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大肠杆菌病

兔大肠杆菌病
兔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邢台市兽医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发病情况

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4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128只,死亡率为32%,7月16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 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恩吉诺(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

2.病兔群与健康群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按说明饲喂,连用5天。

3.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治疗:方剂为郁金45g、银花45g、连翘45g、大黄50g、栀子20g、诃子 35g、白芍20g、黄芩20g、黄柏20g,水煎服(此方剂供本场500只左右的兔一天服用)连用3天。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3天控制死亡,5天兔群恢复正常。

分析与讨论

1.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又经常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变或其他疾病等协同作用时,导致肠道菌系紊乱,仔兔、幼兔抗病力降低,即引起发病。病兔体内排出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又经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所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消毒,给予稳定全价平衡饲料,及时发现随时隔离,将会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本病。

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一般群养兔发病率高于笼养兔,主要是群养兔卫生条件差造成的。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易产生抗药性。为了准确投药,一定要及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佳药物给予治疗,并配合中药效果更好。

兔大肠杆菌病又称粘液性肠炎,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暴发性肠道性疾病,以断奶后不久的幼兔多发,且病程长,反复发作,死亡率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兔均有易感性,尤其以1-2月龄幼兔易感。

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下降,被毛蓬乱,精神不振,拉两头尖的粪便,之后拉胶冻样粘液,渴欲增加,畏冷打颤,磨牙,有的流口水,最后绝食衰竭而死。

剖检可见肠道内容物有胶冻样粘液,小肠充血、出血、水肿。

鉴别诊断大肠杆菌病与肠球虫病有一定相似性,球虫导致干稀粪交替出现,但粪便无胶冻样粘液,膀胱内有大量积尿,小肠和盲肠粘膜上有白色米粒样球虫结节,粪便镜检有球虫卵囊。而大肠杆菌病的病例中,粪便镜检无球虫卵囊。粪便或结肠内容物有胶冻样粘液。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兔群体质,注意通风换气,兔舍和笼具定期消毒,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刚断奶的仔兔不易饲喂过饱,并定期投放抗菌素,发现病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治疗

(1)肌注庆大霉素3000单位/公斤体重,地塞米松0.03毫克/公斤体重;口服氟哌酸0.02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连用3-5天。

(2)肌注庆大霉素3000单位/公斤体重:地塞米松0.03毫克/公斤体重,复方黄连素0.1毫升/公斤体重。每日2次,连用3-5天。

(3)肌注氨苄青霉素0.05克/公斤体重:地塞米松0.03毫克/公斤体重;口服氟哌酸0.02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连用3-5天。

(4)口服土霉素25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连用3-5天。

(5)环丙沙星饮水,或恩诺沙星饮水,每日2次,连用3-5天。

兔大肠杆菌病又名粘液性肠炎,是由某些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肠道性传染病。该病以下痢、流涎为特征,常引起其它疾病的并发和继发。在有些地区的种兔场

该病十分严重,发病率达5%-80%,死亡率6%-50%,给养兔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现在以本次诊治的一起兔大肠杆菌病例作一报告。

1 发病情况

我县某一大型规模化兔场饲养的兔于2009年8月份出现大量死亡,主要发生在35-50日龄的幼兔,母兔也有部分发病。开始发病数量较少,2天后,发病数和死亡数都增多,最多时每天死亡30多只,共发病300余只,死亡100多只。发病期间,场主用过青霉素、氯苯胍、磺胺嘧啶等药物,并对发病严重的母兔用青霉素进行静脉注射,但效果不佳。

2 临床症状

急性者不见任何临床症状即死亡。病程长短不一,短的在两天内死亡,长的可拖至6天死亡。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部臌胀鼓气,不愿活动,部分兔粪球细小,呈老鼠屎状,成串,并呈两头尖的干粪球,或外包有透明、胶冻样粘液,常卧于兔笼一角,逐渐消瘦,随后出现拉稀便,肛门、后肢及腹部被毛粘有大量粘液或黄色至棕色的水样粪便;有的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涎,最后陷入脱水状态,迅速消瘦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死兔剖检大多数可见结肠和盲肠扩张严重,内有透明胶样粘液,粘膜充血,浆膜上有出血斑点,有的盲肠壁呈半透明状,内有多量气体;少数可见盲肠、结肠内容物较硬,有胶冻样粘液,肠壁上有出血斑点;有的可见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粘膜上有针尖状出血点;空肠、回肠肠壁薄而透明,内有半透明胶冻样气液混合物;肝脏肿大而易碎;心脏局部有小点状坏死病灶;肺充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显微镜检查

