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第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沧海桑田】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
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
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
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
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
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第3课时 离子大量共存、C大小比较、三大守衡

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离子浓度大小问题 溶液中的守衡关系
一、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一般规律 原则:若溶液中的离子能相互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 电解质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说明原因.
1. H+
CH3COO-
Na+ NO3- Ca2+ H+ Cl-
C.Na2CO3
B.FeCl3
D.KCl
3.已知Mg2+在pH=8左右可沉淀完全,而Fe3+在pH=4左右可
沉淀完全,要除去酸性MgCl2(aq)中的Fe3+,可加入适量的( )
A.NaOH C.MgO B.NH3·H2O D.MgCO3 CD
4.下列溶液蒸干灼烧后最终固体是什么?
FeCl3 溶液 Fe(NO3)3 溶液 Fe2(SO4)3 溶液 Na2CO3 溶液 Fe2O3 Fe2O3 Fe2(SO4)3 Na2CO3 Na2CO3·10H2O Na2SO4溶液 Na2SO3 溶液 Ca(HCO3)2 溶液 Na2CO3 Na2SO4 CaCO3
三、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三大守衡定律 溶液中重要的“三个守恒”
⒈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
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溶液呈电中性。 Na2CO3: c(Na+)+c(H+)=2c(CO32-)+c(HCO3-)+c(OH-) NaHCO3: +)+c(H+)=c(HCO3 -)+c(OH-)+2c(CO3 c(Na ⒉ 物料守恒:元素的原子数目守恒。 Na2CO3:c(Na+) = 2[c(CO32-)+c(HCO3-)+c(H2CO3)] NaHCO3: c(Na+)=c(CO32-)+c(HCO3-)+c(H2CO3)
【课件】第三章+第三节+第3课时+硝酸 酸雨及防治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课堂练习1
学案P11: 课堂练习2
(三) HNO3的强氧化性
1. 与金属单质反应 (1) 与铜反应
稀硝酸
浓硝酸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 反应剧烈,有__大_量__气__泡___ 现象 产生,__溶__液__变__蓝__,试管 产生,__溶__液__变_绿___,液面
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上有__红__棕__色__气体产生
(4) 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牢记】离子还原性:S2->SO32-(SO2)>I->Fe2+>Br①FeO与稀硝酸: 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 Fe2+与“H++NO3-”不共存
②H2S与稀硝酸: 3H2S+2HNO3(稀)=3S↓+2NO↑+4H2O
S2-、SO32-与“H++NO3-”不共存
D. a
【典例4】极限法:随着硝酸的浓度不同,产物不同,这时可用此方法
把22.4 g铁完全溶解于某浓度的硝酸中,反应只收集到0.3 mol NO2和
D 0.2 mol 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生成的盐只有Fe(NO3)3
B.反应后生成的盐只有Fe(NO3)2
C.产物中Fe(NO3)2和Fe(NO3)3 的物质的里之比为1:3
用稀硝酸洗净内 壁镀银的试管
②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硝酸的浓度不同,还原产物不同:
极稀
稀
浓
规律:硝酸浓度越
N2O、N2
NO
NH4NO3
NO2
c(HNO3)
低,还原产物的价 态越低。
(2)与Fe、Al反应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第课时 蒸腾作用》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易错提醒] 1.不要误认为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存在于体内。植物吸收的水 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2.不要误认为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是一种浪费。植物的蒸腾作用 对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重难探究
探究点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
【情景展示】城市绿化工程中移栽大树时,为保证大树成活,经 常会采取以下措施:尽量根部带一个较大的土坨,并用草绳捆绑; 去掉大部分枝叶;移栽后及时浇水;给大树输营养液。
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
些内容?大胆地说说自己的体
会、感受或想法。与同学相互
交流讨论。
?
