们就可以回应:“希望他能够上进,除了责骂,应该有其他的⽅式和途径吧?” ,以此引导对⽅。

或者,回应:“是啊,你这样都是为了他好”,以此引起共鸣。

⼆、平⾏平⾏是跟对⽅说过的,处于同⼀性质层⾯的其他可能性。

如:跟“看书”平⾏的,可以是唱歌、画画、游泳等;跟“轮船”平⾏的,可以是飞机、公交车、长途客车等。

举例:⼀个⼈⼼情不好,总是以酒消愁时,我们可以劝他:“你喝酒是为了消愁,⽽消愁除了喝酒,还可以去旅游、参加朋友聚会、听⾳乐、郊游,都是不错的⽅法。

”三、下切下切是通过将对⽅的话,进⾏细化了,以了解对⽅深层结构的技巧。

如:了解某种说法的具体事实。

举例:当⼀个⼈说:“⽼板故意刁难我”时,我们可以做如下处理:问:“他是怎么刁难你的?”答:“他总说我做事情马虎”问:“怎么表现出你的马虎?”答:“打⽂件总有错别字”⽣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对别⼈进⾏开导的事情,因为对⽅的情绪不对了,必然会影响你的⼯作或者⽣活,单位中的同事是这样,尤其是你家⾥的那个,不论是⽼婆、丈夫还是⼩孩⼦都有可能遇到情绪不对的时候,如何对他进⾏更好的情绪疏导,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拥有⼀个和谐的⽣活环境。

上堆下切 任务分解

上堆下切 任务分解

上堆下切任务分解
记得小学时老师问我们班里的每个同学,同一个问题“你长大想做什么?”让我们一组接一组答,还特别强调道不要给老师统一一致的“当科学家,报效祖国”的答案,倒不是说老师不相信班里会有未来的科学家。

而是老师觉得这种没有个性化的答案过于虚空,既没有感情,也不现实。

你我皆凡人,却都有属于自己的梦,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梦想这件事,我向大家分享一个观点“上堆下切,任务拆解”
具体来说是什么意思呢?
上堆是找到自己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信念、价值,比如好好学习是为了考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将来更好地就业。

比如锻炼身体是为了无价的健康、改善个人形象,提升自己的择偶优势,上堆是为了让我们做事的时候清楚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目的。

从而增加我们做事的动力。

下切则是将空泛的理想、信念、具体到每天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减肥目标下切为每天的行动,一天做几个深蹲,几个俯卧撑,跑步多少公里,多久的时间内需要减重几千克,比如你想增加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可以下切到学习烹饪,改进衣着审美、锻炼口才,而这些行为还可以细化下切到更具体的几天学做一道什么菜,养成注重形象的习惯,参加讲座积极发言等等。

而任务拆解,就是把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如果你将这件事情的第一个步骤设置为自己较感兴趣的、较容易完成的步骤,那你开头就会变得容易许多,后续你也更容易进入状态。

任务拆解就好比将马拉松全程分解为41个一公里,每一个一公里完成时给自己点奖励,或者在朋友圈里打卡,这样子来鼓励自己。

做事情要明白为什么做,这是上堆。

实践中要有具体可行的目标这是下切,任务拆解。

【什么叫“不会聊天”】《上堆—男性思维;下切—女性思维》

【什么叫“不会聊天”】《上堆—男性思维;下切—女性思维》

【什么叫“不会聊天”】《上堆—男性思维;下切—女性思维》下意识的语言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聊天,先看两组追女孩时的常见对话。

对话1男:周末打算怎么过?女:在家休息。

男: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出门呀,我和朋友们正商量去郊游,听说xxx挺不错。

女:那祝你们周末愉快了。

对话2男:终于下班了,你在做什么?女:感冒了,刚从医院回家。

男:最近是流感高发期,要多加小心,我们办公室不少同事也中招了,今天公司还给我们发口罩呢。

女:没事的,谢谢关心……以上对话的结尾,“周末愉快”和“谢谢关心”是追女孩不顺时经常会遇到的回答,稍微有点儿情商的人都能体会到,一旦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就好像主人要“端茶送客”一样,今天的会客就到此为止了。

