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问题详解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问题详解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X反响,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X围。

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响。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根底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X现场地图的模型。

1 4 10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局部,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一、解释题1.环境: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问题:由于环境受破坏所引起的后果,或引起环境破坏的原因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造成危害的现象。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5.大气污染物:由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类产生影响的物质。

6.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7.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江河沟渠和相对静止的水库、湖泊、沼泽、堰塘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海洋8.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

9.水体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使自身的保持洁净的能力-水体的自净力10.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

11.土壤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尽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下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2.土壤环境容量:一个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的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固体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14.危险性废物:能引起或导致死亡或疾病的增加,在管理不当时,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即时的或潜在的危害的废弃物,包括: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易爆性、感染性、化学反应性等特点的废弃物。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PDF)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PDF)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PDF)《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1、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概念: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环境即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生存与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须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使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保持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许多服务,像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等等。

(4)环境的文化功能。

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是艺术家们创作和美学倾向的源泉。

环境的特性:包括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的资源性与价值性。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是指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变动性指的是在自然或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3)资源性与价值性。

环境的资源性是指环境就是一种资源。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环境。

既然环境是一种资源,所以环境的价值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2、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承载力”这几个概念?环境问题: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有: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二简答题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义?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

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一、名词解释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水体自净作用: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

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

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环境工程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工程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72336)一、名词解释1、堆肥化参考答案: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腐殖质转化的生物过程。

2、逆温参考答案:指对流层中某层次出现气温上热下冷的现象。

3、中位径(d c50)参考答案:指粒子群中将颗粒质量平分一半时所对应的颗粒的粒径。

4、富营养化参考答案: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5、农业退水参考答案: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排出的污水。

6、水环境容量参考答案: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或称纳污能力。

7、污泥负荷参考答案:指单位时间单位微生物质量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为kgBOD5/(kgMLVSS·d)。

8、物理性污染参考答案:物理环境中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光、热等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强度过高或过低,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仪器设备,造成的污染或异常,就是物理性污染。

9、热解参考答案: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冷凝后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中提取燃料油、油脂和燃料气的过程。

10、自养型微生物参考答案: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二氧化碳、氨和水1/ 20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11、容积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kgBOD5/(m3·d),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器容积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

12、废物固化参考答案: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固定或包封在惰性基材中,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13、理论烟气体积参考答案:燃料在供给理论空气量下完全燃烧,且生成的烟气中只有CO2、SO2、H2O、N2这四种气体,此时烟气所具有的体积为理论烟气体积(又称湿烟气体积)。

14、表面水力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m3/(m2·d),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污水流量。

2011年环境学引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2011年环境学引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2011年环境学引论复习思考题:1.何为“环境”?“环境问题”?在环境科学中;环境包括下面两个方面:个体或环境周围的自然状况或物质条件;2.影响个体和群体复杂的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或认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在全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2.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1,气候变化(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3.大气污染及效应(酸雨)4.淡水资源危机5.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与土壤污染6.生物多样性锐减7.森林覆盖率锐减。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经济的超速增长。

2.人口快速增加3.科技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无限的贪欲。

4.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环境(结构与状态)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实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及发展5.“3S”技术是指什么?是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6.GIS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空间数据及系统的组织和使用维护人员即用户。

7. GIS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数据管理2.信息显示3.浏览查询4.图形功能5.数据统计与分析6.空间分析.8. 有机污染物指标(BOD/COD/TOC)的含义是什么?COD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即化学需氧量”或“化学耗氧量”,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将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量。

它反映了水体受到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由于有机物是水体中最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因此,CO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BOD:生化需氧量,即是一种用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来间接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

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

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

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

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

1 4 10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

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性。

2、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3、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三个重要的变量是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4、人看人、从众习性、围观、安静与凝思是体验性行为习性的几种类型。

5、认知性行为习性包括靠右(左)侧通行、归巢性与兜圈子行为、探索性行为三种类型6、动作性行为习性包括抄近路、逆时针转向、依靠性三种。

抄近路逆时针转向依靠性7、人在城市中的活动类型包括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种。

对对环境设计、物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8、一个完整的空间由三部分构成:即水平面、垂直面、顶平面。

9、霍尔(Hall)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类,即亲密距离、个人间的距离、社交距离、公共空间。

