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仁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 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诚信,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言行一致。
3. 正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正义精神,强调做人要正义、公正,维护社会公德和法律尊严。
4. 孝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孝悌精神,强调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强调家庭伦理和亲情关系。
5. 恭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恭敬精神,强调做人要谦虚、恭敬、有礼貌,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6. 谦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谦虚精神,强调做人要谦虚、低调,不自满、不自大。
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把这些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美德正直与公正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德正直与公正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正直与公正被视为重要的美德。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机构中得到体现。
正直与公正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它们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起着重要作用。
一、正直的含义与重要性正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定义为言行一致、坦诚正直、诚实守信的为人之道。
它强调个体的诚实、忠诚和责任感,以及秉持正义和道德原则。
正直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正直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正直被视为一个人品格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真实正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社会交往中,正直的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以及建立信任的基础。
这种信任和和谐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此外,正直还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备正直品质的人往往能够持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
正直使个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有助于培养出一个有价值观、有责任心的人。
二、公正的含义与作用公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定义为公平、无私、客观、公正。
它强调在个人行为以及社会机构中实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公正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公正的分配资源和权力,才能保证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公正的社会机制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公正对于维护良好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一个公正的社会能够减少不正当的争斗和争端,确保每个个体都受到法律和道德的保护。
公正的原则能够引导人们遵守法律,遵循社会规范,促进人们以和平和谐的方式共同生活。
三、传统美德的影响与现代挑战然而,在当今社会,传统美德正直与公正在一些方面面临着挑战和冲击。
首先,现代社会的利益驱动使得人们更加追求个人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放弃正直和公正的原则。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社会中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本文将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仁者爱人,关怀他人的福祉仁是中国人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仁被视作是最高尚、最伟大的美德。
仁有着深厚的道德内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
仁者尽力担当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人的疾苦和幸福。
因此,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德是指待人宽厚、关怀他人、乐善好施,促进和谐和共同进步。
二、义:讲究公平正义,秉持道义准则义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又一核心价值观。
义包括了对公平正义的尊重和追求。
在中华文明中,义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根本原则之一。
人们应秉持道义准则,做到正直、公平、诚实、厚道,对待他人宽容、公正,坚守道义,并为实现公平与正义而努力。
三、礼:以礼教育,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礼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之一。
礼是一种信仰、行为准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人们需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节、遵守规范。
礼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待人,使人们具备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四、智:追求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核心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智慧被视为一种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被鼓励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智慧,智者被尊崇和仰望。
智慧不仅是个人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智慧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五、信:言行一致,重视信任和诚信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中国古代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美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
信不仅指言行一致,更涵盖了对他人的信任和对社会道义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德正直与公正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美德正直与公正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美德是相传自古以来的道德准则,其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正直与公正的行为准则。
正直是指一个人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公正则是指一个人公平无私,处理事物不偏不倚。
这两个美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美德正直与公正的行为准则。
首先,正直的行为准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在古代经典文献中,诸如《礼记》、《尚书》等都有关于正直理念的论述,这些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直被视为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一个正直的人,言行一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正直的人能够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不撒谎、不欺骗,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形象。
其次,公正的行为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公正追求的是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正被看作是一种道德的追求。
一个公正的人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各种事物,不偏袒、不私心。
公正的人在处理事物时善于斟酌公平,不以个人利益为依归,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种品质能够使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也能够使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正直与公正的行为准则也在中国传统礼教中有所体现。
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品德的完善。
正直与公正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提倡“君子尚勇而不怯,尚义而不贰”,强调个人的正直勇敢和对正义的坚守。
