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理解性默写(新).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诗歌理解性默写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诗歌理解性默写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短歌行》1.《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2.《短歌行》中,诗人设想弹瑟吹笙,欢宴嘉宾的句子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

”4.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以高山、大海为喻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5.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时,化用《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句是:“,。

”6.《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

”7.《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8.《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9.《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10.《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1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1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13.《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14.《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15.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默写】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带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选全文

【默写】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带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短歌行》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

5、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6、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7、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8、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3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3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版)一、《蜀道难》理解性默写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尔来四万八千岁_,不与秦塞通人烟_”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可以横绝峨眉巅__”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但见悲鸟号古木_,_雄飞雌从绕林间_。

_又闻子规啼月夜__,_愁空山__。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__连峰去天不盈尺_,_枯松倒挂倚绝壁_。

”托出山势的高险,古松倚靠的奇绝之景。

然后由静而动,“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__。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通“非”)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所守或匪亲_,_化为狼与豺__。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9、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以手抚膺坐长叹__。

”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10、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

”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理解性默写汇编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理解性默写汇编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1.《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是: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3.《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

4.《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等系列行动。

6.《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7.《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_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

8.《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9.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0.《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1.《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

12.《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2)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2)

1.杜甫的《登高》中,“,”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2.杜甫的《登高》中,“,”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派遣的句子是“,”。

4.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

1.李商隐的《锦瑟》中,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迷惘与哀怨之情的句子是:“,”。

2.李商隐的《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3.李商隐的《锦瑟》中,直抒胸臆同时又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4.李商隐的《锦瑟》中,“,”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明珠美玉,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

1.《马嵬》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1.李白的《蜀道难》中,“,”这两句写出了蜀国长时间与外界隔绝,交通极为不便的状况。

2.李白的《蜀道难》中,“,”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剑阁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真实情况。

3.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神话传说写出蜀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句子是:“,”。

4.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蜀道青泥岭弯路极多,山路盘旋曲折的句子是:“,”。

5.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6.李白的《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成功打通蜀道的句子是:“,”。

7.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8.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写蜀道的山势高险。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理解性 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理解性 默写

《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理解性默写7-1.《短歌行》1.“,”出自《郑风·子矜》,用来比喻渴慕贤才。

2.“,?”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3.“,?”两句诗意在提醒贤士们,人生短暂,不要再犹豫不绝,应该趁早出来建功立业。

4.“,”两句诗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

5.“,”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6.“,”两句诗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7-2.《归园田居》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隐隐之中,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

2.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庭院无人打扰,生活闲适恬静情景的两句:,。

3.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榆柳成荫,桃李满院的环境,表达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两句是:,。

4.《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一)》中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8-1.《梦游天姥吟留别》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过渡到梦境的句子是:,。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道出古时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暮色降临后,景色忽然变得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两句是“,”。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中“,”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后的失落之感。

6.古代文人常借“水”这一意象抒发情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句描写水波动荡升起烟雾的奇特景象,又以“”句慨叹世事如水,一去不复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古诗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古诗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理解性古诗默写一、《蜀道难》(每空1分)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

6.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

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

”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二、《杜甫诗三首》(每空1分)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6.《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理解性默写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理解性默写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最新整理)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实录【基本设想】本单元为科普类文章,单元说明简要提示了要求,这是本单元学习的大纲,首先要阅读单元说明,并提取重要信息,一举两得:了解了单元要求,同时进行筛选重要信息的训练,强化抓取重要信息的意识,提高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意义是启迪心智,激发想象,遨游科学海洋;阅读重点是培养科学精神,关注科学探索过程,感受科学家的价格魅力;还应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本课的基本目标要求设想三点:1、了解动物游戏的特点和人类对此的探索,感受科学家的的探索精神。

2、进行高效阅读训练,训练在快速阅读中筛选重要信息,梳理文章脉络.3、引导学生理解并进行粗浅的探索实验。

课堂上以筛选重要信息的训练为主要方式:单元说明1分钟阅读,2分钟写要点,2分钟整理;课文约2900字,5分钟阅读,5分钟写要点,10分钟整理并完成课后表格。

重点引导学生加强对世界的关注,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艰巨性、长期性。

后面环节安排了对科学家探索活动的猜想和自己身边的类似现象的了解和讨论。

安排一课时完成.【课堂实录】师:打开书,57页,阅读单元说明,一分钟。

生:(默读一分钟)师:时间到,书合上,记下要点,两分钟.生:(记录要点,实际计时3:40)师:能写的都写出来了,其实可能用不了这么长时间,记要点,不用写很多字。

不要看书,继续探讨,几段?生:三段……四段……师:四段!邢康四个要点都写到了,但是把第一段内容单独写下了,然后标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四段内容都写到的请举手!师:就邢康一个?葛梦写了那么多文字四段要点写到没有?葛梦:基本写到了。

师:文字写的多,好多原句都记下来了。

咱们现在再整理一下,-—不要看书,就凭一遍的印象—-第一段什么内容?生:单元内容……文体……师:这个单元的文体.[板书:文体]文体类别,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只是大体的类别——哪一类啊?生:科普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一、《寡人之于国也》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及结果的句子:
初步措施、结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数罟不入泠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的);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林业方面的);
根本措施、结果: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牧业方面的);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II之家,可以无饥矣。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谨库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涂有饿孳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国。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孳”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比喻,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

孟子借此要强调要除暴虐,那么才会出现“天下之民至焉” 的大好局面。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I•步笑百步。

《劝学》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己”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用这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3、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而来阐述“学不可以2"的观点。

4、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辣使之然也。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通 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金”要锋利,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博学”的君子,就要“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 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了如须臾的所学也C 他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 想不如学习。

8、《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跤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9、《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 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 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很少有人天赋异禀, 那些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人。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能否利用外物。

最后 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1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12、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 是:故不积不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 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之以十驾,功 在不舍。

15、 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 就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 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一.鳌,非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铜,铸以为金人卜二。

4、《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5、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6、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7、《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施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六国论》《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

(4分)
答案:《六国论》:六国破灭,国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或: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故曰弊在赂秦也。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
1、《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作用)的句子是: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的错误态度。

5、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0、《师说》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1、《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