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犯罪构成练习题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刑法笔记:第三章犯罪构成

刑法笔记:第三章犯罪构成

第三章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的概念、一般要件和分类1、概念:法律规定的、决定行为是犯罪的、若干要件的总和。

2、一般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

3、犯罪构成分类:(1)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

属于根据基本犯罪构成定罪的:①既遂犯;②实行犯或共犯中的实行犯。

属于根据修正的犯罪构成定罪的:①未完成罪(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②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教唆犯和共谋者。

(2)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

属于法条知识,能够辨认即可。

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中“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犯;“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减轻犯。

再如:第234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其中“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犯;而“犯前款罪,致人重伤……”,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加重犯。

(一)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

犯罪客体的基本内容:1、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在有些犯罪中,又有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之分);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如分则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将犯罪分类十大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等。

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犯罪对象常常是犯罪客体的载体,反映了犯罪客体,是判断客体的基本素材。

(二)犯罪客观方面1、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模块三 犯罪构成练习题 -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模块三 犯罪构成练习题 -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模块四《犯罪构成》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简单客体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只侵犯()。

A.一种具体物 B.一种具体社会关系C.一个特定的人 D.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2.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A.消极行为 B.无意识行为C.危害性不大的行为 D.消极地不实施应当实施的3.刑法把各种犯罪行为的具体方式归结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即()。

A.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 B.作为和不作为C.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D.无意识行为和有意识行为4.任何犯罪在犯罪客观方面中都必须具有的事实特征是()。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时间 D.犯罪地点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6.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7.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C.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D.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8.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因而构成犯罪的,是()。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C.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D.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9.任何犯罪在犯罪主观方面中都必须具有的要素是()。

A.希望 B.罪过(故意或过失) C.犯罪动机 D.犯罪目的10.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不是犯罪。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免除刑事责任。

二、不定项选择题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应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放火罪 D.过失致人死亡罪2.某甲持枪打猎,看到前方有一头野猪,离不远处还有正在拔草的某乙。

刑法(第三版)第三章:犯罪构成

刑法(第三版)第三章:犯罪构成
(3)区分犯罪的不同形态。我国刑法对犯罪过程中的 犯罪形态规定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它们的 刑事责任轻重大不相同,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必须将各种形 态加以区分。
(4)区分普通犯罪、重罪与轻罪。刑法分则条文根据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在规定普通犯罪之外,往往规定 了重罪或轻罪的构成。
整理课件
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整理课件
(四)简单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
这是以犯罪构成内部的结构状况为标准所作的区分 。所谓简单的犯罪构成,或称单纯的犯罪构成,指刑法条 文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
所谓复杂的犯罪构成,或称混合的犯罪构成,指刑法 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并非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 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
整理课件
需要指出: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事实虽有密切联系, 但二者不能混同,犯罪构成是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构成 事实是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换言之,前者是法定问题, 后者是事实问题。二者的密切联系在于:行为的具体事实 符合法定的犯罪构成时,才能称为犯罪构成事实,才能追 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而仅有法定的犯罪构成,没有犯罪 构成事实,是不可能发生追究刑事责任问题的。
(三)犯罪构成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第3条明文 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排斥 习惯法、明确性原则、实体适当原则要求刑法明文、明确 、恰当地规定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和法律后果,以便于司 法实践中操作,而犯罪构成正是犯罪成立条件的概括,所 以它有利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四、犯罪构成要件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
所谓犯罪构成的要件,指组成犯罪构成的内容的成 分。
整理课件
其特征是:(1)犯罪构成的要件是说明行为的社会 危害性程度达到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成分。(2)犯罪构成 的要件是由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不仅指刑法分则、单行 刑法的规定,也包括总则的规定。

司法考试刑法第三章犯罪构成试题及答案(单选)

司法考试刑法第三章犯罪构成试题及答案(单选)

