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细菌、病毒详细特征介绍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病原微生物分类情况

简述我国病原微生物分类情况

简述我国病原微生物分类情况我国病原微生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多个大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

下面将对每种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1.细菌: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可以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水、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等各种环境中。

它们可以被分为五个主要类别: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厚壁菌、拟杆菌和放线菌。

在我国,一些常见的病原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鼠疫杆菌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肺炎、腹泻等。

2.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于细胞内进行繁殖。

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病毒可以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大类。

在我国,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各种呼吸道、消化道、性传播等疾病。

3.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水中。

根据真菌的生活形态,真菌可以分为酵母菌和菌丝菌两大类。

在我国,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皮肤癣菌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的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和皮肤癣等。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依靠其他生物寄生而生活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的不同器官中,如肠道、肝脏、血液等。

在我国,一些常见的病原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血吸虫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和血吸虫病等。

5.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体和土壤中。

根据原生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细胞结构,原生动物可以分为滑动型和胞内型两大类。

在我国,一些常见的病原原生动物包括阿米巴原虫、银屑病虫等,它们可以引起人们的原虫病。

总体而言,我国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包含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并引起各种不同的感染和疾病。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过程中,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致病菌知识点总结

致病菌知识点总结

致病菌知识点总结致病菌是一类能够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并引起感染。

了解致病菌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致病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常见的疾病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微生物类群。

一、致病菌的分类致病菌按照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四大类。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弯曲状等不同形状,生活方式也多样。

许多细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结核菌引起肺结核、沙门氏菌引起肠道感染等。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等部位,引起的疾病包括白癜风、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宿主体内或外引起疾病。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疟疾、血吸虫病、疥疮等。

二、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菌具有一系列特定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病原性、传播性和致病机制。

1. 病原性:病原性是指致病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一般来说,病原菌的病原性取决于其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和扩散能力,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内毒素等病原因子。

2.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致病菌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许多致病菌对环境的要求较低,能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存活。

3. 抗药性:抗药性是指致病菌对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的耐药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很多致病菌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

4. 毒力:毒力是指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内毒素等对宿主组织的损害能力。

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致病菌的毒力有关。

5. 传播性:传播性是指致病菌在不同宿主间传播的能力。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

细菌-真菌-病毒区别

细菌-真菌-病毒区别
西医治疗思路
针对病毒类型使用对应的抗病毒药
抗生素,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
中医治疗思路
培养人体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
1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成型的细胞核,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
2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真菌少数是单细胞。
3细菌细胞壁组成为肽聚糖,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
感染后
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只有进入了人体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病毒感染后,先进入人体血液内,形成病毒血症。随后只能严格地寄生在人体靶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
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能独立生活,能进行进行自我繁殖,在人体内合适的条件下,如各种粘膜上就可能自我繁殖使人致病。
病毒
细菌
结构
无细胞器,由基因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者是核糖核酸(RNA)或者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本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
大小
纳米级
0.2—100微米
观察
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自我繁殖
不可以
可以感Βιβλιοθήκη 方式亲密接触、也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也可通过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传播
只要改变细菌的繁殖条件就可能杀死细菌把病治好。
其他
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它还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误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而造成肝细胞损伤。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除抗病毒治疗外,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4生殖方式上细菌为分裂生殖,真菌多样。

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

它们具有以下的特征:1. 细菌(Bacteria):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呈球形、杆状、螺旋状等多样化,大小仅为几微米。

细菌具有细胞壁,内部则包含细胞质、核糖体和染色体等结构。

细菌不具备真正的细胞核,其基因组不包裹在核膜中,而是浸于细胞质中。

细菌可以根据需氧性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其中一部分的细菌能够利用光合作用进行独立自主的生存。

2. 真菌(Fungi):真菌是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一类生物体。

它们通常由菌丝形态构成,菌丝之间可以通过分生孢子繁殖。

真菌具有分为子实体,可分为子实体菌与子实体霉。

子实体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而子实体霉则包括了蘑菇和伞菌、露菌等。

与细菌不同,真菌的细胞壁透性较低,它的生长速度比较缓慢。

3.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只能在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

病毒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组成,没有细胞质或细胞核。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其当作自己的"工厂"来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从而进行繁殖。

病毒不能自主进行新陈代谢,需要依靠它们所寄生的细胞来提供能量和资源。

4. 原生动物(Protozoa):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异养生物,它们属于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原生动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养分,例如摄食、吸收或囊泡摄取等。

