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pptx

合集下载

(语文版)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六七单元有答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六七单元有答案.doc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Z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涪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曆朔东,一曆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而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0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 • •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何苦而不平必• • •先苦其心志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0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写)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写)7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口:“汝心Z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初中语文专项复习(十) 课外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初中语文专项复习(十) 课外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专项复习(十) 课外文言文阅读
可编辑PPT
请双击文本框弹出对象, 便可编辑修改哦!!
(一)杯弓蛇影 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 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 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 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 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日:每天 遂:于是 少:同“稍”,稍微 易: 改换,更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
3.结合选文,说说文徵明书法越来越精湛的原因。 ①每天练习写字的量很大,并且能持之以恒;②写字从来不马虎,
只要有不满意的地方就一定会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六)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
“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 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 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 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 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 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
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 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 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 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知灵活变通。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㈠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㈡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② 惟.欲清净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㈢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刘宣苦读成才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驤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注释】①刘公宣:即刘宣。

②卫使:人名。

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解元。

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0.解释加点字(4分)(1)为卫使畜马为()(2)而文恭知人之益著益()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谓必山林老儒之作”一句中“必”字用得好,请简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介马夫竟然成为进士,请你说说刘宣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0.(1)替(2)更加(由于版本原因原文应为“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此处加大了答题难度)11.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他加以优待12.“必”翻译做“一定”,表示肯定的推测体现出了刘文恭非常确定刘宣所做文章出自山林老儒之手,侧面体现出了刘宣所著文章的老练及其卓绝的文采。

13.①刘宣自己读书勤奋刻苦;②卫使善待人才;③刘文恭有伯乐识人之明(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注释】常平:官仓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3)欧阳修见其文,奇.之(4)力能动.权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2)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3)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3.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4分)二、是仪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大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

”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啮者入见谬①为愁状。

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

”公曰:“妄言耳,无苦。

”俄而库吏以啮鞍白②,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

”竟不问。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注释】①谬:装作。

②白:禀告,报告。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鼠所伤____________(2)竟.不问______________2.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若鼠啮者入见谬为愁状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曹冲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①,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②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③,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有删改)【注释】①赢粮:余粮。

②疽(jū):毒疮。

③旋踵:掉转脚跟。

指退缩。

4. 对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 何哭也?1B. 子卒也而将军/ 自吮其疽/ 何哭也?C.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D. 子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

6. 吴起何以能够在诸侯之战中胜率这么高?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

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鲁君欲杀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词阅读练习与答案(43页)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词阅读练习与答案(43页)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词阅读练习与答案《岳阳楼记》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嘱托我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译: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③.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④.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的政绩,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为下文做铺垫。

⑤.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处理政事,表现他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①.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②.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⑤.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舌代耕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①,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②,或题于扉屏③,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④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⑤也。

”注释:①无嗣:无子。

嗣,子孙后代。

①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①扉屏:门扇屏风。

①闾里:里巷。

①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惠.过人(惠:贤惠)B.未尝..有教者入门(未尝:从来没有)C.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安:怎么)D.赠献者积粟.盈仓(粟:粮食)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闻邻中读书,日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2)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3.贾逵能学有所成,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二)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者最胜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②,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③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④。

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最小。

①谢公:即谢安。

东晋著名政治家。

①寒温:寒喧。

①“吉人”句:语出《周易》。

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

躁人,急躁的人。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兄弟三人俱.诣谢公俱:一起B.多论.俗事论:议论C.向三贤孰.愈孰:哪个D.推此知.之知:知识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 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 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 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 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 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 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 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 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 分)
因谒公(


) 果蔬皆不具(
) 方命坐
24、说说文段中的画线句“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 而退。”的意思(3 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2 分)
4
一寸光阴不可轻
(1)徙衽以从阴 (
去(
)
) (2)其阴逾
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2、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3 分)
1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 分)
三、辨盗钟①(12 分) 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 人,莫知的为②盗者。述古绐③曰:“某寺有一钟,至 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④祠之。引囚立钟前,谕 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 同职⑤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⑥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 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
5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讯之即服。
【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②莫知的为:不知 道哪个是真的。③绐(dài):哄骗。④后阁:我国古 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 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⑤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 一部门作官的人。⑥帷(wéi):围幕。
【注释】①薪:砍柴。裘:羊皮袄。②瞋目:眯着 眼。③视:眼光。④仪貌之庄:外貌高雅。⑤皮相之 士:中看重外表的人。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 分) 当夏五月( ) 遂去不顾( ) 季子谢 之 ( )
18、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4 分)
7
一寸光阴不可轻
①、延 陵 季 子 出 游 也,何 足 语 姓 字
14、解释加粗词的含义(3 分) ①尝知建州浦县( ) ②惟有一囚无墨( ) ③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 15、辨别“之”的不同意义(2 分) ①讯之,遂承为盗( ) ②引囚逐一令引手入 帷摸之( ) 16、陈述古采用攻心战术,准确地把握了犯罪者的 心理进行查证审讯。陈述古抓犯罪者怎样的心理特 征?用四个字回答。你从原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找 出来并翻译。(7 分)
①、心理特征
6
②、原句 翻 译:裘公(19 分)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
裘而薪①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 镰于地, 瞋目②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③之 下,仪貌之庄④,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 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 皮相之士⑤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 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 分)
船载以入( ) 驴不胜怒( )技止此耳

( 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 分)
①然:庞然大物( )
然往来视之( )
1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②因:因跳踉大阚(


) 罔不因势象形
③耳:技止此耳( ) 朵)
2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 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 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 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 凶狠。
②、子 皮 相 之 士
19、季子对薪者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3 分)
20、能表现季子对薪者敬重的句子

。(3 分)
21、薪者不捡“遗金”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 分)
22、像季子这样“以貌取人”的人,社会上还大有人 在,请你说几句话来劝劝他们?(3 分)
五、王安石待客(13 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 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 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 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
无丝竹之乱耳( 耳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


) 且焉置土石
⑤益:益习其声(
) 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 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 地 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 来。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 外 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 驴 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 分)
心理活动:
3
动作: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 2 个)。(2 分)
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 的?(3 分)
二、郑人逃暑①(11 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
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 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 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 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 更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