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及其再生稻栽培技术探讨
广西稻田鱼鳖混养技术——三江侗族自治县模式

广 西 农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第38卷 第5期Vol.38,No.52023年10月October,202342广西稻田鱼鳖混养技术—三江侗族自治县模式荣仕屿1 张讯潮2 李岚3* 李文红4 韦领英5 黄恺1 罗璇1 李黄川1(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九农咨询策划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3.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站,广西 南宁 530022;4.广西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5.三江侗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柳州 545500)摘要: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稻田资源丰富,为充分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本研究根据县域稻田特点、气候环境、种养经验,摸索出适合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生态种养模式。
通过鱼坑(鳖池)、鱼沟(鳖沟)建设、防逃设施、稻田消毒、养殖及种植品种选择、稻田施肥、投饵管理、田间巡视等种养技术,开展“水稻+本地鲤鱼+黄沙鳖”混养及示范。
根据测产结果,在不影响稻谷产量的前提下,黄沙鳖平均产量达1995 kg/hm 2,本地鲤鱼达540 kg/hm 2,较传统稻田养殖新增利润约210000元/hm 2,且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关键词:稻田;鱼鳖混养;技术;模式中图分类号:S964.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3-4374(2023)05-0042-05The Polyculture Technology of Fish and Soft-shelled Turtle in Paddy Fields of Guangxi:The Modeof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Rong Shi -yu 1, Zhang Xun-chao 2, Li Lan 3*, Li Wen-hong 4, Wei Ling-ying 5, Huang Kai 1, Luo Xuan 1, Li Huang-chuan 1(1.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ishe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 2.Guangxi Jiunong Consulting Planning Co., Ltd.,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 3.Guangxi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ivestock Station,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 4.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5.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Aquatic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 Liuzhou, Guangxi 545500, China)Abstract: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of Guangxi is rich in paddy field resources. In order to fullyexpand the space of aquaculture, increase the income of local farmers and help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his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paddy field, climate environment, planting and breeding experien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ish pit ( soft-shelled turtle pond ), fish ditch ( soft-shelled turtle ditch ), escape prevention facilities, paddy field disinfection, breeding and planting variety selection,paddy field fertilization, bait management, field inspection and other planting and breeding techniques, the polyculture and demonstration of “ rice + local carp + Huangsha soft-shelled turtle” were carried out. 收稿日期:2023-05-10 修回日期:2023-05-2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西大石山区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21YFD1100100);三江侗族自治县稻鱼螺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21YFD1100107)。
浅谈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及效益

浅谈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及效益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模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稻鱼共生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通过将稻田与养殖鱼类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
基于此,本文将围绕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和效益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鱼共生;技术措施;效益1.稻鱼共生模式的概述稻鱼共生模式是一种将稻田与养殖鱼类相结合的农业系统。
在这种系统下,稻田中的水稻和养殖的鱼类能够相互促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计途径,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稻鱼共生模式的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循环。
稻田中的水稻秸秆、底泥和残留物成为鱼类的食物来源,而鱼类排泄物则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
