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强化技术及应用(毕业设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学制:年::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金属材料的成分—加工—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材料的表征方法及应用,掌握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检测和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目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研发和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目标:(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而能够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管理能力。
目标:(工程系统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国民经济以及科学技术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解决与材料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人才。
目标:(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材料选择、设计和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工商业的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目标:(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各种传统材料、先进材料、特殊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又能从事与制造、信息、汽车、生物、能源等领域和行业相关材料的工程设计及生产管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特色:(~字之间)本专业以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核心理论为主要学科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应用于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能源、交通等传统产业以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中的材料设计、制备及检测技术,并掌握运用材料制造产品和器件的理论和工艺技术。
塑料模具工业毕业设计

塑料模具工业毕业设计一、选题的目的意义随着塑料制品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塑料模具工业对模具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模具材料对于模具的加工和使用性能, 以及模具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塑料模具目前已向精密化、大型化和多腔化的方向发展, 对塑料模具钢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塑模钢的性能应根据塑料种类、制品用途、生产批量、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而定。
因此, 探讨塑料模具的制造中的选用材料与热处理问题, 综合分析其工作条件、失效、性能, 合理选用材料与热处理以及提高它的使用寿命, 保证制件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显得非常重要,我选这一题目着重于塑料模具的选材原则与热处理方法,以及提高塑料模具寿命的表面处理技术的探讨。
二、主要研究内容1、塑料模具的分类及工作条件2、塑料模具失效因素分析。
3、塑料模具的热处理分析.4、典型的塑料失效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5、塑料模具的表面处理技术情况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塑料模具的发展是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最近几年,无论在质量、技术和制造能力上都有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这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看:1、CAD/CAE/CAM技术的应用;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3、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的使用更趋成熟;4、热流道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5、精密、复杂、大型模具的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6、模具效率、寿命不断提高;7、采用模具先进加工技术及设备我国塑料模具的质量、技术和制造能力。
近年来确实发展很快,有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三资”企业蓬勃发展,对我国塑料模具设计制造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模具制造基础薄弱,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体来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和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
这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1、塑料模具产品水平2、工艺装备水平3、开发能力及经济效益等方面4、管理及其他方面5、产需矛盾。
(完整版)工艺参数对铝合金表面激光强化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毕业设计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工艺参数对铝合金表面激光强化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专业:机电一体化(表面工程)班级:机电1204姓名:董益凯指导教师:徐临超完成时间2014 年11月15日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 激光强化工艺研究的相关概念 (1)1.2 国内外激光强化工艺研究的现状 (1)1.3 激光强化技术发展趋势 (2)1.4 激光强化的应用和前景 (3)1.5 电镀强化与其他强化的比较 (4)1.5.1 强化后的产品耐蚀性强 (4)1.5.2 结合力强 (5)1.5.3 简化工序提高效率 (5)1.5.4 环保性 (5)1.6 激光强化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5)第二章实验设备及方法 (5)2.1 仪器设备 (5)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6)第三章实验结果及分析 (7)3.1 激光焦深对激光强化层硬度的影响 (7)3.2 激光电流对激光强化层硬度的影响 (7)3.3 激光脉宽对激光强化层硬度的影响 (8)3.4 激光频率对激光强化层硬度的影响 (8)3.5 激光速度对激光强化层硬度的影响 (9)四、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镀镍层激光强化工艺的研究董益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班级:机电1204摘要:激光强化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基体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耐热、抗氧化及电器特性等。
