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乡下孩子》01-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乡下孩子》01-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乡下孩子》01-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乡下孩子》01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幸福。

3、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乡下孩子的生活场景和乐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1)体会乡下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自由和快乐,感受他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2)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每天都能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乡下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乡下孩子的诗歌。

2、板书课题:《乡下孩子》(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中描绘了乡下孩子的哪些生活场景?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精读诗歌1、学习第一小节(1)指名读第一小节。

(2)思考: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什么样的孩子?曾是爸爸背上什么样的孩子?(3)引导学生理解“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体会乡下孩子的天真可爱。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1)自由读第二小节。

(2)思考:乡下孩子会干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捉蝴蝶”“编故事”“含草叶”“吹歌曲”,感受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3、学习第三小节(1)指名读第三小节。

(2)思考:乡下孩子在劳动中会收获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挖野菜”“逮小鱼”,体会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

4、学习第四小节(1)齐读第四小节。

(2)思考:乡下孩子为什么是“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3)引导学生体会乡下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成长,感受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 乡下孩子(教案2篇与教学反思3则)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 乡下孩子(教案2篇与教学反思3则)

3 乡下孩子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想像,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学习诗文,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乡下孩子(指读课题),知道了乡下孩子生活得——快乐极了。

你们想继续了解他,并和他成为好朋友吗?想的小朋友再热情地呼喊一下!(指课题,学生再次兴致盎然地齐呼“乡下孩子”。

)二、看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丽及乡下孩子的愉快生活师:瞧。

他们来了!播放课件中的录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欣赏乡下美景,感受乡下孩子的快乐。

教师指课件中的画面,引说:看,一望无边的原野——绿油油的;小河——碧澄澄的(碧蓝碧蓝的)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开放;乡下孩子在——挖野菜、喂小猪,采野花、扎小辫,唱歌曲,多快乐!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感觉怎么样?(乡下真美呀!乡下孩子真快乐呀!……)师:是的。

乡下的景色多让人陶醉呀!生活在这里的乡下孩子多么快乐、幸福啊!三、学习第一小节1、谁来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是说谁“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呢?指引学生把话说完整: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这是说的乡下孩子小时候,还是现在呢?从哪个字看出?理解“曾”就是“曾经,过去”。

大家一起说一说:乡下孩子曾是——……,曾是——……。

2、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爱师:你们见过黄鹂吗?今天大家表现这么棒,就让大家欣赏一下吧!(课件展示黄鹂图片)师:这就是黄鹂,怎么样?那黄乎乎的羽毛多引人注目呀!想听听它的欢唱声吗?(课件播放黄鹂的叫声)师:多么悦耳、动听啊!板书“欢唱”,谁来读一读?师:多可爱的小黄鹂呀!还有谁想读?你就像一只欢唱的黄鹂!(板书:“欢唱的黄鹂”)师:为什么说乡下孩子就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这样,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在妈妈怀里的感觉。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二篇)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二篇)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在教授《乡下孩子》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在课前准备上,我认为有必要对整篇课文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

此外,对于这篇课文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等内容,我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解读和引导学生理解。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乡下孩子》是一篇经典的中篇小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思想。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等,并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等形式,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人物传记、写读后感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我认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教授《乡下孩子》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二)电影《乡下孩子》通过讲述一个乡村男孩在城市生活中的困境和成长,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城乡差距和教育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乡村教育改革的思考。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得出一些反思,以下是我对《乡下孩子》的反思。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乡村和城市之间巨大的差距。

乡村男孩亮亮的家境贫困,面临丧父、母亲生病等重重困难。

而在城市,有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这种城乡差距表明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乡村孩子们在教育机会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导语】语⽂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门教学科⽬,其教学的内容是语⾔⽂化,其运⾏的形式也是语⾔⽂化。

语⽂的能⼒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门重要的⼈⽂社会学科,⼈们交流思想的⼯具。

具有⼯具性与⼈⽂性的统⼀特点。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乡下孩⼦》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乡下孩⼦》教案 教学⽬的: 1、巩固本课⽣字及⼆会字的字⾳,学习“⽪、坏、唱”的字书写。

