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汽车悬架车架及车身扭转刚度匹配的研究_周忠胜

合集下载

汽车扭力梁式后悬架系统的匹配设计-20130719

汽车扭力梁式后悬架系统的匹配设计-20130719

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扭力梁式后悬架系统的匹配设计刘立峰(1),赵亮(2),张电(3)(1.2.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沈阳3.辽宁曙光汽车集团,丹东)摘要:通过Benchmark分析建立设计目标,使用Altair软件进行剪切中心计算和刚强度模态分析,使用ADAMS软件建立柔性体扭力梁进行仿真分析,依据分析结果优化CAD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台架和道路试验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

关键词:扭力梁式后悬架,Benchmark,设计目标,剪切中心,Altair,ADAMSMatching Design of Rear Twist beam Suspension System of VehicleLifeng Liu(1),Liang Zhao(2),Dian Zhang(3)(Automobil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Brilliance,SHENYANG 110141)Abstract: Establishing design targe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Benchmark, completing the analysis of the shear center stiffness strength and modal with Altair software, Using ADAMS to establish twist beam flexible body model and complete the kinematics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Finally verifying this design scheme by the bench test and road test.Keyword: Rear twist beam suspension, Benchmark, Design target, Shear center, Altair, ADAMS引言:扭力梁式悬架最早应用于1974年的大众海风牌汽车,历经近40年的改进设计,主体结构仍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主要由承受侧向力矩、垂向载荷的横梁和左右可上下摆动的纵臂、弹簧托盘、减震器下支座、衬套安装套管焊合而成,通过弹簧、减震器、衬套来实现车轮与车身之间的柔性连接,达到支撑车身和减震的作用,左右车轮介于独立悬架的不直接相连与非独立悬架的刚性连接之间,故这种悬架也称为半独立悬架,横梁还兼起横向稳定杆的作用。

基于HyperMesh的轻型越野车车架有限元分析_王京涛

基于HyperMesh的轻型越野车车架有限元分析_王京涛

80.21
前后端弯曲振动
90.97
前端左右振动
106.13
前后端扭转振动
114.56
前后端扭转振动
139.79
前端弯曲振动
22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 &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201第15年期9

“人-车-路”闭环仿真研究
孙 维 汉1,顾 宏 斌2
车 架 是 一 个 弹 性 体 ,具 有 无 限 自 由 度 ,可 以 计 算 出 很 多 结 果 ,但 一 般 只 需 计 算 出 正 常 情 况 下 的 振 型 。 因此,对车 架 车 身 进 行 自 由 模 态 分 析 时,只 提 取 前 10个阵型对应的模态结果。应 用 HyperMesh 中 的 模态分析模块,得出车架 前 十 阶 振 型 (如 图 6~9 所 示 )及 对 应 的 固 有 频 率 (如 表 4 所 示 )。
4.3×1.8×1.8 2.90 1.60 0.61 0.64
质 量/kg
自重 载重 总重
3 000 600
3 600
性能参数
最 大 爬 坡 度/% 最 大 行 驶 侧 坡/%
接 近 角/(°) 离 去 角/(°) 最 小 转 弯 直 径/m 最 小 离 地 间 隙/m
55 55 47 34 12.1 0.230/0.240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46期 Highways &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19
基于 HyperMesh的轻型越野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王 京 涛 ,杨 世 文 ,李 鹏 ,杨 军
(中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2021有限元分析下越野车备胎车架的结构改进设计范文2

