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标准解答示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标准解答例如一、关于标题1.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答:“原来”一词,与霍洛维茨说的话“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相照应,(2分)写出了认识变化的过程。
(2分)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炼字。
解答时,要将原标题和改后的标题进行比较,体会“朴素最有力量”与“朴索原来最有力量”在表意上的不同,再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总有那一片蛙声”的深刻含义?(5分)答:“总有”意味着无法拂去(1分);“蛙声”是作者故乡生活中一种难以忘记的声音(1 分);无论何地,春夜的晚上,我总会回忆起生命中离不开的蛙声(2分);寄托了羁旅游子的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3.简要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高凳”为题的妙处。
(4分)答:①作为全文线索,推动情节的开展;②制造悬念,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愧疚;③借高凳这一普通的事物,突出表现母亲无私、伟大的爱。
4.文章以“母亲是一片瓦”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1分)②新颖奇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③揭示了母亲朴实,为子女默默奉献的性格特点。
(1分)④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1分)5.说说文章标题有何妙处?(4分)答:①点名了文中的线索银针茶;②作者在茶中寄托着对故乡的骄傲自豪之情;③是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的载体;④同时运用叠词,情味悠长。
6.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故乡的芦苇”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答: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③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和热爱之情;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5分)答:【例如一】好。
理由:①巧用现代流行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明确说明对象及说明重点。
③表达作者对题跋的赞叹。
【例如二】不好。
理由:①“点赞”只是赞同,但“题跋”不仅有品评、鉴赏功能,还有考订、记事功能,这样不全面。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海底两万里(节选)这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的家伙。
我想,他在采球期到来之前便赶到了这里。
我看到,他的小船便停泊在距他头顶几英尺的海面上。
他不断潜入海水中,()又浮上海面。
一块被砸成小面包一样的圆石夹在他的两脚之间,一根绳索一站系着石头,一端系在他的小船上,这样可以使他迅速潜入海底。
这便是他全部的采珠工具。
他潜入海底大约5码深的地方,()跪下来,将顺手抓到的珠贝塞入他的网袋。
他浮出海面后,将网袋里的螺贝倒在船上,然后夹起石头,再次潜入海底进行采珠作业。
他的整个采球过程只不过三十秒钟。
……我仔细观察着他,他的工作非常有规律,在半个小时之内,没有任何危险威胁到他。
()地,我开始习惯这种有趣的采珠工作。
(),当这个印度人正跪在水底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惊恐的姿势,然后站起身,用力向上一跳,试图返回海面。
很快,我便明白了他的恐惧。
一个巨大的黑影出现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顶。
那是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眼睛放着光,张开大嘴,正斜向采珠人冲来!我吓得目瞪口呆,甚至一动都不能动。
这个贪婪的猛兽,用力摇了摇尾巴,然后径直向印度人扑去。
采珠人向旁边一躲,避开了鲨鱼的大口,但是却没有躲过鲨鱼的尾巴,因为鱼尾正好打在他的胸部,将他翻倒在海底。
这可怕的一切不过是瞬间发生的事情。
鲨鱼转身返回,翻转脊背,准备一口将印度人咬成两段。
正在这时,我察觉到蹲伏在我身旁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身来,然后手持短刀,奋力向那头怪物冲去,准备迎面与它决战。
正在鲨鱼要将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咬为两段的关键时刻,它发现了新的敌人,因此立刻翻转身体,猛地冲向尼摩船长。
我至今仍能看到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
他蹲伏在那里,带着令人钦佩的冷静等待着那头巨大的鲨鱼。
当鲨鱼冲向他的时候,他异常矫捷地跳到一旁,躲过了鲨鱼的冲击,同时将短刀深深地刺入了鲨鱼的肋部。
不过,一切并没有结束。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分析[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分析[精选]共20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027bea1f7ec4afe05a1dfd5.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泰州)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
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
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
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
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
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
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
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
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
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①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
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积累)【一】记叙文一、记叙的六要素(概括情节、事件、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事件内容规范: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人+事】二、记叙的线索(概括行文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时间(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地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关注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事物(以某一个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事件发展变化(关注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线)情感发展变化(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暗线)三、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1、※插叙作用(1)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2)突出人物……性格;(3)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4)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5)突出中心……;2、倒叙作用(1)开篇点题;(2)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引出下文……内容;(4)使结构更紧凑;(5)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增强生动性。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作用:(1)使文章更真实;(2)叙述亲切自然;(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人称:(以“你(们)”的口吻展开记叙)作用:(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们)”)作用:(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叙事议论;(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题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1)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3)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主题】五、修辞手法:【答题思路:(1)手法(2)表达效果+内容(3)情感(4)情节】1、※比喻、拟人:把……比作……(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情感,(为下文……作铺垫)。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四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五抒情方式/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六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七描写:①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E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十句式鉴赏:按句式整齐与否分: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按句子长短分: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十四文章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⑦总领全文;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十六引用的作用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对应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联系原文答题技巧:①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②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③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关键:理解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答题技巧:①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指出文中的某个句子,然后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根据是什么关键:联系上下文,原文中找答案答题技巧:①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是观点句还是结论句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②确定句子所涉及的范围,筛选信息,切不可照抄原文;4、文中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件事物写起/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答题模式:相关术语+文章的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6、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是什么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性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增强气势和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设问:引起了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与思考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7、文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全面,有条理,要拓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8、赏析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以“…….”