教师寄语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 同学们能遇事独立,积极探索钻研,解决 更多的难题。
谢谢!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知识点二 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 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__水_蒸__气___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作 蒸腾作用。 2.部位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__叶_片_____进行的。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3.意义 (1)一方面可以拉动__水__分_和__无__机_盐__在体内的运输,保证各组织器官 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 (2)另一方面在炎热的夏天,通过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 __温__度____,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措施
原理
尽量带大土坨移栽
保护幼根和根毛,保证 植物能吸收充足的水分
去掉部分枝叶、选择在阴雨天或傍晚移栽、移栽 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后给植物遮阴、将无色塑料制剂喷到植物的叶面 减少水分的散失
上,结成一层透气而不透水的薄膜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必修一化学第三章 第三节课时学案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1.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或)融合而成的具有特性的物质。
例如: .2. 合金的性质(1)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都低(2)合金的硬度和强度比纯金属的大,合金的密度较小(3)合金具有不同成分金属的特殊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3. 常见的合金(1) 铜合金铜合金主要有(主要成分为Cu、Sn、Pb)黄铜(含及少量Sn、Pb、Al等)和白铜(含及少量的Mn)等.(2)钢根据化学成分,钢可以分为两大类: 和.其中碳素钢可以分(含碳量低于)、(含碳量为)、(含碳量高于).说明:①金属与非金属也可以形成合金,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合金也具有金属特性.②合金中成分元素的含量影响合金的性质.[跟踪练习]1.所谓合金必须是:①通过融合而成;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③耐腐蚀;④耐高温;⑤具有金属的特性;⑥铸造性能良好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②⑤D. ②③④2.有关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合金的密度比各成分金属小B.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都很好C.合金的导电性能比各成分金属强D.多数合金比成分金属熔点低,硬度大3.下列物质中,不属与合金的是A.硬铝 B.黄铜 C. 钢铁 D. 水银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1.有些金属并不是银白色的.如金为色,铜为色;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是,延性最好的是,展性最好的是,导电性最好的是,密度最大的是,最稳定的是2. 选择材料时,常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用途②外观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耐腐蚀性,对水、酸、碱的作用) ⑤价格⑥加工难度⑦维护⑧对环境的影响[跟踪练习]1、多数合金与组成成份相比较,合金的()A·熔点高,硬度小 B·密度大 C·机械强度差 D·熔点低,硬度大2.在我国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早较广泛使用的金属是()A、铜B、铁C、铝D、铅3. 现代建筑门框架,常用电解加工成古铜色的硬铝制造。
第三章 第三节第1课时 盐类的水解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 c(H+)
c(OH–) 碱性
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思考交流】
(1)NH4Cl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溶液中的哪些离子之间可以相互结合? (3)离子的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4)盐溶液酸碱性? (5)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往水中加NH4Cl形成溶液 强酸弱碱盐
H2O
电离方程式
NH4Cl NH4+
<7
酸性
<7
酸性
>7
碱性
>7
碱性
>7
碱性
强酸弱碱盐 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 强碱弱酸盐 强碱弱酸盐
盐的类型 强酸强碱盐 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
盐溶液酸碱性 中性
酸性
碱性
结论:
1. 盐溶液不一定都是中性,有的呈酸性, 有的呈碱性。
2.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练习
1.下列盐的水溶液中,哪些呈酸性( ①③④ ) 哪些呈碱性( ②⑤ )
① FeCl3 ② NaClO ③ (NH4)2SO4 ④ AgNO3 ⑤ NaF ⑥ BaSO4
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NH4Cl、CH3COONa 、NaCl溶液 为什么分别呈酸性、碱性、中性呢?
回忆:溶液的酸碱性是由什么决定的?
= c(H+)
c(OH–) 中性
> c(H+)
c(OH–) 酸性
【练习1】往水中加CH3COONa形成溶液 强碱弱酸盐
电离方程式
H2O H+
CH3COONa
OH– +
Na+ ++CH3COCHO–3COOH
盐溶液中的离子
第三章第三节第3课时过渡晶体与混合型晶体选择性必修2

【课堂练习】
B 3.下列晶体熔、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SiC ②Si ③HCl ④HBr ⑤HI ⑥CO ⑦N2 ⑧H2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⑤④③⑥⑦⑧ C.①②⑤④③⑦⑥⑧ D.⑥⑤④③②①⑦⑧
【合作探究】如何比较物质的熔沸点高低?