本论文是针对铝合金激光强化展开研究,通过对改变焦深,电流、脉宽、频率,进给得到的强化层,进行维氏硬度测试,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是焦深103.3mm,电流160A,脉宽2.5ms,频率120Hz,工作台移动速度为标准速度的50mm /min。
关键词:激光强化;铝合金;维氏硬度第一章前言1.1 激光强化工艺研究的相关概念激光强化是指以不同的添料方式在被强化基体表面上放置被选择的涂层材料经激光辐照使之和基体表面一薄层同时熔化,并快速凝固后形成稀释度极低,与基体成冶金结合的表面涂层,显著改善基层表面的耐磨、耐蚀、耐热、抗氧化及电气特性的工艺方法,从而达到表面改性或修复的目的,既满足了对材料表面特定性能的要求,又节约了大量的贵重元素。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论文--电位器接线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摘要本次设计的任务是电位器接线片零件冲压工艺分析和模具的具体结构设计。
通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接触片零件进行工艺性分析,选择并确定符合于给定条件的最优工艺方案,及进行了工艺与设计的有关计算,如:选择基本工序,确定其顺序、工序数目及工序组合形式。
介绍了主要零部件的设计理念,详细剖析了设计过程中一些思路,以及某些非标准零件的使用特点。
阐述了工位级进模的设计要点, 使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冲压模具主要零件的结构。
并在设计中,介绍了零件的排样图、定位设计、冲裁力的计算和压力中心的计算。
关键词:电位器接线片;翻边模;级进模;模具设计目录摘要 (I)目录.................................................................................................................... I I 1 绪论. (1)1.1 概述 (1)1.2 冲压技术的进步 (1)1.3模具的发展与现状 (2)1.4模具CAD/CAE/CAM技术 (3)1.5冲压模具及级进模的发展现状 (5)1.6课题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8)2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11)2.1制件工艺分析 (11)2.2零件成型工艺分析 (13)3 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的确定 (14)3.1方案种类 (14)3.2方案比较及确定 (14)3.3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14)4 级进模排样设计 (16)4.1级进模排样简介 (16)4.2排样的设计原则 (17)4.2.1确定冲压方向 (17)4.2.2 确定排样形式 (17)4.3工序顺序的安排 (17)5 主要零件的尺寸计算 (19)5.1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 (19)5.1.1 凹凸模加工方法: (19)5.1.2 按凸模与凹模图样分别加工法 (20)5.2孔凹凸模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21)5.2.1 冲1 mm孔 (22)5.2.2 落“T”形料 (22)6 多工位级进模工艺零件的设计 (24)6.1凸模结构的设计 (24)6.2凸模长度的设计 (25)6.3凸模的强度计算 (26)6.3.1 凸模承受能力的校核 (27)6.3.2 失稳弯曲应力校核 (27)6.4凹模结构的设计 (28)6.5凹模的固定形式 (30)6.6凹模的厚度设计 (30)6.6.1 凹模的厚度 (30)6.6.2 凹模的刃壁高度及凹模镶块尺寸设计 (31)6.7模板的设计 (31)6.8卸料弹簧的选用 (32)6.9其他零件的设计 (32)7 冲压设备的选用 (33)7.1冲压力的计算 (33)7.2压力机的选择 (34)8 级进模结构零件的设计 (36)8.1模架的设计 (36)8.2模架导向零件设计 (37)8.3模柄的设计 (38)8.4支撑零件的设计 (38)8.5卸料装置 (39)9 模具的整体设计 (40)9.1模具的整体设计 (40)9.2模具工作原理 (40)10 模具的装配 (42)结论 (4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安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西安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FV520B stainless steel is a kind of special steel,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aspects which have high demandon the surface property of material, especially the wear-resisting proper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ar-resisting of the material, this graduation design adopts laser cladding technology to make nickel base alloy coatings of different laser power and different scanning speed on FV520B steel samples.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laser power and scanning speed ha ve on the wear resistance of cladding layer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hardness,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wear-resisting property of the surface of laser cladding lay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ser power and scanning velocity will influence the wear-resisting property of nickel base alloy of FV520B stainless steel. When the laser power is 2500W, and scanning speed is 6mm / s, the fusion covering effect of cladding layer and the wear-resisting property will be best. Key words : FV520B Stainless Steel, Laser Cladding ,Nickel Base Alloy