当我意识到这类口号式的语言有结束谈话的效果时,我曾经打算尽量不用在自己的朋友那里。

可是有一次我正准备出门赴约,一个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突然在QQ上跟我打招呼,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业计划,我刚开始还挺有兴趣地听,并且问了些简单的问题,但他越讲越详细,话题越来越收不住,眼看时间来不及了,我打算结束谈话,可直觉告诉我如果此刻对他说我要迟到,恐怕会显得突兀,于是我试着不再说话,只用表情符号回复,但这样并没有抑制住他的表达欲,突然间我发现口号式的语言才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在他讲完又一段宏伟蓝图时及时插入一句“那就祝你成功了”,朋友的情商倒也不低,他立马回答:“嗯,但愿如此,有空再详聊吧。

”于是我这才终于下线。

这次经历让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在交谈的时候,愿意聊天的人总喜欢把话题说得更具体,而不想聊天的人则会顺着话题的方向直接概括出结论,言下之意是“我已经都知道,你不用再多说。

在约会学里,我们把概括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上堆”,把具体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下切”。

上堆就像在对话中升起一个防护罩,拉开了你和对方之间的距离,而下切则能传达出更友好更信任的态度。

需要强调的是,上堆并不一定是因为不愿交流,比如宅男面对自己的女神,内心虽然很想多聊,但由于过分紧张,说出来的话经常却是上堆的,结果导致交流冰冷生硬。

不会聊天的男生的5大特点

不会聊天的男生的5大特点

不会聊天的男生的5大特点大部分同学不会聊天都是因为以下5点:1、无聊的开场白2、无聊的话题3、无法把握聊天关系的程度4、找不准聊天的时机5、不懂调用女生的情绪1、无聊的开场白就是我们在和和女生说的第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开场白,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几乎决定了你们接下来的聊天节奏。

大部分男生,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男人和女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hello、hi、在干嘛呢,你吃没呢,你今天工作累吗”等等,如果女生不是对你特别感兴趣,都不一定会接你这句话。

还有部分兄弟习惯查户口式的聊天,例如“你多大了?你是哪里人?你叫什么名字?你什么工作?”。

这样的开场一说出口,女生的兴趣就减少了一半。

女生最讨厌查户口式的问题,搞得就像相亲一样。

特别是在一些交友网站上,一个漂亮的女生一天可能会收到几十条这样的消息,你凭什么会觉得她会注意到你。

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开场白的技巧一、第三方话题开场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快递,那个商家居然给我套了三层包装,真坑。

一个稍微有意思的第三方话题,比如容易激起女生的兴趣,而且第三方话题还可以避免查户口的尴尬。

可以供我们选择的第三方话题很多:美食,旅行,宠物,星座,心理测试,八卦新闻,电影动漫等等。

二、勾起她的好奇心男:诶,我发现你一个特点女:什么特点?男:说话很简短,女:没有啦男:好吧,说话这么短猜你一定很有钱、女:这哪儿跟哪儿男:惜字如金啊 hhha女:哈哈。

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并且只对自己比较关注,所以从她身上找一些特别,比如可爱,眼睛大,笑起来特别傻,看你的面相像一个吃货等等。

三、自信幽默开场例子1:男:恭喜你微信又多了一个帅哥/长腿欧巴女:哈哈这个一定要慎用例子2:男:都加了这么久了,也不主动打个招呼女:你好男:你这么正式像是在面试这里只是一些例子,各位掌握了原理后可以随意发挥,可以根据女生的态度进行调整。

「开场重点是要调动起女生的情绪,要有互动的感觉,避免一问一答式的聊天」。

2、无聊的话题和女生聊天时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女生愿不愿意和你互动,很多兄弟为了保险也图省事,就会选择一些老套的话题。