对急性病例取病死兔的肝、脾、心、血和肠系膜及肠内容物作为病料。将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卵圆形杆菌,大小约为0.4-0.7μm×2-3μm,多单在或成双。

4.2分离培养

利用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对肝、脾、心、血和肠内容物等进行培养,37℃温箱内过夜培养,营养琼脂平板上长出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低而隆凸的无色菌落;麦康凯上呈粉红色菌落;鲜血琼脂的溶血性不定。

4.3生化试验

取纯培养物接种,能迅速分解葡萄糖和甘露糖,产酸;大多数菌株能分解乳糖、半乳糖、鼠李糖、山梨醇、木糖、麦芽糖;半数菌株能发酵蔗糖;不分解尿素,不能利用枸橼酸盐,J-K试验呈阴性,LM 试验呈阳性,不液化明胶,不产生硫化氢,产生靛基质,不能还原硝酸盐。

4.4 动物试验

4.4.1 小鼠接种试验取分离物腹腔接种小白鼠,每只小鼠接种0.2ml,接种后1只24小时内死亡,1只36小时内死亡,对照组安然无恙。

4.4.2 易感兔接种试验取分离物腹腔接种40日龄左右易感仔兔,每只接种1ml,接种后第2天就开始出现初期症状,第3至第7天内死亡,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病例相同。

4.5药敏试验

用平板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氟哌酸、硫酸庆大霉素最敏感,对卡那霉素、新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不敏感。

5 防治

5.1 疫苗防治

发病后马上用兔大肠杆菌灭活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每兔皮下注射2ml。尽管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接种疫苗后仍有防治本病的效果。

5.2 药物治疗

饲料中加入盐酸环丙沙星进行全群防治。对兔舍、器具用百毒杀进行彻底消毒,加强饲料管理,1周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免费论文网。

6 小结和讨论

由于本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平时尽早实施疫苗免疫。在有该病的地区或受威胁区,应合理实施免疫接种,建议首次免疫日龄在20—30日龄,以便尽早获得免疫力,减少经济损失。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在气候骤变时要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中文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本文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结构及其致病机理等进行分析描述,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大肠杆菌;致病性;危害;预防 The English 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E.c oli) are usually called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 is found in 1885,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normal bowel flora, that is part of the pathogen. Until the 20th century, realized some special type of escherichia coli serum of people and animals, especially for the infants and young (birds), often cause severe diarrhea and seps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 analysis of reference, the study. Keywords:escherichia coli;The pathogenicity;Hazards;prevent 一、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1]

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

禽大肠杆菌病就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得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得多种疾病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关节炎、肉芽肿等,并能导致胚胎与幼雏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给免疫防治带来一定得困难,药物防治仍就是控制禽大肠杆菌病得主要手段。yz、ag365yz、ag365 本文就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作一简述。yz、ag365yz、ag36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yz、ag365yz、ag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病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胞壁得合成。yz、ag365yz、ag365 1、青霉素类。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易吸收。阿莫西林耐

酸较氨苄西林强,该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阿莫西林得血清浓度比氨苄西林高1、5-3倍。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谱等同于氨苄西林,但体内效果则增强2-3倍。yz、ag365yz、ag365 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升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升,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1日2次。yz、ag365yz、ag365

2、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对酸与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等优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因较贵而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临床上应用得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她啶、头孢吡肟。yz、ag365yz、ag365 头孢噻呋就是美国普强于80年代开发成功得兽医专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该药199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头孢噻呋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G+菌、G-菌及一些厌氧菌有很强

大肠杆菌病

第一节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菌, 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随着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病原:大肠杆菌 流行病学 1、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家畜和家禽发病。 2、易感动物: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下,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20天,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牛:生后10天以内多发。羊:生后6天至6周多发,鸡:常发生于3~6周龄。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3、传染源:病畜 (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4、传播途径:当仔畜吮乳、舔或饮食时,可经消化道感染。此外,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猪。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6、发病诱因:仔畜未及时吸吮初乳,饥饿或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气候剧变,易诱发本病。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场,畜 (禽)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消毒不彻底,是加速本病流行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仔猪大肠肝菌病