这种循环利用使得养殖和种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减少了资源浪费;(2)生态平衡。
鱼类在稻田中捕食害虫和杂草,保持了稻田的生态平衡,减少了对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依赖,同时稻田也为鱼类提供了遮蔽物和栖息地,提高了鱼类的存活率;(3)水质净化。
鱼类通过吃掉稻田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废弃物,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这有助于保持稻田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减少水污染的风险。
2.稻鱼共生模式的技术措施2.1做好田间工程稻鱼共生模式能否成功,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否做好田间工程,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实现不跑鱼、不逃鱼,促进鱼类和水稻的健康生长。
具体来看,田间工程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在田块的选择方面,应当选择适宜进行稻鱼共生的田块,既要考虑土壤质量和水源供应情况,同时还要确保进排水通畅,这样才能提供水稻和鱼类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另外田块的大小应当控制在2亩~3亩为宜,方便后续人工操作与管理。
其次是在田块的建设方面,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其一,加高田埂。
通常以底30cm、上20cm、高30cm为宜,既能增加稻田的水位,为鱼类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也能防止田埂坍塌和漫埂跑鱼的情况;其二,挖鱼沟鱼溜。
广西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广西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吴良勇1,屈炳宏1,黄京华1,2(1广西大学 农学院,广西高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大学 农学院,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4)[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阐述了广西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生产缺乏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效应不足;群众缺乏引导,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
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制定严格标准;进行产品加工和包装,打响产业品牌;加强政府引导和产业化建设;创新生产模式,改善基础设施等建议和对策,为三江县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稻田养鱼;综合种养;生态农业;产业扶贫;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图分类号]S181;S964.2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稻田养鱼是一种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进行多层次综合利用的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利用鱼、稻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及鱼类养殖充分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化。
近些年,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具有可持续性的农业模式在全国甚至整个世界相继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广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而又因为多山且交通不便的环境和区位因素,难以追求大规模连片机械化生产。
所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更应该是其未来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
全县辖5镇10乡,167个村民委员会(社区),总人口38万人,居住着侗、苗、瑶、壮、汉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7%。
全县土地总面积245400hm2,水田面积8420hm2。
三江县的侗、苗、瑶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习俗和自己繁育禾花鲤的经验,至今部分群众仍保持春耕插秧放鱼,秋后捕鱼收谷,稻、鱼双丰收的习惯。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鱼共生”是一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鱼儿在田里找虫吃,水稻就减少了虫害,同时鱼排出的粪便形成有机肥,向稻田提供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系统,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1、增加收入“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667m2水稻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
2、充分利用物质能量稻田里的野草、虫类等都是对水稻有影响的自然资源,而资源对鱼种而言,基本上都是较好的天然饵料。
发展稻田喂鱼可以对稻田开展立体式运用,完成稻鱼共生,既节约用水和土地,又可灵活运用稻田中的很多物质能量,废物利用。
3、改善水稻生产环境稻田的除草一直影响着稻农和决定着水稻生长,一直以来要用人力和用化学剂除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选用有机化学除草,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并且破坏环境和谷粒。
实践经验证明,稻田喂鱼能够完全解决地里的野草浮游动物和落入水中病虫,变害为利,可习惯性除草,具备人力除草相提并论更有效化除不可以相比的无污染化,既节省成本又优化了水稻生长自然环境。
4、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稻鱼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5、提升鱼产品的品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量较少,产出的鱼产品清洁无污染,鱼肉美味紧实。
6、获得优质大米“稻鱼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三江县:全力推进稻鱼生态种养

0 1 3 年6 据 了解 ,该 示范项 目执行 时间为 3年 ,计划 于 可持 续 发 展 的 目的 ,永 福 县 人 民政府 于 2
今年 3 月 中旬启动 ,2 0 1 6年底前完成示范任务 。 目 月份 出 台 了发 展生 猪生产 专 项文件 ,安排 5 0 万 元
前 ,该示范项 目启动工作正在筹备 当中。