为标题/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分析角度:内容、结构、形式9、文章用了第几人称,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答题技巧:使用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10、线索的赏析/文章以…….为线索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答题技巧:从上下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所写内容有几个方面就从几个方面概括;如果内容集中写一个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为几个方面时,应考虑从手法虚实、正反、点面方面分点概括;11、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思答题技巧: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结合主旨,分析作者情感12、人物鉴赏/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技巧: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定量分析;或先从几方面定量分析,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总括;13、鉴赏语言/赏析文章语言答题技巧: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的角度去鉴赏答题模式: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内容1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简要分析答题模式:文章是以……为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的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三、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应注意:关键词、句;联系原文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看课文时要注意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2、紧扣题意,选恰当的句式、角度回答,如何问就如何答;3、不要一字不漏的照抄原文,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句要在原文中找,再根据这些词句重组答案;4、答题时要时刻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相联系;5 、需要术语的要分清术语,不能混淆术语,也不能乱凑术语;6、答题时答题模式要灵活贯通,不能墨守成规;7、看分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散文)阅读
二、小说阅读
三、说明文阅读
四、议论文阅读
首先要分辨清楚的问题——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侧面描写、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渲染、衬托、象征、以小见大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
4、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前后照应
一、记叙文(散文)阅读
1、记叙文
记叙文(散文)分类: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记叙顺序:顺序、倒叙(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插叙(补充说明)、补叙(补充说明,否则情节上容易出现漏洞)
考点:
1、问: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记叙了:事/物,何时,何地,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问: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认识?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思想)
答:文章通过对_____的叙述,歌颂(批判)了_____,表现出(揭示出)_____的深刻道理,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3、问:简要分析某段文字在本文作用。
文章某段是否能去掉,为什么?
答:首先指出某段文字的结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开篇点题。
【中间】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全文;前后照应(题目)
其次说明某段文字的内容作用:
如:这段话抒发了作者______的感悟,表现出作者对______的热爱,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4、问: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某段中的某词语改为另一词语好吗?为什么?
答:_____词用得好,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某事物(人物)的____特点,把_____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5、问:本文标题有何含义?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文章以_____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首先,概括标题的表层含义;
其次,挖掘标题深层次的含义,并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谈谈标题这样起的好处。
6、问: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答:首先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阐明这样说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
(注:观点要健康,正确,言之有理)
二、小说阅读
1、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考点:
1、问:请简要分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小说中的某人是一个_____的人物形象,本文运用_____的描写方法,描写了他的______事,表现了他______的性格特征。
2、问:小说的某一情节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某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说的开头(结尾)的情节设置巧妙,请简要赏析。
答:某情节在文中有_____的作用,表现了____内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了____主题。
3、问:某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暗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渲染一种_____的氛围
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物____性格
深化文章主旨
4、问:作品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中心思想)
答:本文通过____事件的描写,揭示(赞扬/贬斥)了____的现象,表现了____的深刻道理,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5、问: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某词语/句子,运用了____(修辞、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_,表现了_____的思想感情,给我们_____的感受。
三、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
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
1、明确说明的对象和作者写作的目的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
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2、把握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3、了解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
常用的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分类别:使说明具有条理性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其具有说服力和严谨性
做比较: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不像下定义那样严格,只要把需要说明的对象解释清楚即可)一般下定义和作诠释一起出现,使读者对事物既有概括的认识,又有准确的理解。
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5、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总分式递进式连贯式并列式
四、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的分类:一般性政论文评论杂文演讲稿读后感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考点:
1、分析文章论证思路(首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分析论点)
首先提出了____论点,其次列举____事例从____角度进行论证,然后运用____论证方法论证____的观点,最后得出____的结论。
2、问:某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举例论证,通过____的事例,论证了____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____说的话,论证了____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运用对比论证,将_____和_____进行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论证了_____的论点。
运用类比论证,将论证的事和另一件类似的事情进行比较,间接地论证了______的正确/错误。
运用比喻论证,把_____比作_____,生动形象地论证了_____的论点,从而把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易被人接受。
3、问: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简要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答: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用两三句话谈理由,就是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需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注: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