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4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

纪的全球发展中将增加人文的力量,人们的价值追求也将更多地从注重物 质质量转 向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 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4 . 非物质社会论 所谓 的非物质社会 , 就是数字信 息化社会和服务型经济社会 。 巨大 的科 技变革不仅涉及到技术和科学领域 , 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 非物质社会 的相关理论正是以高科技所推动 的 “ 第三次浪潮 ” 所催生出来 的新社会形态 的理论。 科学技术 的发展将大大促进“ 非物质主义 生活方式的实现和推广。 为非物质主义社会 的设计发展提供科学 的保障: 但同时 以 “ 非物质 ” 和信息 化为特点的后工业社 。会中存在的全球安全 、 技术伦理 、 能源与生态、 人 文关系等问题亦需得到足够的重视
社会 ” 正悄然而至 “ 信 息化 ” 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 人类 生活方 式 的世界化和 民族化将共存地发展, 信息通信手段的高度发展将促使“ 信息 无 国界” , 时空差别正逐渐淡化; 但每个 民族独特 的文化传统又将使他 们的 生活方式在走 向世界时保持个性 。 寻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 在2 1 世
科 学 论 坛 科Fra bibliotek鼍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 的 思想基础及 主要风格
苏 旭
( 徐州工程学 院机 电学院 工业设计教研室 2 2 1 0 0 0 ) 摘 要: 后工业社会 的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 就的, 而是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 并且在 后工业 社会时代 背景下发展起来 的。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理论有着广泛 的哲学、 文化及美 学背景 , 涉及 到后现代主义 、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危机等 一系列思想 。设计在社 会多元化和信息化 的时 代背景 中呈现丰富而复杂的状态 , 其观点风格也呈多元化特 点。 关键词 : 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 思想基础 主要风格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刘挺【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在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建立的,他将技术作为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力量,试图预测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是一个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连接起来的新的社会形态。
通过对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探析和批判,既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有益于理解、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态。
%The foundation of Bear’s post-industrial society was based on Marx’s theory on social development. He regarded technology as the fundamental force determining the social system upgrading with the intention to predict the future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s a new form of society connecting capitalism an d socialism. The exploration on Bear’s thoughts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 our belief in the truth of Marxism on the one hand and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new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on the other hand.【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13-16,92)【关键词】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社会主义社会;阶层;技术【作者】刘挺【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38.8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后工业社会”是持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在他出版于1973年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这一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则是知识和教育,它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是知识架构起来的社会。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看,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着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对后工业社会的提法还有非物质社会、信息社会等称谓,异曲同工,都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社会深刻的认识。
相比较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因为它内涵更丰富。
后工业时代,人们力图突破工业社会的种种观念和制度,力图做世界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不但设计自己的生活,而且设计未来“人”,这些观念的和物质的前提发生着复杂的、迅速的变化,这对于设计领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几乎把一切变化都归结到“设计”这一个纽带上去了。
一、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理念的思想基础后工业社会的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且在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理论有着广泛的哲学、文化及美学背景,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危机等一系列思想,主要分为下列几个方面:1.后现代主义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基础上的。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脱离了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传统思维模式,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以文化多元化为背景,以当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内在动力,表现在哲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是推动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之一。
贝尔的后工业时代理论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构建的,他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建立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技术决定论,试图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