2021有限元分析下越野车备胎车架的结构改进设计范文2

2021有限元分析下越野车备胎车架的结构改进设计范文 摘要:本研究对象选择高机动型越野车,车架结构和车操控、安全、可靠、经济等性能息息相关。

越野车行驶承受载荷也复杂,可导致车架扭转、弯曲以及变形等,刚度不足的区域可能出现裂纹。

利用静态分析法,并使用惯性释放法,对于车架强度进行计算,将约束点反力应力以及变形问题产生的影响有效消除,保证该数据获取的精准性。

关键词:越野车;车架; 有限元分析; 结构优化; 0引言 我国的汽车技术资源相对匮乏,并且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汽车生产之后,主要利用试验方式对于设计问题展开检验,不但耗时耗力,而且可靠性不高,存在较高风险。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有限元软件的应用,能够对于汽车、零件等展开分析,建立计算模型,通过模态分析掌握车架动态性能,进而对其结构加以优化。

在振动理论不断发展过程中,越野车制造商高度关注动态仿真测试对于车身结构设计产生的影响。

在越野车行驶过程,可受到动荷载,并且在时间不断推移之后,当外界的激励频率和某一零件或者整车的固有频率高度吻合,极易产生共振问题,致使车身材料出现疲劳失效这一问题。

借助静力学以及动态特征展开仿真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能够为越野车的结构优化以及整车性能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1有限元分析介绍 所谓有限元分析,主要是借助数学近似法,模拟几何图形以及荷载工况,并通过有限元单元对于真实系统展开分析,通过有限量探究未知量,甚至无限量。

简单来讲,有限元分析的过程也是化繁为简的过程,使用大量简单函数替换复杂的函数模型。

流程为先建模,之后将结构离散化,对单元以及整体展开分析。

2越野车车架的有限元分析 2.1模态分析 在高机动型越野车结构中,车架属于其承载系统,对于其展开模态分析,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车架振动特点,进而判断其是否和整车需求相符,避免出现设计、布局等缺陷,导致车身产生共振问题。

对车架展开有限元分析,能够为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按照模态分析这一理论,车架结构自振的频率和其结构阻尼矩阵以及外力等不相关,故此,分析越野车的车架模态时,无须将荷载问题考虑其中,将荷载以及约束条件去除[1]。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分析及实验研究》范文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分析及实验研究》范文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分析及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物流业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重型载货汽车在运输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作为影响汽车行驶平稳性和舒适性的关键部分,其匹配效果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性能表现。

因此,本文针对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匹配分析,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其性能表现。

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概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连接发动机和车架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振动和噪声的传递,保证发动机和车辆的平稳运行。

该系统包括悬置支座、减震器、橡胶衬套等部件。

合理的匹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可以显著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三、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分析(一)匹配原则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匹配应遵循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原则,同时要考虑发动机的振动特性、车辆的行驶环境等因素。

(二)匹配要素1. 发动机参数:包括发动机的重量、尺寸、振动频率等。

2. 车辆参数:包括车架的刚度、载重等。

3. 悬置元件的选型:选择合适的悬置支座、减震器、橡胶衬套等。

4. 匹配优化:根据实际需求,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四、实验研究(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匹配效果,分析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表现。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使用振动测试仪、加速度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安装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实际道路测试和实验室振动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发动机的振动数据、车辆的行驶平稳性数据等。

2.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减震效果、噪声控制效果等。

3.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匹配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结论通过对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匹配分析及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合理的匹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传递,提高车辆的行驶平稳性和舒适性。

2. 在选择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发动机参数、车辆参数以及使用环境等因素,确保匹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基于转向和强度特性的扭力梁悬架优化研究

基于转向和强度特性的扭力梁悬架优化研究

基于转向和强度特性的扭力梁悬架优化研究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辆悬架优化已成为了汽车工程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悬架系统对于汽车的驾驶感受和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扭力梁悬架是一种常见的汽车悬架形式,其主要通过扭转梁的柔度和刚度综合控制车身的悬架行程。

