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断句学生版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判断句: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者,……也。

(……是……)
-乃……(是)
-即……(就是)
-非……也。

(不是)
-是故……
-为……所……
2. 倒装句: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动宾倒装等。

3.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一个或两个部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和分句省略。

4. 被动句:是受事者接受动作的句子,动词本身不一定有标志,但主语一定是受事者,而且可以有表示被动的标志来提示。

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见……于……(表被动)、……为……(表被动)、受……于……(表被动)、……被……(表被动)。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1.《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及 编撰而成。

它以 为主,记录了 。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 篇。

2.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 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 ”。

二、内容简介。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字音字形论.语( ) 说.( )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也 逾.(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四、朗读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以/乐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也?”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也?传/不习也?”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以在/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之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中矣。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不以君子..也4.吾日三省...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也6.传.不习也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9.不逾矩.. ;10.温故.而知新.; 11.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13.可以为...师矣 ; ;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断句:断句,断句又称“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通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

二、断句的方法(一)基本方法:读文段,知大意阅读。

通过语感逐字翻译句子,明确大意。

根据句意面出朗读节奏。

(二)借助词性断句。

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小结归纳:(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在句尾的语气词:者、也、矣、焉、哉、耶、耳、邪等。

在句首的单音节发语词:夫、惟、盖、凡、苟、若、岂等。

句首的复音节虛词: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然则等。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焉、何如、奈何等。

(四)句首的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顷之、俄顷、忽、忽然、既而、俄而等。

(五)借助对话标志词断句特殊对话标志:语、曰、云、言、道、谓等。

(六)借助文言句式断句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倒装句等。

(1)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等;【解题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2.动宾(动补)之问要停顿。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盖/竹柏影也。

4. 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5. 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故/自号日醉翁也。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宾语前置文言篇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断句学生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断句学生版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加点部分为宾语)1.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例: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例: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有时宾语前加副词“唯”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鄢陵之战》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4.介词宾语前置例: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三.定语后置(加点部分为定语)例: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勾践灭吴》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四.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加点部分为状语)例:青,取之于蓝..。

《劝学》..,而青于蓝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判断句判断句本质上属于名词谓语句,或者谓语是解释主语原因的句子。

一.助词“者”“也”配合表示判断1.“……者,……也”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者,……”例: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史记•项羽本纪》3.“……,……也”例: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4.“……,……者也”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例: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二.主谓之间,用副词“即”“乃”“则”“诚”“本”“非”等表示判断。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三.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池之中为愚岛。

《愚溪诗序》省略句一.主语省略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二.谓语省略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史记•项羽本纪》三.宾语省略例: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高二语文第5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断句、翻译

高二语文第5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断句、翻译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①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

丹朱、商均,子也,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周公诛之。

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

今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贞观元年,文德皇后兄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

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

太宗从之。

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

’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

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

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第六讲文言文特殊句式/断句/翻译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

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

’前史以为美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例: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加点部分为宾语)
1.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有时宾语前加副词“唯”
例:夫晋,何厌
..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鄢陵之战》
父母唯其疾
..之忧。

《论语•为政》
4.介词宾语前置
例: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三.定语后置(加点部分为定语)
例:赵王之子孙侯
...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勾践灭吴》
客有吹洞箫
...者《赤壁赋》
四.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加点部分为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
..。

《劝学》
..,而青于蓝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

《触龙说赵太后》
判断句
判断句本质上属于名词谓语句,或者谓语是解释主语原因的句子。

一.助词“者”“也”配合表示判断
1.“……者,……也”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者,……”
例: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史记•项羽本纪》
3.“……,……也”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4.“……,……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
例: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
二.主谓之间,用副词“即”“乃”“则”“诚”“本”“非”等表示判断。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三.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池之中为愚岛。

《愚溪诗序》
省略句
一.主语省略
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
二.谓语省略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史记•项羽本纪》三.宾语省略
例: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论语•颜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四.兼语省略
例: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
五.介词省略
例:赐之()彘肩。

《鸿门宴》
被动句
一.无结构标志,谓语动词表被动
例: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

《信陵君列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二.有结构标志
1.动词后“于”引出主动者
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

《盐铁论•利义》
2.动词前“见”表被动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见……于”结构表被动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动词前“为”“被”引出主动者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为(被)……于”结构表被动
例:伍胥父兄为戮于楚。

《史记•伍子胥列传》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
6.“为(被)……所”结构
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荀子•尧问》
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

《颜氏家训•杂艺篇》
固定句式
一.“如……何”“若……何”“奈……何”,表示疑问,不知道怎样处理某事,译为“对……怎么办”。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表示反问,不同意某种处理方式,译为“为什么”。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如何”“若何”“奈何”,表示反问或商量,译为“为什么”“怎么样”。

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二.“何……为”、“何以……为”,表示反问,否定某种行为,译为“为什么……”、“用……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表示反问、推测,译为“不也是……”、“恐怕是……”。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四.“孰与……”“与……孰……”,表示选择问,译为“和……相比,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断句练习
1.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liě)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yuān)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zhé)腹而死可悲也夫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选自《菜根谭》)
4.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

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

至花落乃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