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能人统治新型社会1959年贝尔第一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名称。
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到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成熟。
贝尔从工业社会出发,将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所谓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 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的这种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一批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和加工业即第二产业为主,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
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他认为,分析后工业社会,可分为技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三个部分。
经济的中轴原理是效益原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工具理性是根本原则、科层制是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政治的中轴原理是平等原则,文化的中轴原理是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原则。
(1) 在经济方面,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在前工业社会中,主要的产业部门是农业、矿业、渔业、林业等行业。
这些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可将其归类为第一产业。
这些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贝尔将其称之为“对自然的博弈”。
工业社会是指以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依靠机器大批量生产产品的社会。
工业社会的工作主要是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 4. 后工业知识社会学 •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主要根源是知识性 质的变化:知识的指数增长和科学的分支,新的智能技术 的出现,使用研究与发展预算来创立系统研究。 • 知识性质的变化,最根本的是理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 会的首要的主导因素,成为作用其他社会层面的中轴。而 这个根本性的变化是通过知识增长、知识分化、新• 贝尔着重研究知识转化为技术怎样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理论知识成为社会发展中轴如何引起阶级结构以及后工业 社会科学精神变化。
• 5. 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 • 现代社会由三个特殊领域—经济-技术领域、政治领域 和文化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各 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并依此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正是这 种领域间的冲突决定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1)经济-技术领域 • 根本目的—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 • 根本原则—工具理性; • 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科层制; • 在这个领域中,个人必然被当作“物”,而不是人来 对待,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
• 2)政治领域 • 是调解冲突的部门。起轴心支配作用的是平等原则:法 律平等、公民权利平等以及社会与经济权利平等。政治的 实质是统治者的意志的表现,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 借用大量的技术手段开展活动,因此而造成了一种普遍的 紧张形式。 • 3)文化领域 • 文化领域的特征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在这个领域, 个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压倒了质量与价值的客观标准, 决定着文艺作品的贵贱。表现自我和自我满足是文化领域 的轴心原则,这个原则通过资本主义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 作品表现出来。
• 2. “中轴原理”方法论 • 社会现实是无限复杂因素相互联系而织成的矛 盾关系网,仅从某一种单一视角把握不了社会各 种矛盾关系。因此,“中轴原理”首先强调社会 现实的复杂性和观察视角的多元性。认为从特定 视角把握到的矛盾关系,实质上抓住了观察者所 面对的诸种社会矛盾关系中的一种主要因素,然 后以此为轴心去概括和解释他所面对的社会矛盾。 • 中轴原理在肯定社会矛盾关系复杂性、多元性 同时,强调人们可以根据其主观需求,在复杂的 矛盾关系中选择一种最重要的关系或最重要的因 素作为轴心开展社会研究。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书报告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书报告1203408003 李慧敏摘要:本文概括了丹内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对“后工业社会”的提出背景、特征、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通过联系中国实际,从解读当前政策指向和预测未来社会变化两个方面对“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了实际运用,最后阐述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归纳;运用;启示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一)“后工业社会”思想的提出二战以后,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就是对这方面问题进行的探索与研究。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始于50年代末,期间经过不断酝酿与完善,于1973年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对“后工业社会”思想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和事例分析.(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比较资本主义与后工业社会是两个不同中轴所建构的不同概念图式,后工业图式涉及的是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技术面,而资本主义涉及的社会——经济面。
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中轴构建的一系列概念。
后工业与前工业、工业概念是处于同一种概念图式下的。
前工业部门主要是资源采撷的,它的经济是以农业、矿业、林业、以及天然气或石油等其他资源为基础的。
工业部门主要是利用能源和机器技术从事制造商品的。
后工业部门从事加工处理,其中电讯和电脑对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极其重要。
广泛地说,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
但是,后工业社会并不取代工业社会,就像工业社会并不消除经济中的农业部门一样。
