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概要
《文献学概要新版》记录

《文献学概要新版》阅读记录目录一、文献学基本概念 (2)1.1 文献的定义与特点 (3)1.2 文献的分类与结构 (4)二、文献的起源与发展 (5)2.1 古代文献的起源与发展 (7)2.2 近现代文献的发展与变革 (8)三、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9)3.1 文献的搜集方法与技巧 (11)3.2 文献的整理与分类 (12)四、文献的鉴定与评价 (13)4.1 文献的鉴定方法与标准 (14)4.2 文献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5)五、文献的传播与利用 (17)5.1 文献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18)5.2 文献的利用价值与意义 (19)六、文献学研究方法 (20)6.1 文献计量学方法 (22)6.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3)6.3 信息可视化方法 (24)七、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25)7.1 文献学与历史学 (27)7.2 文献学与图书馆学 (28)7.3 文献学与情报学 (29)八、文献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1)8.1 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2)8.2 跨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 (33)8.3 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35)一、文献学基本概念在开始阅读《文献学概要新版》我首先接触到了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资源的科学,涉及文献的创造、传播、保存、利用以及研究等方面。
对于我这个初次接触文献学的人来说,这些概念既是新颖的,也是充满魅力的。
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包括各种类型的书籍、报刊、会议论文、报告等。
详细介绍了文献的不同类型,如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于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献的创造和流传过程,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源。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式增长,如何有效地获取、保存和利用文献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文献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文献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献学

文献学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 库的钥匙。 张之洞《輶轩语·论读书宜有门径》:“泛滥 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是:目录、版本、 校勘。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 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 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 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 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 问。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和指南, 为学中第一要紧事。
一,“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郑玄:“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 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 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 也。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 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 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 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卷子摆在架上,不易检寻,所以一头往往悬 挂标签,标签是牙制的,所以叫牙签。唐韩 愈《送诸葛觉往隋州读书诗》:“邺侯家多 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 触。” 卷子不便携带,通常还有装书的袋子,叫作 “帙”,通常每十卷装作一帙。帙一般为丝 织品,因卷和帙为相互配合的产物,后来就 成为卷帙一词,形容书多为“卷帙浩繁”。
包背装:蝴蝶装也要包背,不同的是:包背 装每页版面向外对折,装订不在版心,而在 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包背装一般认为起 于元代。 线状书:包背装书背容易破,容易散,于是 就出现线装书。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读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

章 中 又说 : 明清 之 交 各 大 师 , 率 都 重 视 史 学 — — 或 广 “ 大
本 文写 于 12 9 8年 , 正是 中西文 化 冲撞 日益加 剧 的年 代 。新文化运动之后 , 表 中国传 统文化精髓 的儒家 文化 代 被新文化运动者批判得 体无完肤 , 彻底地 被推 翻倒地 。写 在这个时候的《 概要》 开头就 明确 表明 自己的立 场 , 分肯 充 定 了中 国文献的重要价值 和意义。这对于我们今天从 事文 献学研究的学者而言 , 仍然有着高远的指导意义 。
概要 》 中提 出的。在 这本 书 的例言 中 , 二郑依 自己的理解
给 文 献学 下 的 定 义 是 : 结 集 、 译 、 纂 诸 端 , 之 文 , “ 翻 编 谓 审
元时马端临以《 文献通 考》 为其 书名 , 即取 其意。其在 序中 日: 凡叙事 , “ 则本 之经史 , 而参 之 以历代会 要 , 以及百 家传 记之书 , 信而有征者从之 , 乖异 传疑者不 录 , 谓文也 。凡 所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8 2 1(09 0 0 1 — 3 1 — 86 20 )5— 13 0 0
“ 文献” 词最早 见于 《 一 论语 . 佾 》 八 。宋代朱 熹 注解
说: , 文 是指 书本 典 籍 ; , 指 故 旧 耆 老 、 士 名 流 的 言 论 。 献 是 学
学概要》 则是 当代 中国第一次使 用“ 文献学” 的名称 来概括这 门学科 的。受先生 学生时代知识和经历的影响 , 本书除 了其提法的
开创之功外, 也贯 穿 了 南高 史 地 学 派 的一 些 精 神 和 主 旨。
关 键 词 : 中国文献 学概要》 南高史地 学派 ; 《 ; 开创之功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文献学概论第一二章

