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C、大哥(25岁) D、二哥(22岁)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 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 别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 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 A 实行了内阁制 C 实行了分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夏:
1.公权力 2.王位继承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夏商与西周制度
商: 1.内外服制度 2.神权色彩 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政治制度 目的: 分封制
巩固和扩大周王统治 分土地和人民给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1.形成等级贵族制度 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方面的矛盾,维护分封制、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大宗、小宗体 系 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证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史
D宋朝的枢密史
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 武帝:
“推恩令”
收精兵:三衙与枢密院分掌领兵权与调兵权
宋:
削实权:1、夺权 2 、通判 3、文臣做地方官
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积极方面: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4.“齐人”“鲁人”“楚人”“宋人”这种表述, 逐渐让 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 制度因素是()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李萌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 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中,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介绍,深入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局限性。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商、周两代。

商代开始形成了初步的王权集结制度,而周代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一制度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认为天子作为“天下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明确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明确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以天子为中心。

天子扮演着最高领导者的角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力。

欧洲历史学家孟德斯鸠曾称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

3.2 中央政府地方行政一元化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地方行政机构由中央政府指派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官员完全受中央政府的指挥。

这种一元化的行政管理系统保证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3.3 知识分子和士人的重要性中央集权制度中赋予了知识分子和士人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被视为一个国家的精英,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对国家决策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央政府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才选拔和使用。

4. 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1 高效的决策和执行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和执行的时间和成本。

中央政府集中了权力,可以很快做出重要决策,并通过地方官员迅速执行。

4.2 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严格的控制,确保各地行政工作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保持国家的统一。

4.3 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北宋中央集权的体制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 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 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 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 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 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 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 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 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 衣卫等。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
中央集权制度
商周 建立了以分封制 和宗法制为核心 的早期政治制度 主要 表现 体系,将政治隶 属关系与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形 成“家国一体” 的政治框架 单元 主题 集中
秦汉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时期,秦朝最早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西汉 通过解决“王国问 题” ,进一步巩固了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 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 窃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 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例 2】 (2012 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 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 之名而称 “皇 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C.突出个人功业 ) B.承袭华夏传统 D.标榜君权神授
“(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 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答案:D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作用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 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 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 消极甚至反动作用。
(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 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封建积极 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 展。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 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名族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 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 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 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 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产生庞大的官 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集权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 建立统一 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理论
2.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 权制度两个概念 ①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与一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中 国权 度
秦朝形成:皇帝制度 三 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 汉: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至 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元 宋:参知政事 三司使(财) 枢 完 密使(军) 转运使 通判 善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等,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2. 封建制度:秦朝之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

封建制度中,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各地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事务。

3. 三公九卿制度:西汉时期,采用了三公和九卿制度,三公分别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则负责各个部门的管理。

这个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4. 八议制度:东汉末年,八议制度被采用,八议包括议郎、议监、议校、议律、议狱、议操、议禄、议秩,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工作。

5. 科举制度:唐朝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管理了人才选拔,也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责任。

6. 考试制度:宋朝开始实行文选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
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一种管理人才的制度。

7. 农田水利制度: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制度是管理灌溉和水资
源的重要制度,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朝代都有所
发展和改变,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管理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