单项选择题:1、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A.伪证罪B.诬告陷害罪C.间谍罪D.⾮法⾏医罪正确答案:A2、某甲商场为打垮竞争对⼿⼄商场,由总经理葛某牵头并与副经理刘某、部门经理杨某、朱某等集体决议,雇请当地⿊社会势⼒孙某等⼈光天化⽇之下对⼄商场打砸抢,造成⼄商场财物损失9万多元,关于葛某等的⾏为,下⾯说法正确的是A.某甲商场构成单位犯罪,因是决策机关集体决策为本单位利益实施的犯罪B.某甲商场不构成单位犯罪,因只有《刑法》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成⽴单位犯罪,本案中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未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C.此案中应适⽤双罚制,对甲商场处于罚⾦,对葛某等处于刑罚D.本案只属于⼀般违法,不构成犯罪,由甲商场赔偿⼄商场损失即可正确答案:B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选项是错误的?A.甲故意伤害⼄并致其重伤,⼄被送到医院救治。

当晚,医院发⽣⽕灾,⼄被烧死。

甲的伤害⾏为与⼄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以杀⼈故意对⼄实施暴⼒,造成⼄重伤休克。

甲以为⼄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扔⼊湖中,导致⼄溺⽔⽽亡。

甲的杀⼈⾏为与⼄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发⽣争执,向⼄的胸部猛推⼀把,导致⼄⼼脏病发作,救治⽆效⽽死亡。

甲的⾏为与⼄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罪过⽽定D.甲与⼄都对丙有仇,甲见⼄向丙的⾷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物后死亡。

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不⾜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正确答案:D4、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员⼄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逃。

⼄抓住汽车车门的把⼿不放,甲为摆脱⼄,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头部着地⾝亡。

甲对⼄死亡的⼼理态度属于下列哪⼀选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信的过失D.疏忽⼤意的过失正确答案:B5、李⼆憨⼀⽇到邻村赴宴时醉酒,回家途中遇本村痴呆⼥孩傻姑,因酒乱性,将其**,酒醒后后悔不已,到乡派出所投案,对李⼆憨的⾏为,应当如何认定?A.李⼆憨是由于醉酒乱性才**傻姑的,这种⾏为并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其主观⼼态不是犯罪故意,因此他的⾏为只是⼀般违法,不应当认为是犯罪B.李⼆憨醉酒后在意识不清状态下实施的⾏为可以类⽐于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期实施的⾏为,这个时候他们都属于⽆⾏为能⼒⼈。

2015法硕笔记 刑法学卷 第三章 犯罪构成

2015法硕笔记 刑法学卷 第三章 犯罪构成

第三章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内容1. 概念: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2. 内容:(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必备条件(2)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3)具备犯罪构成是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2.区别: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具有哪些基本属性。

犯罪构成则进一步回答犯罪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的条件以及通过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具体确立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

三.犯罪构成的意义1.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的确立犯罪的要件,它是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

(1)成立犯罪的标准;(2)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3)区别此种犯罪与彼种犯罪的标准;(4)通过确定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

2.强调依据犯罪构成定罪量刑,有利于贯彻法制原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准确地惩罚犯罪。

3.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

四.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

它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方面。

它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必须具备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3.犯罪主体。

它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我国刑法对犯罪主体的规定包含了两种人。

一种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另一种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

4.犯罪的主观方面。

它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需要认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行为事实是犯罪的场合,必须认定:(1)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或利益(犯罪客体);(2)在客观上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客观方面);(3)行为人达到了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4)在主观上有故意或者过失(主观方面)。

刑法第三章 犯罪构成 本章知识要点

刑法第三章 犯罪构成 本章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法律规定:刑法第14条~19条。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释】本条是关于故意犯罪定义的规定。

本条分为两款。

第一款是关于什么是故意犯罪的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

而这种明知既包括对必然发生危害结果的明知,也包括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明知。

2.行为人的心理必须处于希望或者放任的状态。

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明知其一,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

本条所说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所持的心理状态,是构成故意犯罪的主观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

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其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决定量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不同,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对行为人改造的难度也不同,施用刑罚也应有所区别。