症状与病变 仔猪: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 1.黄痢型又称仔猪黄痢潜伏期短,生后12小时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日,较以更长者少见。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经一定时日,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 病理变化 脱水严重,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2·白痢型又称仔猪白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腥臭,性粘腻。腹泻次数不等。 病程2~3天,长的1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病理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3.水肿型又称猪水肿病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发病率虽不很高,但病死率很高,给小猪的培育造成损失。与饲料及饲养方法改变、气候变化等有关。初生时患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病猪静卧,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发呻吟声或作嘶哑的叫鸣。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短的仅数小时,一般为1~2天,也有长达7天以上的。病死率约90%。

大肠杆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郑琳红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鸭、鹅,以及各类珍、特禽,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急性败血型、卵黄性腹膜炎和生殖器官损害较常见,危害性也最为严重。本文主要在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与防治等方面对禽大肠杆菌病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流行特点;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禽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E. coli )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慢性传染病的总称。其病型和病变复杂多样。本菌抗原结构复杂,血清型多,变异菌株不断出现,分布极广,不同地区有不同血清型,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甚至同一养殖场同一种群也可能有多个血清型。本病的普遍性,给养禽业造成严重威胁和重大经济损失[1,2]。 禽大肠杆菌病常继发于其他致病因子或与其他致病因子一同作用,使其表现得复杂多变,往往使真正的罪魁祸首得以掩盖。禽大肠杆菌病发病频繁,容易反复发作,加上用药较乱,病原菌血清型多、抗原结构复杂,极易产生耐药性,使其防不胜防。1976年Smits等发现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支原体感染与大肠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气雾免疫法及支原体感染大幅提高大肠杆菌感染率[3]。 1.病原学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见菌,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健康,抵抗力强时,这些菌株不表现致病性,当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特别是在应激情况下,其致病性增强,引起发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凡有哺乳动物和禽类活动的环境空气、水源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当禽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饲料质量不好、禽舍污染严重时,该病传播途径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交配等途径水平传播,还可通过其它多种途径,使种蛋被污染而进行垂直传播[1]。 禽大肠杆菌病病原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染色均一,不形成芽孢,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有时大小和形态可能是多变的,许多菌株有运动性,有周身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2001年7月12日隆尧县魏庄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我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1年7月12日,河北省隆尧县魏庄村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3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10-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96只,死亡率为32%,7月18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二、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三、病理变化 共剖检12只病死兔,皮下干燥,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粘膜充血、出血。十二支肠、回肠、盲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并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液体、并伴有气泡,有的呈红褐色水粥样,有的呈灰褐色粘液状。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胆囊扩张、粘膜水肿。 四、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取胶冻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

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兔的肝、脾及肠内的血样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后,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浅灰色的菌落(直径约2-3mm)。挑取上述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红色菌落;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再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无夹膜的杆菌。取红色菌落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 3、生化试验:将上述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发酵管,结果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少量产酸,产气少。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三糖铁斜面穿刺后,斜面和底面均变黄。 4、动物实验:将培养24h肉汤培养物,用生理盐水1∶1稀释均匀,按0.4,0.3,0.2,0.1ml,腹腔注小鼠(体重13-15g)各4只,空白对照组4只,每只注射(生理盐水与普通肉汤1∶1稀释)0.4ml,结果24-48h后,除空白对照组4只小鼠无异常外,其余各组相继全部死亡。剖检死鼠,呈典型的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涂片镜检及分离培养结果同上。 5、药敏试验:采用常规纸片法,本菌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庆大、链霉素中毒敏感,痢特灵低敏,对青霉素不敏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五、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2%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5天。

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物

- - .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的多种疾病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关节炎、肉芽肿等,并能导致胚胎和幼雏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给免疫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药物防治仍是控制禽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手段。yz.ag365yz.ag365 本文就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物作一简述。- - 考试资料

- - . yz.ag365yz.ag36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yz.ag365yz.ag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病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胞壁的合成。yz.ag365yz.ag365 1、青霉素类。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主- - 考试资料

- - . 要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易吸收。阿莫西林耐酸较氨苄西林强,该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阿莫西林的血清浓度比氨苄西林高1.5-3倍。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谱等同于氨苄西林,但体内效果则增强2-3倍。yz.ag365yz.ag365 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升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升,1日2-3次。- - 考试资 料

- - . 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1日2次。yz.ag365yz.ag365 2、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对酸和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等优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较贵而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临床上应用的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yz.ag365yz.ag365 - - 考试资料