《新材料表征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材料表征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占红;徐凤广;张勇;王雨新;张璟朔;罗森;唐正生【摘要】《新材料表征技术》是我校为材料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需求,对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改革,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材料类专业人才对新材料的表征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New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ed in materials in our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 professional and employment needs of students ,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was deeply reformed , which can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skills , exercise the capability of thinking , practicing , comprehensive use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fully ,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alents majored in materials ,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the applied technological talents.【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6(044)013【总页数】3页(P205-207)【关键词】材料学科;大学生;新材料表征;实验教学【作者】王占红;徐凤广;张勇;王雨新;张璟朔;罗森;唐正生【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安徽未来表面技术有限公司表面技术开发中心,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0新材料表征技术是关于材料的化学组成、微观形貌、内部组织结构及材料的其他性能等的表征方法、测试技术及相关理论基础的实验科学,是现代材料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偏心轴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偏心轴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7613ebc2e3f5727a4e96242.png)
目 录一、绪 论 (2)1、题的提出 ....................................................................................................................... 2 二、偏心轴零件的分析 (3)1、零件的功用 ................................................................................................................... 3 2、结构特点及其工艺性 ................................................................................................... 3 3、零件的技术要求 ........................................................................................................... 3 三、毛坯的确定 (5)1、毛坯材料的确定 ........................................................................................................... 5 2、毛坯的铸造技术 ........................................................................................................... 5 3、毛坯的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 5 4、毛坯的热处理 ............................................................................................................... 6 四、偏心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7)1、定位基准的选择 ........................................................................................................... 7 2、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 7 5、工序顺序的安排 ........................................................................................................... 8 6、确定工艺路线 ............................................................................................................... 9 五、机床设备的选用 .............................................................................................................. 14 六、 工艺装备的使用及切削速度的确定 . (15)1、车两端面 ..................................................................................................................... 15 2、车2× .......................................................................................................................... 17 3、车倒角1×45° . (18)4、006.0007.0+- .............................................................................................................................18 5、 ..................................................................................................................................... 19 七、偏心轴的夹具设计 . (20)1、设计任务分析 ............................................................................................................. 21 2、夹具设计 ..................................................................................................................... 21 3、切削力和夹紧力的计算 ............................................................................................. 22 4、夹具其它部件的设计和简单操作说明 ..................................................................... 24 八、附则 .................................................................................................................................. 24 偏心轴加工的工艺卡如下(总计22张) .................................................................... 24 致谢 .......................................................................................................................................... 47 参考文献 . (49)一、绪论1、题的提出对于机制专业本科生来说,毕业设计是我们在完成教学计划拟定的全部基础、专业课之后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性环节。