2 5 0 0公 斤 以上 。
(罗昭 越 )
三江县 :全 力推进稻 鱼生态种养
稻 田养 鱼 是 三 江 县 传 统 的 特 色 农 业 生 产 项 目,为 了进 一 步把 稻 田养 鱼 产业 做 大做 强 ,促 进
上思县 :大力推广酒精发酵液喷淋甘蔗
今春 以来 ,上 思县继续将酒精 发酵液 喷淋甘蔗
大力引进优 质水果 品种 在本地示 范种植 。位于武 鸣 增规模养猪 户和扩建户予 以奖励 ,同时政府 将拿 出
0 0万元 资金作 为养猪 户到银 行贷 款的担保 资金 , 县双桥镇杨 李村柑橘基 地 , 目前试种植 的晚熟杂交 3
柑品种茂谷 柑 、沃柑等 取得 了显著效果 ,眼下正是 为养 户到银 行贷款作担保 。 收获 的季 节 ,也是水果 上市 的淡季 ,真 正能实现错
( 赖全康 )
永福县 :重 奖新增规模养猪户和扩建户
为充分调 动农户养猪 积极性 ,促进生猪 生产快 少养殖污染 ,保护 良好 的生态环境 ,达 到生猪产业
生猪 调出大县 目标 ” ,同时减 纯收入年增幅达 1 2 % 以上 ,生态农业综合标 准化覆 速发展 ,早 日实现 “
盖率达 9 0 % 以上 。
三 农 聚 焦 区 市 家 级 农 业 综 合 标 准 化 示 范 县
化综合示 范县建设项 目,横县正式 获批 为建设 国家
高寒山区稻一再生稻一鱼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稻田采用稻—再生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发挥杂交水稻再生能力强的特点,蓄留再生稻,达到一种两收,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
同时,在稻田里养鱼,鱼取食稻田的害虫、草芽、草籽及水生植物,有助于稻田除草;鱼类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为水稻提供光合作用的碳源。
此外,由于鱼类在稻田中游动觅食,翻动泥土,可以疏松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及稻谷分蘖和根系发育;鱼的粪便还有肥田作用,实现稻鱼互利共赢,从而提高稻田生产综合效益。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的高寒山区,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位于东经108°53′~109°21′、北纬25°21′~26°03′,属亚热带南岭湿润区和山地谷地气候区,年降雨量1493mm ,年平均气温17.0~19.0℃,南北相差1~2℃,年平均日照时数1334.3h ,年平均无霜期320d ,年平均相对湿度81%;播种期(≥12℃)至抽穗期(≥22℃)活动积温4425℃,间隔日数184d ,为早稻安全播种期和晚稻杂交水稻品种安全齐穗期;9月18日左右杂交水稻抽穗(≥22℃),受寒露风危害机率较小[1]。
2011年,全县耕地面积为13060hm 2,其中水田面积为8513.33hm2[2],500m 以下的山脊、河谷、洼地、小平坝为全县主要的耕作区[3],占75.8%左右。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传统的稻田种植方式是以一季中稻为主,沿河部分稻田种植双季稻,中稻田农民有养鱼的习惯,用于自给。
由于种植双季稻季节紧、劳动强度大、效益不高,从2010年开始逐年减少种植,到2013年基本没有种植。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挖掘稻田潜力,提高稻田的综合产值,从2013年开始三江县探索稻—再生稻—鱼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即种植一季中迟熟的杂交水稻,收割后蓄留再生稻,同时在稻田养鱼,实现以稻养鱼,以鱼养稻,达到稻鱼双丰收的目的。
稻田联产稻、鸭、鱼三者共栖的农业模式研究——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

2021年第11期(总第390期)畜禽业发展对策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604142)稻田联产稻、鸭、鱼三者共栖的农业模式研究———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向仁顺,梁霄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 要: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和探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稻田养鸭、养鱼把传统的靠化肥、农药种植水稻的单一模式,调整为“稻+鸭+鱼”的复合种养模式。
该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对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缓解农业资源的不足、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题对稻、鸭、鱼的生长;稻米和鸭肉、鱼肉品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以进一步优化稻、鸭、鱼生态种养系统结构,完善稻、鸭生态种养理论和模式,为稻田联产稻、鸭、鱼生态种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稻、鸭、鱼;复合式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1.11.033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在带来农业丰收和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
2011年贵州从江县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并入选中国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鱼、鸭系统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
这是一种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
鸭食虫、鱼食草、鸭鱼游、松土壤、鸭鱼粪做肥料。
稻、鱼、鸭复合系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
广西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的三江、融水、罗城、龙胜等县域的山区地带,山地、丘陵较多,故侗族先人在适应环境中,因地制宜在高山开荒造梯田,在稻田中种稻、养鸭、养鱼,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稻田养鱼模式下的水稻栽培技术分析

S h u i c h a n y u y e稻田养鱼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水稻栽培技术,将水稻作为主要栽培作物,同时兼顾养鱼。
该栽培技术运用了稻鱼共生的理论,采用人工管理和调节的方式为稻鱼共生营造环境和条件,使原本的稻田状态变得更加优良,达到丰产丰收的效果。
以草鱼来说,在幼鱼阶段会将动物食料作为主要生长养分,将水中的浮游动物、小型水生昆虫作为食物,通过人工管理的方式,使其可以满足稻田栽培的需求,为稻田病害防治、养分供给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稻田养鱼模式的作用稻田养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水稻经营模式,在栽培水稻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养鱼的目的。
