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案

合集下载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这首诗。

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能够准确解释诗句的意思。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培养其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体会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的意识。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1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既喜悦又惆怅的心情。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人生哲理,对时光和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13 教学方法131 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3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13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如展示故乡的图片、讲述故乡的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1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音乐或展示一些故乡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共鸣,从而导入新课。

14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贺知章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回乡偶书》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43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

144 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45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回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探讨诗歌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生感慨。

回乡偶书 教案

回乡偶书 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回乡偶书》的故事情节,把握主题和中心思想;3.能够分析《回乡偶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4.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和描述《回乡偶书》中的场景和情节;5.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塑造的特点;3.掌握文学欣赏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发展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作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回乡偶书》中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罗兰。

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学习与讨论(40分钟)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回乡偶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开讨论。

3.文本赏析(30分钟)指导学生逐段赏析《回乡偶书》中的经典语句和描写手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之美。

4.写作练习(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和对《回乡偶书》的理解,写出自己的观后感或对故事的重新诠释。

5.课堂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重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回乡偶书》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回乡偶书》,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回乡偶书》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0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0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0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有趣,有效。

【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方案二:猜方言。

假如教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

【教学流程】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

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读题目。

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偶尔、偶像)(2)读作者。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如果学生提到“衰”字有“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āi”。

)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

(读诗)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1.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

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悉了。

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偶然木偶鬓毛两鬓衰老衰落】3.出示生字:【音何客】(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

回乡偶书 教案优秀10篇

回乡偶书 教案优秀10篇

回乡偶书教案优秀10篇《回乡偶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会认“偶、鬓、衰”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

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

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3、检查词语:鬓毛衰乡音相见相识4、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节奏读(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品读第一句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点生读2、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还有谁来读?5、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

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

齐读。

8、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

齐读第一句。

四、品读第二句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 学生能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通过写作、仿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意境。

- 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 讲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 讲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 演示法 - 展示古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 展示古诗的朗诵视频,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 展示古诗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3. 练习法 - 让学生练习朗读古诗,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 让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 让学生练习默写古诗,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4.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古诗的内容。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名字吗? -引出课题:回乡偶书。

2. 讲授新课 -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回乡偶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回乡偶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一、教学背景《回乡偶书》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回乡偶书》,学生可以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风格,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乡村变迁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理解《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变迁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变迁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乡村和城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20分钟)(1)让学生阅读《回乡偶书》,并进行初步理解。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文中人物形象、乡村变迁和社会问题的理解。

3.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15分钟)(1)让学生回顾《回乡偶书》中鲁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2)让学生讨论这些写作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 探讨乡村变迁与现代社会问题(2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变迁是如何影响人的生活和思想的。

(2)让学生讨论乡村变迁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如农民工问题、乡村教育问题等。

5. 个人思考与写作(25分钟)(1)让学生个别完成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于乡村变迁和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2)学生可以参考《回乡偶书》中的思想和写作方式进行表达。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选几位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进行朗读,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 阅读理解评估:根据学生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回乡偶书》教案篇一一、课文分析:《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

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

”,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

请生读)(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

(生读课题)二、学习古诗:(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回乡偶书古诗教案幼儿园

回乡偶书古诗教案幼儿园

回乡偶书古诗教案幼儿园
以下是一份适用于幼儿园的回乡偶书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古诗《回乡偶书》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幼儿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准备
1. 古诗《回乡偶书》的相关图片。

2. 相关的教学视频或音频。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一些关于家乡的图片,如家乡的风景、建筑、人物等,引导幼儿讨论自己的家乡以及对家乡的感受。

- 引入古诗《回乡偶书》,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诗人回到家乡的诗。

2. 欣赏古诗
- 教师朗诵古诗《回乡偶书》,让幼儿聆听。

- 解释古诗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诗中的内容。

3. 理解诗意
-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 引导幼儿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朗诵古诗
- 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 可以采用接龙、比赛等方式,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5. 创意活动
- 让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自己心中的家乡。

- 可以在班级中展示幼儿的作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

四、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家乡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家乡的情感。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创作一些与家乡有关的儿歌或故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幼儿园古诗教案,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其更适合你的教学需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鹤溪小学低语组朱婷婷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是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读好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车站的一张照片,说说你看到什么。

有一位叫贺知章的诗人也回家了,他在年老的时候回到了家乡,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写诗题(写“偶”字,注意提醒。

)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初解诗意
1、打开书本到115页,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课件出示整首诗)
(1)点读诗歌。

出现难读词语。

(2)(课件出示乡音、鬓毛衰、客、何处)师提醒:音、鬓是前鼻音,衰是翘舌音。

点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生字指导:字卡讲解结构,观察压线笔。

书空,范写,生练习。

(4)读准了字词,相信古诗你们一定能读的更好。

再点读。

(5)朗读古诗,如果有一定的停顿和节奏会更好。

师范读,生拿起笔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6)校对节奏停顿符号,生模仿老师朗读。

2.学习诗歌,读通是最基本的,我们还要把诗意读懂。

(板书:懂)
3.提问:读懂古诗意思的好方法。

(师总结:a.多读几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有助于理解诗意。

b.借助《词语手册》c.上网查资料 d.把每个词语的意思分开理解,然后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


4.运用方法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

“鬓毛衰”意思解读。

孩子们把诗人当成了?客人(板书:客)
5.那你认为他是客人吗?为什么。

从第一行诗的哪些词看出来诗人不是客?分别说一说离和回。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行诗。

三、品析诗句,读想结合,深悟诗情
1、想像理解:当诗人刚刚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时心情怎么样?读出这种心情。

2、资料阅读。

点生朗读。

3、对这句诗你有新的感受吗?说一说。

读出这种很长时间的感觉。

4、引申朗读,升华理解:虽然诗人离开家乡这么久了又回来的这么晚,但是每时每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配乐配图,出示三首有关“乡情”古诗,解读)说感受。

5、这种思念的苦楚可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十多年!(齐读前两句)
6.诗人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你觉得诗人最想做什么?读出这种心情。

7.此时此刻,诗人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他的心中无以言表的万般感慨化作了这深情的吟诵,齐读前两句。

8.从第二行诗中哪个词看出来不是客人?(板书:乡音无改)人老了除了头发变白还会有什么变化?(动作变慢)人老了会有一种沧桑感,读出沧桑感。

9.把这种对家乡深深思念的感情称为什么?(板书:乡情)
10.自由朗读三四行诗,想象画面故事,用朗读读出来。

1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发挥想象力,想象画中的人物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你的同桌上下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点两组表演。

13.总结:刚才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了一个两鬓斑白感慨万千的老人,体会到了诗人回到家乡后既眷恋又忧伤的感情,也就是说我们把诗读透了。

(板书:透)。

我们一起经历了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透诗情的过程,我们也知道了孩子们眼中的客其实并不是客(板书:给客加双引号),而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四、反复研读,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诗人不远万里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家乡的孩子们却把他当作了客人,这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感受啊!所以诗人才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谁愿意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的这种乡情,这种忧伤!点读,学生评议。

2、全班齐读。

3、全班背诵。

4、《回乡偶书二》介绍,朗读。

引导下课自学。

板书:回乡偶书
离通
“客”回懂
乡音无改透
乡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