1、物质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是固体>液体>气体; 2、晶体类型,一般是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注意:不是 绝对的,如氧化铝的熔点大于晶体硅)。 3、同类晶体比较思路:
纳米晶体
➢纳米晶体是晶体颗粒尺寸在纳米(10-9m)量级的晶体。纳米晶体相对于通常 的晶体,在声、光、电、磁、热等性能上常会呈现新的特性,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仅以熔点为例,当晶体颗粒小至纳米量级,熔点会下降。例如,金属铅的晶 粒大小与熔点的关系
➢晶体颗粒小于200nm时,晶粒越小,金属铅的熔点越低。因此,我们通常说 纯物质有固定的熔点,但当纯物质晶体的颗粒小于200nm(或者250 nm)时, 其熔点会发生变化。
➢纳米晶体为什么会有不同于大块晶体的特性呢? ➢主要原因是晶体的表面积增大。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过渡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石墨属于过渡晶体 B.SiO2属于过渡晶体,但当作共价晶体来处理 C.绝大多数含有离子键的晶体都是典型的离子晶体 D.Na2O晶体中离子键的百分数为100%
①配位数:Ca2+离子的配位数 8 。 F—离子的配位数 4 。
F— Ca2+
二、离子晶体
【思考】离子晶体只存在离子键作用力吗?试举例说明
如CuSO4•5H2O中还存在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有些还有氢键 等,但主体是离子键。
➢ 以上讨论了NaCl和CsCl两种离子晶体,实际上,大量离子晶体的阴离子或 阳离子不是单原子离子,有的还存在电中性分子(如H2O、NH3等)。
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三章第三节教案5篇

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三章第三节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三章第三节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三章第三节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学生回答】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乙酸[目标导航]1、掌握乙酸得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
2、掌握乙酸得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得概念。
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及与人体健康得关系。
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得方法。
一、乙酸1.组成与结构2.物理性质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与乙醇易挥发3、化学性质(1)弱酸性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得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就是一元弱酸,具有酸得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得比较实验(2)酯化反应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与水得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就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得酯化反应实验现象(1)饱与Na2CO3溶液得液面上有透明得油状液体生成;(2)能闻到香味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浓硫酸△CH3COOC2H5+H2O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与水。
【议一议】1.判断正误:(1)乙酸得官能团就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得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得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2.乙酸、碳酸、水与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得就是哪种?为什么?答案反应最剧烈得就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1.酯羧酸分子羧基中得—OH被—OR′取代后得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与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物理性质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3.用途(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得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得溶剂。
【议一议】3.除去乙酸乙酯中得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与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一、乙醇、水、乙酸分子中羟基得活泼性【例1】下列物质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产生H2得速率排序正确得就是()①C2H5OH②NaOH溶液③醋酸溶液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 C解析金属钠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上就是与其中得水反应。
已知钠与水反应得速率比乙醇快;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更大,与钠反应速率更快。
归纳总结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变式训练1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比较乙酸、碳酸与硅酸得酸性强弱,画出装置图并说出预期得实验现象与结论。
答案现象: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气泡,硅酸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酸性:乙酸>碳酸>硅酸。
二、酯化反应【例2】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得主要步骤如下:①在甲试管(如图)中加入2 mL浓硫酸、3 mL乙醇与2 mL乙酸得混合溶液。
②按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用小火均匀地加热3~5 min。
③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乙,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1)配制该混合溶液得主要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中浓硫酸得作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饱与碳酸钠溶液得作用就是(填字母)______。
A.中与乙酸与乙醇B.中与乙酸并吸收部分乙醇C.乙酸乙酯在饱与碳酸钠溶液中得溶解度比在水中更小,有利于分层析出D.加速酯得生成,提高其产率(3)欲将乙试管中得物质分离开以得到乙酸乙酯,必须使用得仪器有____________;分离时,乙酸乙酯应该从仪器____________(填“下口放出”或“上口倒出”)。