本文将通过转向和强度特性的扭力梁悬架优化研究,来探究如何优化该悬架的性能。

首先,对于扭力梁悬架的转向特性进行优化。

在汽车悬架系统中,转向特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关系到汽车的转向性能和稳定性。

在扭力梁悬架中,悬架刚度和柔度对于转向特性的影响较大。

如果悬架刚度过大或过小,将导致转向时抖动或者不足的稳定性。

因此,针对扭力梁的悬架系统,可以通过优化悬架组件的弹性模量和极限载荷来达到更好的转向特性。

其次,在扭力梁悬架中,强度对于悬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非常重要。

悬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将承受来自路面不平和汽车自身振动的高强度载荷,因此强度不足往往会导致悬架的疲劳寿命过短或者失效,最终影响到整个汽车的安全性。

因此,通过优化悬架组件的材料强度和截面形状来提高悬架的强度是很重要的。

最后,扭力梁悬架的优化需要综合考虑转向和强度特性。

在实际的悬架设计中,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悬架刚度和柔度,以保证转向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也需要优化悬架的材料和截面形状以提高强度和疲劳寿命。

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耦合,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和权衡,方能达到最佳的悬架优化效果。

总之,转向和强度特性是扭力梁悬架优化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方面。

在悬架设计中需要针对这些特性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汽车的驾驶感受和安全性。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悬架优化将成为汽车工程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且其在汽车性能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也将不断提高。

在扭力梁悬架的优化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需要考虑。

例如,车辆驾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也是汽车工程师关注的重要点。

在扭力梁悬架的优化中,可以通过调整悬架的刚度和柔度,以及调整减震器和弹簧的参数来优化车辆驾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扭力梁悬架一体化疲劳寿命方法研究

扭力梁悬架一体化疲劳寿命方法研究

图1 试验方法和CAE方法相结合的一体化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图2 扭转刚度试验100500-50-1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试验值分析值12108642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0 0.5 1 1.5 2 2.5 3 3.525 25.5 26 26.5 27 27.5 28 28.5 29 29.5 30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1000800600400200025 25.5 26 26.5 27 27.5 28 28.5 29 29.5 30应4002000-200-40010 111213141516171819208006004002000-200-400-60010 11121314151617181920应变(m i c r o s t r a i n )图6 整车简易多体动力学模型图10疲劳寿命分析图3 结论与展望(1)本文以某型轿车扭力梁后悬架为例,首先在后悬架静态刚度试验的基础上,对后悬架有限扭力梁悬架一体化疲劳寿命方法研究作者:伊斯武, 黄妙华, 张继伟, 罗欢, YI Si-wu, ZHANG Ji-wei, HUANG Miao-hua, LUO Huan作者单位:伊斯武,张继伟,YI Si-wu,HUANG Miao-hua(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襄阳,441004), 黄妙华,罗欢,ZHANG Ji-wei,LUO Huan(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武汉430070)刊名:汽车科技英文刊名:Automobile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13(6)本文链接:/Periodical_qckj201306008.aspx。

面向性能需求的动态调节消扭悬架参数匹配与动力学研究

面向性能需求的动态调节消扭悬架参数匹配与动力学研究

面向性能需求的动态调节消扭悬架参数匹配与动力学研究胡文;吴洋;陈盛钊;张邦基;张农;盛企豪【摘要】为协调越野车辆抗侧倾性能和通过性能,研究一种新型动态调节消扭悬架系统(DTS).该系统可提高车辆抗侧倾能力,消除车身的扭转,增强车轮接地性,提高越野性能和安全性.在阐述DTS系统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建立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及整车1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悬架参数匹配方法:面向抗侧倾性能和消扭性能需求匹配DTS系统的关键参数;设计蛇形试验、前轮角阶跃输入试验和扭曲路面工况研究装有DTS系统的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并验证参数合理性.结果表明:应用面向性能需求的匹配方法能有效平衡车辆相关性能;该悬架系统能有效减少车辆侧倾角以及消除车身扭转载荷,对车辆越野性和舒适性有一定改善,并且在车辆转向时能增大其不足转向度,提高车辆安全性.【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年(卷),期】2018(037)024【总页数】10页(P172-180,200)【关键词】参数匹配;动态调节消扭悬架(DTS);车辆动力学;越野性能【作者】胡文;吴洋;陈盛钊;张邦基;张农;盛企豪【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合肥230009;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3.33车辆的操稳性、通过性和平顺性是评价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相互矛盾的。

