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论文:贸易自由化对于异质性企业FDI决策的影晌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贸易自由化对于异质性企业FDI决策的影晌研究1绪论1.1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自20世纪末以来,跨国企业(MNE)的对外直接投资(FDI)行为不断进化,已经超越国际贸易成为了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力量。
西方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企业要进行对外投资必须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垄断地位,规模经济,整合全球资源的优势等。
只有具有这些优势,企业才能克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外成本,进而成为跨国企业。
所以普遍的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投资才是FDI流入的主要来源。
而进入21世纪,全球的整体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陋起,这些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落后的国家通过政府招资政策和自身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和贸易竞争力,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地区进行对外投资,导致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Navaretti和Venables(2004)发现尽管发达国家之间的FDI总量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FDI占全球FDI的比例在持续增加,他们通过统计发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投资量占世界FDI总量的比例从1988-93年的24.6%增长到了1992-97年的超过40%。
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发展中经济体的FDI流入达到7780亿美元,创下历史之最,占到了总FDI流量的54%。
亚洲地区依旧是全球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显著高于历史占比较高的欧盟地区。
在其他主要发展中地区,非洲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不稳定因素,其FDI增长幅度不大(增长4%)、拉下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増长6%,不包括离岸金融中也)也有所增长。
特别地,目前中国国内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经济发展形势不佳,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同时始终不变地加大开放的战略,尤其重视对于周边国家(主要亚洲)的投资,而"一带一路"战略也被认为是拉动亚洲经济的贸易投资机制的首要战略,所以中国有很多企业在亚洲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活动。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丛浩[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贸易形式和经济结构不断完善,我国的世界贸易地位大幅度提升。
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行业间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性,生产率水平则是衡量企业是否具备出口及直接投资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Melitz模型及异质化企业理论,对中国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对外直接投资间的相关关系。
提出提升生产率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持续的贸易增长,建立国际贸易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结构,增加融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理论;生产率;出口;对外直接投资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hina"s expor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rade form and economic structure,China"s world trade statu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However,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enterprises,the products produced by different industries are different. Productivity level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whether enterprises have the ability of export and direct investment.Based on the Melitz model and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rade,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vity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 and their expor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improving the productivity level,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creasing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trade growth,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operation,improving the market structure and increas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Key Words:Theory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Productivity;Expor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近些年,中国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趋势。
异质性贸易

2016/07 总第471期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2016)07-0093-09出口学习能力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升级———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周 云,唐 晓(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通过将出口学习能力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分析出口学习能力对制造业企业升级的内在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0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出口学习能力对制造业企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始终是稳健的,出口学习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技术创新效应”确实存在企业规模差异性,表现为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要显著大于大中型企业。
关键词:学习能力;制造业企业升级;企业异质性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4-15作者简介:周云(1964-),男,湖北荆州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唐晓(1990-),女,湖北荆门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一、引言中国加入WTO以来,世界分工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同一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生产工序或者生产环节发生空间上的分离,这一分工趋势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最终产品的生产或者中间产品的分配由多国的生产要素共同参与。