它们具有细胞膜、细胞核以及其他细胞器官,包括细胞质、线粒体和食品囊泡。

原生动物的形态多样,包括虫状、杆状、球状等。

5. 藻类(Algae):藻类包括多种单细胞或多细胞植物,通常以光合作用为能源来生存。

藻类的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叶绿体和核,它们还具有细胞壁来提供支持和保护。

藻类形态多样,包括单细胞的球形藻、多细胞的海藻以及链状藻等。

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细菌参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循环过程,包括氮循环和碳循环等。

2024版图解细菌、真菌和病毒区别

2024版图解细菌、真菌和病毒区别

变异能力强
由于病毒基因组较小且缺乏修复 机制,因此容易发生突变和重组, 产生新的病毒株。这使得病毒具
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变异性。
05
对人类影响及防治策略
细菌对人类影响及防治方法
影响 引起各种感染症状,如肺炎、脑膜炎、腹泻等。
食品和水源污染,导致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
细菌对人类影响及防治方法
个人卫生
01
共生与寄生现象探讨
细菌
与动植物共生时,可提供维生素 等有益物质;寄生时则可能引起
疾病。
真菌
与动植物共生时,可参与物质循环 和分解有机物;寄生时则可能引起 真菌感染。
病毒
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通 过复制自身遗传物质并利用宿主细 胞资源进行繁殖,对宿主细胞造成 损害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04
繁殖方式及周期对比
细菌繁殖方式与周期
二分裂法
细菌通过细胞质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实现增殖。
繁殖周期
细菌的繁殖周期相对较短,通常包括潜 伏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在适宜条件下,细菌可迅速繁殖,数量 呈指数增长。
真菌繁殖方式与周期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
真菌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如接合、子囊孢子等)和无性生殖(如芽生、裂殖等) 进行繁殖。
病毒
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 生存,广泛存在于动植物、 微生物及人类中。
不同环境下适应性分析
细菌
能在高温、低温、高盐、 高酸等极端环境下生存, 通过产生芽孢等方式抵抗 不良环境。
真菌
能在干燥、潮湿、酸性、 碱性等环境下生存,通过 产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和传播。
病毒
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弱,但 在适宜的宿主和环境下能 快速繁殖并引起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感染源接触。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某种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分类。

1. 病毒:病毒是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的微小颗粒,不能自行繁殖和生长,必须寄生于细胞内使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

病毒的种类很多,包括DNA病毒、RNA病毒、复制时转录病毒和反转录病毒等。

2.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一般在寄居体表或者内部生长繁殖。

细菌种类众多,形态多样,不同的细菌形态和繁殖习惯决定了它们所引起疾病的不同状态。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包括丝状真菌、酵母菌等。

真菌靠生长分裂繁殖,能够感染皮肤、黏膜、内脏等不同部位,引起真菌感染性疾病。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扁虫、索虫、吸虫等。

寄生虫靠侵入宿主体内进行代谢或生殖活动,引起感染性疾病。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寄生方式,可以将寄生虫分为原生动物、单细胞原虫、多细胞寄生虫等。

总之,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方式,研究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微生物科普课

微生物科普课

微生物科普课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生物。

它们无处不在,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喝的每一口水、吃的食物中,到我们的皮肤上,甚至是我们的体内。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们,但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微生物主要分为三大类:细菌、真菌和病毒。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1. 细菌: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形状各异,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繁殖,速度非常快,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

2. 真菌:真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常见的如霉菌、酵母等。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繁殖,也可以通过菌丝体生长。

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和各种有机物中。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复制繁殖。

病毒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例如噬菌体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细菌感染,而流感病毒则可导致流感。

二、微生物的作用1. 分解者: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到关键作用。

2. 生产者:某些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如蓝藻和绿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食物。

3. 病原体:某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细菌和病毒就是常见的病原体。

4. 抗生素和生物防治:一些微生物能够产生抗生素和其他化学物质,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可以用于疾病的防治。

例如抗生素的产生开创了医学的新纪元。

5. 生物工程应用:在工业生产和生物工程中,许多微生物被用于生产各种产品,如食品、酒精、酶制剂等。

在生物技术领域,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应用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改变和操作生命过程。

6. 环保应用:一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例如废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7. 维持生态平衡:微生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疾病的病原体分类

疾病的病原体分类

疾病的病原体分类疾病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病原体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传染性非细菌微生物五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类病原体的特性、病原机制和相关疾病。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通常以分裂繁殖,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

