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家庭关系当中包含有:夫妻关系、夫子关系、兄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

同窗关系、师徒关系、

同年关系(唐代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乡(老乡)关系、邻里关系等等。

社会交往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成分。

第一节古人对社会交往的认识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第二节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

一、同志为友

二、道义相规

三、甘苦与共

四、重义轻利

第三节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中和二、宽恕三、谦敬

四、仁爱五、诚信六、义忠

第一节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在中国古籍中,“朋”与“友”出现得比较早。

朋的本义是货币单位。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

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诗经¡¤菁菁者莪》

后来引申为同学。

同学曰朋。--许慎《说文解字》

古文字的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表示握手友好。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同志为友。”--许慎《说文解字》

朋友一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大雅·抑》里面,“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这里的朋友表示官员同僚的意思。

到了稍晚的《论语》里面,则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说明这两个单字已经成为了一个词组,其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朋友,意思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朋友关系,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孟子即将朋友关系视为“五伦”之一。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中庸》把“朋友之交”列为“五达道”之一,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白虎通》则将朋友列为“六纪”之一。

(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友也者,助也。

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

--戴震《原善》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一)德业相砥

朋友对个人思想品行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种重要途径。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士有争(铮)友,则身不离令名。--《孝经》

朋友之伦甚重……日亲正人,日闻正言,则其事君必忠,事亲必孝,兄弟必宜,夫妇必和,是人伦之道,得朋友而乃全也。

- -张佰行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每天与正派的人相处,听正派的言论,那么他为国君做事必定会忠诚,对待父母必定孝顺,兄弟相处必定和睦,大妻关系必定和谐,这种伦理道德,都是因为有与朋友的交往才能够健全的。

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是难以有长进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独立无朋,虽夙夜兢兢,学不加进。

-刘清《静春先生语》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宋·陆佃

对于学习者来说,老师和朋友在学习中的作用互不可缺: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完全是个人的力量,要靠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朋友之间的合力同心,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传上》

二人同心,所愿乃成。

--王符《潜夫论·叙录》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占据国家统治地位的统治者,他们的交往对象的优与劣,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更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对于君主来来说,要亲近贤良之大臣,远离奸佞之大臣,这样才能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才能把国家整理好,百姓安居乐业。国君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其决策行为也会受其交往对象的影响,因而会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君臣上下的人际关系和谐,是使国家上下安定,秩序和顺的重要前提。(一)明君与贤臣

1.齐威王与大臣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李世民与魏征

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

魏征要作良臣而不作忠臣,曰:“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征兵事件

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膳食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