10、防卫与个性化是领域性的两项行为标准。

11、按照Lynch(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有路径、边界、区域、中心与节点、标志物五种要素构成。

12、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

13、对人类认知地图的研究源于凯文·林奇对“城市的表象”研究。

14、环境体验的特点有综合性、指向性与选择性、差异性和直觉性。

15、环境问题可分为三类,包括资源问题、环境美化问题和健康问题。

16、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包括安全和选择与多样性。

17、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

18、影响个人空间大小的个体因素除了文化和种族因素之外,还有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和人格因素。

19、领域性有认同感、安定和家的感觉和自我认同三方面的作用。

20、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安全(窝,家)、相互刺激、自我认同和管辖围四种作用。

21、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是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22、环境行为学的特点有整体性、交互性、真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23、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为物质世界与人类感知经验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人类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起点,是“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

24、一个完整的空间由三部分构成:即水平面、垂直面、顶平面。

26、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即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部道路系统。

27、易识别环境的特征有三点:即同一性、结构、意义。

28、“家”的特征有个性化、安全防卫、特色和刺激。

29、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

30、根据马斯洛的层级论观点,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的需要到高级的需要排成梯级可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六个等级。

三、单选题(共10分,10个单选)1、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这体现(③)知觉特点。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2、两人在同一空间各干各的工作时一般选择以下(③)种空间关系①④①感觉②知觉③认知④幻觉4、据统计,小群在多数情况下是很小的,大部分由(①)人组成。

①2 ②3 ③4 ④55、“城市让人感觉美好,有时是因为具有风光绮丽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反映了环境体验的(①)特点。

①综合性②指向性与选择性③差异性④直觉性6、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这体现(②)的知觉特点。

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7、领域性的作用之一是(④)①刺激性②复杂性③一致性④认同感8、经研究证明,人在对数目判断中(③)是个临界值。

①5 ②6 ③7 ④89、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④)。

①感觉②知觉③认知④负载11、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这体现(①)的知觉特点。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12、两人合作时一般选择以下(①)种空间关系①13、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是(④)和选择与多样性:。

①一致性②清晰度③复杂度④安全14、(②)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①触觉②感觉③知觉④认知15、(③)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①触觉②感觉③联觉④幻觉16、(③)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①私密性②个人空间③领域性④群体性17、(①)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①归属感②认同感③幸福感④责任感18、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亲密距离是(①)。

①0-45 ②45-122cm ③122-366cm ④366-762cm19、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122-366 cm是(③)。

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交往距离④公共距离20、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45-122cm是(②)。

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交往距离④公共距离21、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交往距离是(③)。

①0-45 ②45-122cm ③122-366cm ④366-762cm22、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0-45cm是(①)。

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交往距离④公共距离23、建筑师对城市的体验重在建筑空间,美食家体验重在地方美食,这体现了环境体验的(②)特点。

①综合性②指向性与选择性③差异性④直觉性24、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三个重要的变量中不包括(②)。

①音量②声音的复杂性③可预测性④知觉的可控制性25、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这体现知觉的(④)特点。

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26、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②)作为中介变量的。

①拥挤②情绪③噪音④空气污染27、(③)的心理物理学为物质世界与人类感知经验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人类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起点,是“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

①林奇②皮亚杰③费希纳④柯勒28、下列四个人中,(②)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①惠太海默②林奇③考夫卡④苛勒29、为了整治城市生态环境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898年,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有针对性地提出了(②)的理论。

①邻里单元②田园城市③生态城市④园林城市30、、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①)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①环境设计研究协会②环境与行为③环境研究国际协会④环境研究协会31、“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由(①)最先提出的。

①霍华德②佩里③费希纳④柯勒四、判断题(共10分,10个判断)1、环境行为学研究目的之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

√2、唤醒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3、刺激物的强度越强越会引人注意。

×4、靠右(左)侧通行是人的认知性行为习性之一。

√5、微光刺激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

×6、微痛刺激或某些嗅觉刺激都可能使视觉感受性有所提高。

√7、人偏爱“靠窗而坐”是人偏爱复杂刺激的体现。

√8、探索性行为是人的体验性行为习性之一。

×9、感觉过载与被剥夺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验者宁可过载的刺激而不愿被剥夺。

√10、在大城市的中心区,由于人很多,人们常把其他人当成一种“物”来看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