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火蚁防控记

合集下载

公园、绿道红火蚁秋季防控总结

公园、绿道红火蚁秋季防控总结

公园、绿道红火蚁秋季防控总结摘要:一、引言二、公园、绿道红火蚁防控工作概况1.红火蚁分布情况2.防控工作措施三、秋季防控成果1.红火蚁数量减少2.绿化环境改善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防控意识不足2.技术支持不足3.长效机制建设不足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1.提高防控意识2.加强技术培训与支持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4.加强部门协作与宣传力度六、总结正文:公园、绿道红火蚁秋季防控总结随着秋季的到来,我国公园和绿道红火蚁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红火蚁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我国的绿色家园,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红火蚁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一、引言红火蚁的入侵,不仅影响了公园、绿道的生态环境,也给游客和市民带来了安全隐患。

为此,我国高度重视红火蚁防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公园、绿道的生态安全。

二、公园、绿道红火蚁防控工作概况1.红火蚁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红火蚁主要分布在公园、绿道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这些区域的红火蚁密度较高,对生态环境和游客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2.防控工作措施为了有效防控红火蚁,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同时,加强对红火蚁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市民的防控意识。

三、秋季防控成果经过不懈努力,秋季红火蚁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红火蚁数量明显减少,公园、绿道的绿化环境得到改善。

此外,红火蚁危害事件也大幅减少,确保了市民的游玩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虽然秋季防控取得了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防控意识不足,部分市民和工作人员对红火蚁的危害认识不够;二是技术支持不足,亟需加强科研攻关,提高防控技术水平;三是长效机制建设不足,需要建立健全的防控体系。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1.提高防控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和工作人员对红火蚁防控的认识。

2.加强技术培训与支持:组织专家开展红火蚁防控技术培训,提高防控人员的技术水平。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入侵性的蚂蚁种类,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

一、物理防治1. 清除红火蚁的巢穴:红火蚁的巢穴通常位于土壤中,可以通过挖掘或冲洗的方式清除。

在清除巢穴时,应戴上防护手套和长袖衣物,以免被红火蚁的螫针刺伤。

2. 封堵红火蚁的入侵途径:检查房屋和建筑物周围的缝隙、裂缝和开口,封堵红火蚁的入侵途径。

可以使用硅胶、密封胶或防火胶等材料进行封堵。

3. 清除红火蚁的食物源:红火蚁通常以食物为诱饵,因此及时清除食物源可以有效减少它们的数量。

保持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清洁,垃圾桶要盖好,食物要妥善保存。

二、化学防治1. 使用杀虫剂:选择适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杀死红火蚁。

常见的杀虫剂包括氯氰菊酯、灭蚁宁等。

使用杀虫剂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进行操作,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2. 设置诱饵:将含有杀虫剂的诱饵放置在红火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诱饵会吸引红火蚁前来觅食,从而达到控制的效果。

常见的诱饵包括液体诱饵和颗粒状诱饵。

3. 喷洒防护剂:喷洒防护剂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红火蚁的进入。

常见的防护剂包括氟虫腈和氟虫脲等。

三、生物防治1. 引入天敌:引入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例如,引入红火蚁的天敌——红眼蜂(Pseudacteon spp.)可以帮助控制红火蚁的扩散。

红眼蜂会寄生在红火蚁身上,从而减少红火蚁的数量。

2. 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昆虫等天然物质制成的农药,对红火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常见的生物农药包括苏木精、苦楝碱等。

3. 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红火蚁的危害。

四、预防措施1. 增强公众意识:加强对红火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又称为进口火蚁,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外来入侵物种。

它们原产于南美洲,但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红火蚁的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习性在进行红火蚁的预防和控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习性。

红火蚁的工蚁身体呈红褐色,体长约2-6毫米,有较强的攻击性和防御性。

它们主要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种子为食,也会攻击人和动物。

红火蚁的巢穴通常位于土壤中,可以建造在地下、树木的根部或人工结构中。

它们以蚁后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红火蚁的女王可以产卵,每个巢穴中可能有数千个工蚁。