近年来,能协调多种性能的互联悬架系统成为研究热点。

不同的互联形式可满足车辆多样化性能需求[1-3]。

Zhang等[4-6]提出液压互联悬架的频域和时域分析方法,通过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了液压互联悬架能提高操稳性和越野性能。

某四轴越野车底盘平顺性试验研究

某四轴越野车底盘平顺性试验研究

某四轴越野车底盘平顺性试验研究李宁;周跃良【摘要】路面是汽车振动的主要激励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影响因素.针对一款四轴越野车底盘开展平顺性道路试验,研究该底盘平顺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车速为40km/ h和70kmn/h时,该底盘平顺性较差.应用功率谱密度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频域分析,计算激励源的振动频率.计算结果表明:车轮不平衡质量是导致底盘行驶平顺性随车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车辆与动力技术》【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50-53,62)【关键词】四轴越野车;平顺性;试验研究;车轮不平衡质量【作者】李宁;周跃良【作者单位】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武汉430040;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武汉43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1.4一款四轴越野车前后悬架均采用平衡悬架形式,车架前后位置分别只有一个位置与车桥连接,其结构特征及振动特征与两轴车近似.经过多年的发展,两轴汽车平顺性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设计原则[1-3]:①前悬架偏频应比后悬架偏频低10%~15%;②汽车俯仰振动频率应比垂直振动频率低,垂直振动频率不大于1.2倍的俯仰振动频率;③汽车惯性系数Id应接近1,使车身俯仰中心在车桥附近,其中Id=Jy/(msab),Jy为汽车俯仰转动惯量,ms为汽车簧载质量,a为质心到前桥的距离,b为质心到后桥的距离;④汽车惯性系数Id小于1时,汽车俯仰振动频率将大于垂直振动频率,以俯仰振动为主,商用车及越野车轴距较长,一般情况Id小于1;⑤车轮不平衡质量、尺寸不均匀性及垂直刚度变化对汽车平顺性均有影响.虽然目前仿真分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四轴越野车平顺性试验研究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平顺性影响因素繁多,仿真工作很难考虑周全;另一方面,个别整车参数无法测量,仿真分析工作很难开展.汽车平顺性主要与前后悬架刚度、汽车质量、质心位置及俯仰转动惯量有关,而目前四轴越野车俯仰转动惯量无法测量,平顺性仿真分析工作很难直接指导设计工作.为此,针对四轴越野车出现的平顺性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工作.1.1 研究对象四轴越野车底盘由车架、车桥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一桥车轮(A)与二桥车轮(C)通过平衡悬架(B)与车架(D)连接,三桥车轮(E)与二桥车轮(G)通过平衡悬架(F)与车架(D)连接.路面振动只能经过位置B和F传到车身上,其平顺性特征与两轴车接近.四轴越野车底盘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由于没有大型汽车转动惯量试验台,汽车俯仰转动惯量未知.车身垂直振动频率与悬架刚度及汽车质量密切相关,根据表1所示悬架偏频可以预知车身垂直振动频率应低于2 Hz.轮胎滚动半径为0.611 m,用以确定车轮激励频率.轮胎胎压为0.7 MPa.驾驶室前悬置采用销轴结构,试验数据表明,前悬置处车架垂直振动与驾驶室地板垂直振动相同.1.2 试验场四轴越野车底盘平顺性试验在图2所示试验场高环道路上进行,数据采集区为水泥平路面,每隔5 m有一个狭缝,狭缝周围分布有高约3 mm、宽约200 mm的水泥结块,对平顺性有一定影响.1.3 试验方法在驾驶室内安装陀螺仪,测量车身俯仰角速度,确定车身俯仰振动频率.