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氧气化学品英文名称:Oxygen第二部分地区成分/组成信息化学品名称纯品/混合物 CAS NO 有害成分浓度氧气纯品 7782-44-7 氧气≥99.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 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和皮肤接触健康危害:长时间吸入纯氧造成中毒。
常压下,氧浓度超过40%时,就有发生氧中毒的可能性,氧中毒有二种类型:1、肺型—主要发生在氧分压为1-2个大气压,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60%左右。
开始时,胸骨后稍有不适感,伴轻咳,进而感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
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窒息。
2、神经型—主要发生于氧分压在3个大气压以上时,相当于吸入氧浓度80%以上,开始多出现口唇或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加速,虚脱,继而出现全身强直性癫痫样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环境危害:无燃爆危险:强氧化剂,助燃,与可燃蒸气混合可形成燃烧式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时施行呼吸复苏术,心跳停止时,施行心肺复苏术,氧中毒后要就医观察24-28小时,以免延误肺水肿的治疗。
眼睛接触:接触液氧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
皮肤接触:接触液氧后,侵入温水中,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氧比空气重,在空气中易扩散。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发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切断气源(或液氧)。
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炸。
可选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等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眩晕,心动加速,虚脱,继而出现全身强直性癫痫样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1.产品标识产品名称: 氧气CAS号: 氧气的CAS号为7782-44-72.成分/组成信息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O2.3.危险性概述氧气是一种氧化剂,可支持燃烧。
与易燃物质接触时,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
氧气也具有窒息性质,高浓度氧气会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可能导致窒息。
使用氧气时需特别注意火源和洁净度要求。
4.急急救措施吸入: 移至新鲜空气,如有呼吸困难,寻求医疗帮助。
眼部接触: 立即冲洗受影响的眼睛,持续15分钟,并咨询医生。
皮肤接触: 若氧气液体或气体接触皮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受影响区域。
5.灭火措施氧气是可燃物质和氧化剂,需遵循以下措施:灭火剂: 使用适用的灭火剂(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来扑灭火源。
非常规灭火措施: 由于水是一种可与氧气剧烈反应的剂量,所以不要直接使用水灭火。
灭火战术: 封闭火源,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6.操作和存储操作: 氧气使用时必须保持操作场所洁净,并远离火源或易燃物。
存储: 氧气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并远离易燃物和可燃物品。
7.泄漏处置泄漏事故: 发现泄漏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
切勿直接吸入泄漏的气体。
随后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如避免火源和创建适当的通风。
大规模泄漏: 大规模泄漏会产生火灾或爆炸的危险。
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
8.物理和化学性质外观: 无色气体气味: 无味沸点: -183°C熔点: -218.8°C密度: 1.429 kg/m³9.安全措施使用氧气时,必须确保有足够的通风和避免火源。
避免氧气接触有机物、可燃物和易燃物。
使用氧气时应遵循相关规定和操作指南。
10.废弃处置废弃物处理: 按照当地法规和规定进行废弃物的处置。
废弃处理: 应彻底清洁并排空,然后根据适用的废弃物规定进行处理。
以上为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的简要内容。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氧气化学品英文名称:Oxygen 企业名称:企业地址:邮编:?传真: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企业应急电话: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专线:产品推荐用途:产品限制用途: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物理化学危险:常温下无色无味气体,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积聚;空气中的氧浓度增加,能降低周围可燃物质的燃点;与可燃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 (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皮肤接触液氧时,可引起严重冻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无危害,但液态氧大量排放时会产生高浓度危害和气云危害,能降低周围物质的燃点。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氧化性气体-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性说明: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热源和火源,避免阳光直射,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连接的阀门、管道、仪表等严禁油脂。
——采取防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必须接地和跨接。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使用合格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在运输中钢瓶上要加装安全帽和防震橡皮圈。
·事故响应:——如发生火灾,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等灭火。
——如发生泄露,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相应的工作服。