上堆下切平行法

上堆下切平行法

在语言沟通中,我们经常会把交谈的方向引导向三个方面:一是弄清楚对方话语的意思,或者在说过的内容里面把焦点调细,把其中的部分放大,就像用小钳把内容的一些资料捡出来,这样的技巧叫做“下切”(chunk---down),NLP的检定语言模式(the meta model of:languages)就是一套这方面的技巧;二是为了建立与对方一致的气氛,用含义更广的词语去暗示意义上的共通,因而建立接受对方和允许对方引导的感觉。

因为“意义”存于一个人的潜意识,是很主观和不能尽言的,所以在语言层次取得意义上的一致感觉时,对方会被带到新的思考方向上,这样的技巧叫做“上堆”(chunk—up),NLP的提示语言模式(the milton model of languages)就是一套这方面的技巧;三是探索对方说话的意义,因此能引导对方注意到有同样意义的不同可能,找出在同一层次的其他选择,使思想和生活更加丰富,这样的技巧叫做“平行”(parallel)。

以上三个方向的语言技巧,统称为“上堆下切”技巧(chunking),这套技巧的功能是从三个方向(上、下、平行)扩展交谈的涵盖面,使谈论的内容更丰富,效果更理想。

(见图7—1)行→ 衣/食/住↓陆上交通工具→ 水上/空中↓汽车→ 工业车/火车/电车/地铁/单车↓日本汽车→ 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丰田汽车→ 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哥露娜→ 皇冠/Spacio/Echo/Camry’↓汽缸容积、颜色、款型、汽车的各部分↓制造原料、成本、历史、技术需要图7一l“上堆下切”的技巧使话题的范围更广例1.可以放松和消除疲劳与家人有段快乐时光↑参加马来西亚旅游团→ 韩国、泰国、台湾↓应该有购物机会、食物合口味、风景宜人例2.证明我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每天过得开心↑找到新工作→ 创业、与人合伙、做特约顾问↓收入有多少?同事关系融洽?福利制度好吗?例3.你与他在一起为的是什么?他的不好对你的人生是一份怎样的价值?你希望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不好→ 其他不好的人/他好的一面↓他什么不好?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况下他的不好出现?他的不好之中有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再给几个例子一、上堆:上堆的语言,总的带入更大、更广泛的事物或意义,如找出对方做事情的动机。

9、口才训练—上堆下切实际应用

9、口才训练—上堆下切实际应用

“上堆下切”的案例及运用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话题终结者”,是因为习惯性思维是每一句话都想“向上堆”,而不会“向下切”。

首先,请比较下面两段对话中,男生两种回答的不同之处:对话A男:认识一下可以吗?女:为什么啊?男:交个朋友嘛……对话B男:认识一下可以吗?女:为什么呀?男:刚才在电梯旁看见你,也不知怎么的就向你走过来。

说实话,我也被自己吓着了……在对话中,对方说了一句话,你想要把话给接住,通常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往上堆,把话题往“形而上”的方向引,直接给答案、下结论,这叫“上堆语言”,比如对话A的回答“交个朋友”。

一个是往下切,把话题往“形而下”的方向引,最常见的方式是描述具体的情景、表达细腻的感受等等,这就叫“下切语言”,比如对话B 的回答。

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对话都是脱口而出的。

而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话题终结者”,是因为习惯性思维是每一句话都想“向上堆”。

女:“你做什么工作?”男:“我做程序员。

”“总结”是上堆语言的功能之一,一秒钟,干净利落地结束话题,双方又要重新想话题,真累啊……如果用下切模式回答这个问题:女:“你做什么工作?”男:“我最近在做一套程度算法,它能自动识别镜头里的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同效果的美颜滤镜,很强大的。

有一回,我用两条狗做测试,结果程序识别一条是公的,一条是母的……”一大波话题正在向你们袭来……蔡康永在《康熙来了》一集中为了说明“细节是聊天的灵魂”,举了个例子,“和女朋友去逛街”就很无聊,“和女朋友在电器城里逛了四个小时,最后女朋友买了个摄像头,为的是和另一个男生聊天,并坚持自己买单……”才有趣。