在驾驶员座椅及驾驶室地板安装三方向加速度传感器,在一桥板簧座安装垂直方向加速度传感器.试验车在高环道路上匀速行驶,当试验车进入图2所示数据采集区间时,记录所有通道试验数据.数据采集区间长度为400 m,每个车速进行3次试验.2.1 计算加速度均方根值应用科学解算软件MATLAB对不同车速平顺性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应用MATLAB 软件自带的韦尔奇功率谱估计函数pwelch计算驾驶员座椅垂直加速度功率谱密度[4-5],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驾驶员座椅垂直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2.35 Hz和2.7 Hz附近,初步判断振动频率随车速变化是由于钢板弹簧干摩擦引起的.对车身俯仰角速度试验数据进行功率谱估计,结果如图4所示,车身俯仰振动频率在2.3 Hz附近,可见平顺性试验过程中以俯仰运动为主.根据汽车平顺性试验方法(GB/T4970-2009),利用图3所示功率谱计算垂直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车速为50 km/h和60 km/h时驾驶室垂直振动强度较小,车速为40 km/h和70 km/h时垂直振动强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四轴越野车底盘平顺性影响因素.2.2 计算外部激励频率对一桥板簧座垂直加速度试验数据进行功率谱估计,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板簧座主要振动能量集中在1.65 Hz、2.46 Hz、4.34 Hz以及6~9 Hz.由图4可判断2.46 Hz为汽车俯仰振动频率,6~9 Hz应为车桥振动频率.根据后文分析,1.65 Hz与路面周期激励有关,4.34 Hz是轮胎不平衡质量激励频率[6].对驾驶室地板垂直加速度数据进行功率谱估计,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驾驶地板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1.65 Hz、2.46 Hz、4.34 Hz.与图5相比,高于4.34 Hz的振动能量大部分被悬架衰减.根据式(1)计算频率1.65 Hz对应的波长为10 m,是试验路面狭缝间隔的2倍,根据式(1)计算频率4.34 Hz对应的波长为3.84 m.根据式(2)计算频率4.34 Hz对应的半径为0.612 m,与轮胎滚动半径0.611 m接近,因此判断该频率与轮胎不平衡质量有关.式中:V为车速,km/h;f为激励频率,Hz.图6所示为驾驶员座椅垂直加速度试验数据功率谱估计结果,相对驾驶室地板计算结果,频谱构成没有变化.为了避免振动能量被大幅衰减给计算分析带来不便,下文主要研究驾驶室地板垂直振动频谱特性.2.3 车速相关频谱分析将不同车速的试验数据进行功率谱估计,计算结果如图7~图11所示.车速为50 km/h时,路面激励频率2.79 Hz与车身俯仰振动频率接近,如图7所示,对驾驶室振动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车速为60 km/h时,路面激励频率1.65 Hz和车轮激励频率4.34 Hz与俯仰振动频率2.46 Hz相差较大,如图8所示,因此没有产生明显的共振现象,但车轮激励频率4.34 Hz对驾驶室垂直振动有一定影响. 车速为40 km/h时,驾驶员座椅垂直振动试验数据曲线包络具有明显的拍现象,如图9所示,说明驾驶室振动剧烈是由两个频率相近的振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0所示,轮胎不平衡质量激励频率2.92 Hz与车身俯仰振动频率2.63 Hz相近.因此可以判断此时驾驶室振动强烈与车轮激励有关.如图11所示,车速为70 km/h时,轮胎不平衡质量激励频率5.04 Hz与车桥振动频率接近,造成驾驶室垂直振动剧烈.图11中5.4~5.8 Hz和8~9 Hz区间内的峰值应当与车桥垂直振动有关,前者为一二桥同向垂直振动频率,后者为一二桥反向垂直振动频率.将不同车速的激励频率绘制在同一图中,可得激励频率与车速的关系曲线,如图12所示.