• 文献整理知识 版本学 校勘学 目录学 文献整理方法 抄录 注释 翻译 辨伪 辑佚
• 文献形成 著述 编述 抄纂 • 流传过程(典籍聚散) 刊印 收藏
• 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理论研究 学科性质、范围、特征 学科历史与发展 文献学方法研究 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研究 新载体时代文献方法研究 新载体及技术 数字化问题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未来方向,顺应 这种变化,是时代向古籍整理工作提出的新要 求。 ”
——杨牧之《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一、甲骨
•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 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通称甲骨 文。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 。 • 甲骨文是主要为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 室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 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 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 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 周王这样说:“父歆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 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 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 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 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 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 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 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 来忧惧。”
《文献学概论》
贾玉文 编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相关论文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献学概要》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敦煌文献的发现、保存、研究方法、文献学原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等方面,是了解敦煌文献的必备参考书。
2. 《永乐大典图像研究》该书是敦煌文献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著作,作者梁启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刊刻等方面的问题,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敦煌写本搜微》该书是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著作,涉及到敦煌文献、图片、雕塑、壁画等多个方面。
该书内容详实,考证精准,被誉为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
4. 《敦煌艺术史》该书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另一本重要素材,主要介绍了敦煌文献所反映的艺术史,包括敦煌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等等,全面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敦煌本科技与生物科技》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主要探讨了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生物科技的应用,如植物种植、药物配制、疾病治疗等,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敦煌艺术与文化》该书的重点在于敦煌文化的艺术与文化,对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的思想内涵和特点所在。
7. 《敦煌学论叢》该书是一本由多位学者合辑所写的敦煌文献研究著作,涉及到敦煌的历史、文献、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繁多且学术性强,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好素材。
结束语:综上所述,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各位学者进一步研究和阐释这一文化,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献学概要笔记

文献学概要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文献学概要的笔记:
一、文献学的定义与范围
1. 定义: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利用等方面的学科。
2. 范围:包括文献的种类、特点、编纂、版本、校勘、目录、注释、标点、检索等方面的研究。
二、文献的种类与特点
1. 种类: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档案、方志、谱牒、碑刻、拓片等。
2. 特点:文献具有记录性、传播性、价值性等特点。
三、文献的编纂与整理
1. 编纂:指将文献按照一定的体例和方法进行编排和组织。
2. 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四、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1. 版本:指文献的不同抄本或印本。
2. 校勘: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和考证,纠正文献中的错误和遗漏。
五、文献的目录与索引
1. 目录:按照一定的体例和方法,将文献的书名、作者、版本等信息记录下来。
2. 索引:是将文献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或关键词进行分类和编排,以便检索。
六、文献的利用与保护
1. 利用:包括阅读、研究、引用等方面。
2. 保护:通过收藏、保管、修复等措施,保护文献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七、结语
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文献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文献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
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
2、文献的流传方式:
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及激光扫描等。
①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
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
②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
③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保障。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①甲骨
②金
③石
④竹木
⑤帛
⑥莎草纸
⑦羊皮纸
⑧贝叶
⑨纸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
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
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
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
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
④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
⑤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
⑥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63)
文献学概要
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
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
文溯阁本三千五百九肃。
文津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
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
6、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
►简帛文献的价值:
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
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
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
►石刻文献的价值:
1、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
2、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
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
3、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
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
文澜阁本,在杭州西湖圣因寺,太平天国时流入市肆。
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
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
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
1、文献的形成方式:
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也叫“作”、“造”、“著作”。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
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
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
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
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
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
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
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
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
△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
►石刻文献要籍:
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
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
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
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
1、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
2、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