而我国制造业嵌入国际分工体系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不仅表现在贸易规模的扩张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2014年期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年均增速高达21.58%;同时也表现在对外贸易的质量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有所提高,而且还在持续提升[1-2]。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制造业有必要抓住要素分工的机遇,积极探索影响其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未来先进技术的消化再吸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出口学习能力,即企业在出口之后获得国际技术溢出的能力,也是衡量是否能改善自身生产率行为的能力,对于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以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十分重要。
课件-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品替代弹性更高的部门贸易流对贸易障碍的弹性
更高。因此,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条件下,同样
的贸易障碍对贸易流的影响要比克鲁格曼同质企
业模型所预测的更大。
10
(三)生产率异质性与企业出口和FDI选择 基于麦勒兹模型的分析逻辑,赫尔普曼、麦勒兹
和耶普尔(Helpman,Melitz & Yeaple, 2004,HMY)把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引入到一个 简单的多国多部门模型,分析了生产率异质性在 决定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方式选择中的作用——出 口或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市场方式的不同, 进入的成本也有差异,这会造成产业内企业根据 异质性生产率的自选择行为。
2
基于此,梅里兹(Melitz,2003)建立了异质 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1992)一 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 扩展了克鲁格曼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 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 决策行为。
3
梅里兹模型的基本假设有:
(1)假定产品连续分布,每个企业生产一种差 异化产品,且生产企业的生产率具有异质性,这 些产品之间是可替代的。
6
此外,梅里兹模型对于企业异质性行为的分析为 企业异质性贸易研究提供了一个基准框架,大量 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利用梅里兹分析框架或者遵 循其研究逻辑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继梅里兹 之后,Helpman、Baldwin、Yeaple等人又完 善并发展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将理论的研究视 角从产业层面细化到企业层面,从而发现生产率、 技术、拥有异质性技术的工人是企业异质性的根 源,并进一步解释了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生产 率差异的原因,进而丰富了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研 究类型。
9
(二)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贸易边际调整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异质性企业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为何不同企业在相同市场环境下表现不同,以及为何相同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不同。
本文将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背景与定义、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相关概念、理论的实证研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异质性企业理论最初由加拿大经济学家Edward E. Leamer提出,并于1980年被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
其基本观点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某些情况下,不同企业可以获得不同的利润,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异质性)。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更好的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方式获取更高的利润,以此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企业的异质性还可以通过规模、地理位置和市场定位等因素来优化其定位,从而影响其竞争力和利润。
1.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模型,其中存在许多小型企业,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对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出市场,没有任何准入门槛。
2. 异质性异质性指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技术、管理、资源配置、规模、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等。
3. 企业优势企业优势指企业在相同或相似生产条件下比其他企业更好的表现,具体表现在产品质量、价格、服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
异质性企业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导致了市场中产生的价格差异,而这些价格差异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利润。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企业采取的不同策略、技术和管理模式等,可以在市场中实现竞争优势和利润最大化。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解释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企业如何通过不同的策略和模式获得竞争优势。
此外,异质性企业理论还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如何促进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建议,例如通过创新、贸易自由化和减少管制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创新和成长。
总之,异质性企业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且广泛应用的理论,对于理解企业行为和市场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由于各自特有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市场策略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在贸易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这一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其实证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存在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等现象,并认为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对贸易有重要影响;新经济地理学则关注地理位置和交通成本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进而影响它们在贸易中的表现。
其次,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异质性企业与贸易结构:研究表明,异质性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它们更可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而且会在贸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在出口领域,异质性企业更愿意拓展新市场和新产品,并且更可能因其高质量和独特性获得成功。
2. 异质性企业与贸易增长:研究发现,异质性企业能够带动贸易增长,因为它们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整体市场的效率。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异质性企业的引进可以提高进口国的生产效率和贸易结构。
3. 异质性企业策略:研究显示,异质性企业在贸易中的策略有所不同,这又有助于解释它们的差异性表现。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像品牌效应等非价格因素会影响产品的竞争,这会引导企业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
同样,在进口方面,企业也会根据自身性质选择不同的进口方式,如直接进口和通过代理商进口等。
总之,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对于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贸易增长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的应用还需要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3. PP-ZZ模型(Krugman)
