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论文
老年人养老服务论文

老年人养老服务论文一、社会养老服务面临“三大转变”(一)服务方式上从家庭养老、福利服务向福利经营和市场经营相结合的转变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是多子女共同生活居住,子女照料是最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四二一”代系结构渐趋普遍化。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和预测,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约1.5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37%,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老年人家庭呈现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支撑,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很多家庭难以为继[4]。
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415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3]。
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6]。
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实际空巢率为74.96%,农村实际空巢率为59.56%,和2006年相比,分别上升0.97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一代纯老家庭户分别占老年人家庭户的67.37%和55.81%。
[7]为减轻子女压力,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倾向于用社会化方式,享受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开始从封闭的供养救济型向开放的自费寄养型转变。
尤其对医疗护理与康复服务、日常维护、日间托养、心理咨询等项目有强烈需求,如浙江省即将迎来独生子女父母需要社会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的最迫切时期。
(二)服务运作上从政府管办为主向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逐渐减少。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近4个劳动力养1个老年人[8]。
大多数地区市、县两级中心城区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普遍存有供不应求的情况,排队等候老人众多。
南京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南京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胡原媛杨钰婷颜锋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24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南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给南京的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市政府办公厅也印布了《南京市“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来推动其发展。
文章针对南京市民及在校大学生对养老服务业的看法和需求进行调查并分析,找出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更加符合养老市场对服务业的真实需求。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养老需求;养老现机构;发展建议1、南京养老服务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南京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养老服务保障制度,不断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探索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南京市养老服务业取得瞩目发展。
在2014年,南京市被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截至2015年底,全市民营养老机构达250家、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达38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1428个。
但随着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例如养老服机构设施不全,服务质量底,管理不规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十三五”期间,全市人口老龄化比例又以20%高位以上逐年增长,老年人口“增速快、寿龄长、空巢化、失能化”等特点更加明显,解决过去发现的问题以及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加迫切。
为此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目标,规划指出要以不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重点。
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社会为主体、法制为保障,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要使养老服务机制更灵活,政策更完备,设施更健全,队伍更稳定,产业更壮大,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协调发展。
南京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失能化” 等特点更加明显ꎬ 解决过去发现的问题以及发展 多元化、 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加迫切ꎮ 为此南京市发布 了 «南京市 “十三五” 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ꎮ 在规划中提 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目标ꎬ 规划指出要以不断满足多元化、 多 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ꎬ 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重 点ꎮ 到 2020 年ꎬ 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 机 构为补充、 信息为辅助、 社会为主体、 法制为保障ꎬ 功能完 善、 服务优良、 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ꎮ 要使养老服 务机制更灵活ꎬ 政策更完备ꎬ 设施更健全ꎬ 队伍更稳定ꎬ 产 业更壮大ꎬ 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协调发展ꎮ
2 调查南京市民对南京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和 需求
此次调查群体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 群体ꎻ 二是南京市民群体ꎮ 从两个年龄群体来深入分析旨在 得到更加全面的结论ꎮ
首先ꎬ 大学生群体中有 50% 的同学对于未来是有养老 计划的ꎮ 大部分同学人认为ꎬ 养老机构可以让老人相互交 流、 安度晚年ꎬ 是理想的选择ꎻ 对于养老方式ꎬ 调查人群大 多数偏向于田园乡村居家养老ꎬ 占 66������ 7%ꎻ 其他一部分人偏 向于城市和候鸟式养老 (以时令变化更换生活地点)ꎬ 分别 占比 18������ 6%和 12������ 7%ꎮ 55%的大学生愿意自己承担养老机构 的费用ꎬ 对于营利性养老机构设施问题ꎬ 他们希望有图书 馆、 健身活动室、 棋牌室ꎬ 在有条件和经济允许下ꎬ 可以增 设多功能厅 ( 卡拉 OK、 跳舞等) 、 美容所、 台球室等ꎮ 对 于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ꎬ 总体来说ꎬ 普遍认为现状良 好ꎬ 前景光明ꎮ
浅谈南京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以南湖社区为例

浅谈南京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以南湖社区为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而是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是社会开展的大问题。
南京是老年人口较密集的一个城市,社区作为南京城市中的基层组织,也是老人晚年生活的聚集地,搞好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老年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南京南湖社区的老年居民进行了相关调查,据此掌握南京老年文化建设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南京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地了解,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文化;社区;文化建设Discussion on the Ag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Community ——Take the South Lake Community as the ExampleAbstract:With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not only to the ageing themselves, but about socio-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al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Nanjing is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of a city, as a community in Nanjing City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but also the ageing in their twilight years of life gathered, the ageing do a good job in the communit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ill help improve the city's Ag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cess, so the the Ag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Nanjing the South Lake community of ageing residents of the relevant investigations, which hav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ageing first-hand informat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ageing in Nanjing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and problems rai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geing;Aged Culture;Community;Culture Construction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自199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速为3.2%,相当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近3倍,远远超过世界老年人口的年平均2.4%的增速。