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非常容易在防疫密集时刻或强应激时发生属于条件致病性病原,因此在一些时间点上进行控制。1、两周龄以内两周内特别在7日龄和14日龄左右极易发生,应严格控制温度,注意通风换气,添加敏感药物。2日龄前温度维持在35℃以上,以鸡背温度为标准,临床以10%出现张口呼吸为标准,特别在冬天非常关键,适当高温育雏可明显降低一些疾病发生率,3日龄开始递减温度,通风,换气。温度每天递减0.5~1℃,到24℃时,不再递减。通风换气应使用排风扇,以免造成舍内温差过大。适时通风可保证适宜的湿度,可避免因湿度大、空气污浊诱发大肠杆菌病。控制温度同时添加药物预防,可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每克加水10~20kg,连用3d。或者和氧氟加替联合应用。2、21~35日龄这一阶段是鸡大肠杆菌病的高发阶段。饲养管理上要求温度控制在24℃左右,进一步加强通风,添加药物预防大肠杆菌病,还应注意添加抗球虫病药物预防球虫。预防大肠杆菌病可采用氨基糖苷和林克霉素类联合应用。如阿米卡星饮水,1g阿米卡星加水20kg,连用3d。加上林可霉素1g兑水10kg。抗球虫药可用地克珠利饮水或用三字球虫粉全天量1次饮水,既可防大肠杆菌病又可防球虫病,此阶段成果亦可维持半个月左右。3、35~55日龄此阶段易发生大肠杆菌性关节炎及大肠杆菌性肠炎,采用左旋氧氟沙星全群饮水,15g5左旋氧氟沙星加水200kg,并配合林克霉素连用3~5d。即可控制大肠杆菌病,也可控制慢性呼吸道病。此外,大杆感染部分来源于不洁的饮水,因此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消毒,带鸡消毒非常关键。国内部分专家不提倡对鸡群进行带鸡消毒,认为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者会对肠粘膜造成损伤,个人认为这个担心并不存在。做为人用饮用自来水都含一定浓度的漂白粉,何况鸡呢?只要浓度控制好即可。常见大杆药物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类。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日2次。2、头孢菌素类。临床上应用的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并不好不建议进行口服给药。用法与用量:头孢噻呋、曲松、噻污:1日龄肉鸡肌注每千克体重为2.2-5mg.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兽医临床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用法与用量: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1):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以阿莫西林计),1日2次。⑵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效价比2:1):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以氨苄西林计),1日2次。以上药物临床讲严格属于一日多次用药,长时间投服,但是下面老百姓饮水系统不好保证,因此建议集中饮用,缩短给药时间,以免外界酶系统对本类药物的破坏。二、氨基糖苷类本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几乎完全从粪便排出,可用作肠道感染用药,肌注给药后吸收迅速,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用于大肠杆菌败血症治疗须用肌注给药,不便于禽的群体用药。本类药物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用法与用量:⑴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5-7.5毫克。⑵盐酸大观霉素:混饮每1升水500-1000毫克(效价),连用3-5天。⑶硫酸安普霉素混饮每升水250-500毫克(效价),连用5天。⑷硫酸新霉素:混饮每1升水35-70毫克(效价),连用3-5天。以上药物需要集中给药,不适合全身感染状况。以不中毒为限。在碱性条件下药效比酸性好。三、四环素类用法与用量:盐酸多西环素混饮每升水50-100毫克。该类药物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不稳定,因此建议集中给药,酸性条件下药效更好。四、氯霉素类氯霉素因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而禁止使用于所有食品动物。其他药物特点是抗菌谱广、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无潜在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用法与用量:⑴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 ⑵氟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毫克。五、抗菌中草药中草药的抗菌作用一方面通过中草药

羊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一、羊痘 症状发痘前,可见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从鼻孔流出黏性或脓性鼻漏,呼吸和脉搏增快。经1—4天后开始发痘。发痘时,痘疹大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如眼的周围、唇、鼻翼、颊、四肢和尾的内面、阴唇、乳房、阴囊及包皮上。开始为红斑,1-2日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成灰白色水疱,内含清凉的浆液,此时病羊体温下降。由于化脓菌的侵入,水疱逐渐变浑浊而成脓疱。随后脓疱破裂或内容物干涸,形成棕色痂皮,脱痂后痊愈。 防治方法: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尾内或股内皮下注射0.5毫升。 二、羊炭疽 症状:多为急性,突然发病。患羊昏迷、眩晕、摇摆、倒地、呼吸困难、全身颤栗、磨牙、口鼻流出血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内羊即可死亡。羊病情绪缓和时,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后期全身痉挛,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对病程稍缓和的病羊,采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毫升,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绿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内注射1次。疫苗有无毒炭疽芽孢苗,对绵羊可皮下接种0.5毫升;Ⅱ号炭疽芽孢苗,皮下注射1毫升。 三、羔羊大肠杆菌病