基本假定: ①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克鲁格曼假设劳动是唯一投入。但与古典理
品牌i的需求,每个企业选择 Qimc以最大化利润。公式(6)
max Qi
i
pi (Qi )Qi
(F
cQi )
消费者:每个消费者把其收入和价格看成是既定的,以公式(3)为条
件,最大化其效用,就得到需求函数系统。
自由进入:企业的自由进入将导致每个企业获得零利润。
资源约束:生产所需要的劳动等于劳动的总供给;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 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 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 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 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lim Qi 0 Qi
lim 2 Qi 0
Qi
消费者的收入(I)由生产企业支付的全部工资(L)加上其利润总和
(如果有的话)构成。用 i (Qi )表示生产品牌i的企业的利润。工资率标准化
为1,因此所有的货币值( pi , I ,i )都以单位劳动表示。预算约束为公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N
N
piQi I L i (Qi )
这个经济体系中将生产多少品牌?资源约束条件意味着
“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与外贸产业发展

经济研究“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与外贸产业发展*马颖李酣提要|“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起点是企业在生产率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其研究重心放在对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参与经济全球化运行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模式进行分析。
这一理论从微观层次上对外贸产业发展路径及其政府相应的配套政策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借鉴意义。
本文从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平均生产率形成之间的关系、异质性企业的内生产品选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企业组织形式差异与产业动态的关系以及差异化企业对产业集聚的效应等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并且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学术价值与政策含义作一评价。
关键词|微观企业异质性产业贸易发展政策中图分类号|F710作者信息|马颖,男,1954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430072。
李酣,男,1979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430072。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发展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的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79。
一、引言无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模型,还是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赫克歇尔-俄林(Hecksher-Olin)模型,还是以规模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分析起点的“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或部门(sector)作为研究对象,却忽略了处于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一系列基于企业层次的实证研究发现,上述几种理论模型与实际经济环境相去甚远,对不同国家出口企业的经验研究至少揭示了上述模型未作考察的两种现象:第一,在一个产业中通常只有小部分企业从事出口生产,而且这些出口企业的分布并不服从该产业中企业总体的随机抽样结果;第二,该产业中从事出口的企业通常规模更大,生产率也更高。
这两类现象显然在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无法得到解释,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与当今世界贸易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催生了对新型贸易理论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新贸易理论指出自由贸易可以提 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同 时,在不提高单个企业生产率水平 的情况下,一国仍然可以通过贸易 和开放来提高一个产业甚至全国的 生产率水平。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 新贸易理论及新新贸易理论
1. 国际贸易新理论发展背景过程综述 2. D-S模型(Dixit和Stiglitz) 3. PP-ZZ模型(Krugman) 4. 新新贸易理论(Meliz: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5. 新新贸易理论(Antras: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消费者:每个消费者把其收入和价格看成是既定的,以公式(3)为条 件,最大化其效用,就得到需求函数系统。
自由进入:企业的自由进入将导致每个企业获得零利润。 资源约束:生产所需要的劳动等于劳动的总供给;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张伯伦(Chamberlin)垄断竞争均衡: 三元数组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行业内与行业间贸易的区别: ①行业间贸易反映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的模式就是资本充裕的国家成为
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家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因此比较优 势仍然是贸易的主要动因。
②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即使两国拥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 它们的厂商仍然会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同时,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 促使两国进行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也导致各国独自生产所有的产品。因此, 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求解一个垄断竞争均衡: 如果一个垄断者生产严格为正的产量,那么其价格将满足
公式(7) 因此每种品牌的均衡价格为 零利润条件意味着 因此 这个经济体系中将生产多少品牌?资源约束条件意味着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结论: 在一个有严格正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垄断竞争均衡中,只会生产有
2. D-S模型
背景介绍: 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当前经济理论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
们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启发, 该模型是由迪克西特(A.K. Dixit)和斯蒂格利茨( Stiglitz )在1977年所发 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论文中提出来的。
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生产区位不同;(3)制造时间不同。 ②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指产品具有差
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 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 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方面,如中国国产的红旗牌轿 车与丰田、大众、沃尔沃、凯迪拉克牌轿车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便是碳酸饮料 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品牌不同也被认为是差异产品。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点。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 发展
2020/11/14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新贸易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行业间贸易