它们引起的疾病通常通过侵入生物体、产生毒素或干扰生理功能等方式导致。

1.1 病原机制细菌感染通常分为表面感染和内部感染两种类型。

表面感染通常导致局部炎症和溃疡,如脓疱、疖肿等。

内部感染则侵入机体组织和细胞,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如败血症、肺炎等。

1.2 相关疾病细菌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风湿热等。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有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二、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微生物,依托于寄主生物进行复制。

病毒粒子很小,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使寄主细胞受损或死亡。

病毒通常寄生在动植物、昆虫、细菌等寄主体内。

2.1 病原机制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通过利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和复制机制,利用寄主细胞的资源产生大量新的病毒颗粒。

病毒复制最终导致寄主细胞破裂或凋亡,释放出更多病毒颗粒。

2.2 相关疾病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种类非常多,包括流感、感冒、艾滋病等。

常见的病毒病原体有流感病毒、腺病毒、乙肝病毒等。

三、真菌真菌是一类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微生物,可以分为真菌和酵母两类。

真菌多为多细胞生物,而酵母则为单细胞。

真菌通常寄生在植物、动物皮肤及黏膜上。

3.1 病原机制真菌感染通常借助特殊的酶,如角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破坏寄主组织,从而侵入并生存于寄主体内。

真菌还可以通过释放毒素引起寄主的过敏反应。

3.2 相关疾病真菌引发的疾病广泛存在,包括皮肤感染、肺部感染、阴道感染等。

常见的真菌病原体有白色念珠菌、癣菌、孢子菌等。

四、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无法独立生存,在其他生物(寄主)内寄生和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细菌、病毒详细介绍
一、真菌病害
1、定义
真菌性病害是个庞大的家族,在蔬菜上出现的约有1000种,常见的有800种左右,占整个蔬菜病害的80%,所以看到一种病害首先要考虑其是不是真菌性病害。

真菌病害是目前已知病害中种类最多的病害,约占病害种类的80%-90%,各类病害中以真菌病害的症状类型最多,可以出现在植物的各个部位。

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是在受害部位出现真菌的繁殖器官,真菌在植物上形成的特征称为病症,是诊断病害是否属于真菌病害的主要依据。

真菌病害的症状有的十分明显,可以用于诊断病害的种类和真菌的种类,有的可以用病症和植物受害部位特征(病状)相互配合来初步诊断病害种类,的要将病症在显微镜进行观察,鉴定病菌种类,再诊断病害种类。

真菌病害症状的出现时间不一,有的病害初期就出现明显的病症,有的在病害的后期才出现病症,有的病害的初期症状与后期症状相似,有的病害初期和后期症状差别很大。

这些特点在真菌病害鉴定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真菌病害标本采集时真菌必须要有完整的病害症状。

2、常见症状
(1)白粉类:在花、果、叶及嫩枝上覆盖白色粉状物,后期在白粉物上出现散生状针头大的颗粒,颗粒由白变黄,最后变黑。

这类病害通称白粉病,是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

如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月季白粉病、紫薇白粉病。

(2)煤污:在叶、枝、果实表面覆盖一层煤烟状物,很易用手擦去。

常称为煤污病。

这种病害发生通常与蚜虫、木虱、蚧虫密切相关,病菌大多属于子囊菌中的小煤菌目和煤菌目,半知菌中的多种病菌。

如枸骨煤污病、大叶黄杨煤污1病。

(3)锈粉:叶、果、枝、干上出现疣状、条状、毛状或毡状突起,后期常破裂,散出淡黄色、桔黄色、锈褐色或黑色粉状物,是病菌不同阶段的孢子,常称为锈病。

病菌属于担子菌中的锈菌目。

如杨树锈病、梨锈病。

(4)霜霉:可为害叶、果、嫩枝,以叶片最为明显,在叶片背面形成灰白色霜状物,霜状或稀或密,叶片正面往往黄色,无明显边缘,常称为霜霉病,病菌属于霜霉属。

如葡萄霜霉病、月季霜霉病。

(5)白绢:通常危害靠近土面的叶、茎、根颈,环境潮湿时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干燥时菌丝易消失,后期产生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期乳白色逐渐变黄变褐,常称为白绢病。

病菌属于半知菌中的小菌核菌。

如马蹄筋白绢病、白三叶草白绢病、结香白绢病。

(6)斑点:花、果、叶上局部组织患病死亡后出现的症状。

形状有角斑、圆斑、条斑、不规则斑,颜色有灰色、褐色、红色,有的病斑边缘和中间颜色一致,有的不一致,病斑大小不一。

根据病斑形状、颜色、大小名称为圆斑、角斑、灰斑、褐斑、黑斑、轮纹、枯斑等等病名,后期病斑上出现霉层、黑点等各种颜色、形状、病症、霉层类病菌大多属于半知菌的丛梗孢目。