多弧离子镀

┊
improve the maximal life of workpiece.
┊
┊
┊
┊
┊
┊
┊
┊
┊
┊
┊
┊
Key words: Arc ion plating, TiAlN coating, Taguchi method
共4页 第2页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目录
┊
┊
引 言 .................................................................. 1
┊ ┊
1.1.2 多弧离子镀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2
┊
1.1.3 多弧离子镀工艺参数 ........................................... 4
┊
┊
1.1.4 多弧离子镀的应用 ............................................. 6
┊
pared to the hardness, the parameters of adhesion have some differences. The
┊
differences were substrate temperature 320 ℃, arc power 100 A, pretreated voltage bias –100
┊
arc ion plating
┊
┊
┊
Abstract
┊
┊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multi-arc ion plating TiAlN coat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作为古老又新颖的学科,表面强化技术为致力于改善材料表面化学性质、组织机构、应力状态的性质,在人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掺杂、扩散、离子注入、化学沉积、电镀以及电子束等技术改变材料表面性质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得到更多表面性质优良的金属,使金属得到叫高的抗腐蚀、抗耐磨性,使工业生产设备及产品使用范围更广[1]。
这样,我们能得到更好的表面性质金属及非金属,节约了人类资源,保护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材料表面强化技术已经成为了现在制造业最伟大的创造。
追溯至春秋晚期,我国已应用铜器热镀锡和鎏金技术,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最近50年,材料表面强化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本文吸取现代先进技术的优点,对表面技术的应用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综合陈述及比较。
虽然创新很少,但对现有技术的归纳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进了表面技术的发展和研究。
本论文重点研究现有的表面强化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应用,意在归纳总结,学习传承。
使得我们能更好的学习和了解这些先进的表面技术,为我们以后的研发和应用做好铺垫。
表面强化技术是表面工程的一个分支,是工程科学技术中一个涉及学科广泛、活力很强、成果突出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领域,它渗透到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各个方面。
从高科技产品到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表面强化技术。
离子束、激光束、电子束、微波及超高真空技术的开发,引起了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并成为了世界最关键的技术之一[2]。
本文对材料表面强化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1 表面强化技术概述1.1表面强化技术概述表面工程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学科,人们使用表面工程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
追溯到几千年前,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钢的淬火、铜器热镀锡、鎏金及油漆等古老技术[3]。
但是,表面工程的迅速发展还是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上10大关键技术,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势头出现工程研究的热潮,几乎涉及了工业的各个领域,表面工程技术仍是将是主导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
表面工程是经表面欲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应力状态等,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
它是近代技术与经典表面工艺相结合而繁衍、发展起来的,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明显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和极强的实用性。
1.2 表面技术的概念及意义表面工程指利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或机械的工艺规程使零件表面获得特殊的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提高产品质量的工程。
它概括了“表面处理”、“表面加工”、“表面涂层”、“表面改性”等内容。
表面强化技术是表面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硬化层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关键技术[4]。
表面强化技术主要通过各种工艺来增强材料的表面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和物理性能等综合机械性能。
应用各种表面强化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节约能源川;制备特殊的表面强化层;提高经济效益。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电子束、离子束和激光束进入工业领域,进入表面处理领域,各国开始进行开发性研究,使表面处理技术有突破性进展。
到90年代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表面工程技术,出现了表面工程学,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业的进步又加速了表面工程技术本身的发展。
分段2 表面形变强化工艺分类主要是利用机械方法使金属表面层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形成高强度硬化层,常见的强化工艺有喷丸、滚压和冷挤压强化。
表面形变强化方法简单,但对耐磨性影响比较小,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2.1表面机械强化表面机械强化主要分为滚压强化、喷丸强化、抛丸强化和内挤压强化。
其中主要以滚压和喷丸强化为主。
下面就这几种主要机械强化工艺的原理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2.1.1喷丸强化喷丸强化是广泛使用的一种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表面强化方法, 它可显著提高抗弯曲疲劳、抗腐蚀疲劳、抗应力腐蚀疲劳、抗微动磨损和耐蚀点( 孔蚀) 能力, 具有操作简单、耗能少、效率高及适应面广等优点, 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有效方法。
