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不管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还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
因此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如在崇州市的中高段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多少块?2、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3、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4、大熊吃的多,还是小熊吃的多?5、还剩西瓜的几分之几?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第1和4两个问题是表面的而且是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就能及时解决;而第2、3和5个问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教师应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当然,还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的“非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经常碰到了很多令我头疼的问题,怎样跟学生相处融洽,怎么样让我跟学生之间建立信任感是我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以往的语文复习课我总是自己自导自演,整个教学环节都要由自己完成,这个问题怎么提出,那个环节怎么过渡,整个教学过程怎样设计,为的是让学生兴趣有加——愿学、乐学;为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会学、学会。
可常常事与愿违,学生积极性并未完全提高起来,经常都是我一个人在自导自演,大多数的学生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事,而少数的只是在勉强配合。
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总是感觉很漫长,而且一节课下来我跟学生们并没有我所预想的有了进一步的互动与信任。
邹韬奋曾说“凡是学生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自立精神。
”于是,我开始改变策略,既然是复习课,学生在学习过的基础上已经对重点知识有了把握,老师这时候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复习之初,我宣布了一个规定:上课时,每个人可以根据老师在黑板上列的单元表格,自由接龙式站起来说出自己找到的本课的重点,把本来复习繁琐无趣的课堂推向高潮,这个活动在调动同学积极性方面很有作用。
而作为教师的我则神笔飞扬,记录下了一个个知识点,总结性地写在黑板表格里,随后同学们看到满黑板的表格时,仿佛自己当时回答问题的精彩表现又一次呈现在眼前了。
这复习活动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最让我吃惊的是许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表现得特别出色,不论知识点大与小、多与少,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加入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中……。
自主复习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的突破。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真可谓: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将给你一个惊喜。
这样,这种“放”不仅不会“放羊”,反而会使学生越“放”越聪明,越“放”能力越强。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依然有很多老师在沿袭这种旧有的教育方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所需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生们对于教育方式的需求也有了发生改变。
在这里,我认为给学生们还一个自主的课堂,让他们有一个更灵活、更开放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学方式的传统模式是老师把所有的知识内容传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背诵和理解,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单向传输的教育模式,而且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们没有太多发言的机会,这让很多学生感到无法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在传统教育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在班级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育方式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方式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相反,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起到的是一个辅导员的角色,而学生们则扮演着主动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现的角色。
学生可以自由地参与到授课中,老师的责任是鼓励这种参与,引导学生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们真正地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
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们可以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自我决策的能力。
另外,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老师通过让学生们组成小群体、小团队去探讨问题,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探究问题,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更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组织能力,在一次次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们得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想象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导者,更有独立思考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发展。
长远看,学生更多的学会从整体上思考问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高度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更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深知在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老师在课堂上阐述知识,学生机械地听着,不断地记忆与复习,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沉浸在无聊枯燥的课程之中。
而最近所体验到的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次课堂中,老师并没有引导我们学生直接从书本中记忆课程内容,而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与发现,并通过自己的发现才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扮演的是主角角色,而非被动的配角。
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导学习呢?我认为,老师们需要变革自己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发展,以满足学生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与互动,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学习。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互相激发思维和创意,开启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通过这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到对于老师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来推动教育的进步。
总结来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需要从各个角度上面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流淌着自己的思考,发扬自己的想象,从而跨出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
在追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的过程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够从兴趣的角度入手,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其次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各自独有的性格、特点和能力,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习题课常常是由老师以一种批判式的心态去唱独角戏,学生处于倾听的地位,课堂气氛更是死气沉沉,特别是那些本来就落后的同学自然就会感觉索然无味。
因此,在这次化学习题课中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关注他们的感悟和体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现以“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例,我简单谈一下这次的教学体会。
例:以丁二烯为有机原料,无极试剂任选,按下列途径合成甲基环己烷。
丁二烯→ A → B → C → D →甲基环己烷
C
7H
4
O
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将学生分成了小组,各组优中差学生均有。
上课伊始,我先做了简单的题意解说,之后给学生交流与讨论以及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交流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将本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我在旁边对其做出相应的指导和改正,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和收获。
课后,我又进行了反思,我认为,除此之外,课堂上还可以再增加小组评比竞争,以便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啊比赛中获取动力,在过程中收获满足,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
①②③④⑤。
教学偶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思路走 , 随机 调控 , 灵感迭
出。 生无所限制 , 维 自 学 思
W a b u o r f t e ? h t a o t y u a h r
W ocnt ] e h a e ]m ?
接下来 的汇报让我一 阵阵惊喜 , 我发
现 了许 多原 本该 发 现 而 没 有发 现 的 东 西 :
于 学 生 的 见 解 , 过 学 生 评 价 , 师 完 全 通 教
实 践 学 习 教 学 理 论 ,对 教 学 行 为 进 行 判 断、 思考 和 分 析 , 而 改 进 自 己的 教 学 。 从 反 思不 能 只 是 一 个 人 “ 门造 车 ” 闭 ,
教 师 之 间 的 交 流 也 很 重 要 。 “ 果 不 是 所 如
教学偶得
也 就 不 必 随 着教 师预 设 的 “ 套 ” 乖就 范 。 没 有 了 圈 乖 束 缚 , 拥 有 了 自 由 , 生 就 师 就能 以平 等 的身份 出现 , 平 等 地 交 流 自 己 的感 受和 意 见 ,相 互 理 解 ,相 互 欣
自然 而 然地 将 单 词和 句 子 结合
a y f f h .M a h r w s b r ・- r it y f t e a o n ・
T a h r W a a o t o r t e e c e : h t b u y u o h r f m1 i s ? a ]e T I b u h m ak a o t t e .
一
有 的教 师都打 开 教室 的 大 门……那 么 ,
辈 子教案不一定 能成为 名师 ,如 果一
学校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开放 自
己 的 课 堂 , 后 与 老 师 们 交 流 。 因 为反 思 课
语文教学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听了一些课,年轻老师的多,说真的,比我上得精彩得多,但效果不见得比我好。
所以,在语文组我一再表明观点:少讲。
少讲就必须改变观念。
一、不必担心教学任务未完成。
教学设计是死的,教学课堂是活的,锻炼学生思维是真的,提高学生能力是目的;二、不必担心知识点未讲完。
一堂课最好只完成一个任务,强化一个知识点,贪多求全,反而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效果不好;三、少讲,就是让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问题通过全班讨论还做不出来,那还有必要讲标准答案吗?考场上一个学生还能做出来吗?老师能代替做答吗?少讲就必须做好“导”的准备。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也不是让学生无中心、无目的地争论不休,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胡思乱想。
而是把被不合理浪费掉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二、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辩论时,一定要有教师的充分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作为教者,也是读者。
作为读者,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作为教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估计学生在阅读、思考、辩论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好“导”的准备。
少讲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必须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不能以答对一个题为目的,要以有清晰的答题思路为目的,要把各种不同题型在各种不同的文体的各种不同位置的阅读答题方法思路传给学生,授之以渔。
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
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应该创设适当的情景指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并认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将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
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说几点看法:
一、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
二、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
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景,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思考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点性的文章,采用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讨论,集体参与。
如果课堂上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就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可以不用思考,学习效果很不好。
因此我经常采用分组讨
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用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办法,让学生分组活动。
这样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
对课文的分析,采用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懂,喜欢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