2. 预防红火蚁的扩散预防红火蚁的扩散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预防红火蚁扩散的方法:2.1 防止红火蚁的传播- 不要携带有红火蚁的土壤、植物或其他物品进入未受感染的地区。

- 从受感染地区购买或获取的植物和土壤应经过检疫处理。

- 在运输植物和土壤时,使用密封的容器或包装材料,以防止红火蚁的逃逸。

- 在户外活动期间,尽量避免踩踏或破坏红火蚁的巢穴,以免扩散。

2.2 加强宣传和教育- 加强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对红火蚁入侵的警觉性。

- 向农民、园艺师和其他从事农业和园艺活动的人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报告红火蚁的存在。

2.3 加强监测和检测- 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络,定期检测和报告红火蚁的分布情况。

- 制定红火蚁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并培训相关人员进行检测工作。

- 加强对进口植物和土壤的检疫,确保不带有红火蚁。

3. 控制红火蚁的方法如果红火蚁已经入侵了某个地区,我们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来减少其数量和扩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控制红火蚁的方法:3.1 生物控制- 引入天敌,如寄生蜂、天牛和蚁狮,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概述红火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入侵性昆虫,其蚁后数量庞大,攻击性强,对人畜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红火蚁的传播和控制其种群数量,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红火蚁的特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小型蚂蚁,身体呈红褐色,身长约2-6毫米。

其具有独特的蚁后数量控制机制,即多蚁后制度,使得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三、红火蚁的生活习性1. 红火蚁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如草坪、花园、公园等。

2. 红火蚁以昆虫、蚂蚁蜜露、植物种子等为食物来源。

3. 红火蚁的蚁后数量庞大,具有攻击性,一旦受到威胁,会迅速发起攻击,并在攻击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蚁酸。

四、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红火蚁防控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网络等渠道,向公众传达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2. 建立红火蚁监测体系,定期检查可能受到红火蚁侵袭的区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加强入境物品的检疫工作,特别是对来自红火蚁疫区的物品进行严格检查和处理。

4. 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及时清除可能成为红火蚁栖息地的草坪、花园等地的垃圾和杂草。

5. 鼓励居民在家庭花园中种植对红火蚁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如薄荷、马齿苋等。

五、红火蚁的控制措施1. 机械控制:使用专业的红火蚁灭蚁工具,如灭蚁剂、灭蚁粉等,对红火蚁巢穴进行喷洒或撒布,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2. 生物控制:引入红火蚁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蚁等,进行生物防治,减少红火蚁的种群数量。

3. 化学控制: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喷洒或撒布,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杀虫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 物理控制:通过热水、高温蒸汽等物理手段对红火蚁巢穴进行处理,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六、红火蚁的处理方法1. 当发现红火蚁巢穴时,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

红火蚁集中防控工作总结

红火蚁集中防控工作总结

红火蚁集中防控工作总结
红火蚁是一种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其快速繁殖和攻击性使得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针对红火蚁的集中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首先,针对红火蚁的集中防控工作主要包括宣传教育、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三个方面。

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对红火蚁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防治意识和能力。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喷洒,有效地控制了害虫的数量。

生物防治则是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其他生物手段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减少其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其次,针对红火蚁的集中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宣传教育方面,人们的防治意识得到了提高,对红火蚁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化学防治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喷洒,红火蚁的数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生物防治方面,一些天敌的引入和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红火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针对红火蚁的集中防控工作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宣传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人们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其次是化学防治中需要注意科学合理的使用杀虫剂,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防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和引入更多的天敌,提高其在红火蚁防治中的效果。

总的来说,红火蚁的集中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减少其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红火蚁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存在巨大危害,自2003年起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这一物种,我国需高度重视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治工作。