答案(1)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振荡,然后再加入乙酸(或先将乙醇与乙酸混合好后再加浓硫酸并在加入过程中不断振荡)作催化剂,吸水剂(2)B、C(3)分液漏斗上口倒出解析(1)浓硫酸稀释或与其她溶液混合时会放出大量得热,操作不当会造成液体迸溅,故应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振荡,然后再加入乙酸,或先将乙醇与乙酸混合好后再加浓硫酸,并在加入过程中不断振荡。
(2)饱与碳酸钠溶液得作用就是:①中与乙酸并吸收部分乙醇②降低乙酸乙酯得溶解度有利于分层析出。
(3)分离不相混溶得液体应采用分液法,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得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得下口放出。
知能提升酯化反应注意事项(1)装置特点⎩⎪⎪⎪⎨⎪⎪⎪⎧①均匀加热得目得:能加快反应速率并将生成得乙酸乙酯及时蒸出有利于乙酸乙酯得生成②作反应器得试管倾斜45度角得目得:增大受热面积③收集产物得试管内导气管末端要在液面以上不能伸入液面以下其目得为防止倒吸④加入碎瓷片得作用:防止液体受热暴沸。
⑤长导管得作用:导气兼起冷凝回流作用。
(2)试剂得加入顺序:先加入乙醇,然后慢慢加入浓硫酸与乙酸; (3)浓硫酸得作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吸水剂——提高反应物得转化率(4)饱与碳酸钠溶液得作用⎩⎪⎨⎪⎧①降低乙酸乙酯得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②中与挥发出来得乙酸③溶解挥发出来得乙醇(5)酯得分离——用分液法分离出乙酸乙酯。
变式训练2 若乙酸分子中得氧都就是18O,乙醇分子中得氧都就是16O,二者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 得物质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 C解析 根据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氢得规律写出反应得化学方程式,标明18O 与16O 得位置。
,而酯化反应得逆反应就是按“酸加羟基醇加氢”来反应得,观察可知含有18O 得物质有3种。
1.下列关于乙酸性质得叙述中,错误得就是( )A.乙酸得酸性比碳酸强,所以它可以与碳酸盐反应,产生CO 2气体B.乙酸能与醇类物质发生酯化反应C.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D.乙酸在温度低于16、6 ℃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 答案 C2.乙酸分子得结构式为,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正确得就是( )①乙酸得电离,就是①键断裂 ②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就是②键断裂 ③在红磷存在时,Br 2与CH 3COOH 得反应:CH 3COOH +Br 2――→红磷CH 2Br —COOH +HBr,就是③键断裂 ④乙酸变成乙酸酐得反应:2CH 3COOH ―→+H 2O,就是①②键断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 乙酸电离出H +时,断裂①键;在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断裂②键;与Br 2得反应,取代了甲基上得氢,断裂③键;生成乙酸酐得反应,一个乙酸分子断①键,另一个分子断②键,所以B 正确。
3.下列不属于乙酸用途得就是( )A.杀菌消毒B.生产香料C.调味剂D.检验司机就是否就是“酒后驾车”答案 D解析检验司机就是否就是酒后驾车得装置中含有橙色得酸性重铬酸钾,当其遇到乙醇时由橙色变为蓝绿色。
4.等物质得量得下列有机物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消耗金属钠得质量从大到小得顺序就是________。
等物质得量得下列有机物与足量得NaHCO3浓溶液反应,产生得气体得体积从大到小得顺序就是________。
①CH3CH(OH)COOH②HOOC—COOH③CH3CH2COOH④HOOC—CH2—CH2—CH2—COOH答案①=②=④>③②=④>③=①解析有机物分子里得羟基与羧基都可以与Na反应放出H2,则消耗金属钠得质量①=②=④>③;而只有羧基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所以产生得气体得体积②=④>③=①。
5.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得步骤如下:在圆底烧瓶内加入乙醇、浓硫酸与乙酸,瓶口竖直安装通有冷却水得冷凝管(使反应混合物得蒸气冷凝为液体流回烧瓶内),加热回流一段时间后换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得一含有乙醇、乙酸与水得乙酸乙酯粗产品。
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烧瓶中除了加入乙醇、浓硫酸与乙酸外,还应放入________,目得就是________。
(2)现拟分离含乙酸、乙醇与水得乙酸乙酯粗产品,下图就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请在图中圆括号内填入适当得试剂,在方括号内填入适当得分离方法。
试剂a就是________,试剂b就是________;分离方法①就是______。
分离方法②就是________,分离方法③就是________。
(3)在得到得A中加入无水碳酸钠粉末,振荡,目得就是________。
答案(1)碎瓷片防止暴沸(2)饱与Na2CO3溶液稀硫酸萃取、分液蒸馏蒸馏(3)除去乙酸乙酯中得水分解析只要熟悉乙酸乙酯制取实验,就比较容易答好第一个小题。
对于第(2)与(3)小题,可从分析粗产品得成分入手。
粗产品有乙酸乙酯、乙酸、乙醇三种物质,用饱与碳酸钠溶液进行萃取、分液可把混合物分离成两种半成品,其中一份就是乙酸乙酯(即A)、另一份就是乙酸钠与乙醇得水溶液(即B)。
蒸馏B可得到乙醇(即E),留下残液就是乙酸钠溶液(即C)。
再在C中加稀硫酸,经蒸馏可得到乙酸溶液。
[经典基础题]题组1羧酸得结构与性质1.下列有关乙酸性质得叙述错误得就是()A.乙酸就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得无色液体,易溶于水与乙醇B.乙酸得沸点比乙醇高C.乙酸得酸性比碳酸强,它就是一元酸,能与碳酸盐反应D.在发生酯化反应时,乙酸分子羧基中得氢原子跟醇分子中得羟基结合成水答案 D解析乙酸就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得无色液体,易溶于水与乙醇,含有一个羧基属于一元酸,酸性强于碳酸,沸点高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乙酸分子脱羟基。
2.下图就是某有机物分子得比例模型,黑色得就是碳原子,白色得就是氢原子,灰色得就是氧原子。
该物质不具有得性质就是()A.与氢氧化钠反应B.与稀硫酸反应C.发生酯化反应D.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答案 B解析由比例模型知,该物质为CH3COOH,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与NaOH反应,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故选B项。
题组2酯化反应及酯得性质3.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A.酯化反应也属于加成反应B.酯化反应中羧酸脱去羧基中得羟基,醇脱去羟基中得氢原子生成水C.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只起催化剂得作用D.欲使酯化反应生成得酯分离并提纯,可以将酯蒸气通过导管伸入饱与碳酸钠溶液得液面下,再用分液漏斗分离答案 B4.以下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乙酸与乙醇杂质得最好试剂就是()A.饱与碳酸钠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苯D.水答案 A解析饱与碳酸钠溶液能溶解乙醇,吸收乙酸,同时降低乙酸乙酯得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