稻田养鱼模式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促进水稻和鱼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增产,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也能促进土地资源的重复利用,不需要为养殖水产品再次开拓土地资源。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获取丰富的水产品,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稻田蓄水能力的提升,具有防洪抗旱的效果。
二、稻田养鱼模式下的水稻栽培技术1、稻田选用在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稻田进行处理,确保稻田符合应用条件。
第一,应该保障水源充足,可以确保水量长时间保持一定深度,为水稻和鱼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二,应该对水质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水质符合鱼类生长的需求,杜绝水污染问题;第三,修建沟渠,确保稻田的顺利排水和放水;第四,保障耕作层深度、厚度,确保田埂的牢固性,避免出现漏水等问题。
在保障各项条件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操作管理,为水稻和鱼类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春耕之前,应该做好稻田四周的加固处理,同时将鱼沟、鱼坑挖好。
鱼沟应该环绕田间挖掘,在田埂80-100mm的位置开挖。
根据田块的面积,确定中心鱼沟,判断鱼沟选择“十”字还是“井”字形。
鱼沟的深度和宽度通常为30cm和40cm。
为了给鱼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可以在田角或中心位置开挖鱼坑,深度约为1m,面积在3-5㎡之间。
2、品种选择为了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应该选择耐肥性较好的水稻品种,因为会在稻田中养鱼,所以茎秆通常会比较粗壮,如果出现大风,则很容易大面积倒伏,所以对抗倒伏、抗逆性有极高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20, 10(7), 480-486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journal/hjashttps:///10.12677/hjas.2020.107072“Sanjiang Model in Guangxi” of Rice-FishSymbiosi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of Ratooning RiceZhaoshun Tang1, Jinwang He2*, Aiqiu Chen2, Lan Yang2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Chengcun Township,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Guangxi, Sanjiang Guangxi2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 Sanjiang Guangxi Received: Jun. 26th, 2020; accepted: Jul. 9th, 2020; published: Jul. 16th, 2020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njiang Model in Guangxi” of rice-fish symbiosis.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ratooning ric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variety of the first cropping rice, the selection of the paddy field, the sowing and seedling raising,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the pest control, the harvesting time and the height of the stubble of the ratooning ri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Keywords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Rice-Fish Symbiosis, Ratooning Rice, Cultivation Techniques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及其再生稻栽培技术探讨唐兆顺1,何金旺2*,陈爱秋2,杨澜21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三江2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三江收稿日期:2020年6月26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9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16日*通讯作者。
唐兆顺 等摘要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的由来和创新发展情况,并从头季稻品种、稻田选择、播种育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时间及再生稻的留桩高度等方面对其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该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丘陵山区,稻鱼共生,再生稻,栽培技术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技部门大力发展以“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稻渔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稻田单位产出大幅提高,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实现了农田稳粮增收和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属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7℃~19℃,南北气温相差1℃~2℃;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四季宜耕;一年四季,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
该县属丘陵山区,土地面积2454 km 2,其中山地占77.2%、低丘陵占13.5%、河谷盆地占0.6% [1]。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27万km 2,其中水田面积8560 km 2。
境内河流纵横,属珠江上游西江水系的一部分,雨水丰富,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基础条件。