如大叶黄杨叶斑病、西府海棠叶斑病。

小点状类病菌大多属于半知菌的球壳孢目和圆盘孢目,如桂花枯斑病,山茶灰斑病。

(7)炭疽:与斑点相似,但颜色常常是黑褐色,病斑上有轮生状排列的小黑点,潮湿时黑点出现粉红色胶状黏液,其是炭疽病特有的症状。

炭疽病也出现在果实,茎干和芽上。

病菌属于半知菌的黑盘孢目刺盘孢属。

如葡萄炭疽病。

(8)畸形:植物受害部变大或缩小,生长不匀,失去原来形状。

后期在受部位出现病症。

如外囊菌引起的桃缩叶病,外担子菌引起杜鹃叶肿病。

(9)溃疡:发生在枝干皮层,病斑形状有圆形、近圆形、长形,通常病斑周围稍隆起,中部组织死亡,下陷,干裂。

后期常产生小黑点,或盘状物,病菌通常属于半知菌和子囊菌。

如杨树水泡性溃疡病。

(10)腐朽:发生在乔灌木的枝干或根部木质部,使木质部变质、变色、腐朽,树干内因木质部腐朽出现空洞,枝干遇强风易折断,受害部位表面后期往往出现大型真菌繁殖体,如木耳、蘑菇或马蹄状等各种形状繁殖体。

病菌大多属高等担子菌的多孔菌、伞菌,如柳树腐朽病,桃树木腐病。

(11)腐烂:常分为湿腐、干腐二种。

多汁部位破坏解体后产生湿腐或软腐如梨轮纹病在果实上的症状。

含水量低植物组织软硬部位病死后产生的组织死亡,称为干腐,在枝干上常与溃疡相似,如各种树干的枝枯病。

(12)猝倒和立枯:大多出现在播种育苗的苗木上。

小幼苗根颈部发生腐烂使植物猝然倒,由于发生过程迅速,地上部分仍保持正常膨压,维持正常状态,称为猝倒。

若幼苗根颈已木质化,颈部腐烂后不倒伏,地上叶子干枯,称为立枯。

这类病害大多由半知菌中的丝核菌、镰刀菌引起。

3、特征
真菌性病害必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一定有病斑存在于植株的各个部位。

病斑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多角形、轮纹形或不定形。

(2)病斑上一定有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颜色有白、黑、红、灰、褐等。

例如黄瓜白粉病,叶上病斑处出现白色粉状物。

再如瓜类与番茄灰霉病,受害叶片、残花及果实上出现灰色霉状物。

细菌性病害在蔬菜上出现的细菌性病害约有300种,常见的有100余种,占整个蔬菜病害的10%左右。

从外部形态来看,蔬菜细菌性病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1)叶片病斑无霉状物或粉状物。

长不长毛是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的重要区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症状相似,叶片都出现多角形病斑,容易混淆,湿时病斑上长有黑色的霉,而角斑病则没有。

(2)根茎腐烂出现黏液,并发出臭味。

有臭味为细菌性病害的重要特征,如大白菜软腐病。

(3)果实溃疡或疮痂,果面有小突起。

例如番茄溃疡病、辣椒疮痂病。

(4)根部青枯,根尖端维管束变成褐色。

例如辣椒青枯病。

病毒性病害蔬菜病毒性病害有200种左右,常见的有50种左右,约占整个蔬菜病害的5%。

其特点有:种类少;危害大,能使蔬菜减产3—5成,重则绝产,为蔬菜的毁灭性病害;分布广,几乎所有植物都有病毒病,甚至一种植物同时有1—4种病毒病;防治难,无特效药。

为害顶部嫩叶的蔬菜病毒性病害,有3种外部表现:
(1)花叶表现为叶片皱缩,有黄绿相间的花斑。

黄色的花叶特别鲜艳,绿色的花叶为深绿色。

黄色部位都往下凹,绿色部位往上凸。

(2)厥叶表现为叶片细长,叶脉上冲,重者呈线状。

(3)卷叶表现为叶片扭曲,向内弯卷。

为害果实的蔬菜病毒性病害,主要表现在成熟期果实上有条斑。

例如番茄条斑型病毒病,在果肩部出现青白色,后渐变成铁锈色。

用刀剖开果实,皮里肉外有褐色条纹。

再如辣椒条斑型病毒病,从果实的尖端向上变黄色,在变黄的部位上有短的褐色条纹,且向内凹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