症状: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败血型多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或不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运动失调,磨牙,视力障碍,多在发病后4-12小时死亡。下痢型多发于2-8日龄的新生羔,病羊最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带气泡,有时带有血液。病羊可以发病24-36小时死亡,死亡率15%-17%。 防治方法: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2次肌内注射。呋喃唑酮,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2-3次内服,新生羔羊每日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毫升;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100毫升;对于有兴奋症状的病羔,用水合氯醛0.1-0.2克加水灌服有很好的疗效。 四、羊衣原体病 症状:流产型:潜伏期50-90天,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关节炎型:感染羔羊发病初期体温高达41℃-42℃,食欲减退,支关节肿胀、疼痛。有些羔羊同时发生结膜炎,病程2-4周。结膜炎型:水肿,大量流泪,病程6-10天,角膜溃疡的羊病期可达数周。 防治方法:可肌内注射氯霉素,每千克体重注射20-40毫克,每天1次,连用1周。或肌内注射青霉素,每次80万-16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结膜炎型患羊可用土霉素软膏涂眼治疗。 五、关钩端螺旋体病 症状:潜伏期4-5天,一般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例可表现发热、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抗菌药物正的不确使用 用户往往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但药敏试验普及率低用药盲目性大,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另外药物的滥用造成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调,也是大肠杆菌病一个常见的诱发因素。 2、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非常普遍,免疫抑制性疾病会造成机体整个防御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局部免疫受损,导致免疫抑制或低下增加了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 3、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 导致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免疫抑制性疾病,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感染或使用毒力偏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造成法氏囊的损伤淋巴细胞减少,分化成熟受阻,导致免疫抑制。 5、使用由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 也可能导致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 6、我国除三黄鸡以外的肉鸡群。 均不使用马立克疫苗,使我国大多数肉鸡群都存在由强毒马立克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 7、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优势血清群 大肠杆菌抗原结构复杂,由菌体抗原、荚膜抗原和鞭毛抗原三部分组成。目前已知抗原有种,而这些抗原可组合成大量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造成国内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立的优势血清群,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血清型相差也较大甚至在同一鸡场同一鸡群也可以存在多个血清型。 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抗原交叉保护力较弱,所以不可能制备一种能够覆盖所有血清型的超广谱疫苗。而且大肠杆菌的免疫原性不强,因此即使是菌苗质量良好,血清型对应的灭活菌苗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时,免疫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鸡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于感染鸡的日龄、抵抗力、大肠杆菌致病力和感染途径不同而可以由许多症状和病变不同的病型,如胚胎、幼雏死亡和脐炎、急性败血症、气囊炎、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输卵管炎、肠炎、大肠杆菌肉芽肿,大肠杆菌脑病以及全眼球炎等十多个病型。世界所有养鸡业发达地区和国家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近十多年来,大肠杆菌已成为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所以鸡大肠杆菌已成为养鸡业中的世界性问题。 致病性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是本病的病原。据报道我国已发现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约50个,主要的为O1、O2、O35、O78和O143等。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剂常用浓度可在数分钟内将它杀死。 流行特点: 1、外表健康鸡群的肠道中常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栖居(约占肠道中大肠杆菌总数的10%—15%)经粪便排出,污染鸡舍内外环境、土壤、垫料、饲料、饮水、料水槽、鸡笼、种蛋,孵化器等。当鸡群抵抗力由于气候、疾病或应激因素而下降时,则逐渐增强毒力、增殖数量,所以大肠杆菌也是一种条件病原菌,常常成为某些传染病如慢性呼吸道病,法氏囊病等的继发病或并发病。 2、各种日龄的鸡都能感染发病,但幼龄鸡的易感性更大。火鸡、