氧安全技术说明书标准版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氧气化学品英文名称:Industrial oxygen企业名称: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电子邮件地址:企业应急咨询电话:产品推荐用途及限制用途:金属焊接、电子工业等。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强氧化剂、助燃,与可燃蒸气混合可形成燃烧或爆炸性混合物。
容器遇明火、高热源有爆炸危险。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高压气体,类别压缩气体、氧化气体。
危险品类别:压缩气体、氧化气体标签要素和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信息:强氧化剂、助燃,与可燃蒸气混合可形成燃烧或爆炸性混合物。
容器遇明火、高热源有爆炸危险。
助燃。
禁配物:还原剂。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保持容器密闭,远离火种和热源,防止阳光直晒,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操作现场不得吸烟,按要求穿戴防护装备。
事故响应:火灾时使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若有冻伤注意保暖,就医。
如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如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系统畅通。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安全贮存: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内,仓库温度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和热源,防止阳光直晒,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废弃处置:(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将气体逐渐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
物理化学危险:无资料。
健康危害:长时间吸入纯氧造成中毒。
常压下氧浓度超过40%时,就有发生氧中毒的可能性。
氧中毒有两种类型:1、肺型—主要发生在氧分压0.1~0.2M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60%左右。
开始时,胸骨后稍有不适感,伴轻咳,进而感到胸闷,胸骨后有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
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窒息。
2、神经型—主要发生于氧分压,在3个大气压以上时,相当于吸入氧浓度80%以上,开始多出现口唇或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跳过速,虚脱,续而出现全身强直性癫痫样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氧气(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氧化学品英文名:oxygen中文名称:氧气分子式:O2分子量:32.0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助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有害燃烧产物: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英文名称:氧气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 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和皮肤接触健康危害:长时间吸入纯氧造成中毒。
常压下,氧浓度超过40%时,就有发生氧中毒的可能性,氧中毒有二种类型:1、肺型—主要发生在氧分压为1-2个大气压,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60%左右。
开始时,胸骨后稍有不适感,伴轻咳,进而感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
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窒息。
2、神经型—主要发生于氧分压在3个大气压以上时,相当于吸入氧浓度80%以上,开始多出现口唇或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加速,虚脱,继而出现全身强直性癫痫样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环境危害:无燃爆危险:强氧化剂,助燃,与可燃蒸气混合可形成燃烧式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时施行呼吸复苏术,心跳停止时,施行心肺复苏术,氧中毒后要就医观察24-28小时,以免延误肺水肿的治疗。
眼睛接触:接触液氧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
皮肤接触:接触液氧后,侵入温水中,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氧比空气重,在空气中易扩散。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发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切断气源(或液氧)。
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炸。
可选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等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堵漏或切断气源,保持通风。
切断一切火源,严防静电产生,远离可燃物。
人员进入现场须穿戴防护用具。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相应法规生产设备,管路要严格脱脂,劳动防护用具不得有油污。
工作现场严禁烟火,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急救物品,有良好的通风措施和静电系装置。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氧气作为一种化学品,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下是关于氧气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
首先,存储和搬运氧气要做到严格安全。
氧气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可燃物和易燃品,并与有毒物质隔离。
氧气钢瓶储存时要保持立稳的状态,并避免与尖锐物体碰撞或摔落。
搬运氧气时要轻拿轻放,禁止作摇晃、挤压或投掷等行为。
其次,使用氧气时要注意安全措施。
在操作区域内,应设置独立的氧气使用区域,并配备氧气供应系统以及相应的安全设备,如防爆阀和泄漏报警装置等。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安全培训,了解处理氧气泄漏和事故的应急措施,包括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如何进行紧急疏散等。