本文对红火蚁的特点、我国红火蚁的现状、目前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火蚁的具体防治措施。

1 红火蚁的特点据Vinson 1997年介绍,红火蚁是一种群居性昆虫,其具有两种社会类型,一种是单蚁后的单后型,另一种是多蚁后的多后型。

据邵敬国等2008年的研究,我国多后型与单后型共存,但以多后型为主,其中多后型与单后型的比例为4:1。

红火蚁可以有多个蚁后,它们可以活6~8年,一年生产250,000只工蚁(Kate & Jeff,2015)。

红火蚁耐受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

在气温为11~42℃时,工蚁均可外出至地表觅食,而在20~36℃时达到觅食活跃温度,通常凉爽季节的白天,尤其是中午时间,以及炎热季节的早晨、傍晚、和夜间,工蚁除外觅食比较积极。

当春天的周平均土壤温度升高到10℃以上时,蚁后开始产卵;当温度达到22℃和22.5℃以上时,工蚁和繁殖蚁开始出现化蛹和羽化;当温度达到24℃及以上时,繁殖蚁可发生婚飞,而婚飞的基本条件是气温达到24~32℃,空气相对湿度约80%。

红火蚁的自然扩散主要依靠繁殖蚁的婚飞。

当气温、湿度等气候和环境条件合适时,繁殖蚁会从成熟蚁巢中出巢,飞到大约90~300m的空中进行交配。

当完成交尾后,大部分雌蚁可飞行数百米,极少数可飞行3~5km,降落后寻觅构筑新巢的合适地点。

如有风力的助力,则可扩散至更远,最远数据可达16km。

建巢后,一般1~2个月会迁移一次,迁移的距离约为1~10m,大部分迁移距离为3~5m,而迁移的方向是随机的。

而多后型经常采用分巢的方式建立新群体,也就是一部分蚁后带领一部分工蚁离开原来的巢穴,在附近寻觅合适的地址建立新巢。

随着国际及国内贸易的发展,红火蚁的人为传播扩散也在逐渐增多,主要依靠苗木、花卉、草皮等植物的调运,以及垃圾、土壤、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等物品或工具的运输而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是一种对农作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其侵袭范围广泛,预防与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与控制红火蚁的角度出发,为您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了解红火蚁的生活习性1.1 红火蚁的生活环境:红火蚁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

1.2 红火蚁的繁殖方式:红火蚁繁殖速度快,一只蚁后每年可产卵数十万只。

1.3 红火蚁的食性:红火蚁以植物汁液、昆虫等为食,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二、预防红火蚁的侵袭2.1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理院落、田地等周围的杂草和垃圾,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

2.2 封堵入侵途径:检查房屋、围墙等建筑结构,及时修补裂缝,阻止红火蚁的入侵。

2.3 种植防火蚁植物:在庭院周围种植一些对红火蚁有驱避作用的植物,如薄荷、马鞭草等。

三、化学防治红火蚁3.1 使用杀虫剂:选择对红火蚁有特效的杀虫剂,喷洒在红火蚁活动的区域,如土壤和植被上。

3.2 定期喷洒预防:定期对可能受到红火蚁侵袭的地区进行喷洒,防止红火蚁的滋生。

3.3 寻找专业公司: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寻找专业的灭蚁公司进行防治,确保效果。

四、生物防治红火蚁4.1 引入天敌:引入对红火蚁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蚁狮、蚁榛等,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4.2 利用植物:种植一些对红火蚁有驱避作用的植物,如茶树、洋葱等,减少红火蚁的侵袭。

4.3 生态平衡:保持生态平衡,增加红火蚁的天敌数量,减少红火蚁的繁殖。

五、监测红火蚁的情况5.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庭院、田地等可能受到红火蚁侵袭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

