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政策
从统计数据看常州旅游业态发展

1042016年2月下半月刊从统计数据看常州旅游业态发展李晓鸿 沈 彤 闻国平常州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近几年,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时至今日,常州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2014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文从常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关行业统计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对常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常州旅游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了区位、交通、品牌、资源等优势。
常州位于人群最密、经济发展最快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区域,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等在常州穿境而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通江达海,4E级常州机场已开通国内20多条航线。
恐龙园、天目湖、古淹城、嬉戏谷等品牌景点对常州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旅游法》推出后,常州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转型创新,逐步走上了稳健发展轨道。
“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旅游接待总人数一直保持着10%以上增长速度。
2014年度常州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较上年提高14.5%和12.7%,这两项指标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1.3个和1.9个百分点,紧追江苏省旅游发展第一方阵(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位于第二方阵之首。
二、行业统计分析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的相关行业多达110个。
专业机构研究表明,旅游业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
下面就从景区、住宿业、餐饮业和旅行社四个方面的运行情况来说明。
(一)旅游景区发展日趋成熟。
常州积极抢抓机遇,景区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长荡湖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华孝道园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
2014年新增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溧阳通用生态农业山庄、溧阳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区、金坛长荡湖水街通过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验收;华夏宝盛园被评为省自驾游基地;中华恐龙园被评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
常州旅游业的发展

常州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
华东旅游线一直是国内外的黄金旅游线,长江三角洲更是旅游的热点地区,但是,常州的无论是在旅游收入还是知名度方面,都远远低于上海、杭州、苏州和无锡。
据数据显示,11年黄金周常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9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7亿,无锡接待国内外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1亿,苏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3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8亿。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常州的旅游业发展得没有其他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好。
常州的旅游资源先天不足,近年来虽大力开发,但力度不够,而且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常州旅游的宣传促销也不到位,所以在外地人心目中,常州还是个工业城市,谈到旅游,则知之甚少。
总体上讲,常州的旅游业无论是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是与常州的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比,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常州和苏州、无锡在空间上只相距几十公里,但在旅游发展上却差距明显。
常州的旅游总收入、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次等指标都是逐年上升的,说明常州这几年来旅游业是不断发展的,成绩也是显著的。
但是和周边的两个近邻苏州和无锡相比,旅游发展的三项指标则是全面落后,以2005年为例,旅游总收入无锡是常州的2.4倍、苏州是常州的3.2倍;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次无锡是常州的2.1倍、苏州是常州的2.8倍;差距最大的是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次,无锡是常州的3.6倍、苏州更是常州的8.2倍。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差距是非常大的。
常州旅游的三项指标虽然都是每年增长的,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苏州和无锡,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常州与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常州将被无锡、苏州等优秀旅游城市远远甩在后面。
通过和周边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常州旅游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如何缩小差距,甚至迎头赶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我们应该在分析常州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常州文旅产业的发展

常州文旅产业的发展
常州,作为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常州的文旅产业发展首先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常州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如春秋时期的季札、明清时期的常州学派、以及著名的天宁寺、红梅公园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常州的文旅产业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此外,常州还积极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
比如,常州恐龙园以其独特的恐龙主题和丰富的游乐设施,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常州还举办了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常州灯会、天宁禅寺佛教文化节等,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产品,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文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常州还注重与科技的融合。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常州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旅游的趣味性,还使得常州的文旅产业更具竞争力。
总的来说,常州的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元素的融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挖掘,常州的文旅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常州旅游市场的开发方案

常州旅游市场的开发方案前言常州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然而,尽管其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具备吸引力,但常州的旅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制定一份旅游市场的开发方案,将有助于提升常州的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一、开发旅游特色项目1. 挖掘和利用常州的自然景观资源:常州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其中以亚洲最大的非河床型湿地——天目湖、“世界水都”之称的太湖和“竹海仙都”之称的天目山最具代表性。
建设生态旅游线路,开展各类户外探险活动,使游客更好地体验自然的魅力。
2. 保护和利用常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常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明上河园、古运河遗址、红梅书院等。