此外,严禁将氧气用于不符合正常操作规程的工作。
氧气不能与易燃、易爆、易燃性液体或气体混合使用,以免引发火灾或爆炸。
在使用氧气时应避免破损或过于老化的管道和连接部件,确保密封性能良好。
使用氧气设备前,要进行检查和试运行,确保运行正常并没有泄漏。
另外,氧气使用过程中注意防静电和火源。
静电可能引发氧气爆炸,因此操作人员应穿戴防静电服装,并避免使用带有静电产生物质的工具。
同时,使用火源周围应禁止存放氧气。
最后,保持氧气使用区域的清洁和整洁。
及时清理工作场地和设备上的油脂、杂物和尘埃等,以免与氧气接触引发火灾。
总之,氧气化学品的安全技术是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关键措施。
只有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存储、搬运和使用氧气,并配备完善的安全设备,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安全地使用氧气化学品。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氧气化学品英文名:OxygenCAS:7782-44-7分子式:O2分子量:32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类别压缩气体氧化性气体类别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70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20避开/贮存处远离服装/可燃材料。
——P244阀门及紧固装置不得带有油脂或油剂。
•事故响应:——P370+P376火灾时:如能保证安全,设法堵塞泄漏。
•安全储存:——P40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废弃处置:——无物理和化学危险: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
健康危害:无资料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接触: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不要脱去衣服,给予医疗护理。
眼晴接触: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
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本品不燃,能助燃,是易燃物和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火场中,由于内压增大,受热的容器或储罐有爆炸的危险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第6部分泄露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修订日期:2014年9月2日 SDS 编号:SDS-003-2014产品名称:氧气版本:A/0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氧气化学品英文名:Oxygen产品推荐用途:化工和冶炼中的强氧化剂、制造水、煤气和天然气,低温氧化石油气,焊接及切割金属,火箭发动机,空气净化,液态氧炸药,制冷剂,染料,半导体制造,微电子业,化学气相淀积,还用作标准气、平衡气、零点气。
产品限制用途:工业氧严禁用作医疗。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助燃气体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氧化性气体-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热源和火源;避免阳光直射。
连接的阀门、管道、仪表等严禁油脂。
使容器保持密闭,置于阴凉处。
在储存和运输时与还原剂和细粉末状金属等分离开;在运输中钢瓶上要加装安全帽和防震橡皮圈,穿防护服和戴手套。
事故响应:火灾时,使用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泄漏时,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油脂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安全存储:不燃性压缩气体,保持容器密闭。
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区应备有应急处理设备。
废弃处置:遵守国家和当地法律法规,自然通风处理。
物理化学危险:常温下无色无味气体,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积聚;空气中的氧浓度增加,能降低周围可燃物质的燃点;与可燃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皮肤接触液氧时,可引起严重冻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无危害,但液态氧大量排放时会产生高浓度危害和气云危害,能降低周围物质的燃点。
第三部份成分/组成信息第四部分急救措施急救:皮肤接触:皮肤接触液氧,易导致冻伤,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时施行呼吸复苏术,心跳停止时,施行心肺复苏术,氧中毒后要就医观察24-28小时,以免延误肺水肿的治疗食入:漱口,饮足量温水,立即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特别危险性:本品助燃,是强氧化剂,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氧比空气重,在空气中不易扩散。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发燃烧爆炸。
液体遇热后变成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导致容器内压开裂或爆炸。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切断气源。
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炸。
可选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等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
灭火注意事项和措施: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消防人员应在上风向灭火。
喷水冷却容器。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棉质工作服。
应急处置程序:1、尽可能把气体来源阀门关闭,立即切断有关电源,并按事故报警程序报告。
2、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对道路进行警戒,严格限制出入。
3、迅速切断泄露源,特别小心防止任何可燃物或衣物被氧气饱和而起火。
4、防止气体积聚,对现场抽排或强力通风5、禁止任何火源。
环境保护措施:无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露: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大量泄露:设置警戒,加大通风,泄漏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通风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其中重点强调:严禁过量充装和充装不合格钢瓶;钢瓶专用不得改装;钢瓶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对盛装气体进行确认;对钢瓶放至地点,不得靠近热源,距明火10米以外;钢瓶立放时应采取防倾倒措施;夏季防止曝晒;严禁在钢瓶上电焊引弧和用40。