上堆下切的应用之一:工作汇报的表达形式首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很多男生不喜欢“下切语言”?因为很麻烦啊,你要去想一堆话,所见所闻所感,很可能你想说的只有一句话,“累死了,莫挨老子”。

但是,你的“上堆”语言,不管是评价概括、还是因果推测,又都是陈辞滥调,让人没有半点继续交流下去的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不会聊天”? --上堆下切下意识的语言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聊天,先看两组追女孩时的常见对话。

对话1男:周末打算怎么过?女:在家休息。

男: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出门呀,我和朋友们正商量去郊游,听说xxx挺不错。

女:那祝你们周末愉快了。

对话2男:终于下班了,你在做什么?女:感冒了,刚从医院回家。

男:最近是流感高发期,要多加小心,我们办公室不少同事也中招了,今天公司还给我们发口罩呢。

女:没事的,谢谢关心。

……以上对话的结尾,“周末愉快”和“谢谢关心”是追女孩不顺时经常会遇到的回答,稍微有点儿情商的人都能体会到,一旦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就好像主人要“端茶送客”一样,今天的会客就到此为止了。

当我意识到这类口号式的语言有结束谈话的效果时,我曾经打算尽量不用在自己的朋友那里。

可是有一次我正准备出门赴约,一个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突然在QQ上跟我打招呼,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业计划,我刚开始还挺有兴趣地听,并且问了些简单的问题,但他越讲越详细,话题越来越收不住,眼看时间来不及了,我打算结束谈话,可直觉告诉我如果此刻对他说我要迟到,恐怕会显得突兀,于是我试着不再说话,只用表情符号回复,但这样并没有抑制住他的表达欲,突然间我发现口号式的语言才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在他讲完又一段宏伟蓝图时及时插入一句“那就祝你成功了”,朋友的情商倒也不低,他立马回答:“嗯,但愿如此,有空再详聊吧。

”于是我这才终于下线。

这次经历让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在交谈的时候,愿意聊天的人总喜欢把话题说得更具体,而不想聊天的人则会顺着话题的方向直接概括出结论,言下之意是“我已经都知道,你不用再多说。

”在魔鬼约会学里,我们把概括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上堆,把具体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下切。

上堆就像在对话中升起一个防护罩,拉开了你和对方之间的距离,而下切则能传达出更友好更信任的态度。

需要强调的是,上堆并不一定是因为不愿交流,比如宅男面对自己的女神,内心虽然很想多聊,但由于过分紧张,说出来的话经常却是上堆的,结果导致交流冰冷生硬。

所以更准确些说,上堆的原因应该是内心的不安全感。

举个栗子男:你下班后喜欢做什么?女:最近在学瑜伽。

男:哦,瑜伽很好。

(评价总结式的上堆)男:今天一起吃饭吗?女:要加班。

男:哦,那改天再约。

(解决问题式的上堆)反之,人在安全感高的时候表达往往都是下切的。

比如有些阅历丰富的女孩,即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她们也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应付,如果仔细分析她们的语言模式,就会发现关键时刻她们说话都会带有下切。

栗子男:周末打算怎么过?女:在家休息。

男: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出门呀,我和朋友们正商量去郊游,听说xxx挺不错。

女:太羡慕了(下切感受),可惜我还要收拾屋子(下切原因),祝你们周末愉快了。

那么为什么人在安全感低的时候语言模式会上堆,而在安全感高的时候语言模式就会下切呢?因为上堆属于男性思维的一种,下切属于女性思维的一种,男性思维是人在低安全感(应激状态)时下意识会采用的思维方式,女性思维是人在高安全感(自然状态)时下意识会采用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把应激状态时的思维方式叫男性思维,是因为男人的生活多处于这种状态;之所以把自然状态的思维方式叫女性思维,是因为女人的生活多处于这种状态。