他也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倡导个人的公正行为,以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正直与公正的行为准则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些传统美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实社会中,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了正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甚至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而一些人在处理事物时也未能做到公正无私,偏袒一方,损害了公平的原则。
这些现象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五个字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首先,仁义礼智信中的“仁”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关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
这种仁爱之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在现代社会中,仁爱之心也体现在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中,成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仁义礼智信中的“义”代表了公正和正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者公平,讲究正义,尊重法律。
这种义之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善。
在现代社会中,义之精神也体现在法治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成为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再次,仁义礼智信中的“礼”代表了礼仪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者尊重,讲究礼貌,注重礼仪。
这种礼之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也体现了社会秩序和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礼之精神也体现在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的维护中,成为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外,仁义礼智信中的“智”代表了智慧和才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聪慧,善于思考,追求真理。
这种智之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智慧交流和学识分享,也体现了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智之精神也体现在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中,成为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最后,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代表了诚信和信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者守信,讲究信用,重视信任。
这种信之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合作和信任关系,也体现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信之精神也体现在商业合作和社会交往中,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总之,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五个字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行为规范,也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的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正义新华字典中的定义

正义新华字典中的定义正义,是指遵守道义、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行为。
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正义是人们对于公正、公平的追求和坚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义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人们对于善恶、对错的辨别和选择。
正义在正字中有正直、公正、公平、公道等释义。
其中,正直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即心地纯正,言行诚实,正直无私。
一个正直的人,心中没有私心杂念,言行举止都能够坦诚真实,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和事物。
他们的正直行为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还能够建立信任和亲和力,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公正是指在法律、道义和伦理等方面,对待每个人都平等、公平、无偏见。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不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道义上。
公正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正的待遇,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与进步。
公平是指在资源分配、机会公正等方面,对待每个人都平等、公正。
在社会中,资源的分配不应该因为个人的身份、背景或偏见而产生差异,而应该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贡献来进行合理的分配。
公平的原则是在社会中实现资源公正分配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公道是指对待每个人都合理、公正、不偏不倚。
在处理纠纷、争议等问题时,应该遵循公道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地进行裁判和判断。
公道是社会公正和法治的重要基石,只有在公道的前提下,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正义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秉持正直、公正、公平、公道的价值观念,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以正义为准则,对待他人和事物时要坚持公正原则,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人。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道义和法律,才能够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追求和践行正义。
例如,作为学生,我们可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不作弊、不抄袭,与同学们和睦相处。
作为员工,我们可以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公正对待同事和客户。
中国传统美德注重公平正义

中国传统美德注重公平正义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了众多传统的美德。
在这些美德中,公平正义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价值观。
中国人民一直强调公平正义,并将其视为社会稳定和民众幸福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公平正义观念,并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人民历来注重公平正义的观念。
公平正义被认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对个体和群体平等对待的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例如,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做;再比如,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义”就是指的公平正义。
这些思想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贯穿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
公平正义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多样的。
首先,在中国法律制度中,公平正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的法律为人民提供了平等保护的权利,确保每个人都在法律面前平等受到对待。
例如,司法机关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公正判决,确保了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中国还广泛开展着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比如兴办救助站、援助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等,力图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帮助。
其次,在中国人民的日常行为中也体现出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中国人民注重诚信和道德,重视与人为善、宽容和体贴。
他们不只是在法律面前遵循公平正义,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这一价值观为指导准则。