目前,以“5 + 2”[即“两茶(茶叶、油茶)一木(杉木)”“种稻养鱼” + 中草药和小黄牛]为主的特色农业开发工作已得到稳步推进,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农业示范村屯和基地,而“种稻养鱼”就是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产业之一,并被列入当地县、乡镇两级扶贫特色产业项目。
三江族自治县现有保水田面积6667 hm 2,为发展种稻养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该县各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有在稻田里放养鱼类(以鲤鱼为主)的习惯,当地稻田产出的“高山稻鱼”因肉质鲜美、鱼汤清甜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自2014年起,该县大力发展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a 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4667 hm 2,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对全县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对田埂和水渠进行硬化,对入田道路和农田四周环境进行亮化、美化,已使农田长年有水,既可种稻又可养鱼,还具备了旅游观光功能。
由于实行“稻鱼共生”,鱼类在稻田内既能起到除草、除虫、松土作用,其粪便又能肥田;在稻田中开挖的鱼凼、鱼沟能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不仅能提高水温,有利于水稻分蘖,而其“边际效应”(亦称“边行优势”),还能促进水稻增产。
该县的“种稻养鱼”以传统“一季稻 + 鱼”模式为主,全县推广面积为5000 hm 2,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58.41%。
该模式是对稻田进行改造,硬化并加高田埂,在田间开挖鱼凼、鱼沟,扩大稻田养殖水体,然后进行“种稻养鱼”:一年种一季稻谷并结合放养田鱼。
笔者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止目前,该县已建成5个稻田养鱼标准化核心示范唐兆顺等基地,核心示范区面积192 hm2,平均单产稻谷460.0 kg/667m2、鲜鱼52.0 kg/667m2,比示范区项目实施前每a增收3000元以上/667m2,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同时,示范基地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率达95%以上。
2016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定义为稻田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2017年三江稻田鲤鱼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依法实施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曾多次在此召开“种稻养鱼”现场会,其“稻渔综合种养”扶贫特色产业获得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重点推介,引来了全国各地代表的现场观摩。
2019年7月28日,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在此举行,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100多名代表到此现场观摩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示范点,当地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获得了代表们的称赞,并认为该模式在全国稻作区均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当地农技部门在总结传统“一季稻+ 鱼”(一年仅种一季稻谷和收获一次稻田鱼)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季稻+ 再生稻+ 鱼”模式:在一季稻收获后再蓄留一季再生稻,并在稻田中继续养鱼。
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只割去上部约2/3的稻穗,留下1/3稻桩,经施肥、管理,让其再长出第二季稻谷。
由一季稻蓄留的省去了购稻种、播种育秧、犁耙田、插秧等环节,只需投入尿素20~30 kg∕667m2和少量的生物农药,生长时间(从出苗至成熟收割60~70 d)也只有头季稻(从播种至成熟收割140~150 d)的40%~50%,就能获得相当于头季稻50%~60%的产量,而且稻米市场售价高,是名副其实的“懒人稻”“高效稻”。
目前该模式已发展到800 hm2,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时还在当地的扶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经当地农技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示范区测产验收,“一季稻+ 再生稻+ 鱼”模式平均单产稻谷845.0 kg/667m2 (其中头季稻545.0 kg/667m2、再生稻300.0 kg/667m2)、鲜鱼78.8 kg/667m2,比传统“一季稻+ 鱼”模式平均增产稻谷385.0 kg/667m2、鲜鱼26.8 kg/667m2,分别增产了83.7%和51.9%;平均单位面积产值4806.0元/667m2,增加了2816.0元/667m2,提高了141.5%;扣除成本445.0元/667m2(其中稻种45.0元/667m2、鱼苗130.0元/667m2、农药60.0元/667m2、农家肥110.0元/667m2、鱼饵料100.0元/667m2),平均单位面积净产值4361.0元/667m2,净产值提高了182.3%,经济效益十分显着。
2) 种稻养鱼通过配套推广“三增”技术(即硬化增加田埂高度,开挖鱼凼、鱼沟增加水体空间),不仅扩展了稻田养殖水体空间,同时还增加了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优质鱼种的养殖和农家肥、农家饵料的投入,从而实现了“三减”(即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和用工数量),既降低了种稻的成本,又减轻了对农田水、土的污染,生态效益也极为明显。
3) 稻田养鱼后几乎不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大大提高了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从而也大幅地提高其市场销售价格。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当地的“高山稻鱼”田头交易价格一直保持40~50元/kg,比外来同类品种价格高出一倍以上;生产出的稻谷市场售价头季稻达3元/kg、再生稻达4元/kg,分别比常规种植的同一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0.4元/kg和1元/kg。
鱼、稻产品除了在本县市场畅销以外,还远销到桂林、柳州、广州等区内外,打造、形成了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
4) 当地通过“农业企业(合作社) + 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建设的稻田立体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贫困户分享到发展“种稻养鱼”产业带来的成果,使得该模式在产业扶贫脱贫中发挥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