通过修缮古建筑、打造文化街区、举办传统文化表演等方式,增强游客对常州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3. 开展主题旅游活动:结合常州的特色产业,如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竹编工艺等,举办相应的主题旅游活动,吸引与之相关的游客群体,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1.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常州的酒店、餐饮、交通等旅游设施,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特别是要提高高星级酒店的数量和质量,以提供更好的住宿体验。
2. 培训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3. 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和网络平台,加大对常州旅游的宣传力度,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推广常州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三、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和合理规划1. 建立旅游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负责旅游市场的规划、运营和监督,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旅游发展。
2. 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根据常州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和资源优势,制定长期的旅游发展规划,合理规划旅游项目和资源配置,形成有序发展的旅游产业链。
3. 加强旅游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旅游相关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经营行为,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提升旅游市场的管理水平。
常州景区旅游规划方案

旅游购物设施建设
在景区内外合理规划旅游购物场所 ,提供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游览娱乐设施建设规划
游览设施建设
完善景区导览标识系统,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娱乐设施建设
结合景区资源特色,打造多样化娱乐项目,丰富 游客旅游体验。
旅游安全设施建设
加强景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确保游客旅游安全 。
常州旅游市场机遇与挑战
机遇
常州可以抓住个性化、智慧化、绿色 化等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开发新 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吸引更多 游客前来旅游。
挑战
常州面临着周边城市旅游竞争的挑战 ,需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提高市场 竞争力。同时,常州还需要加强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02
常州景区资源特色与 优势挖掘
担,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及改进方向
旅游经济效益评估
对常州景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旅游收入、就业创造、相关产业发展 等方面。
社会效益评价
关注旅游业对常州社会的综合贡献,如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教育发展等 。
改进方向
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发展建议,如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推动常州景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标客户群体定位
根据常州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将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为中高端游客、家 庭游客、学生游客等。
拓展策略制定
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体,制定相应的拓展策略,如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开展 亲子游、研学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06
常州景区旅游生态环 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规划
常州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政策

常州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政策引言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常州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常州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常州旅游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以促进常州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常州旅游业现状分析1.1 旅游资源优势常州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天目湖、洞庭湖、中国恐龙园等。
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常州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本。
同时,常州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游客。
1.2 旅游业发展现状目前,常州的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水平较高。
常州市政府也积极出台一系列旅游扶持政策,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常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对常州市经济的贡献逐渐增大。
1.3 问题与挑战尽管常州的旅游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常州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次,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常州需要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另外,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常州的旅游资源利用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二、常州旅游业发展政策2.1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特色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常州应加强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特色。
可以通过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2.2 优化旅游市场布局常州需要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合理布局各类旅游产品和景点。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推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同时,还应加强和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实现旅游市场的互利共赢。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不少于1000字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省份。
随着国内外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江苏省的旅游业也在迅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1. 总体情况江苏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江苏省的旅游地区主要包括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南通、常州、淮安等城市。
其中,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园林艺术等资源较为丰富。
2. 产业发展江苏省的旅游业正在逐步从单一景点的旅游向主题型、体验型、文化型旅游转变。
同时,江苏省正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江苏省正在加强和优化旅游营销和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业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发展。
3. 业态结构江苏省旅游业现有的业态主要包括纯旅游、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体育健身、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
其中,景区旅游和文化旅游是江苏旅游业的主要业态,占据江苏省旅游消费的大部分。