第二款是关于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规定。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和“刑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刑事责任”是犯罪行为人在社会和国家面前承担的责任,是刑罚的前提条件,只有对负有刑事责任的人,才能施用刑罚;而刑罚是承担刑事责任的结果,是法院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人进行惩罚和教育改造的手段,是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并儆戒其他人犯罪的制裁措施。

负有刑事责任的人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受到刑罚处罚,比如具有法定可以免除处罚情节的,可以不处以刑罚;但受刑罚处罚的人,必须是负有刑事责任的人。

司法考试刑法第三章犯罪构成试题及答案(单选)(3)

司法考试刑法第三章犯罪构成试题及答案(单选)(3)

21、某医院妇产科护⼠甲值夜班时,⼀新⽣婴⼉啼哭不⽌,甲为了⽌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头部。

半⼩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已⽆呼吸,该婴⼉经抢救⽆效死亡。

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系俯卧使⼝、⿐受压迫,窒息⽽亡。

甲对婴⼉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意的过失D.过于⾃信的过失正确答案:C22、在下列案例中,哪些案例中的犯罪主体构成该种犯罪的特殊主体?()A.公安⼈员甲利⽤⼯作关系,向他⼈索要炸药到⽔库炸鱼,造成经济损失30余万元B.在粮⾷局⼯作的⼄趁看门⼈不注意偷配仓库⼤门钥匙,让其弟潜⼊仓库,盗窃仓库保管物品C.国家⼯作⼈员丙多次伙同他⼈进⾏⾛私活动,从中获利30万元D.某⼚⼚长丁指使本⼚财务⼈员作假账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的,3年内偷税数额累计达200余万元正确答案:D23、关于特殊主体下列哪种提法是错误的:()A.贪污罪的主体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各⾃利⽤了本⼈的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吞国有财产的,根据主犯的⾝份认定犯罪的性质。

B.特殊主体的犯罪意味着没有该特殊主体⾝份的⼈不可能构成该罪的实⾏犯,但是可以构成帮助犯或者教唆犯C.组织、领导参加⿊社会组织罪的组织者,属于特殊主体的⾝份D.境外⿊社会组织成员⼊境发展⿊社会组织罪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正确答案:C24、下列哪⼀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起去实施抢劫B.⼄向其朋友赵某表⽰要杀掉仇⼈陈某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D.丁为⽅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跟踪调查正确答案:B25、甲贩运鸦⽚,驾车路过⼀检查站时,被⼯商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逃,朱抓住汽车的把⼿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

甲对朱某死亡的⼼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意的过失D.过于⾃信的过失正确答案:B26、夏某在封闭的⾼速公路⾏使时,突然⼀⾏⼈横穿马路,夏某刹车不及,将该⾏⼈撞死。

《刑法》第三章 犯罪构成(1)

《刑法》第三章 犯罪构成(1)

第三章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1,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内容简答题1,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

例如: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就是由以下要件组成的:(1)年满14周岁、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自然人;(2)有抢劫的故意;(3)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4)侵犯了财产的所有权和人身权。

这四个条件紧密结合为一体,就形成了抢劫罪的犯罪构成。

在这个要件集合体(也即犯罪构成)中,四个条件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确立了法律上的一种“犯罪”,即抢劫罪。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人及其所实施的行为完全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就是具备了抢劫罪的犯罪构成,也就是构成了抢劫罪。

2.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

例如上述抢劫罪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年满14周岁、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就是由《刑法》第17条和第18条规定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就是由《刑法》分则第263条规定的,等等。

正因为组成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所以说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或规格。

3.具备犯罪构成是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

例如,某行为具备上述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就成立抢劫罪并应当适用这条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选择题罪行法定的表现,反之不构成就不能进行处罚2,犯罪构成与犯罪的联系和区别简答选择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具有哪些基本属性。

犯罪构成则进一步回答犯罪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的条件以及通过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具体确立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