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一、引言养老服务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我国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二、主要问题分析1. 养老机构不足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首先,现有机构数量不够,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得到合适的居住和护理环境;其次,部分机构设施陈旧、条件差,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医疗护理服务。
2. 人才短缺和培训不足当前,在养老服务领域缺乏专业人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面临着技能短缺和职业素养低下等挑战。
同时,对于已从事该行业人员来说,缺乏系统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进一步限制了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发展和水平提高。
3. 养老服务标准不统一在我国,各地区对养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
这给老年人选择合适的养老机构带来了困难,并且存在有些机构以次充好、违规经营的情况。
同时,部分政府监管不力,导致标准执行不到位。
4. 居家养老服务薄弱尽管居家养老是老年人首选和社会共识,但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较为滞后。
许多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支持等方面投入不足,居家照料员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不能自理的老人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5. 养老服务费用高昂由于市场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已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学龄前儿童每月大约需要2000元托管费,在部分发达地区价格更高;而贫困山区则默认安排民办幼儿园补助,在小额公益性幼儿园就近就便。
三、对策建议1. 建设和扩大养老机构政府应增加投入,通过公共和民营合作方式,逐步解决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
同时,应加强对现有机构的改造和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条件。
2. 加强人员培训和引进人才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并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此外,还可通过引进海外经验和引导优秀毕业生回归等措施来解决养老服务领域的学科红利。
老年服务与管理毕业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毕业论文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老年人口逐年递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4亿,占总人口比例17.3%。
也就是说,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服务与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老年服务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当前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
因此,本文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为研究方向,旨在分析与探讨老年服务与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1.老年服务的现状老年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餐饮、居住、照顾、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获得服务和关怀。
目前,我国老年服务主要以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为主,但是老年人空巢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下降,需要更多关注和照顾。
从老年服务设施的角度看,我国老年服务机构或者社区服务站的数量和质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服务品质不稳定,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不高,服务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混乱,给老年人的服务和照顾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与偏远地区的老年服务又面临着供给不足、设施陈旧、服务质量低等问题。
2.老年服务管理的问题老年服务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人才队伍的不足和不稳定、服务质量缺陷、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价格过高等问题。
在老年服务机构的管理中,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但是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人员福利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服务质量缺陷主要体现在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服务态度等方面,还有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与实际服务不匹配等问题。
管理体制方面,包括规范制度建设、管理流程再造、信息化服务平台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服务价格过高更是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望而却步,无法享受到服务。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对策1.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专业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师资队伍,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南京市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aging population, community-based home care servic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way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However, the current community-based home care services face problems such as a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low service quality, and an incomplete service system. This article takes Nanj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their causes of the community-based home care services in Nanj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based home care services.Keywords: community-based home care services; social work; Nanjing City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区养老 论文 10篇

社区养老论文10篇【篇一】[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发展方向、制约因素等进行梳理,并分析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研究综述一、引言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
我国从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进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却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使得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养老服务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共有31.1万个,覆盖率达到45.5%;其中仅社区服务中心就有23,088个,比上年增加了4,074个。
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仅有10.9万个。
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近几年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社区养老已发展成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承认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王莹、王雪、曹煜玲)。
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上,如果仅仅将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来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区中无法享受到机构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因此,魏娅(2012)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创新,需要突破对社区的原有定位,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区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家庭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能够拥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研究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无外乎社区养老应该是纯福利性的还是应当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结合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市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弱化的预期下,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高收入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的意愿明显高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老年人;市区老人在各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上明显高于郊区老人;空巢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老年人对水电气维修服务、医疗咨询和保健服务、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比例较高。