2、通过学习诗⽂,了解乡下孩⼦⽣活的快乐,并通过朗读表达出快乐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4、⽤⾃⼰的话说⼀说,了解到的乡下孩⼦的快乐⽣活。

课前准备 1、词语卡⽚“怀⾥、黄鹂、野菊、嘴⾥、挖野菜、⼩猪、⼩猫咪”。

2、蝴蝶模型、背景图。

3、第⼆、三⼩节课⽂内容的⼩⿊板,句式练习的⼩⿊板。

4、背景⾳乐。

5、⼩磁铁。

6、⽣字卡⽚。

⼀、导⼊ ⼩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位新朋友——乡下孩⼦(指读课题),知道了乡下孩⼦⽣活得——快乐极了。

⼆、复习巩固 1、师边讲边出⽰⽣字卡⽚,齐读词语。

躺在妈妈怀⾥,像⼀只美丽的黄鹂,在爸爸背上,像⼀朵漂亮的野菊,捉只蝴蝶就能编织出故事,把草叶含在嘴⾥,就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她还会挖野菜、逮⼩鱼,和可爱的⼩猪、机灵的⼩猫咪做朋友。

乡下孩⼦的⽣活真快乐呀! 2、刚才我们⼀边回忆课⽂内容,⼀边复习了⽣字,现在谁再愿意来读读这些词语呢? 3、把词语卡⽚贴在⿊板上让学⽣再读⼀遍。

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节,知道了乡下孩⼦幼⼩时在爸爸妈妈怀⾥幸福地⽣活,就让我们⼀起来读⼀读第⼀节,感受⼀下乡下孩⼦的幸福的⽣活。

齐读第⼀节。

三、学习2~4⼩节。

1、过渡:乡下孩⼦慢慢长⼤了些,她的⽣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更加快乐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请同学们⾃⼰读读2~4⼩节,想想,在这⾸诗⾥⾯,你觉得乡下孩⼦有哪些幸福、快乐的⽣活呢? 2、学⽣⾃由读2~4⼩节。

3、乡下孩⼦有那么多幸福、快乐的⽣活,你们羡慕吗?羡慕他们什么呢?(根据回答相机板书: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鱼) 4、是啊,乡下孩⼦的⽣活真令⼈羡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乡下孩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乡下孩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二、以读为主
以读生趣,以读生情,是本课教学特色。这首诗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低年级的诗歌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情境中体验。在教学中,我不但在诵读中“放飞”学生的心灵,而且在浓烈的朗读氛围(自由选读、品读、评议读、表演读、男女赛读)和多种方式的情感体验(如编故事、吹草叶、听音乐、表演等)中让学生充分去思、去想、去创造,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了乡下孩子生活的乐趣,领略到了诗文独有的意境美。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乡下孩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乡下孩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王丹艳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情意沟通,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以我教苏教版第三册《乡下孩子》片段为例反思如下: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
过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教师牵着走,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在教学中,我在学生领悟诗文的基础上,积极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换位体验,创造想象,也来当小诗人。此时,“情动而辞发”,学生个个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于是,智慧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上迸发,“捉几只蚂蚱,乐坏了可爱的公鸡。挖一篮萝卜,撑圆了小兔的肚皮。采一束鲜花,喜坏了年迈的奶奶。……”此时,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显现,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一个个稚嫩而富有灵气的小诗人诞生了。他们拥有了欢乐、兴趣,也拥有了自信、动力和成功。课堂真正充满了活泼的生机。 总之,以读书为主线,以感悟的培养为重点,给孩子留下机会,真正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孩子,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乡下的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乡下的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乡下的孩子》精品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创造乡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生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情景模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乡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2)学生通过模拟,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感受。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乡下孩子》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掌握常用的汉字,并能够流利朗读课文。

2.语言技能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协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提高交际能力。

3.语言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乡土风情的特点,了解乡村文化的特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风情和乡村生活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乡村生活中,并且能够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欣赏有关乡村文化的短片或图片,引起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兴趣,营造出乡村风情的氛围。

2. 学习更村文化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或采用多媒体辅助工具介绍乡村文化的一些知识,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 听、说和读(1) 听让学生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述有关乡村生活的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