例如,中国人民对待待人接物十分讲究,很少出现随意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他们注重公平交易,不以次充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中国的教育系统也为公平正义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做一个有公平正义意识的人。
中国学校以教育公平为宗旨,坚持公平选拔和公平评价,并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分配。
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重视公平正义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公平正义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民从小就受到公平正义观念的熏陶,这一观念不仅在法律制度中有体现,更是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日常行为和教育体系中。
中国古代对正义的观点

中国古代对正义的观点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而中国古代对正义的观点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在古代中国的伦理思想中,正义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主要学派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对正义的观点。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准则,对正义有着深刻的解读。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认为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儒家学者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强调个体要以道德为基准来行动,追求的利益应与他人的利益相一致。
这种观点中的正义体现在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上。
此外,儒家还强调仁义和礼仪,认为只有在仁义礼智的指导下,人们的行为才能符合正义的要求,社会秩序才能得以维持。
道家对正义的理解强调自然和道德的统一。
道家认为正义是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行为准则,是顺从天道的道德规范。
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法则,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秩序。
在道家的观点中,正义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不应追求个人的私利,而是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因此,道家的正义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正义。
法家对正义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法家注重法律和制度的作用,认为正义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在《韩非子》中提出了“法者,上下之正,君臣之义”的观点,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在法家的观点中,正义是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中国古代对正义的观点在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主要学派中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解读。
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将正义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正义与道德规范相统一;法家则强调法律和制度的作用,将正义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对正义的多元化理解和表达,为后世的社会发展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观任锋:
学术频道> 学术讲堂
任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观
2014-04-08 11:01来源:中国文化报我有话说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
中华文明拥有自身悠久的正义传统,自先民以来就形成了伟大庄严的正义精神。
这个精神传统的源头,就在先民圣贤仰天俯地,从天地宇宙之运行、万物人我之共生中汲取到的大智慧。
《诗》中咏叹:“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所谓“物则”“秉彝”“彝伦”,都源出于天,体现于人。
就像千百年来的耕耘、收获、交换、流通、恤助一样,里面有深刻的道理和伦常。
有了这层维系,先民才懂得了在天道、万物面前的谦逊,才认识到人类理性的边界、德行的藩篱,才领悟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维齐非齐”的洞见。
中华文明的正义视界,才会在天、人、物之间生发出“仁民爱物”的大德境界。
这个正义传统的经典表达,在尧、舜、禹、汤、周文王二帝三王的时代最早确立起来。
《尚书》记述尧的功绩,“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你看尧帝自治而治人,正义始于个体的诚敬文明,贯穿于各层次治理社群的各得其序,最终弥散为一种普遍、雍和的风俗民情。
对于个体与各社群内在秩序的体贴,分别由安安、亲睦、平章昭明、协和传达出来。
其间的正义感是如此精微、高明而广远,层层衍托,既无利维坦式的傲慢,也超越部族主义的朴野。
天下的协和如何实现,如沐春风的雍和如何维系,三代经典为后人理解正义标识出了定向、范围与通道。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正是基于这个文明根基,继续阐发各自的领悟。
其间,孔孟荀代表的儒家与申韩等法家成为影响后世至深的两个力量。
儒家述而不作,最为谦逊地继承了先民的正义智慧,也最为出色地发明了其中的精神骨髓。
透过义,他们塑造了我们对善恶是非的感知和信念,让我们窥见了人性深处对于人伦情感、公共权威与卓越品质的复杂热望,也指示出人们在面对这些热望纠结时的情境化智慧。
如《孟子》中的一个著名寓言所言,“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
乐而忘天下。
’”
舜作为人子与天子,父亲杀人犯法,该如何处置?这里,圣王舜并没有大义灭亲,也没有枉法佞法。
面对公职与私恩的冲突,他承认父子亲情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承认皋陶代表的司法权威的合法性(“有所受之”)。
因此,他才会“执之”法办,也才会进一步放弃掉天子的职位,“窃负而逃”,背着父亲躲藏到偏僻的海滨。
在人伦之义与司法公正之义发生严重冲突时,舜不得已以这样的办法尽量兼顾亲亲与尊尊的价值需求。
这里,有孔子所言“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的理念,那是人性恩义的坦直表露,也要就范于公共法理秩序的公义,尽力符合人们的正义渴望。
而舜的解决办法,在这两重价值下试图提出最适宜的方案,也是充满抉择煎熬的方案:作为别人无法替代的个体,他无法冒险承受由己之手失去父亲的痛苦,也不能否弃客观的法律权威,只能将自己从公职上放逐,选择保全自身相对健全的人伦情感。
儒家的这种正义观,让我们体会到作为“人之正路”的义与作为“宜”者之义在面对复杂人性情境时,可能将人们推至一个抉择难断的状态。
那个时刻的正义召唤,最能考验与勘察一个文明的品质。
而后世中华法系的容隐制度,显现出先民对舜之抉择的大体认同和维续。
中华文明面对这种召唤产生的正义观,在“中”“和”“公”“正”“直”等理念中有典型聚显,也在“仁”与“礼”之间获得其标志性的确认。
夫子所称道的“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直道而行,就是合乎人情、礼俗和法度的正义理想。
政治体之法度,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顺遂社会社群之习惯风俗,而形成持续积极的礼法,就能为正义生活提高一个秩序的保障。
人们在这种公共秩序中,易维持普遍的正义共识,形成强健的正义感,养成审慎灵活的正义技艺。
在个体、社群与公共权威之间,在人情、民风和礼法之间,在共识、技艺与政体之间,秩序的正义就透过诸要素之间积极的互动与整合而抵达中和的理想状态。
透过三代禅让,透过郁郁周礼,儒家从礼中把握到了正义秩序的架构规则,并经由仁赋予其超越而深邃的德性精神。
明白了这些礼法规则,我们才能理解儒家强调德礼甚于政刑的缘由,才能把握到从士与国人向儒家君子的角色转变,以及这种转变下对于忠信中和的持续推崇。
相对来说,法家一系在战国秦汉最为有力地构建起了一种国家本位的正义,将个体转换为国家实力的充实单位,利用严密整齐的集权官僚制实现了以国家利益为绝对主导的价值再造。
秦制代表的这种正义固然为广土众民的新型国家锻造了骨骼,然而只有经过了汉武之际援引儒家进行的宪制更化,才能够避免其强促短命的国运规律。
而后者的更化,正是再度激活了民族内部那些类封建性的宪制因子,将其适宜转化,透过士大夫共治、尊重社会和地方治理的架构更新,最终以礼法正义中和国家正义。
这才能保障大一统天下对于公义精神的真正维系,有效遏制专权独断的体制病。
《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这种君臣形成共识的法律公共观,将天下人置于法律的公共约束之下,构成了先民正义观的根干。
宋人曾言“天下之法当与天下共之”,再如明人言“行于朝廷则为公道,发于士君子则为公论。
公道废而后公论兴,公论息则天理灭”。
这种儒家公共意识挈领下的法度、共识,正是传统正义观的核心要素。
《论语》中夫子罕以仁许人,而义则成为对于君子的主要期许,如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有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是正义人格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培育的儒家公民。
这种儒家公民,正是通过礼的讲习、德的修养,经由社会与政治公共生活的磨练,一步步养成的。
现代国人当从这种角色中体悟其正义的秩序内涵。
在面临转型挑战的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关键性毋庸赘言。
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于面向西方文明学习这方面的智慧,但也不能忘却故国传统中的正义资源。
这个宝库蕴藏着我们这个国族最为深厚和广远的正义信念与正义记忆,天义根源、三代公法、礼法正义与国家正义、公共精神与儒家公民,是滋养我们这个文明的树基。
珍惜它,浇灌它,我们才能真正聚合在一起,进而追求乔木之繁茂更新。
返回光明网首页
[责任编辑:王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