最后,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完善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mands for care services of the aged people of nanjing,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aged choosing the endowment institutions increases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the self-care abilities are deteriorating progressively; the high-income aged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endowment institutions than the low-income or no-income aged; the urban aged have a higher awareness rate towards care services than the rural ones;the empty nest elderly have an obvious higher demand upon care services than non-empty nest elderly; the demand for maintenance services of water, electricity and natural gas,medical-service counseling and health care and spiritualcomfort is fairly high among the aged. finally,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a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above-mentioned analysis.关键词:养老服务;养老需求;南京市key words: care services;demand for care services;nanjing city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00-030 引言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程度深、速度快,且高龄化趋势显著的特征。
据《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36051人,占9.2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1]。
据预测,到2020年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24.18%[2]。
随着南京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既可以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信息和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制定老年服务体系的决策者制定有关计划和政策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分析1.1 调查对象与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市区)和江宁区麒麟镇(郊区)两个地点进行调查,共调查了160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两个地点的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上进行了严格地匹配,确保可以进行两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比较。
本研究全部数据用 spss15.0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样本从性别构成看,男女各占50%;从年龄构成看,60-69岁的低龄老人占40.0%,70~79岁的老人占41.3%,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18.8%;从受教育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3.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4%;从居住方式看,独居老人占16.3%,夫妇二人同住的占43.1%,与子女或亲戚同住的占40.6%;从健康状况看,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很好或较好者占48.8%,认为属于一般的占31.3%,觉得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或很不好的老人占20%。
1.3 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养老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来源来看,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退休金或养老金,比例占47.3%,13.7%的老人依靠子女给的生活费,4.9%的老人仍有工作性收入。
被调查对象中,43.1%的老年人的个人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38.1%的老人表示生活费不够用。
通过锁金村与麒麟镇的比较发现,麒麟镇老年人与锁金村老年人的个人月平均收入存在显著差异(p2.2 高收入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的意愿明显高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老年人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2可以看到,大部分老年人主要倾向于居家养老。
在愿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老年人中所占比例最高,而没有收入的老年人有90.0%的比例选择居家养老(见表2)。
目前,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2.3 市区老人在各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上明显高于郊区老人由于中心城区和郊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的程度和提供服务的内容上具有较大的不同,导致城乡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图1中可以看到,锁金村老年人在各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上明显高于麒麟镇老年人。
锁金村老人知晓率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法律咨询服务(82.5%)、家政服务(76.3%)和社区老年照料中心/日托中心(75.0%),麒麟镇老人知晓率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社区老年照料中心/日托中心(41.3%)、水电气维修服务(40.0%)和医疗咨询和保健服务(31.3%)。
2.4 空巢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已有研究发现,城市空巢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健康自评及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都与非空巢老人存在差异,他们的生活质量整体低于非空巢老年人口[4]。
空巢老年人口是老年人口中的弱势群体,空巢家庭缺失来自子女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是最需要社会支持的群体。
本研究把空巢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研究他们的群体特征和养老服务需求。
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62名空巢老人①,比例占38.8%,其中锁金村36人,麒麟镇26人;空巢老人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60~69岁占41.9%,70~79岁占45.2%,80岁及以上占12.9%;空巢家庭中的独居老人占29.0%;健康状况不好或很不好的占17.7%。
通过分析得到,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在养老意愿上并无显著差异,大部分空巢老人都希望在家中养老,但是在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率,空巢老人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见图2)。
空巢老人在与子女联系的方式和次数上与非空巢老人存在显著差异(χ2=13.447,p=0.020)。
空巢老人表示“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为11.3%,而非空巢老人仅为4.1%。
2.5 老年人对水电气维修服务、医疗咨询和保健服务、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比例较高从需要程度来看,在居家养老服务中,锁金村和麒麟镇老年人最需要的三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依次是:水电气维修服务、医疗咨询和保健服务、精神慰藉(见图3)。
由于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是生活能够完全自理老人,所以在养老护理、送饭送菜上门等服务的需求比例不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这些服务项目的开展。
2.6 老年人对目前的整体生活状态较满意我们将满意度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被赋值:5分表示非常满意,4分表示比较满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太满意,1分表示很不满意。
本文根据满意的平均得分情况编制“满意度指数”。
通过计算得出,老年人的各类满意度均高于0.50,总体满意度为0.66,说明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现状较为满意。
其中对家庭关系满意度最高,即与配偶相处状况、与子女联系次数和方式,与子女的赡养和照料状况。
由此可见,亲情依赖在养老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无可替代,这也是家庭养老模式难以被取代的原因。
月收入状况的是老年人感到最不满意的方面(见图4)。
3 结论和建议①实现基本养老服务设施按比例增长。
在未来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为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南京市的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应按比例增长。
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从关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知晓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建水平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政府应加大对郊区基础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③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是社会养老服务的重点关注人群。
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的情况下,正式的社会支持在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支持和精神慰藉支持中应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④促进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共同发展。
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上,确立起社区居家养老和配套服务模式,注重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和推行多种养老服务方式,做到政府购买服务与个人购买服务相结合,日托照料与上门服务相结合。
在机构养老建设上,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有效地缓解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难的问题。
注释:①本研究定义的空巢老人必须符合独身一人居住、仅老夫妇俩同住或二代老人同住的条件之一,并且在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标准上有界定,必须满足成年子女与父母不在同一居(村)委会居住的条件.参考文献:[1]江苏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明资料,2012.[2]陈友华.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12.[3]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南京社会科学,2007,(1):98-105.[4]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人口学刊,2012,(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