鸭、鹅和鸽等也都能感染发病。大肠杆菌病鸡和痊愈鸡是主要传染源。增强了毒力的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和带菌蛋以及病死鸡尸污染鸡舍内环境、通过呼吸道和结膜(污染的空气、飞沫、飞尘)、种蛋(蛋内带菌和蛋壳染菌)和消化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在中小型养鸡场(户)的鸡群中的大肠杆菌病等还可经由鸡贩子污染的手、鞋、衣服和鸡篓传播。鸡贩子经常带着鸡篓走东场窜西户,进鸡舍看鸡议价,捉鸡手和鸡篓从来不消毒也不换鞋和衣服,就把病原菌带进(传播)健康场(户)。 3、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和流行,但以秋季、冬季和初春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剧烈以及南方地区7-9月份气温过高,热应激大,本病容易发生,比较多发。 主要症状及剖检病变 1、胚胎、幼雏死亡和脐炎种鸡有大肠杆菌性卵巢炎、输卵管炎时,病菌侵入种蛋内成为蛋内带菌。当种蛋孵化前或孵化过程中沾污粪便和污染灰尘是为蛋壳染菌。病菌通过蛋壳微孔和板块间隙钻入,穿透卵膜而感染鸡胚。这两种情况的结果往往是在孵化过程中繁殖导致鸡胚在孵化后期和出壳死亡,卵黄黄绿色粘稠以及干酪样;也有在孵化的后三周内陆续死亡的。一般在6日龄内死亡最多。凡在3-4天以上死亡的常有心包炎、卵黄吸收不全;有的发生脐炎,病雏肌肉松弛,腹部增大,体表湿润,脐口闭合不良(正常的出壳后72小时内愈合),肿胀发炎,全身衰弱,多在出壳后数天内死亡,病死率可高达25%-50%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4767072.html,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伟胜李玉保王守荣等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8期 摘要:大肠杆菌病为畜牧养殖业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于抗生素进行控 制。随着大肠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急需寻找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噬菌体是能够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分离纯化方法、保存方法、形态、pH值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分子生物学以及应用方面作了简要概述,并对以后的科研和应用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852.61+2 文献标志码: A[HK]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008-03 近年来,由于畜牧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升高 [1],同时,抗生素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噬菌体作为一类能够感染和裂解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宿主专一、不产生耐药性 [2]、使用安全 [3-4]等优势,在美国已应用于儿童腹泻疾病的治疗 [5]。因此,噬菌体有望在防控畜牧业肠道性疾病中替代抗生素。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和保存方法、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大肠杆菌噬菌体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 目前研究发现的病毒种类数量庞大,其中大部分是噬菌体 [6]。大肠杆菌噬菌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普遍存在。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多种大肠杆菌噬菌体,并对所分离的噬菌体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在养殖场的鸡粪 [7-8]和污水中 [9],以不同的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到不同种类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在养猪场的粪便中,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 为宿主菌分离并纯化了1株噬菌体PK88-4 [10];在城市的污水中,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为宿主菌分离出裂性噬菌体 [11]。此外,在医院的污水中,用大肠杆菌E1~E17共17种细菌做指示菌分离出1种广谱噬菌体IME11 [12]。 2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方法 对于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大致可以分为采样、富集、分离、纯化4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包含1种或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自身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状况将不同方法组合,进而得到最佳的分离纯化方法。

兔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邢台市兽医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发病情况 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4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128只,死亡率为32%,7月16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 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恩吉诺(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 2.病兔群与健康群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按说明饲喂,连用5天。 3.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治疗:方剂为郁金45g、银花45g、连翘45g、大黄50g、栀子20g、诃子 35g、白芍20g、黄芩20g、黄柏20g,水煎服(此方剂供本场500只左右的兔一天服用)连用3天。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3天控制死亡,5天兔群恢复正常。 分析与讨论 1.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又经常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变或其他疾病等协同作用时,导致肠道菌系紊乱,仔兔、幼兔抗病力降低,即引起发病。病兔体内排出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又经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所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消毒,给予稳定全价平衡饲料,及时发现随时隔离,将会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本病。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目录 沙门氏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坏死杆菌病 (4) 大肠杆菌病 (6)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9) 羊败血性链球菌病 (12) 小反刍兽疫 (15) 传染性脓包(羊口疮) (24)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有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上多变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和发生食物中毒。 病原 沙门氏菌属是一大属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沙门氏菌属可分为5个亚属,亚属下为血清型,共有2020个血清型。兽医上重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几乎都在亚属Ⅰ中。我国发现的血清型约近200个。许多型沙门氏菌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尤其是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毒素有耐热能力,75℃经1h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对人、家畜和家禽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畜禽均可感染。但幼年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在猪,