综上所述,驾驶室地板垂直振动主要与4种频率成分有关,波长为5 m的路面激励频率及1/2倍频、波长为3.84 m的轮胎不平衡质量激励频率、车桥振动频率和车身俯仰振动频率.针对前后桥均采用平衡悬架的四轴越野车底盘进行随机路面平顺性试验研究,研究表明:1)车速为40 km/h和70 km/h时驾驶室垂直振动剧烈与车轮不平衡质量密切相关;2)车速为40 km/h时,车轮不平衡质量激励频率与车身俯仰频率相近,导致驾驶室座椅垂直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偏大;3)车速为70 km/h时,车轮不平衡质量激励频率与车桥振动频率相近,导致驾驶室座椅垂直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偏大;4)车速为50 km/h时,路面周期激励与车身俯仰频率相近,容易产生共振,但是由于路面激励能量较小,对驾驶室座椅垂直振动影响有限.应用文中方法可针对越野车底盘驾驶室异常振动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工作.【相关文献】[1] 余志生. 汽车理论[M].4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2] Gillespie T D.Fundamental of vehicle dynamics[M]. Warrendal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1992.[3] Genta G, Morello. The automotive chassis: volume 1: components design[M].Berlin:Springer-Verlag,2009.[4] 万永革. 数字信号处理的MATLAB实现[M].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5] 李晓峰等. 随机信号分析[M].4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雷启明. 轮胎均匀性对牵引车行驶平顺性影响试验研究[J].汽车科技,2011(3):62-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ductor is introduced, including selection of structure plan, design of basic parameters, check of strength, CAE analysis of important parts, the domestic gaps of designing wheel redactor is filled, and a reference is provided for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oducts in future. Key wor ds: wheel reductor; design process; CAE analysis
但是对于经常行驶在越野路面上的越野车这种 设计思路是否合适就不一定了。我们分析一下车架 (整车) 扭转刚度 与 悬 架 系 统 的 扭 转 刚 度 之 比 Cj /Cs 对车架扭角的影响关系。公路用卡车的 Cj /Cs 比值通 常为 1 左右, 轿车则可能大到 10。Cj /Cs 在 0~10 的 范围内 $/! 与 Cj /Cs 依赖关系如图 2 所示。当道路情
根据公式(1)可知,汽车处在扭角为 ! 的道路上, 车架的扭角是 Cs 、Cj 的函数。即车架扭角不仅与车 架(整车)扭转刚度有关, 还和悬架系统扭转刚度有 关 。 增 大 车 架 (整 车 )扭 转 刚 度 和 减 小 悬 架 系 统 扭 转 刚度都可减小车架扭角。
根据公式(2)可知, 在一定道路条件下, 既扭角 ! 一定时, 车架扭矩大小与车架(整车)扭转刚度和悬 架系统扭转刚度有关, 二者的增大都将使车架及车 架上的车身等部件扭矩相应增大、应力变大。作用于 车架的扭矩是由左右车轮载荷转移形成的, 车架扭 矩越大, 左右车轮载荷转移也越大。对于驱动轴来 说, 意味着其车轮接地性能的下降, 甚至出现单侧车 轮悬空情况, 降低了越野汽车通过性。
为了保证越野汽车车轮接地性能还应该注意悬
架接地性能设计。国际上一般用车轮动态垂直载荷
指 数/%
车轮接地状态
60~100