C以上热源加温以及敲击、碰撞钢瓶;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不少于0.05MPa的剩余气体。
在使用设备上必须配置回流装置(如单向阀);操作人员穿一般棉制工作服和戴一般棉制皮手套。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器材储存注意事项:贮存在阴凉、通风的库房内;宜专库贮存;库温不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避免日光直射、雨淋水湿。
严禁与各种易燃品、油脂、金属粉末、乙炔、氢气及各种易燃气体钢瓶混存、混运。
作业时不得摔、振、撞击或地面滚动。
库存中加强检查。
库存数量不宜过多。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人防护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美国TVL-TWA :未制定标准;美国 TLV-STEL:未制定标准生物限值:无资料监测方法:化学吸收法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皮肤和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臭气体。
易燃性:助燃气体溶解性:微融于水和乙醇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在正常环境温度下存储和使用稳定禁配物: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避免接触条件:热源、明火、阳光曝晒、撞击、剧烈振动、腐蚀物品危险反应: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危险的分解产物:无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人如果在大于0.05 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对所有的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
肺部毛细管屏障被破坏,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脏器缺氧而发生损害。
在0.1 MPa(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时,就会发生肺炎,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
人在0.2 MPa(2个大气压)高压纯氧环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时 ~ 2小时,超过了会引起脑中毒,生命节奏紊乱神错乱,记忆丧失。
如加入0.3 MPa(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的氧,人会在数分钟内发生脑细胞变性坏死,抽搐昏迷,导致死亡。
皮肤刺激或腐蚀:无资料眼睛刺激或腐蚀:无资料呼吸或皮肤过敏:无资料生殖细胞突变性:无资料致癌性:无资料生殖毒性: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性接触: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无资料吸入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窒息。
吸入的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信资料生态毒性:无资料持久性和降解性:无资料潜在的生物累积性:无资料迁移性:无资料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废弃处置方法:——产品:可直接排入大气——不洁的包装: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处置废弃注意事项:处置时,远离火种、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油脂、乙炔。
钢质气瓶报废处置时,应散尽瓶内气体。
瓶内气体放散时,在放散口附近严禁烟火,且放散管应引出室外。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22001 UN号:1072联合国运输名称:氧联合国危险性分类:第2.2类非易燃无毒气体包装类别:Ⅲ类包装包装标志:非易燃无毒气体、氧化剂包装方法:钢质气瓶海洋污染物:否。
运输注意事项: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GB20576-2006、 GB20602-2006)《危险化学品名录》:列入,将该物质划为第2.2类不燃气体。
《剧毒化学品目录》:未列入。
《危险货物品名录》(GB 12268-2012):列入,第2.2类非易燃、无毒气体。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IECSC):列入《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2008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最新修订版日期:2014年9月2日修改说明:本SDS按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16483-2008)标准编制;由于国家尚未颁布化学品GHS分类名录,本SDS 中化学品的GHS分类是企业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说明规范系列标准(GB20576-2006∽GB2062-2006)自行进行的分类,待国家化学品GHS分类目录颁布后在进行相应调整。
缩略语说明: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CAS NO:美国化学会的下设组织化学文摘社(ChemicalAbstractsService,简称CAS)。
该社负责为每一种出现在文献中的物质分配一个CAS编号,这是为了避免化学物质有多种名称的麻烦,使数据库的检索更为方便。
其缩写CAS在生物化学上便成为物质唯一识别码的代称,相当于每一种化学物质都拥有了自己的“学号“。
如今的化学数据库普遍都可以用CAS编号检索。
中国MAC(mg/m³):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任何有代表性的采样中均不得超过的浓度,在我国范围内应用。
中国MAC是主要负责控制与连接物理层的物理介质的位于OSI七层协议中数据链路层的下半部分。
另外在免疫学中指补体激活后产生的膜攻击复合体。
美国TLV: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TLV):指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merican Conference OF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推荐的接触限值,又分为以下几种。
美国TLV-TWA: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hreshold limitvalue-time weighted average,TLV-TWA)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此浓度下反复接触对几乎全部工人都不至于产生损害效应(adverse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