(2) 说教师通过提问以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帮助他们发现和改正语言使用中的错误。

(3) 读在学生听、说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4. 写以《乡下孩子》中词语为素材,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文字表达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5. 总结与评价通过学生小组展示、班级讨论、教师点评等形式,对本课学习所达到的目标进行评价,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综合评价。

四、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课程录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乡村文化和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同时在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年级语文《乡下的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乡下的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乡下的孩子》精品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乡下的孩子》。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乡下孩子的生活特点。

学生能够认读和理解生词和短语。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乐趣,培养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乡下的孩子》描述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如捉虫、放羊、游泳等。

课文展现了乡下孩子在大自然中的快乐和自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认读和理解生词和短语,如“捉虫”、“放羊”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乡下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吗?他们有哪些乐趣?3.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中乡下孩子生活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下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的生活有哪些乐趣?第四章:课堂练习与拓展4.1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4.2 书写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书写练习,如抄写生词和短语。

4.3 拓展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环境,了解和体验乡下孩子的生活,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技巧和理解能力的表现。

5.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书写练习和课堂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乡下的孩子》的课文文本,确保文本质量良好,便于学生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

[导语]《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快乐生活。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原文
曾是妈妈怀里
欢唱的黄鹂,
曾是爸爸背上
盛开的野菊。

捉一只蝴蝶,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挖一篮野菜,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

逮一串小鱼,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哦,
乡下孩子,
生在阳光下,
长在旷野里。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

3、为自己作为一名乡下孩子而感到骄傲。

培养孩子热爱农村,将来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乡下孩子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老师给大家留了一点作业,这节课,老师要看看大家完成得怎样,你们一定会让老师大吃一惊的。

二、精读课文
(一)读、悟课文第一小节
1、师读第一小节,让学生边听边回忆自己躺在妈妈怀里,趴在爸爸背上那种幸福的时刻。

2、大家听完课文后,一定想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快说出来吧!
3、指导朗读,读出父母与孩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感情。

(二)读、悟第二小节
过渡:孩子,你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大家的生活经历又各不相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书中描写的乡下孩子的生活情境。

1、学生边读边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想象:怎样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
2、小组练说,指名说。

3、乡下孩子的生活如此快乐,那么怎样朗读呢?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

(三)读、悟第三小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小节。

2、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四)读、悟第四小节
过渡:读了前面的三个小节,你有什么感觉?课文中一样吗?赶快去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第四小节,感知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

2、思考:乡下孩子为何如此快乐?(充足的阳光,开阔的空间,多彩的生活,父母的呵护)
三、知识的延伸(成果的展示)
过渡:同学们,我们是乡下孩子,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做什么呢?
1、学生把自己经历过的和从父母那里到的告诉大家
①采野花②钓鱼③捉螃蟹④拾稻穗
⑤割草⑥去草地打滚⑦捉蚱蜢⑧去树林中捉迷藏
2、那你们能依照书中的样子,说一说这些事吗?
3、学生大胆地、创新地进行说话练习。

例如:采一束野花编织一个美丽的花环,妆扮了美丽的房间,送给爱我的老师,送给爱我的老奶奶。

捉一只螃蟹,急坏了调皮的小弟弟,吓坏了我的奶奶。

拾一篮稻穗,逗乐了我的妈妈,乐坏了我家的小公鸡。

4、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乡村山清水秀,乐趣无穷,你们爱它吗?那你们快快行动起来,学好知识,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得比城市更美。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快乐生活。

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的情境;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境;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快乐;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诗歌文字简略,极具跳跃性,如果能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发挥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课堂氛围,发展创新思维,对于突破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也有极大帮助。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
实际情况,主要通过情景导入、自读体会、语言发展、诗歌创作这四部分,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情景导入,激趣学习
课堂一开始,我就以自己的童年趣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几乎说了半节课,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这样让学生联想到乡下孩子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很自然地导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抓住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这样的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自主选择,细读体会。

诗歌的二、三小节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要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要求。

首先课文二、三小节的写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学生自主选择朗读的内容,这样尊重了学生的。

阅读兴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这几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把它多读读,读有趣一点,如果你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变传统的教师“讲”为学生自己“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