20~30

45~60 30~45
良 一般
1~20 0
很差 车轮与路面脱离
轮胎的尺寸( 接地面积) 和气压愈大, 车桥上的
轮胎愈多, 则其压缩刚度必愈大, 因此车轴车轮系统
扭转刚度也必愈大。当前后轮都为单胎且其气压接
近时, 前后轮距相等或接近时, 可认为前轴前轮系统
机动性越野车 MTVR 前后悬架均采用独立悬架、低
气压轮胎均证明了这种分析。
3 悬架系统( 含车轮) 扭转刚度分析
4 车架扭转刚度和车身扭转刚度匹配分析
悬架弹簧的压缩刚度愈大, 悬架系统扭转刚度
也愈大。采用独立悬架时, 弹簧的压缩刚度一般较
小, 故其扭转刚度也较小。采用变刚度弹簧或辅助副
簧时, 满载时悬架系统的扭转刚度比空载时高。悬架
因此从提高越野汽车的通过性、舒适性, 降低车 架及车箱等部件扭转变形及应力角度出发, 应该尽 可能地降低悬架的扭转刚度。
轿车主要设计目的是长时间大比例高速行驶在 路面不平度很小的铺装路面上, 为了提高乘员乘坐舒 适性和高水平的 NVH 水平, 一般将大扭转刚度车身 作为车身的主要设计目标。我们经常会看到报道某某 车型的车身扭转刚度比上一代提高百分之多少, 质量 降低百分之多少等等。这种大扭转刚度车身和软刚度 独立悬架的匹配非常适合轿车的实际使用环境。
越野汽车悬架车架及车身扭转刚度匹配的研究 / 周忠胜, 陈建贤
设 计·研 究
越野汽车悬架车架及车身扭转刚度匹配的研究
周忠胜, 陈建贤
( 东风汽车公司 技术中心, 武汉 430056)
摘要: 从越野汽车大比例扭转使用环境出发, 首先分析了整车、悬架、车架、车身扭转变形, 继而从提高越野汽车越野
行驶最大平均车速, 保证乘员舒适性、通过性、可靠性 、轻 量 化 水 平 角 度 出 发 , 探 讨 了 悬 架 、车 架 、车 身 ( 车 箱 ) 扭 转 刚
系统的扭转刚度可以用式( 3) 计算。其中 Ct1、Ct2 分别 表 示 前 后 轴 弹 簧 的 压 缩 刚 度 , Bt1、Bt2 分 别 表 示 前 后 轴弹簧左右中心距。
Cs=
2 Bt12Ct1


2 Bt22Ct2
( 3)
因此采取独立悬架布置结构、减小弹簧刚度、加
大悬架上下动行程可以降低悬架系统扭转刚度。
悬架系统(含车轮)扭转刚度。根据分析, 由于悬架
形式的不同, 一般车辆车轴车轮系统扭转变形占
悬 架 系 统 扭 转 变 形 的 5% ̄15%。 简 化 起 见 可 用 悬
架系统扭转刚度代替悬架系统 ( 含车轮)Leabharlann 扭转刚度。必要时可用系数修正。
假设悬架系统扭转刚度为 Cs, 车架扭转刚度为 Cj, 则车架扭角 $ 可用式( 1) 计算; 车架扭矩用 式(2) 计算。
4 结束语
( DFM Technical Center, Wuhan 430056, China ) Abstr act:In this paper, the general design method of wheel
轮边减速器在国内外工程机械驱动桥和军用越 野车驱动桥上广泛使用, 本文探讨了轮边减速器的 一般设计流程, 从结构选型, 基本参数设计计算, 齿 轮强度校核, 轴承寿命计算, 壳体 CAE 分析等一一 加以介绍, 为轮边减速器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 1] 张银保.汽车轮边减速器[ 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5, 20 ( 3) : 103- 106.
[ 2] 黄 松 , 徐 满 年.汽 车 之 感 悟 [ M] .北 京:北 京 理 工 大 学 出 版 社, 2007.
[ 3] 刘惟信.汽车设计[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 4] 王犹松, 平建军.EQ2050 越野汽车轮边减速器总成台 架
0.5
"/!