但是,当女人处于应激状态的时候她也会使用男性思维(职场上咄咄逼人的女人);当男人处于自然状态的时候他也会使用女性思维。

(酒桌上喋喋不休的男人)所谓应激状态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目标,或是进攻或是防御,或是获取或是逃避。

为了有效地完成任务,我们只关心跟目标相关的事物,并且尽量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经常预测未来的走向,即使关注过去也是为了探寻动机以便进行推理。

面对一个现象,我们会马上抽象出它与目标相关的特质,设想它的各种可能性,并且让自己做出相应选择。

作为适合应激状态的男性思维,其语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上堆、抽象概括、做出评价、解决问题、探求动机、预测未来、建立因果、推理总结、防御否定、目的优先、结果导向,以客观为标准。

所谓自然状态则是一段与目的无关的过程,我们会关注情境中的每一件事物,收集它们的信息,但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下一步,而是为了保持眼前的和谐。

面对一个现象,我们会了解它的细节,以便把握它与整体环境的关系。

我们也会关注过去,但那只是为了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参照来确认当下的状态。

自然状态并非拒绝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只不过不去人为干涉而已。

作为适合自然状态的女性思维,其语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下切、具体细节、表达感受、描述问题、关注过去、对照眼前、罗列现象、就事论事、开放肯定、忘却目的、活在当下、以自我为标准。

同样一个情境,对于有些人可能属于应激状态,对于另一些人却可能属于自然状态,这取决于当事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个性。

我们既可以通过别人采用的语言模式来判断他们属于哪种状态,也可以通过主动选择语言模式向别人传递出我们处于哪种状态。

以搭讪为例,搭讪对很多人都属于应激状态,所以那些缺乏经验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典型的男性思维。

栗子1 男:认识一下可以吗……女:为什么呀?男:因为我们很有缘(抽象概括的男性思维)【或者,因为你很特别(做出评价的男性思维)】栗子2 男:留个电话可以吗?女:这样感觉好唐突……男:人不都是从不认识到认识的吗?(防御否定的男性思维)栗子3 男:你在等人吗?女:在等我男朋友。

男:那咱们可以做个普通朋友吗(解决问题的男性思维)栗子4 男:我想认识你女:可以呀男:那留个电话吧(目的优先的男性思维)接下来再看看有经验的人在搭讪时是如何使用女性思维来传递安全感的。

栗子1 男:认识一下可以吗……女:为什么呀?男:刚才在电梯旁看见你,突然觉得如果不过来跟你说句话的话我今天一定会后悔的。

(具体细节的女性思维)栗子2 男:留个电话可以吗?女:这样感觉好唐突……男:我也觉得有点儿唐突,但实在很想认识你,找不到其他办法了(表达感受的女性思维)栗子3 男:你在等人吗?女:在等我男朋友。

男:你男朋友真有福气,能让女朋友等着(就事论事的女性思维)栗子4 男:我想认识你女:可以呀男:我今天恰好路过这里买些东西,你也是专门来逛街的吗?(活在当下的女性思维)…………多数人在交谈时都是通过下意识选择语言模式,并且还很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左右。

比如一个单相思男士讲述他的失败邀约,如果只是陈述事实(事实就是:他发出邀请后女孩拒绝了),那么会很容易得出人家不喜欢他的结论,因此为了回避这个倒霉的认知、逃避负面的情绪,他会使用因果关系的男性思维语言模式(他会这样说:“因为上周我约她的时候,她说看看这周有没有时间,所以我昨天约她下班后一起吃饭,但她好像心情不太好,所以最后我只好放弃了。

”)——因果关系的语句看似增加了行为的合理性,但可惜当事者只在那些符合自己愿望的事实之间去建立联系,人经常就是这样自己骗自己的。

应激状态与自然状态既是我们应对外界的姿态,同时也决定着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语言模式与心理状态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拿缺乏经验的说谎者来说,比如被妻子盘问的出轨丈夫,掩盖真相的目的再加上紧张的心态,会让他们的语言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男性思维。