5.2 观察红火蚁的活动:观察红火蚁的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5.3 建立档案:建立红火蚁防治的档案,记录每次防治的情况和效果,为下一次防治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预防与控制红火蚁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包括了解其生活习性、采取预防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监测情况等。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红火蚁的侵袭,保护农作物和人类健康。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是一种常见的有害昆虫,它们会给农作物、果树和花卉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红火蚁的特点、预防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红火蚁的特点
1.1 红火蚁的生活习性
1.2 红火蚁的繁殖特点
1.3 红火蚁的危害程度
二、预防措施
2.1 保持环境清洁
2.2 泯灭红火蚁的栖息地
2.3 定期巡查并及时发现红火蚁的踪迹
三、化学防治
3.1 使用杀虫剂喷洒红火蚁栖息地
3.2 注意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3 定期检查效果并进行补救措施
四、生物防治
4.1 引入天敌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4.2 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红火蚁的繁殖率
4.3 利用生物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防治
五、物理防治
5.1 采用物理隔离的方法防止红火蚁入侵
5.2 使用物理屏障,如粘虫板、粘虫纸等
5.3 对红火蚁的巢穴进行物理破坏,阻挠其繁殖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

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加强对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希翼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效地控制红火蚁的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红火蚁防控记
日期:2006-03-06 15:40 来源:农业部作者:
吴川惊现红火蚁
2004年底,广东省吴川市发现危险性有害生物红火蚁疫情,农业部一接到报告,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检查、确认疫情,当地农业行政部门对疫情发生区采取了封锁控制措施,同时,农业部紧急组织开展了全国红火蚁普查工作,相关部门进入待命状态。

到底是什么蚂蚁让人谈之色变?
红火蚁,又名入侵红火蚁,属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火蚁属,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

原分布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后不断传播、扩散,现已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其发生和危害。

就是这外观上与普通蚂蚁相似的红火蚁,给人类健康,给土生物种带来了严重危害。

人体被红火蚁咬伤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严重的甚至产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红火蚁捕食其它动物,明显降低了其种类和数量;取食作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给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不但如此,红火蚁繁殖力强,传播途径广泛,难以控制。

据了解,红火蚁的繁殖力惊人,一只蚁后每天可产卵1500—5000粒,蚁后寿命达6—7年。

它们可以通过爬行、自然迁飞、随水流扩散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为的方式如垃圾运输、园艺植物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污染、车辆污染等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

全国普查的结果,先后发现广东、广西、福建和湖南4省(区)16个地级市发生红火蚁,发生面积19.5万亩。

红火蚁广泛分布在农田、荒坡地、村道、垃圾场、居民区、学校、果园、公园、园林绿化带、草地和高尔夫球场等处,重发区随处可见大量活动的红火蚁及突起的蚁丘,成熟蚁丘高达5-30厘米,底部直径5-50厘米。

红火蚁的入侵已经对我国农业生产、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

有些地方出现菜田出苗稀疏、稻田弃耕、果园丢荒的现象;有些地方电线、电器等设备和堤坝等设施遇破坏,人畜被蜇咬,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

据统计,在红火蚁发生区,已有15000多人次被叮蜇致伤,有200多人需接受专门治疗。

专家根据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35年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红火蚁将造成1280.4亿元的经济损失。

一个成熟稳健的政府
因为红火蚁的入侵,世界上许多国家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目前美国超过1亿公亩的土地被外来红火蚁占据,给受侵害地区造成经济损失每年估计在50亿美元以上,造成农业损失约在7.5亿美元以上。

这种生物又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与美国相比,我们的政府能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到2005年末,答案已揭晓。

红火蚁疫情在我国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区红火蚁种群数量、活动频率和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发生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已恢复正常。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大部分发生区的防控效果达到97%,广西区也达到80%左右。

那么,我们的政府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快速反应
对于扑灭这样一种繁衍力极强的生物来说,时机非常重要,及时切断扩散渠道,尽早控制疫情,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疫情扩散,将不得不投入数倍的人力、物力、财力,被疫情牵着鼻子走。