10
Cj /Cs
图 2 车架( 整车) 扭转刚度与扭角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论述, 对于经常低速行驶在大扭转
越野路面的越野汽车来说, 没有必要过分地追求车
架和车身的大扭转刚度。从提高越野车通过性的角
度出发, 在降低悬架系统刚度前提下, 应该充分利用
车架和车身自身的扭转。当然此结论仅在整车的其
·36·
越野汽车悬架车架及车身扭转刚度匹配的研究 / 周忠胜, 陈建贤
设 计·研 究
况和悬架系统结构不变时, 即 Cs 及 ! 都为常数, 则 此曲线表示车架(整车)扭转刚度 Cj 与车架扭转变形 " 的关系。在此范围内 Cj 对 " 的影响并不太显著。 随着 Cj 的提高, 其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小。当 Cj 较大 时, 其影响甚至可忽略不计。
#2 "2
$
%1
"1
!
图 1 汽车及各系统扭转变形
车轴车轮系统扭转指前后轴绕汽车纵向轴线
的相对扭转, 其变形主要来自轮胎。前后轴的扭转
角分别为 "1、"2。悬架系统扭转指前后悬架绕汽车 纵向轴线的相对扭转。前后悬架的扭转角分别为
#1 和 #2。车轴车轮系统和悬架系统的扭转互相串 联, 车轴车轮系统和悬架系统串联后的刚度称为
动性的前提下, 保证乘员的舒适性、车辆行驶安全 性要求等作用。三者的总质量占越野车总质量的
性、车辆通过性、整车各主要部件可靠性、整车轻量 50%左右, 因此三者对车辆承载能力、舒适性、通过
化是越野汽车设计的重要工作。
性、轻量化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确获得用户需求和清晰地确定车辆实际使用
由于越野汽车大比例越野路面行驶要求, 一般
1 整车及各系统扭转变形分析
2 悬架和车架( 整车) 扭转刚度分析
当汽车处于越野路面上或在这种路面上低速行 驶时, 车轴车轮、悬架、车架及车身等各种部件会出 现扭转变形。这种情况都可以简化为图 1 所示情况。 即两个后轮及较低的一个前轮处于同一平面内, 另 一前轮高出该平面构成夹角 !。这时处于高点的车 轮垂直载荷增大, 同轴另一侧车轮垂直载荷必相应 减小。左右车轮的载荷转移形成扭转力矩。在扭转力 矩作用下车轴车轮系统、悬架系统、车架及车身等部 件会同时产生扭转变形。
参考文献:
计算出各工况下最大形变位移和最大应力。 判断依据: 考虑安全系数和使用要求, 结构设计 须考虑材料轻量化, 由设计师做出判断, 最终由台架 试验和道路试验验证。 3.3 油封的设计 油封: 考虑油的介质、工作温度和旋转方向等, 而根据经验采用不同材质和结构。通常采用丁晴橡 胶和丙烯酸脂, 考虑耐高温、对耐寒性和弹性要求相 对低些, 可选用丙烯酸脂; 考虑橡胶弹性, 耐高温性 相对低, 可选用丁晴橡胶; 另现在较广泛采用耐热和 耐油性好, 但成本稍高的氟橡胶。
疲劳试验方案设计[ J] .汽车科技, 2007, ( 1) : 44- 47. [ 5] 许铁林.工程机械轮边减 速 器 结 构 设 计 研 究 [ J] .工 程 机
械, 1997, 28( 6) : 28- 30.
Design of Wheel Reductor
WANG Zhen- xiao, LI Zeng- hui
动性越高。但是越野路面最大平均车速的提升意味 的设计也反映了越野汽车设计水平的高低。
着地面对车辆的冲击载荷的增大, 意味着车轮接地
悬架、车架、车身作为越野汽车主要承载和受力
性能( 车辆通过性) 的降低, 意味着乘员舒适性的降 部件, 起着承载整车部件和载荷, 实现整车行驶和操
低。怎样在提升越野行驶最大平均车速, 提高越野机 控性能, 吸收地面冲击满足乘员舒适性和货物完好
度的匹配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越野汽车; 悬架; 车架; 车身; 扭转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