喷丸强化是利用大量高速运动的珠丸打击零件表面,使表面产生冷硬层和残余压应力[5]。
喷丸强化的效果与喷丸参数(丸子的速度和在零件上散布密度等)、零件材质和表面状态有关。
对于材料强度高、零件表面应力集中、表面粗糙或有表面缺陷的零件,喷丸强化都有显著的效果。
(1)喷丸强化工艺的工作原理喷丸强化是一种严格控制的冷加工表面强化处理工艺。
其工作原理是: 利用球形弹丸高速撞击金属工件表面, 使之产生屈服, 形成残余压缩应力层。
形成压缩应力层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工件疲劳破坏, 把易产生疲劳破坏裂纹部位的抗应力转为压应力, 从而有效地控制裂纹的扩展。
(2)喷丸强化的发展状况1908年,美国制造出了激冷钢丸,金属弹丸的出现不仅使喷砂工艺获得迅速了发展,而且导致了金属表面喷丸强化技术的产生。
1929 年, 在美国由Zimmerli 等人首先将喷丸强化技术应用在弹簧的表面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了喷丸处理可在金属材料表面上产生一种压缩应力层, 可以起到强化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在受压区扩展的作用。
到了60年代,此工艺逐步应用于机械零件的强化处理上。
70年代后期,该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技术效益,如机车用变速器齿轮、发动机及其他齿轮均采用了喷丸强化工艺,大幅度提高了抗疲劳强度。
进入80年代以后,喷丸处理技术在大多数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铁道机车车辆、化工、石油开发、塑料模具、工程机械、农业部门等方面推广应用,到了90年代,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电镀前进行喷丸处理可防止镀层裂纹的发生。
最近几年,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需求,人们对这种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表面处理技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发了多种新工艺。
(3)喷丸强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产品零件表面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改善材料表面性能,延长零件使用寿命,节约资源,提高生产力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表面工程技术新的挑战[6]。
作为表面工程技术分支的喷丸强化技术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将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和设备控制技术。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 理论研究,即研究各种单一喷丸和复合喷丸的强化机理、喷丸提高零部件疲劳和接触疲劳强度的机制、喷丸过程力的作用形式及对表面( 变形层厚度、粗糙度等) 的影响,喷丸参数( 弹丸材质、硬度、直径等) 对喷丸强度的影响,喷丸使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后材料的稳定性及耐磨性等;研究喷丸工艺和其他强化工艺方法的有机结合;加大开发新型、高效、低耗的喷丸设备和弹丸属性对喷丸强化效果的影响;着力解决传统喷丸强化工艺由于表面粗糙度、绿色喷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1.2滚压强化滚压强化工艺是一种无切削加工的工艺,表面滚压可以显著地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并且降低缺口敏感性。
(1)滚压强化原理利用特制的滚压工具,对零件表面施加一定压力,使零件表面层的金属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表面的粗糙度和硬度,这种方法就叫滚压,又称无屑加工。
表面滚压特别适用于形状简单的大零件,尤其是尺寸突然变化的结构的应力集中处,如火车轴的轴径等。
表面滚压处理后,其疲劳寿命都有了显著提高。
滚轮滚压加工可以加工圆柱形或锥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以及曲线旋转体的外表面、平面、端面、凹槽和台阶轴的过渡圆角。
滚压用的滚轮数目有1 、2 、3。
若刚度工件较小,则需用2个或者3个滚轮在相对的方向上同时进行滚压,以免工件发生弯曲变形。
(2)滚压强化的发展状况滚压强化技术是在1929年由德国人提出的,1933年在美国铁路上开始应用滚压方法,1938年前苏联将此技术应用于机车车轴轴颈。
1950年美国在军用、民用飞机上大量应用孔挤压技术,提高干涉配合铆接、干涉配合螺接;1970年国内航空部门开始将冷挤压工艺应用于飞机制造及维修中。
目前主要的滚压加工工具有硬质合金滚轮式滚压工具、滚柱式滚压工具、硬质合金YZ 型深孔滚压工具、圆锥滚柱深孔滚压工具和滚珠式滚压工具。
通过滚压可以提高表面粗糙度2~4 级, 耐磨性比磨削后提高1.5~3 倍, 可以修正提高形状误差和表面粗糙度, 而且滚压过程操作方便、效率高、干净无污染。
其具有应用范围广泛,滚压后的零件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对粗糙度和硬度均有一定要求的零件表面上。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大型轴类、套筒类零件内、外旋转表面的加工,滚压螺钉、螺栓等零件的螺纹以及滚压小模数齿轮和滚花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很好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的唐琦等人通过对370Q 型汽油机、376Q型柴油机进行的曲轴负荷分析、强度估算及弯曲疲劳强度实验研究表明, 与未滚压曲轴相比较, 经圆角滚压的曲轴疲劳强度增加了92.3% ,安全系数由1.18提高到2.28并大幅度提高曲轴疲劳强度;还有如柳州南方汽车缸套厂在对缸套进行滚压试验后发现同一材料、硬度和壁厚的气缸套,由原来的直槽改制成沉割槽,其破断力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35% 以上,技术指标得到显著增加,获得明显效果。
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实践表明, 影响到滚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件材料的性质,硬度、塑性、金相组织,硬度越低,塑性越高,则滚压效果越好;预加工的表面状况,表面粗糙度、显微组织、几何形状精度;滚压工具的结构,特殊的加工类型需要相应的滚压工具才能更好的保证加工质量;滚压用量,滚压深度、进给量、滚压速度和滚压次数。
(3)滚压强化的发展趋势为获得特定的材料表面晶粒度、变形层厚度,应采用多大的滚压力、滚压速度以及滚压次数,目前没有这方面有指导意义的详细的试验数据或公式。
目前的滚压技术一般只适用于回转体类和平面类零件,所以应完善滚压技术使得能适应零件形式的多样性, 提高其使用范围[7]。
一般传统的滚压技术很难实现大变形,即使施加了比正常情况下高出几倍的压力,达3000N 甚至更高,也不能消除车削留下来的刀痕。
目前国内企业采用曲轴滚压工艺强化技术较低,一般只能提高强度30%~50% ,当需要大幅度提高强度时,还需有更好滚压强化工艺。
2.1.3内挤压强化孔挤压是一种使孔的内表面获得形变强化的工艺措施,效果明显。
由于其高的强化效果以及简单的操作方法,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下面对孔挤压强化的原理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讨论。
(1)内挤压强化原理孔挤压是利用棒、衬套、模具等特殊工具,对零件孔或周边连续、缓慢、均匀地挤压,形成塑性变形的硬化层。
塑性变形层内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引起形变强化,并产生残余压应力,降低了孔壁粗糙度,提高了材料疲劳强度和应力腐蚀能力。
(2)内挤压强化的发展状况由于孔挤压强化效率高、效果好、方法简单,被广泛使用于高强度钢,合金结构钢、铝合金、钛合金以及高温合金等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