新的社会发展消除了原来社会的一些特征,但是也加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三)“后工业社会”的表现贝尔以当前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作为出发点,从技术分析联系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权力中心、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未来西方社会进行了探索,他总结了后工业社会的某些新的方面:1、理论知识的首要性.每个社会都是存在于知识的基础之上,从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可以看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汇编和材料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2、新知识技术的产生。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4)

1410-全国-社会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社会学家是()(1分)A:斯宾塞B:马克思C:涂尔干D:孔德2、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五脏六腑”被用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提出者是()(1分)A:杨庆垄B:费孝通C:孙本文D:吴文藻3、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提出的社会现代化理论是()(1分)A:后工业社会论B:信息社会论C:世界体系理论D:依附理论4、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被称为()(1分)A:人文主义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C:实证主义方法论D:功能主义方法论5、在统计调查中,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被称为()(1分)A:问卷调查B:抽样调查C:普遍调查D:统计报表6、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被称为()(1分)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7、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被称为()(1分)A:矿产资源B:环境资源C:环境资源D:自然资源8、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是()(1分)A:文化市场B:文化模式C:文化特质D:文化产业9、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被称为()(1分)A:主文化B:亚文化C:次文化D:大文化10、费孝通曾经多次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概括的是()(1分)A:文化震惊B:文化融合C:文化自觉D:文化交流11、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被称为()(1分)A:再社会化B:正向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12、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是()(1分)A: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B: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C: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D: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13、权利和义务是有较为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被称为()(1分)A:先赋角色B:自致角色C:规定性角色D:表现性角色14、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这种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是()(1分)A:暗示B:交换C:模仿D:调适15、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1分)A:仪式B:符号C:象征D:语言16、“无孩家庭”被称为()(1分)A:丁克家庭B:重组家庭C:留守家庭D:失独家庭17、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可将其划分为()(1分)A:内群体和外群体B:大群体和小群体C: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18、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持这一观点的是组织管理理论中的()(1分)A:组织行为理论B:权变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人际关系理论19、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那么这个群体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是()(1分)A:乌合之众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资源动员理论D:搭便车理论20、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之一是()(1分)A:社会选拔B:减小就业压力C:知识技术创新D:社会化21、在失业的类型中,由于经济波动所造成的失业是()(1分)A:摩擦性失业B:周期性失业C:残余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22、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人到社区生活中来,这是社区的()(1分)A:社会控制功能B:社会化功能C:社会参与功能D:社会保障功能23、美国学者林德夫妇的名著《中镇》开创了社区研究中的()(1分)A:人文区位学理论B:类型学理论C:社区全貌研究D:空间结构理论24、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才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质资源要尽量就地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1分)A:自力原则B:民众需要原则C: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D:民主的原则25、在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中,平稳起步阶段是()(1分)A:1949年~1952年B:1949年~1954年C:1949年~1955年D:1949年~1957年26、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被称为()(1分)A:垂直流动B:代际流动C:结构式流动D:竞争式流动27、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研究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关系,这一观点来自于()(1分)A:价值冲突理论B:社会解组理论C:社会建构理论D:社会病理学28、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属于结构性问题的是()(1分)A:食品安全问题B:腐败问题C:毒品问题D:自然灾害问题29、在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中,为了根本变革社会制度,改善生产关系,从而产生的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被称为()(1分)A:社会改革B:自发变迁C:社会革命D:整体变迁30、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同时也是世界共同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依存性、关联性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被称为()(1分)A:现代化B:世界化C:地球村D:全球化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31、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2分)A:违法行为B:违规行为C:偏差习惯D:偏差心理E:偏差文化32、社会学的社会管理功能的表现有()(2分)A:建立规范B:提供模式C: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D:帮助人们合理选择E:反馈信息33、1977年,