妻子:昨晚干什么去了?丈夫:跟个朋友吃饭。

(抽象概括的男性思维,如果是女性思维表达,会把那个朋友的信息讲得具体一些——“我跟我们部门的xxx一起去吃饭了”)妻子:真的吗?丈夫:骗你我天打雷轰。

(转到未来的男性思维,如果是女性思维表达,会回到过去——“真的呀,我们昨晚在yyy吃的”)妻子:还敢撒谎,昨晚我就在yyy,根本没看到你!丈夫:你竟然这么不信任我!(探求动机、否定防御的男性思维,如果是女性思维表达,会进一步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解释——“亲爱的,yyy最近新开了分店,你去的是哪家呢?”)需要强调的是,一个被冤枉的好人由于极度紧张会也会导致男性思维,而一个有经验的说谎者因为训练有素却可能会使用女性思维,所以我们并不能单凭语言模式就去断定真伪,语言模式只是我们了解说话者心理状态的一个途径。

名人应对公关危机,同样可以看到语言模式跟心理状态的关系,比如当年韩寒被质疑代笔,在事件爆发的初期,赛车手是这样男性思维地——寒:没有作家可以自证(上堆的男性思维)寒:如果代笔,我看不到孩子长大(因果关系+未来时)寒:他们就是想搞臭我(动机论)事后韩寒自己也承认当时的表现太冲动了,男性思维的应对方式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不仅名人如此,网民骂架的语言模式经常也有同样套路:——这个傻x(做出评价的男性思维)——有本事你去如何如何(因果关系+未来时,完整句式——如果你对,那么你应该如何如何。

姊妹句是——如果我错,那么我将会如何如何。

但由于这里描述的未来一般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我没错&你不对)——一看就是为了炒作(动机论)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经常这样发言,那么同样会泄露他的生活可能比较缺乏安全感。

社会学有一派认为,群体心理也具有女性思维特征,应对公众就像应对女人。

你看那些老练的政客个个都是下切高手,好莱坞电影经常让总统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条小狗。

我一向觉得对泡妞最有启发的电影不是言情片而是政治片,外交辞令中经常会有极致的暧昧语言。

在对付女性思维的对象时(女人或群体),男性思维也并非毫无用处,不过既然是应激状态的工具,就应该用在刀刃上。

我个人十分喜欢的一部电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里有这样一场戏,记者福斯特现场采访尼克松,福斯特先声夺人地质问道:“你承认把美国带入深渊吗?”紧跟着就播放大段灾民流离失所的战地录像,按说如此下切的内容已经把总统钉死在案板上了,但老奸巨猾的尼克松一个出乎意料的上堆——“全都是我们的对手干的,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

”,他把对画面解读完全引向了相反的方向,接着总统又是一个漂亮的下切,他说出了一大堆缴获敌军枪支武器的具体数字,最后再充满深情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在匹兹堡遇到一个断臂的退伍军人,他用剩下的一条胳膊握着我的手说,如果你们再早一点出兵,我弟弟就不会被那帮暴徒杀死了。

”——就这样,政客用上堆下切的组合拳把记者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如果是使用男性思维,那么最好要具备鲜明的观点或者独特的视角,而那些人云亦云的道理或者显而易见的结论其实不讲也罢,但宅男跟女孩子的乏味聊天却往往都是在重复这个毛病。

比如在找女孩要电话的时候,女孩问:“为什么要给你电话呀?”即使同样做上堆式男性思维的回答,——“因为我不是坏人”就比较俗套,——“因为你不是坏人”则比较有趣。

作为听话者,语言模式的最大用处是帮我们判断说话者的心理状态,但前提是对方并不打算刻意欺骗,所以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男女关系的初期阶段。

因为在没有厉害关系的交往初期,女人没必要对追求者口是心非,尽管她们也经常有话不直说,但那是因为你对她而言还不具备个体意义,你只是她某一种社交关系的成员之一,她要用对那一类人说话的方式对你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