4. 旅游收入江苏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旅游业的总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成为江苏省的第一大产业。
据统计,2019年江苏省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36万亿元,而且每年都有增长的趋势。
二、江苏旅游业面临的挑战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江苏省旅游业不断发展,一些景区和旅游地区可能会面临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2. 增加竞争压力江苏省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各种流行的旅游目的地和消费方式增多,增加了各家企业间的竞争压力。
3. 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问题江苏省的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一些旅游经营者缺乏管理和服务意识,导致旅游者投诉和差评频繁出现。
三、江苏省旅游业的应对策略1.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护旅游资源是江苏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防止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发生。
同时,要积极推广旅游地区的绿色环保理念,培育绿色旅游新模式,发展低碳、环保的旅游项目。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3.05•【字号】常政发〔2015〕38号•【施行日期】2015.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15〕38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省政府关于全面构建“畅游江苏”体系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85号)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市旅游业改革发展,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固树立科学旅游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宗旨,注重改革创新,突出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全力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1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力争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
全力推动旅游强市建设,实现全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
积极创建“中国国际旅游示范城市”和“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畅游江苏乐在常州”品牌,推动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二、增强旅游发展动力(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强化市旅游指导委员会在引导产业发展、研议改革方案、推进部门合作、制定规划计划、审议重大事项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职能,完善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现场督办等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合力。
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旅游行业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监管、事后问责”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常州旅游业现状分析一、“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五”期间,常州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4年,溧阳市也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常州已成为华东地区新兴的旅游城市。
1、提前完成倍增计划2004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14.32万人次,创汇1.1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040.6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2.16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01.49亿元,旅游增加值41.42亿元。
提前一年完成“十五”倍增计划中“国内旅游者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的既定目标(表1~3)。
表1 “十五”时期入境旅游发展情况2002 8.10 70.89% 0.6099 77.35%2003 11.07 36.67% 0.8264 35.50%2004 14.32 29.36% 1.1244 36.06% 2005(预测值)17.19 20.04% 1.3718 22.00%合计55.42 年均增长率:39.02% 4.2764 年均增长率:41.57%“十五”计划完成情况提前四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4.43万人次)提前三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0.372亿美元)表2 “十五”时期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年份(万人次) (亿元) 2001 504.14 17.70% 44.17 22.35% 2002 680.21 34.92% 56.19 27.21% 2003 817.10 20.12% 70.13 24.81% 20041040.66 27.36% 92.16 31.41% 2005(预测值)1280.0023.00% 113.8223.50% 合计 4322.11年均增长率:24.48%376.47年均增长率:25.82%“十五”计划 完成情况提前一年完成“十五” 计划目标(1000万人次) 完成“十五” 计划目标(96亿元)的118.56%表3 “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旅游增加值情况年份(亿元) (亿元) 占全市GDP 比重2001 47.02 23.42% 18.20 17.42% 2.70% 2002 61.25 30.26% 24.90 36.81% 3.27% 2003 76.99 25.69% 31.30 25.70% 3.47% 2004 101.49 31.83% 41.42 32.33% 3.76% 2005 (预测)125.2123.36% 51.1723.54% 4.03% 合计411.96年均增长率26.86%166.99年均增长率26.98%“十五”计划 完成情况提前一年完成“十五” 计划目标(100亿元)完成“十五” 计划目标(45亿元)的118.02%2、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形成2003年被定为常州“旅游规划年”,大力推进市域发展规划和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春秋淹城遗址和森林公园、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天宁风景名胜区和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的规划工作。
目前,《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和金坛、溧阳两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和政府审批;六大旅游景区中已有淹城、茅山、太湖湾、天目湖(一、二、三期)四大景区完成规划编制,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年内可完成修改、报批,其中太湖湾、天目湖(三期)和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规划都是采取国际招标方式由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规划。
3、景区(点)建设进展顺利2004年,我市实施了“旅游项目开发年”计划,全市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1亿元。
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新的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天宁宝塔、淹城遗址和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即将建成开放。
目前,常州已经拥有中华恐龙园、天目湖、天宁寺、茅山、亚细亚影视城等5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张太雷纪念馆、东坡公园、荆川公园、南山竹海等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达12家。
武进横山桥镇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4、行业素质明显提高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近几年,我市大力推进行业改革和发展,加强行业管理,使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目前,全市拥有旅行社61家,旅游星级饭店56家,导游人员1200多人。
常州青旅、常州国旅、天目湖旅行社先后跻身于全国国内旅游百强社行列,其中常州国旅在全国国内旅行社百强社中名列第七、全省第一,去年荣获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常州大酒店、天目湖宾馆成为五星级旅游饭店,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8家。
