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知识讲座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传染病都有哪些。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尤其是H7N9禽流感的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活动背景:针对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所以通过本周主题班会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三、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初春、秋季的气候乍暖还寒,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从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到比较少见但更致命的流脑、出血热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

历史上传染病的流行:1348年,欧洲出现了鼠疫大爆发,短短5年间,欧洲人口减少了近1/2。

传染病的大流行是人类的灾难。

1918年全球爆发流感,死亡人数达2000万,其中美国死亡50万,比因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调查: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二)学生讨论并掌握有关知识。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什么不同?近视眼: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结膜炎:由于外来的致病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传染病流传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以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五章“传染病的防治”,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我国免疫规划;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

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健康教育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传染病,分享预防经验。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6. 疫苗接种重要性及免疫规划:讲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免疫规划。

7. 健康生活习惯:强调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锻炼身体等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播途径。

2. 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

3.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我国免疫规划。

4.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2)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并说明其预防措施。

(3)谈谈你对疫苗接种的认识。

2. 答案:(1)见板书。

(2)见教材第五章相关内容。

(3)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手段,应积极参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实践操作,提高预防能力。

2. 拓展延伸:(1)开展传染病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组织学生参观疫苗接种点,了解疫苗接种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19篇)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19篇)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19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班会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春季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以及预防措施,能加强学生的卫生防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你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吗它们是怎样传播的春季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这次班会,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介绍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症状及传播途径。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疾病知识教案

传染疾病知识教案

传染疾病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学习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4. 培养学生的个人卫生意识和预防传染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染疾病是指由感染源传播给易感人体,引起感染和疾病的疾病。

传染病通常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方式传播。

2.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例如流感、麻疹等疾病,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飞沫传播给他人;(2)飞沫传播:例如流感、肺结核等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3)接触传播:例如手足口病、皮肤感染等疾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被感染物体传播给他人;(4)食物和水传播:例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疾病,通过食用被感染食物或水传播给他人。

3.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2)避免与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患者;(3)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4)定期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密闭环境;(6)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确保食品安全;(7)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病原体滋生。

四、教学方法:1. 前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手部卫生演示、疫苗接种模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预防传染病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针对传染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进行小测验;2.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个人卫生演示或疫。

2024年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公开课依据《传染病学》教材第1章“传染病基本知识”展开,详细内容涉及:1. 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3.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重点: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临床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模型;2. 学具:传染病学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传染病传播的短片,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介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3)分析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共同讨论传染病相关问题。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基本知识框架;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3.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方法;(3)分析两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2. 答案:(1)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见教材第1页;(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方法见教材第23页;(3)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见教材第45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了解我国传染病防控政策,提高社会责任感。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案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传播导致的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扩散和发生,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工作。

以下是一份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教案主题: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学习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有关病原体的知识。

2.提问:你们能举出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吗?请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二、知识学习(30分钟)1.知识讲解:介绍常见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常见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肠道传染病等;-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通过接触、飞沫、空气等途径传播。

2.知识探究:讨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列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学生汇报并进行讨论,补充完善。

3.知识总结:总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确保学生准确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三、方法探究(30分钟)1.方法讲解:介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定期洗澡、保持床铺整洁等;-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熟食分开、勿食野生动物等;-加强运动和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接种疫苗:预防疫苗可有效防治传染病。

2.方法实践:学生小组活动。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传染病的传播场景;-学生讨论在该场景下,应该采取何种预防措施;-学生汇报并进行总结。

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总结讨论:学生讨论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的小作文。

2.解答问题:学生提问,教师为学生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以及对问题的解答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理解,以及对预防方法的掌握程度。

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2. 传染病的特点3. 传染病的分类4.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理解和预防措施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游戏法:设计传染病预防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与普通疾病的特点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传染病案例,分析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传染病预防措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游戏互动: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问答游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一种传染病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环节,评估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3. 游戏互动:评价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掌握。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染病基本知识教材。

2. 案例资料:选取典型的传染病案例。

3. 游戏道具:制作传染病预防知识问答游戏的道具。

4.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资料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优秀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优秀

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初中健康教育中传染病防治知识展开。

具体包括教材第七章“常见传染病预防”中第一节“传染病基本概念”,第二节“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以及第三节“常见传染病识别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染病基本概念,解传染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处理常见传染病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常见传染病识别与处理。

重点: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如口罩、洗手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防治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传染病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定义、特点及分类。

(2)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详细讲解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传播途径,以及对应预防措施。

(3)常见传染病识别与处理:介绍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表现及处理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分享经验。

(2)演示戴口罩、洗手等方法: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正确操作步骤。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习题,讲解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点。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基本概念2.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3.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处理流感水痘手足口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举例说明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分析教材中提到常见传染病,描述其症状及处理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解更多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如卫生知识竞赛、健康讲座等,增强健康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知识讲座
传染病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概念。

啥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二、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有什么危害?他的主要危害就是具有传染性。

这些传染病,也都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三、传染病的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这个大家可以听听,不用记,但一定要有印象。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

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水传播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甲型肝炎、咽结膜炎、脊髓灰质炎、肠道腹泻等
第三,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四,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

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五,通过日常接触传染。

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五、管理传染病的好处
说过了传染病的危害,也就知道了管理传染病的好处,把他的危害杜绝了,这就是他的好处。

发现了一例传染病,把他单独隔离了,就他自己得病,这么多人不用得病了,大家都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好不好?儿童免疫力不如成人,集体生活接触密切,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有个麻疹,手足口病,把他隔离起来,不叫他传染给咱们,好不好
六、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学校是一个相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源可以是患病的学校教职工或学生。

如果一个学生患流行性感冒后如果继续上课,就可能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给周边的同学和老师。

许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因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免
疫力较低,加之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了解传染病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能早期识别并配合老师、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与流行。

如一个学生患有麻疹,只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及时治疗,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就可通过飞沫传染给其他学生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七、怎样预防传染病
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卫生习惯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使患病的概率增加。

对卫生防疫制订安排的各种预防接种,我们一定要按时去接种。

因为很多的预防接种,都是针对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疾病,卫生防疫部门都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如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

接种以后,还是可以起到一定预防的作用的。

一、饮食卫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很多人对此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

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

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

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

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八、应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1、要做到三勤: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
(1)早晚洗脸。

(2)早晚刷牙。

(3)饭前便后要洗手。

(4)睡前洗脚。

(5)勤洗头。

(6)勤洗澡夏天洗澡一天一次,其它季节一周一次。

(7)勤剪指甲指甲里最容易隐藏病菌,要经常修剪指甲。

(8)生吃瓜果要洗净。

(9)不喝生水。

(10)不躺着看书。

(11) 天天换内裤,换下内裤及时洗晒,晒很重要重要。

2、随时随地勤洗手;手脸要随时洗,培养孩子主动洗手的习惯。

温热水,一定要用肥皂(1) 饭前便前便后应洗手。

(2)吃东西前
应洗手。

(3)劳动(干活)后应洗手。

(4)玩游戏后应洗手。

(5)触摸脏东西后应洗手。

(6)触摸传染病人的东西后应洗手。

(7)到公共场所回来后应洗手。

(8)拿碗筷前应洗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