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可分为()(2分) A:小资产阶级B:工人阶级C:农民阶级D:知识分子阶层E:无产阶级34、消费社会的特征包括()(2分)A:消费是一种消费心理过程B: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C: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张D:消费主义盛行E:消费是一种文化35、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有()(2分)A:社会性B:普遍性C:特殊性D:集群性E:复杂性三、文字题(共12题,共60分)36、名词解释:显功能(3分)37、名词解释:文化(3分)38、名词解释:婚姻(3分)39、名词解释:劳动(3分)40、名词解释:偏差行为(3分)41、简述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标的实现(5分)42、简述社会学研究筹划阶段的主要工作(5分)43、简述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5分)44、简述初级群体的特征(5分)45、简述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5分)46、联系实际试述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10分)47、试述如何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10分)1410-全国-社会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考点】奥古斯特·孔德答案:D解析:孔德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三)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决策的 基本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贝尔尝试 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分析 和概念。
1、经济学方式和社会学方式
贝尔区分和比较了社会决策的两种方式(或者 说是社会生活的两个评判标准):经济学方式和 社会学方式。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经济学方式在资本主义社 会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作为建立在 工业社会价值体系基础上的经济学方式有严 重的局限性,贝尔评价:经济学方式基于这样一 个主张,即个人满足是计算成本和效益的单位。 由于经济学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病日趋显现,人 们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决策方式适应社会的发 展,贝尔认为这就是社会学方式。这种方式是 以“公共利益”为准绳。这种方式包含两个 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使所有的人都纳入社 会中来,有意识的确立社会公正,贝尔在此特别 强调社会对妇女、黑人等一些少数群体的纳 入;第二个问题是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物品服从 公共需要或政治需要,而不是服从个人需要。
(一)后工业社会具有以下五个 特征:
(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后工 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 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2) 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职业 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 。所谓职业分布,不 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 (3) 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 策的源泉,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 工业社 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与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 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 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 从政治上加以管学者不 断探索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未 来,寻找经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 之间的相互联系。 贝尔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 测初探》应运而生,这部洋洋数十万言 的巨著,使他获得美国“知识分子中的 知识分子”的美誉;并成为未来研究学界 的佼佼者。民意测验表明,他是美国最 受人尊敬的十大知识分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20 18
2.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化
(1)以较少成本生产较多商品,成为提高全世界生 活水平的火车头; (2)产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新阶级,是工作活动 的“参谋部”; (3)促进新思维方式的产生,把思维与行动的根据 从逻辑合理性转变为功能效用性。 (4)运输与通讯革命,使经济上产生了新的经济相 互依存和新的社会相互影响的情况; (5)美学感觉,尤其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发生了激 烈的变化。
美 国
财 产 关 系 轴
苏 联
资 本 主 义 的
技术轴
(横 轴)
印度尼西亚
( 纵 轴 )
集 体 主 义 的
中 国
2018/11/20
9
4. “中轴原理”的意义
贝尔认为,用不同的中轴观察、解释同类 事物,不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意义,而 且可以克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绝对论错误。
中轴原理在贝尔社会学中的地位:为划分 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研究后工业社会 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基本尺度和方法原则。
2018/11/20
20
科学精英的分布
(1)半数以上在自然科学领域,只有17%在 社会科学领域(半数是心理学家); (2)就业场所的特殊性。(企业界不到1/4, 大学占1/2以上)
大学是科学家集团作为新阶级发展壮大和 自主地作用于社会的基地。
2018/11/20
21
4.科学的精神气质
科学精神气质的核心是独立性。
朋克(Punk)
朋克教母:维斯特伍德 (Vivienne Westwood)
2018/11/20
30
布鲁斯音乐的变种,1950年代起开 始风行,后来演化出几十种不同风 格,其主导思想是粗砾、直接、疯 狂、充满自我解放的爆炸性,还有 表达诸如死亡、阴郁、悲悯、感伤 等情绪。摇滚乐的叛逆精神影响了 20世纪中叶以来无数青少年。
现代主义精神塑造的新人:企业家、艺术 家。
2018/11/20
26
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文化变迁
现代化以来,企业家与艺术家出现分离。 企业家变成文化方面的保守派;艺术家则 把企业家推崇的工作纪律、效益原则和工 业理性,视为套在人身上的枷锁。
同时,剧烈的社会变革,在打破原有信仰 的同时,却没有及时建立新的信仰目标。
17
2018/11/20
四、后工业知识社会学
1.知识
知识发展变化的社会作用。 知识性质的变化:后工业社会,理论知识 成为首要的主导因素,成为作用于其他社 会层面的因素。 “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 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经验性的结果,它 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 播给其他人。”
7
2018/11/20
2. “中轴原理”的特点
(3)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