富都商贸饭店、新江南大饭店、明都大饭店等多家酒店与国内外著名酒店管理集团进行了成功合作。
5、旅游市场不断拓展常州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形成特色,开辟了“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和“休闲常州二日游”、“新华东旅游线”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以开发长三角旅游市场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每年组织举办中华龙城(常州)旅游节,常州旅游知名度日益提升,“中华龙城”旅游品牌的市场地位初步确立。
6、旅游信息化成绩显著常州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同行前列,率先建成旅游“五网一库”,自行开发成功常州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到今年年底,将全面完成常州旅游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2003—2005),初步建成集旅游电子政务、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常州旅游”。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十五”期间,我市旅游发展的基本经验是:①、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大旅游战略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②、编制好旅游规划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③、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要素;④、重视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的开发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⑤、创新管理方式是适应新形势下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需要;⑥、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虽然我市旅游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1、主要旅游景区(点)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和影响力较小,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不高,拳头旅游产品仍然较少。
2、旅游宣传投入不足,“中华龙城”的旅游形象载体相对不足,城市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市场以国内旅游为主,且开发程度不高,入境旅游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3、旅游要素发展不够均衡,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旅游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旅游者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4、旅游体制创新和改革不足,旅游市场主体内生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品牌企业较少。
5、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旅游人才相对匮乏,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行业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6、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旅游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第二章、“十一五”常州旅游业发展总体环境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2004年常州市人均GDP超过了3800美元,“十五”期末可超过4000美元。
“十一五”时期常州市将处于人均GDP从4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发展平台,将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这一良好的发展形势既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旅游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形势蓬勃发展,旅游发展面临机遇2004年,我国接待入境者10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4176万人次,增长26.7%,跃居世界第4位。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增长47.9%,跃居世界第5位。
全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增长42.7%。
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11亿人次,增长26.6%;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在2004年作出预测,中国旅游业在未来10年有望实现10.4%的年增长率。
而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
“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必须兑现承诺,开放市场,接受全球标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开始融入全球化发展,将有助于常州国际客源的增长和加速常州旅游的国际化进程;国际化的上海都市圈的构建与苏锡常都市圈的建立、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使常州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环太湖旅游圈、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规划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建设的旅游区域,江苏文化大省的建设与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旅游企业发展内生力的形成,将为常州社会经济和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断优化的旅游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常宁高速公路等)、铁路建设,必将极大改善常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对常州市客流量的增加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旅游需求不断扩大,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十五”以来,常州所处的江浙沪旅游区域游客接待量持续快速增长,共接待入境旅游者由2001年的534.9万人次增至2004年103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4.65%;共接待国内旅游者由2001年的2.26亿人次增至2004年3.32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3.68%。
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居民出游能力强,是我国国内旅游的重要客源产出地,今后几年的居民年出游量将持续超过1亿人次,其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为常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源市场基础。
旅游者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旅游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观光旅游依然深受欢迎,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正在崛起,出境旅游成为新的潮流;以环境保护为取向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主题性旅游将成为今后重要的需求类型;散客旅游、家庭出游、伙伴出游、自驾车旅游成为重要方式;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旅游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日益普遍。
四、旅游强省目标确立,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十五”期间,江苏提前一年完成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居于前列,旅游大省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为实现江苏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省旅游局已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旅游增加值要占全省GDP的6%,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旅游市场主体具有强大竞争力,旅游管理和服务达到一流水平,旅游环境充满和谐友善。
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对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客观上需要有一批旅游强市来提供支撑。
常州市具有区位、市场和经济优势,以“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常州旅游业蓬勃发展,已跃居江苏旅游第二集团领头羊的位置。