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政治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朝采用王室世袭制,商朝以堯舜禪让制度为基础,周朝推行封建制度。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主要的特点是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实行以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天子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实行严格的控制。
4. 制衡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曾出现“封建制度”的增补和削弱以制约一方的强盛,维持或恢复平衡的制衡思想。
5.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政治制度的变动。
6. 国家建设: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对立发展有利于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
7.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制度。
8. 封建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特点是地方分权,占有土地。
二、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1. 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赋税是当时的一种税收制度,以收取地租和赋税为基本目标。
2. 中国古代的税收历史:在中国古代,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也是封建时代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3. 赋税制与封建制:赋税制度是封建制中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赋税制度的实行带给了封建国家以丰富物质财富。
4. 赋税制度各个问题:在实行赋税制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赋税制度对农民太过苛刻,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 赋税制度变迁: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有过一系列变迁,尤其是在宋代的实施。
6. 赋税制度的利弊:赋税制度的实行既有着一定的好处,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之处,因此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
三、周朝政治制度1. 周朝的中央集权制:周朝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严格的一个制度。
2. 周朝的君主制度:周朝实行的君主制度,将江山权柄一手掌握,全国各地归属他的统治权。
3. 周朝的奴隶制度:周朝以奴隶制度为基础,使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粗制滥造的制约。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前771年(周幽王);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西周的分封制1.起源:夏商的分封制度。
2.目的:主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度。
3.内容:(1)两个主要分封诸侯者:周武王、周公旦。
(2)受封者、并举例(结合图例):由王族成员建立的诸侯国有 晋、卫、燕、鲁、吴 ;(同姓不婚、秦晋之好)由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是:齐 。
由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有: 许、楚、陈、杞、宋 。
成为现在省简称的诸侯国有: 晋、鲁(3)诸侯的权利:获得封地:土地 、人民;诸侯继续往下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_武装__、征派_赋役__等;诸侯的权利可以世袭。
(4)诸侯的义务: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和 朝觐述职 的义务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_松散__趋向严密。
消极影响(补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贵族的联合专政;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未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矛盾。
(由宗法制解决)5.瓦解(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导致井田制崩溃。
主要原因:王室衰落、诸侯崛起。
(2)表现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诸侯争霸;楚王问鼎;地方设立郡县;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
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分裂时期分裂原因统一王朝统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秦朝(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间长期混战不休隋朝(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元朝(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朝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代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①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共同愿望,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例证。
大学中国古代政治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大学中国古代政治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1. 什么是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的学科领域。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建立和垮台、君主的统治方式、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重要政治事件的分析等内容。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实行统治和分封制度。
官僚制度则是以官员为主体,通过设立各级官职和官员选拔制度来管理和控制政务。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政府官员的素质。
3.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的思考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思想家对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孔子强调仁政和君主的德行;荀子提出法治思想,主张君主按法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儒家思想强调礼、乐、仁等来塑造良好的政治秩序。
4.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哪些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朝的统一中国、汉朝的王朝更迭和王莽新政、唐朝的开放和繁荣等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5. 中国古代政治史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史对现代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为现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对于现代君主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科举制度则可以看作是现代选拔官员的雏形。
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史涉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理论的学科。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朝代和政治制度1. 秦朝(221-206 BC):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政治和封建制度。
2. 汉朝(202 BC - 220 AD):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采用了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3. 三国时期(220-280 AD):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存在三个并立的政权,政治动荡,军阀混战。
4. 隋朝(581-618 AD):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5. 唐朝(618-907 A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寺院管理制度,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6. 宋朝(960-1279 AD): 宋朝实行了士大夫主导的政治体制,注重文化教育和考试选拔,科技进步迅速。
7. 元朝(1271-1368 AD):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汉人政权,以行政中心和外交重要性的北方政府的创建为标志。
8.明朝(1368-1644 AD): 明朝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政治相对稳定但存在政治斗争。
9.清朝(1644-1912 AD):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政治道德比较腐败,后期出现了对外侵略。
政治思想和理论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和仁义道德,对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有重要影响。
2.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中央集权,提倡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3. 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公平,对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
政治事件和影响1.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年)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年)280年) 蜀(221—263年)吴(222—280年)266—316年)317—420年)420—589年):宋、齐、梁、陈439—581年) 隋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西夏(1036—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藩镇割据:唐中叶伴随安史之乱出现,割据基础在于节度使掌握有自主权、财权和强悍的武力。
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从而消弱了相权。
宋太祖将兵权收归中央,让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立通判监督,另设立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达到了文盛武衰的地步。
元朝
用中书省取代之前的三省,中书省长官行驶宰相职权(危害在于元后期相权过大)。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当时西藏属于宣政院辖地,台湾属于澎湖巡检司。
明朝
废宰相,设内阁:永久的解决了军权与相权的争夺,之后设立内阁是秘书机构,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
废除行中书省,用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分别管理地方的民政、监察和军政,分散地方的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同时,也走向了历史的死胡同,自此开始衰落,落后于西方。
清朝
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传达政令的机构,非决策机构,其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地方队中央的威胁基本消除,但边疆依然存在各种动乱,如大小和卓叛乱、沙俄侵吞北方领土等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汉
内、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诗中。秘书等人担任要职,参与军国大事,消弱相权。
“推恩令”:针对汉初分封制出现的恶果,而推行,将王国越分越小,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
察举制:主要考察的是孝、廉。
魏晋南北朝
中书、门下、尚书开始形成。
处于南北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受到破坏。九品中正制:来自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总结
朝代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备注
先秦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
分封制:分配土地与人口,体现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前期后期作用不同。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秦
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职)。
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