从中轴原理观察到的主要问题,应当随视 野不同而发生变化。 (4)用中轴原理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 定论。 强调社会研究的条件性、具体性和相对性。
2018/11/20
8
3. “中轴原理”的示例
工业的
贝尔用 财产关 系和技 术水平 两种中 轴的转 换来说 明中轴 转换导 致的变 化及必 要性。
二、“中轴原理”方法论
1. “中轴原理”
社会历史包含着无限复杂的矛盾关系,从不同角 度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矛盾关系,概括出不同的社 会结构。 社会学家们所谓的社会结构,都是依据特定的原 则,选取了特定的观察视角,对特定社会矛盾关 系所作出的理论概括。那些被称之为社会结构的 实质上就是这样产生的“概念性图式”。这种形 成概念性图式的方法或原则就是“中轴原理”。
6
2018/11/20
2. “中轴原理”的特点
(1)强调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观察视 角的多元性; (2)强调重点性原则;人们在复杂的矛盾关 系中选择时,会受到其自身主观价值因素 的影响。
贝尔认为,中轴原理是否定因果论的方法 论,其目的在于揭示贯穿联结在一起的社 会结构中的中心结构或中心因素。
2018/11/20 19
3.后工业社会的知识阶级
有创造性的杰出科学家和高层专业管理人 员;工程师和具有教授地位的中产阶级; 技术员、低级教职员和教育助理人员组成 的无产阶级。
后工业社会中知识阶级的三种构成在数量 上均快速增长,其中,科学家是知识阶级 中增长较快的部分。(1964,47.5万)
2018/11/20
27
现代主义思潮引发的混乱
现代主义思潮以新、奇、特且不断变换的 形式,势不可挡地向各种文化领域进军, 同大众文化发生广泛的结合。 现代主义宣扬个性、自我和本能,并一次 对抗工业和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秩序和工具 理性。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主义不断走向 自我否定、自我毁灭。
2018/11/20
少年时期,对马克思和共产主义产生极大 热情。1935~1939年,先后就读于纽约城市 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担 任多所大学教授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3
2018/11/20
主要著作
贝尔撰写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著作。宣扬 “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和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等。 1973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运用哲学、 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的多重视角,对 已经展现在美国的后工业社会做出概括。 1976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分析了后工 业社会文化矛盾的实质、内容和表现形式, 探询摆脱文化矛盾的途径。
科学的传统精神气质:普遍性、社团性、 不谋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科学的精神气质发生 变化:社会存在形式发生变化,职业社团。 (内部官僚科层化、外部同政府机构密切 联系)
2018/11/20
22
4.科学的精神气质
在后工业社会,科学精神气质和科学活动 方式的变化主要在于:科学的意识形态化 和科学的政治化。
4
2018/11/20
基本学术思想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政治活动领域的主体是个人,而非家族、 公司、教会等集体,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 之间应当是平等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对麦卡锡的极右 思想和社会革命思想,鼓吹“意识形态终 结论”,试图走中间路线。
5
2018/11/20
反基督巨星、哥特摇滚恶魔 玛丽莲· 曼森 (Marilyn Manson)
2018/11/20
31
2018/11/20
10
三、后工业社会的变革
1.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后工业社会概念不是对一种新社会形态的 完整概括,仅仅是对因为知识和技术在生 活中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而导致中轴变化 并针对重点问题作出新的概括。
2018/11/20
11
2.后工业社会的五个方面变化
(1)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 性经济; (2)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 导地位; (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 为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4)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 行鉴定; (5)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第四讲
本讲主要内容
生平、著作和主要学术贡献 “中轴原理”方法论 后工业社会的变革 后工业知识社会学 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
2018/11/20
2
一、生平、著作和基本学术思想
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东欧犹太移民 家庭。出生不久,父亲离世,被 寄托在孤儿院长大。因而心智成 熟较早。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两种力紧密相连, 具有相互亲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宗教冲动力”节节败退、“经济冲动力” 成为唯一、统治性的力量。
2018/11/20
25
3.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的分析
现代主义精神早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就已 产生: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再是群体、行会、 部落或城邦,他们都逐渐让位给个人。个 人拥有自决权力,应获得完全自由。(个 人主义、理想主义)
2018/11/20 16
贝尔同马克思在社会结构理论上的根本对 立,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系和社会中心 任务的观点。 前工业社会:绝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掘和 提取自然资源的工业:矿业、渔业、林业、 农业。生活的目的就是同自然竞争。 工业社会:商品生产的社会。与经过加工 的自然界进行竞争。 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是人与人 之间的竞争。
理论知识超越经验上升到首要地位。 (1)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形式与性质发生了 变化。(化学工业) (2)经济学领域的两种革命空前提升了理论 知识的地位。(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计算 机等工具在经济学方面的运用)
2018/11/20
14
技术控制与技术鉴定
与工业化初期不同,后工业社会中人们利 用技术分析与预测来制定发展战略。主要 受到当时已经流行的信息论、控制论、系 统论、博弈论等新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2018/11/20
15
3.贝尔与马克思的不同
贝尔认为:自己与马克思不同,并不是社会结构 的这些变化决定着政治或文化的相应变化,而是 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向社会的其余部分提 出了问题。 (1)社会结构是一个旨在协调个人行动以达到特殊 目的的职能结构。 (2)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制度提出了“管理”问 题; (3)强烈依靠认识能力至上和理论知识至上的新的 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与文化发展的趋势相冲 突。
2018/11/20 12
就业结构方面的变化
服务业的划分:
个人性质的(零售商店、洗衣店、汽车修 理、美容店等)
企业性质的(银行业和金融业、房地产、 保险业) 运输、通讯和公用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