3,犯罪构成的意义简答题1,犯罪构成理论对我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刑法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的确立犯罪的要件,它是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

具体而言:(1)成立犯罪的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某人的行为事实完全具备犯罪构成,才能成立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1) ____________ 或者(2)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Q)_________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4 ____________ 而没有预见,或者 _____________ 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才负刑事责任。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7) 或者 ________________ 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已满 ________________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 _________________ 或者 __________________ 、强奸、抢劫、_____________ 、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在 _______________ 或者 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 ___________________ 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 ⑹ ____________ 。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 ________________ 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判断题( )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 )4、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 )5、《刑法》第344条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这里《森林法》的规定就是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侵犯的客体。

( )6 、结果犯的犯罪客体是可能客体。

( )7 、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 )8 、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 )9 、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 )10 、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

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 )11 、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 )12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 )13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 )14 、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 )15 、过失犯罪以造成严重后果为前提,否则不构成犯罪。

( )16 、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

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因甲不知道乙有心脏病。

( )17 、不满14 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 )18 、因不满16 周岁不处罚的,都应由政府收容教养。

( )19 、聋人、哑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20 、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我国目前立法一律采取双罚制。

( )21 、间接故意从意志因素上来看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所以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

( )22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区别点在于前者是希望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结果发生。

( )23 、疏忽大意过失的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疏忽大意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 )24 、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

( )25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

( )26 、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

( )27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 )28 、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而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

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可能是间接故意。

( )29 、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没有任何影响。

( )30 、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判断题答案I- 5 : VxVxx6-10 : xVxVxII- 15 : xWxV16-20 : xVxxx21-25 : xxWx26-30 : WVxx三、单项选择题1 .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 元人民币。

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

A. 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B. 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C. 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 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2.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A. 修正的构成B .派生的构成C .复杂的构成D .加重的构成3. 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

A.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B.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客体4. 以具体社会关系是否受到犯罪行为的实际侵害为标准,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

A. —般客体和直接客体B. 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C. 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D. 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5.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A. 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 —般客体6. 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A. 故意杀人罪B .盗窃罪C .抢夺罪D .抢劫罪7. 犯罪客体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A. 主要要件B .次要要件C .必备要件D .选择要件8. 复杂客体又可分为()。

A. —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9.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A.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B.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C.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具体物D. 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10.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A. 故意杀人罪B. 盗窃罪C•玩忽职守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11.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偷税罪C .遗弃罪D .过失爆炸罪12. 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

A. 犯罪客体B .犯罪客观要件C .犯罪主体D .犯罪主观要件13. 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

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A. 构成故意杀人罪B.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 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D. 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14. 不作为是指()。

A. 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行为B. 行为人的身体没有活动C. 行为人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D. 当为、能为而不为的情形15. 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

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

则某甲的行为()。

A. 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B. 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C•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16. 甲带邻居家5 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

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

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A. 法律的直接规定B. 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1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事责任中的意义是()。

A. 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B. 负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D.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18.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A. 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B. 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D.意识和意志能力19.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A. 14 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B. 16 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C. 14 周岁以上不满16 周岁D. 不满14周岁20. 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A. 可以负刑事责任B.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 应当从轻处罚D. 应当负刑事责任21.甲(15岁)先后唆使乙(15 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l 万余元;唆使丙(19 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 余元;唆使丁(15 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元。

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盗窃罪 B .抢劫罪C .绑架罪 D .抢劫罪、绑架罪22.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A. 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B. 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C. 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D. 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23.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人犯罪()。

A.应当减轻处罚B .应当从轻处罚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4. 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还有()能力的状况。

A.过度责任 B .减弱责任C .限制责任 D .耗弱责任25. 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 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B. 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C. 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D.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26.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 精神障碍人B.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C. 醉酒人D.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27.必备的主观要件是()。

A.罪过 B •犯罪目的 C •犯罪动机 D •意外事件28.下列何种犯罪,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是()。

A.杀人罪 B •强奸罪 C •诬告陷害罪 D •抢劫罪29.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 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