战后
行业内贸易
D-S模型(CES效用函数)
PP-ZZ模型(krugman新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Meliz: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Antras: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由行业间贸易向行业内贸易发展, 给由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 主导的贸易理论转化为以规模经济 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新理论提供了研 究的背景。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克鲁格曼模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Paul Krugman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企业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利润最大化产量。边际收益为:
ε为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 总成本为
边际成本为βW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垄断企业竞争利润最大化均衡:
(PP曲线)
企业的长期利润等于零,TR-TC=0 总收益等于价格乘以产量:Pixi 总支出等于工资率乘以劳动投入Wli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内部规模经济
↓
同样样式・品质的产品, 先行进入后展开大规模 生产的企业将处于领先
消费者
不但要求便宜 还偏好多样化
企业的竞争的中心将不是价格, 而是以样式・品质为中心
<产品差异化>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封闭经济
A国
N种类的产品
各国的要素类的产品
(参考文献: Dixit&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 ,pp.297-308)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设定垄断竞争的环境: ①目标——计算该行业生产的差异品牌的均衡数量。 ②特征:消费者有同质偏好,或者能有喜欢消费各种品牌的单个消费者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1.国际贸易新理论发展背景过程综述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①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如果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资源
禀赋的差异,那么各国之间的贸易将以“行业间贸易” 为主。但二战后进 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行业内贸易” 却日益增加。行业内贸易指数:
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IIT介 于0和1之间,IIT值越高行业内贸易的程度就越高。一般而言,发达国家之 间贸易的IIT值较高。
“规模经济”是D-S模型核心。尽管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外部 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但内部规模经济却无法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在D-S模型提出以前,由于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且一般不能 求出均衡解(从而更无法进行福利分析和比较),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性、 溢出效应和干中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将研究局限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
消费者: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只有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它的偏好显示出多
样性的特点。正式地,该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由不变替代弹性(CES)
的效用函数给出公式(1)
因为在消费水平为零时,每个品牌的边际效用是无穷大,这类效用函数
显示出喜欢多样性的特点。有公式(2)
消费者的收入(I)由生产企业支付的全部工资(L)加上其利润总和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3. PP-ZZ模型(Krugman)
基本假定: ①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克鲁格曼假设劳动是唯一投入。但与古典理
论不同的是,这里的成本函数中包含一个固定投入成本。这样的话,产品的 平均成本就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产量增加而递减的函数。
②垄断竞争市场。同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替代 性的差异产品。也就是说,各个厂商虽都同在一个行业中,但实际生产的不 是同一种产品。
限数量的品牌。该均衡为
如果固定成本大,生产的品牌种类就少,但每个品牌的生产/消费数量 多。如果固定成本小,生产的品牌种类就多,但每个品牌的生产/消费数量 少。
D—S模型是新贸易理论的基石。模型认为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 同,没有Ricardo所说的外生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两国同样可以 选择不同的行业进行分工,开展贸易。市场结构是规模经济的中心问题。
(如果有的话)构成。用
表示生产品牌i的企业的利润。工资率标准化
为1,因此所有的货币值(
)都以单位劳动表示。预算约束为公式
(3)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在约束条件下消费者最大化其效用: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公式(4) 对每个品牌i的一阶条件为 对每个品牌i的需求、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为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在等式(zz)中,P/W与c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即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 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价格(在长期等于平均成本)亦越低。因此,ZZ 曲线的斜率为负。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企业生产函数: 每个品牌只有一个企业生产,企业生产的技术是相同的,且这种技术是
规模报酬递增的。劳动是唯一的投入。一个生产 单位品牌i的企业的总成 本为公式(5)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个垄断市场结构: 企业:每个企业对于其品牌像垄断者一样采取行动;也就是说,给定对
品牌i的需求,每个企业选择 以最大化利润。公式(6)
③劳动力是唯一投入。
(参考文献:Paul R.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9(4), pp.469-479)
贸易开始
A国
N种类的产品
两国都可以消费 n+n*种类的产品 多样性的利益
B国
n*种类的产品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 那么,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额增加?
为什么产业领先地位会在国家之间转移?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试图对这些问题 做出回答。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每个(现存的)品牌的生产企业面对的需求,依赖于该行业内品牌的总 数量N。自由进入会增加品牌的数量,一直持续到每个企业面对的需求与其 平均成本函数相切。切点处每个品牌的企业将获得零利润,进入停止(张伯 伦相切条件),均衡时每个品牌的价格等于成本。均衡时所有品牌生产企业 在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部分进行生产。因此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企业 没有最小化平均成本。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论文中指出,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 个市场解能否导致社会最优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分配不公、外部效应和 规模经济都是导致不完全市场结构、并使得市场均衡解偏离社会最优解的原 因。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对其中的(内部)规模经济情形进行分析。他们首 先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D-S效用函数,后被引申为 D-S生产函数),然后依次在效用函数是不变弹性、可变弹性和非对称性的 情形下求出其市场均衡解,并分别在每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解和社会最优解 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