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者发生较多。在牛,以出生30~40天以后的犊牛最易感。在羊,以断乳龄或断乳不久的最易感。 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有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畜。病畜与健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有人认为鼠可传播本病。 据观察,众多健康的畜禽的带菌现象(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动物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可变为活动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家畜,毒力增强而扩大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育成期羔羊常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孕羊则主要在晚冬、早春季发生流产。 本病在畜群中发生后,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动物还可表现为流行性。 下列因素可促进本病的的发生: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分娩、手术;母畜缺乳;新引进家畜未实行隔离检疫等。 症状 羊主要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本病据临床表现分为下列二型。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文献综述题目: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家禽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病源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ichia coli,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肉芽肿(Hjarre 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CRD)、禽蜂窝织炎、肿头综台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脐炎及卵黄囊感染。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复杂,仅国内报道的就有80余种之多,对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疾病并无理想的疫苗来预防,多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菌药在控制大肠杆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不断增多,耐药机制的不断变迁,特别是大肠杆菌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大肠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养殉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血清型;抗菌药;耐药株 1 大肠杆菌介绍 1.1大肠杆菌起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 i)由德国细菌学家(Theodor Escherich)于1885年发现,可在当初认为E.coli是人和多种动物的肠道内的常驻菌,且分布非常广泛。直到20泄纪中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尤其引起幼儿和幼畜、禽的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引起多种动物发生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1-2]。由于肠杆菌病其抗原性复杂,血清型多样,引起动物发生大肠杆菌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多发生于幼龄动物,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3]。 1.2大肠杆菌形态结构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生物学分类属于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一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EntembactcmI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n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la)、大肠杆菌种(E .coli)。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长约2-3微米,宽约0.6微米,有时似球形,无芽胞,有鞭毛,周身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刘蔚雯 11动科类丁颖班 【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致病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持续的不当使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近年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现状、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以及减少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措施综述如下。 【关键字】大肠杆菌细菌耐药性抗生素 大肠杆菌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人和动物出生后数小时即可经口进入消化道后段,大量繁殖而定居,终身伴随,并经粪便不断散播于周围环境。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随着抗菌药物长期的大量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变迁。大肠杆菌的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出现使大肠杆菌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而且还造成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师姐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并从多方面阐述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1.1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抗生素在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抗生素和抗菌药被广泛、长期使用,细菌的耐药情况也逐渐凸显出来。世界各地均有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的报道。目前病原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70%以上,对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的耐药率也达50%以上。瑞普公司研发中心药敏实验发现,近几年在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有80%大肠杆菌已对其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在试验中同时发现,家禽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普遍,占所有耐药菌株的50%以上,且仍呈现上升趋势。二重、三重耐药菌株所占比例下降,而五重、六重、七重耐药菌株占主导优势。在实验中发现一株对12种抗菌药都产生耐药性的超级