在这考验执政能力的时刻,政府沉着快速地做出了反应。

2004年10月10日,农业部得知疫情后,种植业管理司立即会同全国农技中心派出红火蚁疫情调查工作组赴吴川市,实地调查,督导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同时组织各方面专家对疫情进行核实、确认。

根据吴川红火蚁的生长情况,专家们判断红火蚁在中国的存在并非近期才有的,已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繁衍,因此,很有可能在全国其它地区也存在。

于是,农业部果断地紧急组织力量,开展了全国性普查工作。

2004年11月13-14日,农业部在吴川市召开红火蚁防控方案现场研论会,中科院、华南农大、全国白蚁防治中心等的有关专家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共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对广东省的《疫情扑灭行动方案》进行科学的论证,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2005年1月17日,经专家反复研究,确认广东省吴川市的红火蚁疫情后,农业部立即发布公告,公布在我国广东省吴川市等部分地区发现红火蚁,并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加以封锁控制。

亲历亲为
红火蚁疫情发生后,有的地方担心上报和公布疫情后会影响当地的贸易、旅游、投资和经济。

对此,农业部有关领导通过各种方式,多次与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领导磋商,消除顾虑,共同研究制定疫情公布后的各项应对措施,使疫情得以及时上报和公布,使封锁控制和群防群治措施得以全面实施和落实。

为了把红火蚁防控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杜青林部长亲自给广东省黄华华省长写信,建议广东省政府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

范小建副部长亲自带队督导疫情发生区防控工作。

此后,农业部先后共派出16个工作组,其中范部长亲自专程督导3次,亲自带领专家赴广东、广西研究制定红火蚁发生区和监测区划分办法,督促广东、广西省(区)尽快划定红火蚁发生区和监测区,以便当地依法采取封锁控制措施。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级领导先后8次南下,亲历亲为指导红火蚁防控工作。

科学防控
防控红火蚁,必须依照其生长规律科学防控。

疫情一发生,农业部立刻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专家,就红火蚁传播与危害的风险、疫情防控方案及根除规划进行了多次论证,得出了红火蚁是危险性有害生物,但是可防可治可预的,只要及时发现,防控得力就可以彻底根除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农业部制订出了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红火蚁检疫手册、红火蚁根除规划和宣传培训计划,以指导各地开展疫情普查和防控工作。

编印下发了《红火蚁疫情防控工作宣传培训计划》、红火蚁检疫手册5000份、防控技术挂图15万份、三折页15万份和光盘2000份,与有关省(区)一道广泛宣传、普及红火蚁防控技术知识,不但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心理和轻视大意,而且为发动群众进行群查群防群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国红火蚁疫情根除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年度目标,技术措施,实施进度等,按步骤,逐渐控制红火蚁疫情。

总体目标是对点状分布的零星疫点,争取3年根除疫情;对小面积的连片疫点,力争6年根除疫情;2013年宣布全国范围内的疫情根除。

同时,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实时监测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建立信息实时传递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筛选出一批安全、高效的诱杀饵剂和蚁巢处理药剂;研究开发红火蚁根除决策指挥管理系统,对发生区进行GPS精确定位和规范管理等。

科学的防控措施为迅速控制住红火蚁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红火蚁的警示
一年来的红火蚁防控工作,暴露出我国植物检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我国植物检疫工作形势严峻,据专家分析,目前有数十种有害生物猖獗危害,数百种危险生物敲击国门,数千种生物翘首以待,植物检疫工作者的任务艰巨,切不可放松警惕。

各地必须明确植物检疫工作的定位,做好“三个提升”:一是将植物检疫的技术措施提升为政策措施;二是将植物检疫工作的部门行为提升为政府行为;三是将植保植检工作的定位从生产管理和服务提升为公共管理和服务。

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和制度建设,完善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体系,强化依法防控能力、科学防控能力和群防群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