耐药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耐药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11-24T09:37:43.3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坤友 [导读] 由于大量使用以及滥用抗生素,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非常严重。 刘坤友(柳江县人民医院广西柳江 545100)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19-03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也存在。它具有生长快、易培养、易变异等特点。大肠杆菌易感人群是婴幼儿、老年人、旅游者等[1]。2006年全国9个城市13家三甲医院总结的院内感染致病菌常见的病因构成为:葡萄菌属占 19.2%,绿脓杆菌占13.8%,克雷伯菌属占13.4%,大肠杆菌占12.2%,不动杆菌属占9.7%,肠球菌属占6.1%,其他致病菌占25.6%[2]。可见大肠杆菌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主要导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并经常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ruemic syndrome,HUS)、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 等并发症[1]。2006年美国大肠杆菌的感染率稍有上升(3.4例/10万人),其中O157:H7血清型大肠杆菌逃脱消毒剂的作用和荧光的检测现在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局部流行;我国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河北、宁夏等省均有O157 : H7血清型大肠杆菌发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3]。2006年冬天我国腹泻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卫生部已经紧急通知要及时上报腹泻病例,对腹泻病例加以监控,并对病因进行了调查研究,有些是由诺瓦克病毒感染,有些是病因不明。大肠杆菌也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此次腹泻是不是与大肠杆菌有关,还没有权威部门进行排除。可见近年来大肠杆菌感染常有发生,感染率逐渐升高,感染率上升势必造成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因此耐药性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 一、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由于大量使用以及滥用抗生素,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非常严重。2005年桓新,马颖等[4]人调查6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对其耐药率高低顺序为:青霉素类(青霉素99.0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79.72%)、氨基糖甙类(链霉素48.98%,庆大霉素 43.88%)、氯霉素41.84%、喹诺酮类(氧氟沙星37.76%,诺氟沙星36.02%)、头孢类(先锋 V9.18%,先锋必素6.12%)。对三类以上抗生素均耐药的占71.0%,耐药谱以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为主。因此选用敏感药物是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为主,而且由于喹诺酮类有毒副作用小,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价格适中等特点,现在使用量已经超过头孢类药物,但是耐药率也逐渐升高,我们必须控制此类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上世纪60 年代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人们打开了喹诺酮系列药品的大门[5]。萘啶酸是第一个报道的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的药物,第二代喹诺酮药物是氟喹诺酮类,其以结构中含氟原子为特征。目前主要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它们对G+或G-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呼吸道、胃肠道、软组织感染以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原菌有广谱抗菌活性。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在选择性压力下不断发展其耐药机制,造成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内治疗显示,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1988年为100%,1995年为60%,2005年为10%。这与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容易产生耐药性有关,但也与近年来临床以及养殖业滥用此类抗生素有关[6]。我国每年生产的700吨喹诺酮,仅这一种抗生素就有一半用于养殖业。由于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升高也促使了人类源性细菌耐药率的升高。正因为细菌在喹诺酮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7] ,近年多个大医院ICU报告大肠杆菌耐环丙沙星者高达70%以上,甚至更高。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 其药敏谱越来越窄,可选择药物的余地也越来越小。随着多重耐药增加,联合用药的效果必然也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增加了治疗成本,同时缩短了新药的应用周期,增加了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耐药性通过多种途径造成的交叉传播,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8,9]。因此解决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机制研究 抗生素之所以有杀菌、抑菌作用,是与细菌不同部位上的靶位蛋白结合,抑制其功能而生效。细菌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改变靶位蛋白结构,使抗菌药与其结合力下降或不能结合而出现耐药。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DNA回旋酶是由2个A 亚基和2个B亚基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gyrA和gyrB基因编码。DNA回旋酶是Ⅱ型拓扑异构酶的一种,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此酶结合到双链DNA环的其中一环上造成一缺口,允许另一DNA环由此穿过,然后连接DNA链,再生DNA环[10]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DNA回旋酶阻止DNA环的重新连接从而抑制DNA的合成起作用,DNA双链的解链和DNA合成的抑制对于细胞来说是致命的[11] 。从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学来说,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主要的靶位蛋白是DNA回旋酶,尤其是gyrA基因改变最常见,其次是gyrB,gyrB突变促进gyrA突变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尚无资料表明gyrB突变作为独立的耐喹诺酮类的机制。拓扑异构酶Ⅳ是由2个C基因和2个E基因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与DNA回旋酶的同源性很强,对DNA的作用机制与DNA回旋酶几乎相同。gyrA和parC的N 末端均有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quinolones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 有关的区域,在此区发生氨基酸的替代影响了喹诺酮类药物与酶结合的紧密关系,从而使其耐药性增加[12]。可见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突变的主要基因是gyrA。如果能够抵抗gyrA基因发生耐药性突变或者诱导gyrA进行回复突变,对控制耐药性的产生以及有效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 三、研究农村地区耐药性大肠杆菌gyrA基因突变特点的意义及展望 由于滥用抗微生物药物,加快了微生物耐药基因蔓延的速度。而不同地区人群用药不同,可能产生的耐药不同,对抗耐药的作用也会不一样。但不管如何,耐药性的产生,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延长患病时间,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使流行病发生的时间更长,使其他人感染的危险性增大,使抗感染的费用急剧增加。对耐药菌治疗的所需费用为敏感菌的100倍,如美国因耐药性而使抗感染每年多花400亿美元,其中仅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每年要多花费1.22亿美元,院内感染每年要多花费45亿美元[13]。虽然没有确切报告因大肠杆菌耐药付出的沉重代价,但是大肠杆菌也是主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能对不同地区的耐药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对抗耐药的药物选择就会有针对性,对治疗的效果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既存在着许多有致变作用的诱变剂,同时也存在着抗变剂。这为我们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筛选抗变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筛选抗变剂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大进展,且逐渐成为防癌、防畸、防病的一条有效的化学预防途径。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蔬菜类、茶叶、中药等具有抗诱变作用[14-17]。中药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长期以来在防病、治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